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堂名与唐联堂号是中国姓氏文化中的一种特有现象,不但是祖先崇拜与寻根意识集中体现,也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人文内涵。 “堂”一般是指高大宽敞明亮的房子,或者住宅的正屋。古代居室前为堂,后为室,先登堂方能后入室。故成语“登堂入室”比喻学问、技能等一步一步达到高深的程度,而“入室弟子”的名份要比“挂名弟子”正统出不知凡几。 作为民间家族文化中一种用以慎终追远、团结血亲、敦宗睦族的符号标志,中华民族的每一个姓氏都有自己专用的堂号,如李姓的“陇西堂”以及陈姓的“颍川堂”赵姓的“天水堂”均是,这也可以称为郡望总堂号。二是各姓氏的支派,既秉承该姓氏的郡望总堂号,同时又有自成一家的分支堂号,以与其他支派区别开来。这种支派堂号其实便是“房”和“支”的代称。譬如,一个家族一代有弟兄五个,这弟兄五个各赴一方,自立山头,在这种情况下,无人就各有各的独特堂号。 支派堂号的命名方式也有两种:一是仍以始祖发祥地为堂号,如太原王氏后来衍生出琅琊王氏、金陵王氏、固始王氏等,有些支派便以此分派世系的郡望作为堂号。这其实亦属郡望堂号范畴,只不过使用范围较小罢了。二是以某特定先祖的道德文章、功业科第或文治武功之最具代表性者为堂号,此为典故堂号。典故堂号包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意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和理想在民间文化中的具体体现。如魏姓的“十思堂”、任姓的“五知堂”、郑姓的“务本堂”等均属典故堂名类型。 因为一个姓氏一般会有一个或数个郡望,如陈姓的郡望为颍川,而张姓的郡望则有太原、清河、范阳等。郡望之名成为郡望堂号后,以其历史久、名气大、传播广,具有强烈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故在姓氏堂号中使用广,往往又会自然而然转化成为各姓氏的郡望总堂号,如: 京兆堂(以京兆郡望为堂号的姓氏)——杜、宋、韦、段、车、史、田、黎、米、邢、丰、雍等34姓 太原堂——吴、项、袁、殷、周、蔡、应、沙、蓝、盛、梅等26姓 天水堂——秦、赵、严、尹、桂、庄、姜、皮、上官等20姓 陇西堂——李、牛、董、艾、关、时、万等13姓 颍川堂——陈、钟、许、荀、庚、韩等11姓 扶风堂——马、鲁、苏、班、窦、寇等11姓 荥阳堂——郑、潘、贸、羊、阳等7姓 须知姓氏来源十分复杂,尤其那些人口众多的大姓,往往有多种渊源、多个支派,每个渊源支派都有可能形成一个郡望,每个郡望都有可能形成一个郡望堂号,而这众多的郡望堂号中又必得产生一个个郡望总堂号作为其精神统帅和灵魂,以将所有同姓之人团结凝聚起来,为他们找到一个最终的精神寄托和归宿。譬如王姓,支派如云,盘根错节,仅其重要郡望就多达21个,但近现代海内外王姓华人无不以“太原堂”为荣,“太原堂”当之无愧成为王姓的郡望总堂号。 郡望总堂号只是表征一个姓氏的最初肇源地,没有太深的文化意义。我们将在本篇重点讲述典故堂号。 典故堂号细分下来,大致又有三类,现一一举例分述。 1、以先祖的道德懿行为堂号 ①杨氏“四知堂” 杨震,东汉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为官清廉,刚正不阿,且博学多才,淹通经史,人称“关西孔子”。