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谈艺术与人生 不假就是君子。 人无癖不能与之交,以其无至情也。 与俗客晤对,无话可谈,令人厌倦。 虚名易得,实学难求。 要好好学,不要与别人争时名。不要套上虚名,忙于应酬就不行了。古人说:无冥冥之志,无昭昭之功。 学为时用。 要读有用的书,开卷有益。 学问之道无他,诚而已。 事事都有作为。学问要有点真东西,大小不拘,这才是读书人的气概。 古人成功,都有他的心得。要把他的心得接受过来。 学问要专,不要躁。 业精于专,精力不能分散。(冯P6-7) ——与冯仲华谈 古人大家,不如作风①,有气慨,有风度。……不同凡人,总要立足千古,不同一切凡人。 ①原文如此。疑有笔误。 张xx是个狂人,也无祖国之心。事变跑到外国,流浪,卖画,后来又跑到台湾,不到大陆,居心可知。徒以画点画糊糊市人眼目,立品何在? ——与陈慎之谈 立志。不要妄自菲薄。(单P22) 人生多苦难,有点艺术,是安慰。 没有真性情,哪能写出好东西!(单P24) 一个人要有癖好。古人语,不要友无癖者。因有癖,才有真性情,真心得。一个人一生要有一好,如无文艺,就没得谈了。总要有一行。(单P27) ——与单人耘谈 要踏实,不要好高骛远,要多读书。 待人以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能吹,不要作假,要戒骄戒躁。 与朋友交必能尽言,扬善改过,不能如此,只好避之,不与同恶也。 ——与庄希祖谈 学字就是做人,字如其人,什么样的人,就写什么样的字,学会做人,字也容易写好。 学问不问大小,要学点东西,不要作假,要在实践中体会,到了一定阶段就会有体会, 受益。 做学问要踏实,不为虚名,不要太早出名,不要忙于应酬,要学点真东西。 学书先作人,人品即书品。(书谭桑文) ——与桑作楷谈 不要学名于一时,要能站得住,要站几百年不朽才行。若徒摹①虚名,功夫一点无有,虚名几十年云烟过去。 ——与张尔宾谈 ①疑是“慕”之误。 搞艺术是为了做学人,学做人。 做人着重立品,无人品不可能有艺品。 做学人,其目的在于运用和利人。 学人的心要沉浸于知识的深渊,保持恒温,泰山崩于前面不变色,怒海啸于侧而不变声。有创见,不动摇,不趋时髦,不求艺外之物。别人理解,淡然;不解,欣欣然。 谈艺术不是就事论事,而是探索人生。 做学人还是为了做真人。 艺术家必须是专同假、丑、恶作对的真人,离开真、善、美便是水月镜。 ——《林散之序跋文集》 二、谈门径 古人谓,百炼钢化为绕指柔。这就是要化千锤百炼功夫,才能把铁炼成绕指柔。古人是不会欺人的。 黄宾虹最喜欢的对联是:“何物媚人,二月杏花八月桂;是谁催我,三更灯火五更鸡。”(冯P6-7) 真师难得。要名师口传手授。熟读深思理自知。 须从楷书入手。楷书宜学六朝和唐各大家,以后由楷入行、入草,法备而不逾规矩。 楷书写唐朝的,行书写宋朝、明朝的,草书要迟一步。 唐人、北宋人写的什么,照他们的脚步走。 隶书、楷书、六朝都写写。 汉碑写多了,就能自成体裁。 行书写《圣教序》和米南宫、董其昌。董字秀得很。要学秀,拙从秀出,单拙就笨了。 临孙过庭甚佳。学大王者,唯孙氏能得真诠。安吴包世臣一生学过庭,颇得用笔真理。 没有功夫就不能写行书,更不得写草书,笔按不下去。 要从楷书入手。行书根据楷书来。楷书写得好,行书就好。 熟中求生难。 古人论书有惊鸿落雁之句,是形容书法的,所以由学书而到湖边看飞鸿,影落平沙,印认书法很是恰当。(冯P9-13) ——与冯仲华谈 [陈慎之问:为什么日本人写的这么好?] 学的高,非晋唐法帖不写,所以不俗,法乎上也。 ——与陈慎之谈 多读书则无匠气。多写字则有笔力。 功夫要由生熟①,由熟而生,由生再到熟。一般人由熟到生即不易。 ①此处疑应作“由生到熟”或“由生而熟”。 书法先正楷、行书而后隶篆。《大王碑》、李北海可学。先使笔有力,继则退火气,使气魄遒劲而纯。 悬腕写字。写寸大字,每天二十分钟。时以指画膝,也是功。功积累而成。 古人云:业精于壹荒于乱。古代大书家只专一两种,怕分散精力。不能见异思迁,浅尝辄止。 