明: 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南京)建立大明王朝,建元洪武并布告全国发行以前的大中通宝钱币(增加记值记地)和新铸洪武通宝五等钱,洪武8年与大明宝钞一起流通,目前发现有九局四十多种,加上记值,光背等,估计实物超过六十种,其中京,济,鄂,广,桂的小平至折五均十分珍贵,极其罕见,;,到洪武元年开始背部有记局记值,最迟于洪武21年时颁行洪武通宝新制式(一钱~十一两)而停铸大中通宝此为明太祖即位前于元代至正二十一年(公元1361年)铸。背面有“钱数”及“两数”,每四百文为一贯,四十文为一两,四文为一钱,这种“称两制”仿自元钱。 大中通宝: 铸造背景: 铸造时间:始铸于1361年 特征: 最初是光背形式,以折十较罕见,属于元末起义军钱,朱元璋平陈友谅后在江西及各省设专门 铸钱的宝泉局。所铸钱背面有各省局的名称。每局所铸钱有小平、折二、折三、折五、当十共 五等。折二以上的铜钱除局名外,尚铸有“纪数”,如折二为“二”,折三为“三”等。 大中通宝小平
大中通宝小平大样 大中通宝折二
大中通宝折三 大中通宝折五 大中通宝折五 大中通宝折十
大中通宝折十
大中通宝 背豫 小平 大中通宝背豫 折三 大中通宝 背豫 折十
洪武通宝: 铸造背景: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元年,命京城(南京)工部宝源局及各省宝泉局铸行“洪武通宝”明朝时由 工部主管铸钱,下设宝源局。朱元璋为避讳元朝的元字把所铸之钱钱文一律叫通宝而不叫元宝, 而不只是为避讳他自己的名字,以后所铸之钱也都没有元宝钱文。 明朝洪武年间,全国各省除 少数省外,都没有铸钱炉,年铸钱约十九万贯,其中洪武五年时铸钱最多。洪武《铸钱则例》规 定,铸钱应用生铜。但当时铜材稀缺,所以就普遍用废钱和旧铜铸造,因铜质复杂,纯度不一, 而造成“洪武通宝”成色不一的情况。 铸造时间:公元1368年铸造 特征:洪武通宝钱制延续元末朱元璋所铸“大中通宝”的形制,分为五等,规定小平钱,每文重一钱, 折二钱重二钱,当三钱重三钱,当五钱重五钱,当十钱重一两。同时继铸大中通宝钱。明朝洪武 十年,又恢复宝源局与各省钱局铸小钱至洪武二十年后又停铸。洪武二十六年,改变钱制,重新 铸五等钱,按洪武元年铸行规定,后又改铜钱每文重一钱两分。其它四等钱,依照小平钱之重递 增。 洪武二十六年七月只准京师宝源局铸钱,其它各省再次停铸。到八月,因宝钞流通受阻,为 坚决实 行纸币制度再次禁止使用铜钱。直到明宣宗宣德未年,历时长达四十一年。 洪武通宝 小平
洪武通宝 小平 洪武通宝 背豫 小平 洪武通宝 背浙 小平 洪武通宝 背福
洪武通宝 背上十
洪武通宝 背上京十 洪武通宝一钱 二钱,五钱,十一两。 永乐通宝: 铸造背景:明成祖朱棣(朱元璋之第四子永乐六年),铸行了“永乐通宝”,当时开铸钱局有两京(北 京、南京)、浙江、江西、广东、福建六处。 铸造时间:公元1408年铸 特征: 真书直读,全部为小平钱,光背无文,钱币直径2.5厘米,制作上精致统一,钱文秀逸,笔画 端庄。永乐通宝钱中也有折三大钱,但传世仅一枚,为孤品(现存上海博物馆),此钱史书上 并无记载,而且当时正禁止用铜钱,应属试铸品并未发行。
永乐通宝 小平 永乐通宝小平银质罕见
永乐通宝 母钱
宣德通宝 铸造背景:明宣宗宣德八年开铸“宣德通宝”,钱制沿永乐成规,只是两京宝源局及浙江、江西、广东、 福建四省宝泉局铸行了十万贯,数量不多。 铸造时间:公元1433年, 特征: 皆为小平钱,光背无文,真书直读,传世量少于永乐钱,
弘治通宝 铸造背景:宣德九年后,到明孝宗弘治十六年,共六十八年未再铸钱。孝宗弘治年间宝钞信用动摇,百姓
不肯使用,甚至出现了以物易物的情况。十贯宝纱换不到三文钱,明政府认为再不发行铜钱, 就 将无法挽回宝纱信用,且很多利益也被私铸商贩赚取,便下诏命两京及全国十三省重新开炉 铸钱。铸行“弘治通宝”, 铸造时间:公元1503年 特征: 有小平钱和折十钱。光背无文,真书直读 弘治通宝 小平钱
嘉靖通宝 铸造背景:明世宗嘉靖七年开铸“嘉靖通宝”,朝廷先下诏命令两京宝源局开铸此钱,并令工部按照永乐、 宣德时铸钱标准在其它四省开铸,铸量比永乐、宣德时略有增加。 铸造时间:公元1258年铸造 特征: 光背小平钱,真书直读,含隶意,。“嘉靖通宝”初定每文钱重一钱二分,千钱重七斤八两。到嘉靖四十三年时,改为每钱重一钱二分五厘,千钱重八斤。此外嘉靖通宝钱开始采用黄铜铸钱,同时为防止私铸,还提高了铸钱工艺,铸造出火漆、镟边、金背等钱,火漆就是二次溶炼。旋边就是用旋车锉磨边缘,金背是指经四火熔炼之黄铜,俗称“四火黄铜”。 嘉靖通宝小平
隆庆通宝: 铸造时间: 明穆宗隆庆四年(公元1570年)铸 特征: 皆为小平钱,光背无文,真书直读。隆庆通宝钱制每文重一钱三分,有金背、火漆。隆庆时 期铸钱比嘉靖时减少,当年两京铸钱仅二万贯,只及嘉靖时两京铸额的一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