一次,杨震前赴东来去任太守,途经昌邑,解鞍少驻。昌邑县令王密素来钦慕这位老上司,又有几分溜须拍马之意,便趁夜深人静,怀揣金银来至杨震住处,想要聊表寸心。杨震坚辞不收,互相推让了几个来回,王密急道:“大人,您老人家就请收下吧!反正半夜三更的也没有人知道”。一听此言,杨震正色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有此四知,怎么能说没人知道呢?你赶快拿回去吧!别脏了我的地方。”王密自讨没趣,怏怏而回。杨震一生行事大抵如是,但求,“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心下始安。他正气凌然,多次上疏切谏时弊,中被诬陷罢官,饮?自杀。为了纪念杨震的清正德操,寄寓对先祖道德风范的崇敬与怀念,弘农杨氏即以“四知堂”为堂号代代相传。 ②孟氏“三迁堂” 取材于“孟母三迁”的故事。本出汉刘向《列女传.邹孟柯母传》。孟母最初带着孟子住在墓园附近,孟子的模仿能力很强,耳濡目染,没多久就学会挥舞着铁锹在地下掘坑,学人哭丧也学得惟妙惟肖。孟母认为这样子下去儿子不会有大出息,就把家搬到了集市旁边。这次孟子学得更快,不几天就变得油嘴滑舌,知锱铢必较,活脱脱一幅奸商模样。孟母摇摇头,带着几分“儒子不可教”的失望,留着泪又一次折腾着搬家。这会搬到了学宫附近,孟子想做“超级模仿秀”的志气不减,很快便学会了近推揖让等礼节,人也变得彬彬有礼了。孟母这次欣慰地笑了,似乎已然窥到儿子辉煌的未来。孟子后来不负母望,学六艺,习诸经,卒成一代大儒,后世之人尊其为“亚圣”。 孟母三迁的故事在幼儿启蒙读物《三字经》中被浓缩为“昔孟母,择邻处”六个字,作为一则著名的教育故事,千百年来一直为世人所称道传诵。孟氏后人因此将堂号命名为“三迁堂”。 ③史氏“忠烈堂” 此堂名系为纪念南明小朝廷的孤忠臣子,抗清英雄史可法而立。 史可法,明河南祥符(今河南开封一带)人。崇祯元年进士及第,历任西安府推官、户部主事、员外郎等职。崇祯八年,以副使衔监领江北诸路军马,抗御农民军,因治军有方,能以身作则,临阵感为士卒先,屡挫农民军兵锋。崇祯十七年,李闯王农民军攻破北京,崇祯自缢煤山,福王于南京立国,史可法拜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旋被排挤,以兵部尚书出镇扬州。时镇将高杰与黄得功各拥兵自重,争驻扬州,纵兵焚掠,所为多不法,闹得人心惶惶,民不聊生。史可法煞费苦心,予以调和,二将勉强听令,暗中依旧勾心斗角。清军入关后,一路势如破竹,兵锋直指扬州。多尔衮敬重史可法之忠义,致书劝降,史可法断然拒绝。两军交锋,各镇兵无一听令来援。史可法孤力难支,清兵如林而致,城破,史可法知回天乏术,拔刀自刎,北部将劝阻。终被俘,不屈,死节。 史可法非止能够力御外侮,死而后已,对代家事也不含糊。其弟史可程,明亡前夕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史可程虽与其兄系一母同胞,实在没有半分气节可言,纯粹就是一根随风倒的墙头草。起义军陷京时,降起义军;起义军败,降清。后逃至南方,史可法二话不说便要大义灭亲。福王力劝,抬出史母说法,说可暂留他一条贱命以奉老母养老,史可法方才罢休。 ④张氏“百忍堂”与“金鉴堂” 唐初寿张人张公艺九世同居,数百口人熙熙攘攘,却能和睦相处,从无争执,一时传为佳话。