颜、柳、李他们汉碑、篆书等都不写,怕分散精力。欧阳修原也学画,后来就把画丢了。多而荒,不要好奇。 平时不能随便“瞎画”,要认真写,否则养成不良习惯,要把字写滑写坏的。 少而精。行行行,行行行不行。画中有山水,花鸟,人物,要专攻一样。 三十几岁,下功夫非晚。汝有点基础。高适五十岁学诗。 印光大师三十年不下楼,终成大师。 书法自魏晋六朝入手,如《爨龙颜》,方笔,再到唐人。小楷严整不苟,写柳公权《破邪论》,王羲之的《乐毅论》、《黄庭经》。 有功夫,就老了。 才,学,识。才,是天资;学,是学问;识,是见识。三者要俱备。 学书画要名师指点。一线之隔,隔一纸,一点即悟。 学六朝,不能硬,硬了些扭不过来了。 苏轼也只写行楷,不写篆隶。(单18-P25) ——与单人耘谈 先写楷书,次写行书,最后才能写草书。 写字要从唐碑入手,推向魏汉;再从汉魏回到唐。 宜学六朝碑板,继学二王,再进而入汉魏,其气自古不俗。草书宜学大王《十七帖》精印本;行书宜学僧怀仁《集圣教序》,有步可循,自然入古不俗矣。 学近代人,学唐宋元明清字为适用。 唐宋人字,一代一面貌,各家各面貌。他们一个也不写汉隶,因为用不上,练练笔力是可以的。但要先学楷、行。 李邕说:“学我者死,叛我者生。”要从米、王觉斯追上去。 欧阳修青年时代诗、文、书、画样样学。有人说你这样不精一项是不行的。于是,他便专攻诗、文,成了大家。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样样都精。因此,学要专一。 怀素在木板上练字,把板写穿了,可见苦练的程度。也因为这样,千百年不倒。…… 多种帖多写一些有好处,但要化为自己的体。怀素就是写他的草书,赵孟钍切胁荩铡⒚滓簿褪悄敲炊种行书体,而不是正、草、隶、篆样样精通。 真学问是苦练出来的,做不得假。可用淡墨汁或水多写写,手腕活。 ——与庄希祖谈 学写字,二三十岁就要学会笔法。字写的不好,是功夫问题,首先是方法要对,方向要对。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会提高。 现在社会上有一种风气,看到草书神气,一开始学字就潦草。不知草书是经过多少年甘苦得来的,要在规矩中下苦功夫才是正道。 向唐宋人学,一代有一代的面目。汉碑,晋人就不学了,练功夫是可以的,楷书学宋人的就很好,楷书是很难的,学好不容易。 书法很玄妙,不懂古人笔墨,难以成名。 董其昌书不正为正。气足。难学。从米、王觉斯追上去,用墨要能深透,用力深厚,拙从工整出。 学问要为现代服务,为社会服务,书法也是这样。读书最重要,不读书就不懂。写字不易太高,唐宋以下的学好就成功了。学钟鼎、篆、汉,那是假的,是抄字,没有趣味,没有用处。 ——与桑作楷谈 定时、定量、定帖。 最好每天早晨写寸楷二百五十个,临摹柳公权秘塔,先要写得像,时间最少三年,因为这是基础。 写字,一定要研究笔法和墨法,要讲究执笔,讲究指功、腕功和肘功。写字时要做到指实掌空,先悬腕而后悬肘;临帖要先像后不像,先无我后有我,先熟后生,有静有动,意在笔先,抱得紧放得开。日久天长,就能达到瓜熟蒂落,熟能生巧的境界。 ——与范汝寅谈 要近学古之贤者。他们成名不是偶然,实有独到之处。总宜先宜(学)一家,不宜学时人,不宜学近代人。 ——与张尔宾谈 [顾农问:因为从小没有好好练过毛笔字,现在要学,应如何做?] 只能学学小楷和行书,不能多学了,时间来不及了。 只学点应付就是了。 字与诗是一样的。用功,忌俗。宜求境界,求胸襟。以晋唐为宗。小楷以颜、柳为体;行书以王羲之为本。要花不少时间。神而明之,是以后事。 ——与顾农谈① ①成农《我所认识的林散之》,载《书与人》杂志1994年第二期。 写字并无秘诀,否则书家之子定是大书家。事实上很多人重复父辈,由开拓趋于保守,修养差,有形无神。 下笔硬的人可习虞世南、米南宫、赵孟睿灰诵磁纷郑獾昧饔诮┌濉 有人开头便学草书,不对。 用功学隶书,其次学行书、唐人楷书,亦可。 先赵,再米,上溯二王,也是一条路。 听老师讲课,要以食指划自己膝头,使腕部灵动不僵,久之也是一门功夫。 