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竹山风景区位于福清城区以西10公里处,是我省首批省级风景区之一,也是国家首批水利风景区,2004年评为国家4A级风景区。景区内空气清新、鸟语花香,四季如春,平均气温19℃;石竹山东北起自太城山,向西南伸展,经狮子岩、马坝、天子峰,至状元峰;西南侧为无患溪(今为石竹湖)。全山面积13.31平方公里,最高峰海拔534米,山上“石能留影常来鹤,竹欲摩空尽作龙”,因了翠竹满山与奇石嶙峋而得名。山下石竹湖碧波万顷,与石竹山交相辉映,湖光、山色,美不胜收。每年都吸引了众多的游客到此游览或祈梦,特别是在重大宗教活动及民俗节日里,更是有众多的游人香客纷至沓来。每到周末,许多自驾车游客都带上家人、朋友在参观石竹山风景的同时品尝特色石竹湖沙锅鱼头美味河鲜及石竹山素宴和狮子岩道家养生餐,据统计,近几年石竹山景区每年接待的游客都多达三、四十万人次。
石竹山胜景形成于6700万年前的白垩纪晚期。那时候石竹山所处的位置还是一片汪洋大海。由于地质结构很不稳定,地震和火山喷发经常发生。火山喷发的岩浆不断堆积,形成了今天的石竹山。从东面看石竹山,就像一条巨龙逶迤,应了风水学上的“宝地”之征。石竹山下原本只有一条龙江与无患溪绕山而过。1958年,福清人民靠肩挑手扛,拦河筑坝,兴建了东张水库(今改名石竹湖)。该水库原只是为了解决福清人民的吃水用水问题而兴建的,没想到妙手偶成,形成石竹山一道山水相映成趣的美妙景观,更应了环境学(古风水学)上的“藏风聚气,得水为上”的上乘风水,使仙山更添灵气。这座水库比杭州的西湖(面积达15平方公里)要大3倍,库容量达1.99亿立方米。
石竹山自古是道家方士修仙炼道的道教名山圣地兼容儒佛文化的宗教场所。石竹山的宗教文化起于汉唐的道文化,再融入宋代的禅文化,到明清时代,又融入了儒家文化,以至于形成了今天独特的“以道为主,兼容释、儒”的文化景观。石竹山的道教文化有许多奇绝之处,主要有“一梦(祈梦)、一签(抽签)、一春(接春)、一愿(许愿)、一生辰(元辰保护神)”。
由于石竹山祈梦非常灵验,所以自明代以后,不仅有大量福州人,而且遍及海内外的善男信女,都慕名前来石竹山烧香拜神、祈梦求签、许愿还愿,人们都把石竹山称作“九仙祈梦所”、“石竹仙境”、“中华梦乡”。福清民间广泛流传港头后叶村人、明代内阁首辅叶向高年轻时到石竹寺九仙楼祈梦的故事,由于叶向高等众多的名士祈梦应验,助长了石竹山梦文化的传播。
明代著名地理学家和旅行家徐霞客,于泰昌元年(1602年)六月初夏游仙游九鲤湖之后,到石竹山探胜。他在《徐霞客游记》中写道:“……石竹山,岩石最胜,亦为九仙祈梦所……”清道光年间刑部尚书陈若霖、太子太师陈宝琛都曾到此游览并留下题匾。近代著名海军将领萨镇冰于1923年写了一幅“扫除名利”的题刻,至今尚留存石竹寺中。原福建省委书记项南曾在山上留下“白日做梦”的题刻。据统计,历代名宦、文人在石竹山的题刻尚存数十处。
石竹山人文底蕴深厚,流传许多动人的故事和传说。比如《石竹山飞瓦》、《鲤鱼山》、《龙女峰的传说》、《鸳鸯石的传说》、《林汝光的传说》、《出米石》等等,都仙气十足,有极其浓重的道教色彩。
温暖湿润的气候和肥沃的土质给石竹山的植物生长创造了良好条件。除了石竹、雷公竹、佛肚竹、方竹等各种竹类外,还有大量的台湾相思树、马尾松、柳杉、米楮、丝粟、榕树以及珍贵名木--赤楠等。
石竹山岩壑奇绝,有一线天,二塔,三岩(普陀岩、虎迹岩、石竹岩),四泉(濯缨泉、仙泉、无尽泉、洗耳泉),五仙(仙桥、仙井、仙床、仙棋盘、仙坪),六洞(日月洞、通天洞、青龙洞、牛胶洞、紫云洞、桃源洞),七峰(天子峰、玉女峰、状元峰、探花峰、象王峰、紫帽峰、狮子峰),十二石(鸳鸯石、纱帽石、出米石、龟蛇石、斗石、鹤影石、双鲤石、伏虎石、宝所石、仙桃石、醉石、幡桃石)等108个胜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