唐高宗李治感到很不可思议,他可是见识过自己亲兄弟为争夺皇位继承权是如何“以命相搏”的。封禅泰山返回途中便顺道临幸张家,向张公艺询问保家守业、敦睦同族之道。张公艺一言未发,只慢吞吞地写下了100多个“忍”字作为回答。高宗细思之后深以为然,赐给张不少缣帛财物。以后张公艺族人即以“百忍”为堂号。 唐玄宗开元年间,玄宗挽手,群臣搜罗奇珍异宝作为首例,独大臣张九龄别出心裁,给玄宗呈上他编纂的五卷本《千秋金鉴录》,书中尽述古今兴旺之道、为君为臣之法,欲为治国镜鉴。玄宗十分感动,对张九龄大加褒扬。张九龄后裔遂以“金鉴堂”作为堂号。 ⑤刘氏“藜照堂”。 俗称“张王李赵遍地刘”,刘姓作为大姓,历朝历代名人辈出,不乏可做堂号之故事素材,故而有很多著名的堂号,“藜照堂”只是其中之一,相传来自西汉时著名文学家刘向燃藜读书的典故。 汉成帝时,刘向奉命在皇家图书馆天禄阁中校勘古籍。有一次,刘向校书到深夜,灯烛燃尽,仍意犹未尽,毫无倦意,便在暗室中背诵经书。这时,房间中突地一派光明,刘向起身一看,只见一个黄衣老者正面含微笑看着他,光亮是老者手中拄着的青藜杖发出的,杖的一端正熊熊燃烧着,像火炬一样照亮了整个屋子。刘向忙询问老者尊姓大名。老者道:“我乃太乙真人,听说你勤奋好学,特来看你,传授你《洪范五行》一文。”老者说完,果然从怀中拿出一卷竹简交给刘向。后来,刘向正是根据老者所授文章,写出了《洪范五行传略》一书。 传说很神奇,用唯物主义者的观点说来可信度不高,大可归入神话一类。但这传说寄寓了人们对刻苦学习精神的赞誉与崇拜。为鼓励族人发愤读书,刘向的这支后人便以“藜照堂”作为堂号。 ⑥刘氏“墨庄堂” “墨庄堂”的堂号主要流行于江西籍刘姓后人中,也是一个和读书有关的堂号。 北宋初年,江西有个叫刘式的人,他官做得不高,一直在六部员外郎这样的闲职上徘徊,但却酷爱读书、藏书。大约属于“述而不作”那种,刘式一生并未留下什么著述。刘式死后,其夫人陈氏当家,把诸子召集在一起说:“你们的父亲一生为官清廉,没有给你们留下什么田产家业,只有数千卷藏书。你们千万不要小看了这些书,它们就是一本本可供笔墨耕耘的田庄,可称之为‘墨庄’,希望你们能在这些‘墨庄’里用心耕耘,它不会辜负你们的。”在母亲的谆谆教导下,刘式的儿子个个潜心攻读,最后都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才。陈氏教子有方,被后世尊称为“墨庄夫人”。南宋时,大哲学家朱熹追慕墨庄夫人教子之功,还特意写了一篇《墨庄记》予以赞美。 以先祖道德懿行为堂号的还有很多,如赵氏“半部堂”(得自宋初宰相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季氏“一诺堂”(秦末汉初人季布重义守诺,时有人“得千金不如得季布一诺”之谓,后演变为成语“一诺千金”);吴氏“至德堂”(周太王古公亶父长子泰伯让位于弟季历,自己则出奔“荆蛮之地”,是为吴姓祖先,孔子盛赞他“至德也已矣”);范氏“麦舟堂”(宋范仲淹之子范纯仁运麦至丹阳,遇石延年无资葬亲,纯仁倾舟中之麦以相助);古氏“国宝堂”(北魏尚书令古弼忠心辅国,得魏主赞誉:“有公如此,国之宝也”),等等,不胜枚举。 2、以先祖文章著述为堂号 所谓“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素为知识分子所重也 ①魏氏“十思堂” 堂名源于被唐太宗誉为“人镜”的魏征名文《谏太宗十思疏》。 魏征,字玄成,唐魏郡内黄人。少孤贫,难自立,出家为黄冠。