可以写行书练腕力,笔划要交代清楚,一丝不苟,不能滑俗。写张纸条子也不能马马虎虎。滑,不可救药。 天天练是必要的,但要认真不苟。从前杂货铺管帐的一天写到晚,不是练字。 人无万能,不可能样样好。 …… 学好一门就不容易! 怀素只以草书闻名。东坡学颜,妙在能出、能变,他只写行、楷;米南宫未必不会写篆隶,但只写行,草也不多;沈尹默工一体而成名。 得古人一、二种名帖,锲而不舍,可望成功。 欧阳公大才,诗、文、书、画皆通,后遵友人劝告,专攻诗、文,以文为主,后成为八大家之一。 涉猎过广,一行不精,也难有成就。王夫之说:“才成于专而毁于杂。” 对碑帖看不进去的人,肯定学不进去。 ——《林散之序跋文集》 小孩子学书,要先由楷入行,由行入草,打好基础。否则钉头鼠尾,诸病丛生,要改也就难了。 学楷书之后,应由楷入行,不能一步就入草书。不然,易于狂怪失理,钉头鼠尾,诸病丛生。 范(培开)先生可惜没有走这条路,学唐碑之后就攻草书。当时就有识者评他太狂,太怪了。一步之差,终身不返,可惜!可惜! ——《林散之》 三、谈工具 写字要长锋,长锋吸墨多,不能甩。(冯P11) 歙石有芙蓉坑、梅花坑等。宋坑完了,后来都是新坑。大抵宋以前砚石得,砚多讲究实用,造型朴实。明、清以后好石不易得,大的不多,故多雕琢,不适用。刻得好的少,多是俗手,只有吴门顾二娘刻得好,相传她替人刻砚,一方石有时要看一两年才下刀。黄宾虹有方“九蝠砚”就是出自顾二娘之手,是端石,就石上九个眼,刻九只蝙蝠,刻工好。(冯P13-14) ——与冯仲华谈 旧纸。纸不独质量好,又要陈纸,几十年。 ——与陈慎之谈 厚纸用墨要带水;薄纸、皮纸要用焦墨写。 紫毫写不出刚字来,羊毫才写得出来。 ——与庄希祖谈 上海有位书法家说,他不喜欢用羊毫,更不喜欢用长毫。他真是活外行,不知古人已说过,欲想写硬字,必写软毫,唯软毫才能写硬字。可惜他不懂这个道理。 论用笔之道,笪重光专专论此事,软毫才能写硬字,见笪重光《书筌》。 ——与魏祯、熊百之等谈 有人以短短狼笔写寸余大字,这样写上六十年也不出功夫。要用长锋羊毫。 软笔才能写硬字,硬笔不能写硬字,宋四家、明清大家都用软笔。 笔顶竹常有三角、梅花或圆形点,笔头发出白色,尖下稍黄,中部不涨者最好用。 好笔每有牛角镶头。 予曾用长锋羊毫,柔韧有弹性,杆很长,周旋余地广,特命名为“鹤颈”、“长颈鹿”,不意笔厂仿造甚多,用者不乏其人。 墨要古陈轻香,退尽火气者为上。 松紫微带紫色,宜作书。 砚以端石为佳,上品者用紫马肝色,晶莹如玉,有眼如带。 歙砚多青黑色,有金星、眉纹、帚纹以分次第。金星玉眼为石之结晶,沉水观之,清晰可见。 端、歙两种砚材都在南方,而盛行全国。在北方,洮河砚材亦很名贵。洮河绿石,绿如蓝,润如玉,绝不易得。此石产于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一带。洮河绿,必是碧绿之上现蓝色,备有蕉叶筋纹,最为名贵。宋代文人对洮砚推崇备至,称赞最力。黄山谷赠张文潜诗云:“赠君洮绿含风漪,能淬笔锋利如锥。”张和诗云: “明窗试墨吐秀润,端溪歙州无此色。”抗日战争时期,我得一碧桃小砚,十分可爱,因之题一绝句,铭刻其上:“小滴酸留千岁桃,大荒苦落三生石。凄凉曼倩不归来,野色深深出寸碧。”古砚扪之细润,磨墨如釜中熬油,写在纸或绢上光润生色。其形多长方、长圆。正方形两片相合者叫墨海。 古人藏砚,多有铭文或跋语,刻工以朴素、大方、高雅、古拙而见重艺林,小巧、匠艺、雕琢伤神,会委屈好面料。纪晓岚铭其砚曰:“天然一石,越雕越俗。”是有感而发。 ——《林散之序跋文集》 四、谈墨法 没得墨,里面起丝丝。枯笔感到润,墨浓了反而枯。枯不是指墨浓墨淡。古人用墨如漆。 写字要有墨法,浓墨、淡墨、枯墨都要有。(冯10) ——与冯仲华谈 写字要有墨法。浓墨、淡墨、枯墨都要有。字“枯”不是墨浓墨少的问题。 多搞墨是死的,要惜墨如金。 怀素能于无墨中求笔,在枯墨中写出润来,筋骨血肉就在其中了。 王铎用干笔蘸重墨写,一笔写十一个字,别人这样就没有办法写了,所谓入木三分就是指此。 把墨放上去,极浓与极干的放在一起就好看,没得墨,里面起丝丝,枯笔感到润。