性好读书,诸子百家无所不窥,尤其醉心于战国纵横家之学。隋末曾任小官,后随李密降唐。山东是时多响马,率桀骜不驯,魏征自告奋勇,请命安抚,成功劝降后因功高而赐国姓的徐世勣等人。太宗即位,拜魏征为谏议大夫,多次向他访求朝政得失,魏征因此渐渐得以参与朝政。代王王圭为侍中时,令孤德棻等修《周书》、《隋书》,征受诏为总撰定,多所增补损益,时人目之为良史。 魏征能名垂青史,却非史才所致,而是因他号称“千古第一谏臣”。此称为后人所封,而非征自许。魏征素有胆识智略,又认死理,讲原则。每每对太宗犯颜直谏,逆批龙鳞,虽太宗怒不可遏而毫不退让。太宗先还有好几次砍掉他的脑袋图个耳根子清静,后来慢慢习惯了,见怪不怪,甚至到了偶尔做件坏事魏征若不义正词严数落他一顿心里就空落落地茫然无措的地步。当然,以吾辈小人之心度之,太宗之不杀魏征,除认为其诤谏确乎对治国理天下多所资助外,恐怕还有留下他以彰显自己大度能容的私心在内。一存下不杀魏征的心,时间久了,太宗竟至对这个犟老头渐渐生出几分惧怕了,有例为证。 太宗年纪大了,玩心复萌。近臣送给他一只毛羽鲜亮的鹞子,太宗十分喜爱,带在身边玩赏不已,不知觉间就耽误了不少正事。有一次,太宗正和鹞子玩得高兴,魏征来了。这种上不得台面的事情自然不能让魏征知道,太宗急中生智,就把鹞子塞进龙袍袖子里去了。这种小伎俩魏征怎会不知?偏生他就揣着明白装糊涂,奏事时一改往昔简洁明快、直截了当的习惯,啰里啰嗦,翻来覆去讲了大半天。太宗着急的脑门上直冒冷汗,待魏征走后,掏出鹞子一看,已经生生憋死了。 唐太宗和魏征这一对好搭档合作无间,共同创造了“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魏征死后,太宗十分伤心地对左右侍臣说:“夫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朕尝保此三鉴,内防已过。今魏征逝,一鉴亡矣!” “十思堂”即源于魏征劝谏太宗的一篇文章《谏太宗十思疏》中,有名句子“凡百元首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以讽劝太宗做事不要半途而废,致功亏一篑,追悔莫及。 ②周氏“爱莲堂” “爱莲堂”得名于宋代哲学家、宋明理学的奠基人周敦颐有关。周敦颐,宋道州营道人,字茂叔,号濂溪。以父荫为官,颇有政绩。后因疾求知南康军,在庐山香炉峰下筑庐为室,修身养性,潜心学问。周敦颐精通《易》学,提出无极、太极、理、气、心、性、命等哲学范畴,以及立诚、主静学说,程颢、程颐兄弟皆为其入室弟子。 周敦颐有文章名《爱莲说》,认为莲“出污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写“莲”之风韵入木三分,为千古传诵之名句。 除“爱莲堂”外,周姓还有许多与周敦颐有关的著名堂号。如:“景濂堂”、“绍濂堂”、“濂溪堂”、“植濂堂”等。 ③文氏“正气堂” 不用说,“正气堂”自然是和宋末抗元英雄文天祥的《正气歌》有关的。 文天祥,宋吉州庐陵人,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宋理宗宝祐四年进士第一。一生光明磊落,精忠报国。元兵攻宋,宦官董宋臣主张迁都以避锋芒,文天祥上书请斩董宋臣,并进御敌之策,上不用;贾似道专权,又出语讥似道,罢官家居。宋恭帝初年,元军东下,文天祥破家财作为军费,招募义军万人入卫临安。次年以右丞相兼枢密使身份诣元军议和,被拘,后逃脱,率兵在福建、广东一带坚持抗元。说起来,文天祥一片忠心可“照汗青”,军事指挥才能却着实不敢恭维,虽收复州县多处,奈何杯水车薪,难济大急。文天祥毫不气馁,屡败屡战,最终被俘于五坡岭,坚贞不屈,书《过零丁洋》一诗以明心志,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自励。后被囚于大都三年,屡次拒绝元人和降元宋人的威逼利诱,视死如归,终被杀。临刑前作《正气歌》。其后人为纪念文天祥为国尽忠、誓不背宋的高贵气节,就把文姓的堂号命名为“正气堂”。 以先祖文章著述为堂号的亦有不少,如孙氏“兵法堂”(“兵家之祖”孙武有《孙子兵法》十三篇传世);戴氏“注礼堂”(汉时戴德、戴圣叔侄号称“大小戴”,都曾编纂订注《礼纪》,被后世奉为典范)。另外,亦有先祖以文章著述名世,后人取其室名、书斋名、别号为堂名,如苏氏“继述堂”,出自北宋大文豪苏轼;朱氏“紫阳堂”,出自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一代大儒朱熹的室名;白氏“香山堂”,则出自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别号“香山居士”。 以先祖的官职、封爵或出于家族的某一重要事件、掌故为堂名,反映后世子孙对祖先的崇拜意识与扬名显亲的心理。 以先祖的职官封爵为堂号的,如马氏“伏波堂”,出自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屈氏“三闾堂”,系为纪念忧国忧民的大诗人,曾任三闾大夫的屈原;郭氏“汾阳堂”,则是为纪念唐代安史之乱后“以身系天下安危”的汾阳王郭子仪。 以家族史上的重要事件或掌故为堂号的,如翁氏“六桂堂”,前文已有“六桂联芳”的故事,堂名即源出此处。王氏“三槐堂”,则源出宋朝宰相王古,他在自家院中了栽三棵象征公卿的槐树以表达对后世子孙入仕求官的美好希望。廖氏“清武堂”,肇源于明初的一次入赘行为,据《廖氏大族谱》载:“明初,张元子入赘廖家”,为福建诏安张廖一族之源,这支族人从张氏郡望“清河”、廖氏郡望“武威”中各取一字,合为“清武堂”。 与堂号密不可分的家族文化种类是堂联。有堂号必有堂联,有堂联亦必有堂号,二者缺一不可。堂联亦可称为祠联,主要用于家族祠堂。但细而论之,堂联又不完全是祠联,只能算作祠联中的一类。 祠联按其适用范围,可分为通用祠联和专用祠联两种。 通用祠联是祠联中的大路货,不具备姓氏特色,顾名思义,各姓祠堂皆可通用,多反映对祖先的崇拜及绍继祖峰、光耀门户等内容。如:“世代源流远,孙支奕祀长”,言后继有人,子孙繁衍;“身范克端绳祖屋,家族垂训翼孙谋”,言能遵循祖训;“祖力永扶家道盛,宗光长照子孙贤”,言祖先恩泽惠及后人,如此等等。 和通用祠联不同,专用祠联具有姓氏特色,其内容反映某姓氏的历史渊源、家族名人的崇高业绩,只能用于某一特定姓氏家族的祠堂。专门祠联也可以作为姓氏家族的堂联,原因即在于此。这算是祠联和堂联的第一个区别。这类可做堂联的专门祠联在外人眼里,是有“通名报姓”功用的,因一项历史功绩只能归于一个特定的人头上,不可能张冠李戴,因此明眼人一看堂联即可知此家姓氏。 传说从前江南有个小镇,镇上有朱、项两家族,互不服气,总想争个高下,因此便闹出不少龌龊,关系也愈来愈僵。一次,朱姓族人盖了一座祠堂,想显示一下本族的威风。项姓不服输,立即也盖了一座。朱姓祠堂揭祠那天,贴出了这样一幅大气磅礴的祠联:两朝天子,一代圣人。