墨深了,反而枯。枯不是墨浓墨淡。 ——与陈慎之谈 墨有焦墨、破墨、积墨、渍水染墨之分,有深浅浓淡干润之用。(单21) ——与单人耘谈 厚纸用墨要带水;薄纸、皮纸要用焦墨写。 用墨要能深透,用力深厚,拙中巧。 会用墨就圆,笔画很细也是圆的,是中锋。 用墨要能润而黑。 笪重光:“磨墨欲熟,破水写之则活。”熟,就是磨得很浓,然后蘸水写,就活了。光用浓墨,把笔裹住了,甩不开。 ——与庄希祖谈 早年闻张栗庵师说,字之黑大方圆者为枯,而干瘦遒挺者为润,误以为是说反话。七十岁后,我才领悟,看字着重精神,墨重笔圆而乏神气,得不谓之枯耶?墨淡而笔干,神旺气足,一片浑茫,能不谓之润乎? 润含春雨,干裂秋风,不可仅从形式上去判断。 墨有焦墨、浓墨、淡墨、渴墨、积墨、宿墨、破墨之分,加上渍水,深浅干润,变化无穷。“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墨要熟,熟中生。磨墨欲熟,破水写之则润,惜墨如金,泼墨如渖。 有笔方有墨,见墨水方见笔。 笔是骨,墨是肉,水是血。 ——《林散之序跋文集》 五、谈笔法 用笔的要点是:重、留、圆、平,最忌轻、滑、扁、尖。 用笔宜拙,不可求巧。 圆是要功夫的。没有功夫再粗也是扁的。有功夫,细如发丝也是圆的。 写行书也和写楷书一样写,不然就滑。 字要八面生风,由光到毛,就是笔锋。 凡作字,宜圆转平稳。圆则不扁,平稳则不滑,不尖。尤宜枯而能腴,重而不浊,习之日久,自能领会。 大胆用笔,干笔蘸重墨写。王觉斯一笔写十几个字,别人这样就没得办法了。所谓入木三分就是指此。把墨放上去,极浓极干的,放在一起就好看了。名家有这个窍门。 要无墨求笔,在枯笔中写出润来。筋骨血肉就在这中间找。练久了才有这个心得。怀素墨迹中可见,他没有墨也能写出来。 写字要长锋,长锋吸墨多,不能甩。 用笔要圆,以笔法追踪刀法,就有样了,这是刀刻的。用笔可用羊毫和中白云。写小字肘也不能死帖,这样肩部的气才能下来。 ——与冯仲华谈 功夫须在用笔,画之中间要下功夫,不看两头看中间,笔要能留。 ——与陈慎之谈 字,笔笔相顾,笔笔用力。不可轻轻拖过,反纸视之墨痕之轻重恒等为佳,所谓力透纸背。 把力量含在温润里,如唱净,扯起嗓子拼命喊,谁还愿听?把气捺在纸上,入木三分,力透纸背。 笔,直来横下。会看书法的要看笔画当中。 东坡论书,掌虚,指实。 外圆内方。无圆不方,无方不圆。没有全圆的。今人学颜,往往把笔揉裹,使之滚圆,不是法。王觉斯草书圆中有方。 笔笔留。笔笔涩。何绍基字正如此。 书家要懂刀法,印人要懂书法。 写字忌滑,滑就留不住。 寸楷即可悬肘。 “雨淋墙头”是力,与“壁坼”“屋漏痕”相类。 有笔才有墨,笔用不好,哪有墨? ——与单人耘谈 握笔不可太紧,在虚灵。 右军有四句话:平腕竖锋,虚左实右,意在笔先,字居心后。 东坡讲执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王右军讲执笔之法,虚左实右,意在笔先,字居心后。 包世臣的反扭手筋不行。做作。 执笔要用力。不用力还行吗?要虚中有力,宽处亦见力。颜鲁公笔力雄厚,力透纸背,无力如何成字?王大令下笔千钧。力要活用,不要死的;要活力,不要死力。死力不能成字。 写字要用劲,但不是死劲。是活的。力量要用在笔尖上。…… 执笔要松紧活用,重按轻提。 行笔而腕不知,笔随腕走。笔不能甩。 写字要运肘、运臂,力量集中。光运腕,能把字写坏了。腕动而臂不动,此是大病。千万不能单动腕。 腕动而臂不动,千古无有此法。 拙从工整出。要每一笔不放松,尽全力写之。要能收停,不宜尖,宜拙。 笔要勒出刚劲,不能软而无力。 笔要写出刚劲来,笔乱动就无此劲了。 不要故意抖。偶而因用力量大而墨涨出来,是可以的。中间一竖要有力,圆满,不让劲。……写得光润,碑上字的毛,是剥蚀的缘故,不能学它的样子。 笔要振迅。规行矩步是写不好字的。写字要在有力无力之间。…… 太快!要能留得住。快,要杀得住。米字也是骏快,也是要处处能停。 笔笔要留。 写快了会滑,要滞涩些好,滞涩不能像清道人那样。可谓之俗。字宜古秀,要有刚劲才能秀。秀,恐近于滑,故宜以缓救滑。