上联说朱姓先祖中出过两朝代的荒地,一指五代朱温建立后梁,一指明太祖朱元璋;下联指南宋朱熹。朱姓的祠堂修的庄严高大,祖先又这么能文能武,睥晲当世,朱姓人觉得脸上有光,说话的嗓门都比先前高了。项姓族人的祠堂虽不输于朱姓,但聚合全族也想不出能压倒朱姓的祠联,人家抬出天子圣人压阵,你能有什么辙儿?万般无奈,一口气实在咽不下去,只得按地向外界悬重赏征求祠联。一个老学究闻风而只,给项氏族人讲了两个故事。一个发生在春秋时期,大圣人孔子曾拜在项?门下学习礼仪;另一个发生在秦汉之交,项羽抓住刘邦的父亲,差点没用大锅将他煮死。第二天,项家祠堂的大门上贴出一副祠联:烹天子父,为圣人师。字字张牙舞爪,锋芒毕露,直似要择朱姓族人而噬。朱姓族人见之,无不目瞪口呆。 朱、项二姓斗气斗到了祠联上,抬出先祖对决,固然有些意气用事,但也从侧面反映了一个事实,即后世对于有功绩先祖的崇敬和礼拜之情绝对是发自内心的,无时无刻不以之为荣。 堂联和祠联的第二个区别是:祠联中的通用祠联虽无姓氏特色,却有地域限制,只能用于祠堂;而专用祠联则用途较广,不只祠堂,家族个人居住的厅堂、书斋,家族其他公共建筑如学堂、纪念物、山庄等均适用。 《说岳全传》讲,岳飞又一次去一户人家拜访,想参观人家的祖传宝刀。甫一进门他便告诉同行的伙伴说,这户人家姓周。为什么?因为客厅正堂悬挂着一副对联,曰:柳营春试马,虎帐夜谈兵。将的是西汉时周亚夫屯军细柳营欲平七国之乱的典故。 作为一族祠堂门面,甚至可以引申为一族门面的堂联往往具有很深的文化内涵。要么寻根寻祖,追寻本支世系的受姓或开基始祖与发祥地;要么训勉后人;要么表达心系华夏,不忘故土之情。其中最后一类表达不忘故土之情的堂联系由海外华人创作,字里行间洋溢着浓浓的木本水源之思,故国祖根之情,如泰国王氏大宗祠的堂联:系出周秦万派同源传佛国(泰国为佛教之国);亲联中泰四联合德耀南天(言王姓华人遍及东南亚)。 所有堂联类属中,以表彰先贤、显扬光荣历史者为最多,目的是通过记述本姓名人的文治武功、道德文章、佳言懿行等,弘扬祖先丰功伟绩,反映宗族赫赫声望,借以振奋家族正气,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历史文化遗产。集中起来,就是一部简明系统的中华民族发展史和历史名人事迹汇编,最能激发炎黄子孙的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试举例如下:李姓:经传道德(春秋时李耳著《道德经》);名重(唐代大诗人李白被贺知章呼为“谪仙人”)。 王姓:中说书香,世传王子至理(隋哲学家王通著《文中子》,又称《中说》);古人品重,文标八大名家(北宋王安石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刘姓:海隅文藻振世(魏刘桢有文名,为“建安七子”之一);顺昌旗帜惊人(南宋刘锜守顺畅,破金兀术10万兵马)。 姜姓:超群智勇,荣拜征西将军(三国蜀将姜维有智有勇,被蜀汉封为征西将军);冠事文章,健羡登瀛学士(唐文学家姜公辅为“十八学士”之一)。 司马姓:龙门良史(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望出龙门);洛邑相公(北宋司马光致仕后归居洛水)。 郑姓:古之遗爱(春秋政治家子产);号为司农(东汉经学家郑众,官拜大司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