字宜刚而能柔,乃称名手。最怕俗。(1982年9月29日) 现代人有四病:尖、扁、轻、滑。古人也有尖笔的,但力量到。 枯、润、肥、唐都要圆。用笔要有停留,宜重,宜留,要有刚劲。 平,不光是像尺一样平直。曲的也平,是指运笔平,无棱角。 断,不能太明显,要连着,要有意无意中接得住。要在不能尖。 要能从笔法追刀法。字像刻的那样有力。 要回锋,回锋气要圆。回锋要清楚,多写就熟了。 屋漏痕不光是弯弯曲曲,而且要圆。墙是不光的,所以雨漏下来有停留。握笔不可太紧太死 ——与庄希祖谈 作书要用全身力气,执笔要实而不死,字才能显出精神。[1] 用笔千古不易,结体因时而变,要能理解此中道理。 字硬、直,无味。 字,不看两头看中间,每一笔不放松,尽力写之。 ——与桑作楷谈 写字,一定要研究笔法和墨法,要讲究执笔,讲究指功、腕功和肘功。写字时要做到指实掌空,先悬腕而后悬肘。…… ——与范汝寅谈 古人书法嫉类,宜秃、宜拙,忌巧、忌纤。 古人论笔,用笔需毛,毛则气古神清。 古人千言万语,不外“笔墨”二字。能从笔墨上有心得,则书画思过半矣。 写寸楷即可悬肘。先大字,后渐小,每日坚持二十分钟,逐渐延长。 无基本功悬腕则一笔拖不动。 圆而无方,必滑。 方笔方而不方,难写。…… 可以内圆外方,不方不圆,亦方亦圆;过圆也不好,柔媚无棱角。正是:笔从曲处还求直,意到圆时觉更方。此语我曾不自吝,搅翻池水便钟王。 笔笔涩,笔笔留,何绍基善变,字出于颜,有北碑根基,正善于留,所以耐看。 古人作书,笔为我所用,愈写愈活,笔笔自然有力,作画也一样。 悬肘是基本功之一,犹如学拳的要“蹲裆”,蹲得直冒汗,水到渠成,便能举重若轻。 游刃有余,举重若轻。 看不出用力,力涵其中,方能回味。 有笔方有墨。见墨方见笔。不善用笔而墨韵横流者,古无此例。 ——《林散之序跋文集》 写大字要用臂力,不能光用腕力。用臂力才能力透纸背,这是真力。 写字时手不能抬得太高,也不能拖在下面,要上到下一样平,这叫平肘。 还要虚腕,腕虚才能使手中的笔自由转动,随心所欲。 ——《林散之》 [1] 桑作楷《散之恩师逝世周年祭》,南京市书法家协会编《金陵书谭》P24-26,内部资料。 六、谈布白 不可不知布白。 字要松,又要紧,要笔笔拆得开,不能粘,粘了脱不开。 讲究白,让得开,松得很,从容不迫。懂得这个窍门,就能看古人的东西。 碑要看空白处。 字划不粘,气要通,不让它粘一笔。这是虚,虚中有实。要讲究笔笔拆得开。写字要计白当黑。刻石就要刻白的,光刻黑的就死了。六朝的碑,笔笔离开。古人的碑都是如此。 长舒左足,回转右肩。 楷书、行书要写得松,不要满,气要圆。 ——与冯仲华谈 书法有邓石如诀曰:知白守黑。即紧处紧,空处空,在得势也。 过北极阁,观树,谓一大一小,俯仰有致。树枝有闪避,书法上也有闪避,伸枝与阳光空气有关。老树婆娑有致(有力量),小树无甚可观。 ——与单人耘谈 字要写白的。 要不整齐,在不齐中见齐。字字整齐就如算子了,是死尸。 要在有意无意之间接得起来,字要满,八面都满也就是紧。 字要八面都满,力透纸背,也就是要“紧”。 字要有大小,主要是要有气。…… 肥瘦大小配合才能有意思。……字要布得紧,有奇形,收缩这一笔是为了让那一笔。…… 不能不贯气,气不畅,太老实。要大小、疏密结合。 大小一样,粗细一样,这样不行。要让得开,要松。…… ——与庄希祖谈 乱中求干净,墨白要分明。 用笔千古不易,结体因时而变,要理解此中道理。 ——与桑作楷谈 排列:字的呼吸,不能密排成算子。 邓石如强调“知白守黑”。实则紧处紧,空处空,在于得势。此理书画通用。 ——《林散之序跋文集》 七、谈印章 治印摹汉者甚多,要能得其神解,斯为上乘。家有数方,皆国保所刻。近又习汉者,无不佳好。若进而上溯,其妙境似不可量矣。勉之可也。 篆法不能扁,有圆。虚实有力。 边款不易刻,要柔和雅健方为名手。你的刀法略嫌强硬,以后宜稍改学吴让之可矣。 学刻要多看汉印和古玺,才能刻出味道来。 我看您刻无有刀法。最近,广东有位名手刻的很好,由刀法而近入笔法,可惜已故了。 刻法要能将白的地刻好,所谓虚白。 ——与张国保谈[1] 闲章笔划当稍粗,运刀有顿作变化,近看远视都有效果。边缘部分可借用某些字的笔划代之,空处方刻边线。要多备几种,大小随书画篇幅灵活运用。平时多加注意,有了经验,自然消除差误。 昌化鸡血石,以藉粉底色,鸡血成片鲜艳者为贵。 寿山之田白石亦为印材之名种,其精品莹洁如玉,而附有鲜红生动之血缕,价逾黄金,即田黄亦稍逊一筹也。 寿山产石色分多种,以白色、黄色、红色、绿色、青蓝色为多见。以黄、白、红诸色而莹澈凝腻者为贵。 寿山石以田石为冠。田石者产于寿山溪、汇南来诸水坑,溪旁两岸之水田砂层上者,田地分上中下三板,即产最佳之田黄石地也。寿山距闽侯县八十里。 田石中以口黄石最佳。唯出于寿山溪两岸之芙蓉坑、都成坑、坑头冻诸石差可比肩。芙蓉洞之白石以猪油、藕尖最佳,质腻如玉。都成坑所产如田黄质坑头石莹澈而凝腻,黄者兼有红筋,白者兼有栗起,有鱼脑白、枇杷黄、蔚蓝天诸种。 书家要懂刀法。印人要懂书法。行隔理不隔。 ——《林散之序跋文集》 [1]手迹。以下同。张国保,即张汉怡。 八、谈读书与医俗 学字要才、学、识。“才”,是自己的本能,指天资,但单纯靠此不能成功;“学”,是学问,“学”的时间最长,三五年,几十年,在古人里面钻;躯壳脱掉,写出自己的面貌来要“识”,增长自己的胸境。境界就是书卷的流露,书读多了就有了。 书法与旧文学是分不开的。能钻进去就好了,不要只看翻译才懂。这是个很高的修养。所谓书卷气,就是书读多了,不是学成的,而是养成的。 谨防学成“书匠”。书法最难的脱不出俗气。邓石如这样的功夫,在书苑中也脱不了个俗。他读书少,在北京呆不住。功力深,但不是四体都好,他的隶书写得好,其他也不怎样。 书法要写得不俗就不简单,一般人写到形式美就不简单了。 书法跟人走,人俗字也俗。 “俗”,千百万人脱不掉。 不读书,越工越俗。不读书,再写总是个“书匠”。 ——与冯仲华谈 俗字讲不出来,只有你自己理会才行。古人说不俗、仙骨,真是难如登天,可叹。 光学写字,不读书,字写得再好,不过字匠而已,写出来的字缺少书卷气。 写快了会滑,要滞涩些好。滞涩不能像清道人那样抖。可谓之俗。……字宜刚而柔,乃称名手。最怕俗。 ——与庄希祖谈 写字要有功夫,要写字,要读书,要有书卷气,否则是匠气。 字有百病,唯俗病难医,多读书方能医俗。 ——与桑作楷谈 无论书法作画,总宜多读书点书,才有气味。不然,徒事弄笔弄墨,终归有俗气。这个俗气实在难除。书最难读,非一朝一夕之功,游历还属于第二阶段。书读不好,游历也是枉然。古人说入宝山空回,一无所得。山川的气象不能尽心写下来。 全中国莫有深通书画的人,也就是莫有能读破万卷之人,所以下笔粗俗难堪。如民国年间还有些读书的人,都流寓香港了。 这个关不得过。什么关?就是俗字这个关。要读书,古读万卷才能不俗。 变换气质才能不俗。 ——与张尔宾谈 高二适先生说:“光写字不读书是书匠。”其实连字匠也够不上! 凡病可医,唯俗病难医。医治有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多则积理富,气质换;游历广,则眼界明,胸襟广,俗病可除也。 仅仅把读书当作提高艺术水平的捷径是不够的。读书为了改变自己的气质,提高精神境界。艺术创作除了读书及前人作品外,还要社会与大自然这两卷活书,它的篇幅无限,每天都在延长、拓深。 书,是前人彼时彼地感受的结晶,不尽与此时此地的我相同,可以参记,不能照搬。照搬,不是创造。 把气捺入纸中,生命溶入笔墨之中,体现生命的跃动,则不会甜俗。 ——《林散之序跋文集》 九、谈继承与创新 临古人精神,不是躯壳。 写欧字不能瘦,颜字不能肥。 临是一部分,自己的意思又是一部分。胆子放大一点,不像不要紧。 临碑不能字大小一样,要有大小,气要通要虚,越瘦越难写。 工整有馀,风华仍欠,今后宜从开展发挥,力求自家面目,不必太守矩矱。大令所以不同右军者,有自己面貌也。 所临魏墓志,工稳有馀,嫌太拘谨,不能放笔,无自己面目。所谓(有)形质,欠精神耳。以后宜从放字用功,求自己面目,即臻上乘矣。 有几道关,钻古人的门。要靠苦心钻研才能到古人的这个关。钻进了古人门要出来也不容易,被那个圈子套住了,很难的。脱了他的门,东西还存在,就有自己的本来面貌了。慢慢地脱,发现自己的性灵。脱离太早就不行,像郑板桥过早地要自己的面貌,就没写好。要脱俗气,脱自己的壳。自己的匠气脱不掉,想脱离古人,就要多读书,养气,有些书要读。吴让之是读书人,有书卷气。 ——与冯仲华谈 诸文艺均须用法度,细心临摹,大胆前去,慢慢地,一步一趋前进。 画先专习一家,次变及他家,后参以己意,创出一格。字、诗同此。 字不必作僻体,俗人不识,高人不值一笑。 写字先求工整光丽,守法。 参悟。参是进去;悟是创造,出来。 李北海云:学我者死,逆我者生。 写字不能只有个样子,要有功力。 书法要有功力。临摹要与古人合,然后要与古人离,要有自己的。人家看不出是哪一家。要钻出来。 要下决心,有野心,敢与古人比比。要有雄心大志,要有百折不挠的勇气。(对秋泉语) 字多看几家。 入得深,才能出得显。 要能钻进古人,跳出古人。古人骂笔笔似的字为书奴。现在即使做书奴都不容易。 临字要在似与不似之间,就能成功了。很多人学书,都是求像,专求形似,所以不能功功。需要摆脱一切,单刀匹马,直冲直入,此真能成学书者。 字要有粗细。不像不要紧,要学它的气势。 现在你能写熟了,要生,要有粗细,要用重墨。你不敢用,大小一样,粗细一样,这样不行。要让得开,要松。……要细读碑,不能粗粗一看就过去了。 苏、黄、米、蔡都学颜,但各各不同,这就是跳出古人圈子,就是能创新。创新不是要创就创了,是要学问和功夫到了,自然就创新了。学问要求真学问,不要求形式,要能吸收,消化。(1974年2月) 周琪会五十多种体,都是依葫芦画瓢,有什么稀奇。但他自己的体,却没有。 ——与庄希祖谈 要多看、多学古人的字,这样眼界高。眼高,手才能高。 古人骂人说书奴,是写字跳不出古人的面目。现代人连书奴都不如,只学皮毛。宋四家学古能化,他们都学颜,手艺各个不同。现要写字的不少是胡吹,写不出个东西。 美术、书法创新,这是不断的,那一代没有创新?唐宋大家都是从古人学出来独开生面。创新早就有了,历代都是这样,凡成功的都是创新,不受古人的规矩。学问、功夫到了一定的程度自然会创新。艺术要有科学态度,不能像文化革命中乱闯。 要胆大,放得开,不要求像,要力透纸背。 不能模仿古人形状,学古是为了跳出古人,有自己面目,要写出性情来。 学王(羲之),就是随意浓淡不拘,求神似,不求形似。 学书,不要专取形似,要用力,求神,大小不拘,用墨浓淡不拘,取其神趣。 王觉新、赵子昂、米南宫 叛我者生,学我者死,个成面目。 ——与桑作楷谈 临帖要先像后不像,先无我后有我,先熟后生,有静有动,意在笔先,抱得紧放得开。日久天长,就能达到瓜熟蒂落,熟能生巧的境界。 学书法必积诸家之长,聚为一体,斯为大成。不能斤斤于一家,死守一门,此为小学,不能大就,切忌! ——与范汝寅谈 字写得似古人,不难;不似古人,大难。 说句内行话不难,写出个性、格调难。 创造是自然规律,不是人为拼凑,功到自然成,写出李北海,达到不似之似,有神韵又不全似,方为脱胎。 学古人能学到一点就行,照葫芦画瓢,没有意义。 现在好多人下笔便草,写得一塌糊涂,真是谬种流传,我看了很痛心。我赠他们几首诗,不是讽刺,希望能改。 其一:满纸纷披独夸能,春蛇秋蚓乱纵横。强从此中看书法,闭着眼睛慢慢睁。 其二:更羡创成新魏体,排行平扁独成名。自夸除旧今时代,千古真传一脚蹬。 其三:摇摇摆摆飞天上,钉头鼠尾钩相连。问君何以如此写?各有看法迈前贤。 其四:叹我学书六十年,竟被先生走在前。书法之道真无边,大胆创造惊颠。 先工整光丽守法,而后破法造法。 最高境地:无法而万法生。 写字是为了给人看懂,要有规范,乱画无法度不行。 艺贵参悟! 参是走进去,知其堂奥;悟是创造出来,有我的面目。 参是手段,悟是目的。 参的过程中有渐悟,积少成多,有了飞跃,便是顿悟。 悟之后仍要继续参,愈参愈悟,愈悟愈参,境界高出他人,是为妙悟。 参悟是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 参是吃桑叶,悟是吐出好丝来。 不参而悟,如腹中无叶而难吐丝。 我想斗胆说一句:在学术上有点小的野心,敢于古人、外国人比一比。比如写草书,敢同王觉斯、傅山比,这不能看作是坏事。没有这种气度怎么行?这样想动力大,能源足。 与古人比,要扎扎实实去学,去做。好高骛远,自命不凡,对古人持虚无主义的轻视态度,再有空头野心,势必受害! 与古人比,意图在于去同求异,得其精神,坦率地表露出精神面貌。但先要与古人合,后来才能离。 我的话,一切前辈的话可以参考,不能迷信。如果错了,明家指教,功德无量! 走在街上,看到同我写得相像甚至很像的字,使我痛苦。这些人太没有出息,仿林散之并不比仿二王大胆。初学仿帖是练功,仿不是创造。 先求貌似古人,后求神似,再参以己意,积之既久,自成一格,诗、书、画皆然。 师古方知古法,师法数十家,观千百家,尔后知无定法。 钉头鼠尾皆是大病,练笔就是把毛病去掉。名人名作细看,长处何在?就是无病。去病很难,病根已深,必须下苦功才行。 ——《林散之序跋文集》 十、杂谈 字要写得绵厚,刚而不露、内藏。 唱歌,要用胸腹的力量唱出来才宏亮有力,写字亦然。 要和有学问的人多接触,能得到许多知识,有帮助。 ——与桑作楷谈 吃过饭不能写,人来了,手又虚。他们不知道写字规矩。一鼓劲写下去好。 ——与范汝寅谈 现在社会上风云变动不定,一切不与人争,只与古人争一地位。这是个目的。 ——与徐利明谈 习书由生而熟,由熟而生,复由生到熟。普通人走到第二步已不易。 写字不能画字。 篆书写来很慢,人又不认得,楷书、行书最实用,写来又快。 趣味随着年龄而变化:少年爱工丽圆转的字。青年爱剑拔弩张的字。中年爱富于内涵的字。老年爱平淡天真的字。 字写得太死是有实无虚之过。 天才还需要学力,方有成就。 无人领路,天才也易入歧途。 才、学、识三者兼备方可做艺术家;天资、学问见识三者缺一不可。 ——《林散之序跋文集》 艺术上的成就高低不能用时名来衡量,三百年后才能定论。 ——《林散之》 回来后南京双门楼宾馆要整修接待外宾,要创作组书画诸人,去书画创作,我是少不掉的,苏州几位也来了,××忙的真火热。他的字你是见过的,真叫人发呕,完全是江湖气,他的神通广大竟能把世人眼瞒住了。我真佩服他,“竟能瞒住人人眼,世上于今瞎子多。”(这是我论书绝句六首中两句)。把我的字与他同列,我真惭愧,不敢高攀。世上无真理,臭猪头自有嗅[1] 鼻子来闻,你说不好,他说好。你爱吃香的,他爱吃臭的。香臭岂有真味哉,是在嗜之者如何耳? ——1975年9月15日致邵子退书[2] [1] “嗅”字,疑是“臭”字笔误。 [2] 见《风义集》P134页。 十一、谈楷书 所书小楷,似学《黄庭》,很稳圆不俗,可喜,可喜,即可循此道路学下去,自能成就。 ——与冯仲华谈 外圆内方。无圆不方,无方不圆。没有全圆的。今人学颜,往往把笔揉裹,使之滚圆,不是法。 以方学颜。颜从六朝来,得力于《吊比干》。要上溯颜书源派。 ——与单人耘谈 写魏碑不能光写《郑文公》,要学学其它的碑。黄宾虹先生就是写的《郑文公》,……《郑文公》很好。 《张猛龙》方圆兼用,笔墨双收。要能有力,运转,用笔之道,才能收其效果,不然只能得其形貌耳。 《张》是魏碑中妙品,学者难学。 赵子昂小楷收得拢,放得开,有气味,有轻重。 赵[1] 字雅俗共赏,结构紧,出自北海,比北海平正易学。用笔要切入,如刀砍一样,要有锋,要转(转锋)。捺写得好,要一波三折。 赵字写起来要快一些,要留得住。赵字的毛病就是太快。…… ——与庄希祖谈 写小楷如大楷。小楷宜宽绰而有余;大楷宜紧密而无间。汝小楷已圆演,宜从宽绰处用功。大楷宜紧密,则书法之道无余矣。勉之可也。 ——宋玉麟提供[2] 楷书学宋人的就很好,楷书是很难的,学好不容易。 《张黑女》要写得古朴,要有拙味。 赵小楷放得开,收得紧。 ——与桑作楷谈 颜书自六朝来,得力于《吊比干文》,要上溯求源。颜也是方笔,有人把笔揉得滚圆是舍本求末。我曾经写《孔宙碑》--《曹全碑》--颜字,颇有心得。 颜字以《茅山碑》为最好,要写得中正肃穆后再求变化。小楷要写《黄庭经》。先楷而后行草。 写赵也要会用方笔,一波三折。 ——《林散之序跋文集》 [1] 赵,指赵孟睢 [2] 手迹。以下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