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中风”扼杀在萌芽之中-2九、HVS与中风 高粘滞血症(简称HVS)由Waldenstrom在1994年提出,是指某种血液粘滞因子升高所造成的一种病理综合症。血液粘滞因子主要有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数量、红细胞聚集性和红细胞变形性等。高粘滞血症可能伴有全血粘度增高,但也可能正常或降低。 血液粘稠度增高后,血液阻力加大、流动缓慢致组织血液灌注量显著减少而使心脑等器官产生缺血、缺氧的一系列表现,如胸闷、胸痛、头痛、眩晕、耳鸣、视觉障碍、四肢麻木、肿胀等,严重者形成血栓,导致脑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死、中风等一系列严重疾病。 脑出血、脑梗死及TIA三种脑血管病患者各项血液粘滞因子均值都比健康人显著增加,但三组患者间则无明显差别。这个结果提示无论是出血还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甚至是短暂性脑缺血都伴有高粘滞血症。 还观察脑动脉硬化、冠心病、糖尿病患者血液粘滞因子也均显著高于健康人,而和脑梗死患者无明显差别。 因此,可以看到,很多疾病发展到一定阶段往往伴有高粘滞血症的发生,而并非脑血管病所独有。可以认为,高粘滞血症对脑血管病发生和发展并不具有特异性,也不是脑血管病发病直接原因。高粘滞血症与脑血管病有密切关系,但既不是发病的原因,也不是发病的结果。而是脑血管发生的背景因素或可视为一种危险因素。 十、血液病与中风 为什么年轻人也会患脑卒中 答案是肯定的。脑卒中可发生在任何年龄,新生儿都会发病。但一般来说,青年人患中风还是比较少见的,据统计40岁以下发病者大约只占全部脑卒中患者的1%~2%。因为脑卒中,不论是脑梗死,还是脑出血,大都与高血压或动脉硬化有关系,因此以中年人、老年人为多见。除此以外,许许多多的其他原因也与脑卒中发病有关。 年轻人脑卒中的病因可分为颅外和颅内的原因。 颅外的病因,如某些血液病,像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友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正常止血、凝血功能障碍,可引起脑出血。而某些血液病,如红细胞增多症和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则与缺血性中风有关。又如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以及一些先天性的血管发育异常、血管狭窄、各种原因所致的血管炎症,都有可能成为缺血性中风的原因。此外,高血压、糖尿病或高脂血症所引起的动脉硬化在青年人脑梗死发生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颅内的原因,以先天性脑动脉瘤和先天性颅内血管畸形破裂所致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或脑出血最为多见。 颅外的病因,容易被发现。如血液病,可能会出现贫血、出血症状,如鼻子出血、牙龈出血、皮下出血等。心脏病有心脏病的表现,如活动后上气不接下气,体检可发现心脏杂音等。但原发于颅内的动脉瘤或血管畸形,在发病前,很难发现。故对其早期出现的症状予以十分重视。如年轻人出现反复发作的头痛,视物成双,一个肢体的抽搐,或一个肢体的活动不能等,均应到有条件的医院,寻找专科医师帮助,做详细的检查。真正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可以预防脑卒中的发生。 因此,对年轻人脑卒中,要积极寻找病因,明确诊断,及时治疗,预防复发。 十一、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与中风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是指在睡眠时经常发生呼吸暂停的一种临床症状。其特点是睡眠期间发生呼吸暂停,且每次呼吸暂停时限大于10秒,7小时呼吸暂停总数大于30次或呼吸暂停指数大于5(老年人大于10)。 本征可分3种类型: 1阻塞型:指鼻口气流停止,但胸腹式呼吸运动仍然存在。 2中枢型:指鼻口气流停止的同时,胸腹式呼吸运动也暂停。 3混合型:上述两型交替出现。 医学家们经多年研究,揭示了本征是中风的独立的危险因素,即患有本征的人,中风的发病率增加。 为了研究老年人睡眠呼吸暂停与中风的联系,研究人员对394名70岁到100岁的老年人进行了跟踪研究,在为期6年的研究开始,受试者没有一人患中风。但是,跟踪期间,报告指出,有20位老年人患了中风,在排除年龄、性、吸烟状况和一些其它著名的患病风险因子之外,研究开始发现,严重的睡眠呼吸暂停能够增加患中风机率的2.5倍。 原因是:本征患者在呼吸暂停时,由于胸腔负压增加,使回心血量增多,心脏前负荷加重;由于缺氧及脑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心脏后负荷亦加重,心脏收缩力降低,使脑血流量减少;患者因低氧血症的刺激,促红细胞生成素分泌增加,使红细胞增多;缺氧使血小板聚集性增加,血流缓慢;缺氧又会损害脑血管内皮,故易促发血栓形成导致中风发生。 另外,本征呼吸暂停时,可出现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有些病人可引起非常活跃的过度换气反应而出现低碳酸血症,造成脑血管收缩,同时又可引起血管内皮损害,加剧脑血管收缩。加之老年人脂质沉积,增加了脑动脉硬化的发生率及其程度,为中风的发生奠定了基础。 十二、肥胖与中风 肥胖将取代吸烟成为心脏病和中风的头号诱因 总部设于日内瓦的“世界心脏组织联合会”发表的一份新闻公报说, 肥胖将取代吸烟成为心脏病和中风的头号诱因,各国应对此予以关注。 公报称,目前全世界有10亿人超重,在25-35岁的人群中,严重肥胖的人比瘦人的死亡率高12倍。肥胖易引发 糖尿病 ,而糖尿病是导致心脏病和中风的主要病因之一。 “世界心脏组织联合会”主席马里奥·马拉诺教授说:“肥胖的流行趋势主要是由不重视体育锻炼和不健康饮食习惯造成的。许多国家的城市人口已改变饮食习惯,饱和脂肪和糖的摄入量日增,而纤维类食物的摄入却日减。这种不良习惯使全球约2200万5岁以下儿童超重。美国5-14岁的儿童有1/3超重,而30年前这一比例是1/6;一些中低收入的发展中国家也出现这种趋势。” 根据瑞典歌德堡市Sahlgrenska大学医院最新的研究,肥胖者比健康的中年男子更容易患中风。 研究者对7400位47-55岁之间的男性进行28年的跟踪调查发现一个体重指数超过30的男性比体重指数在20-23之间的男性患中风的危险高出93%。 其它一些大范围的调查也证实了肥胖与中风之间的这种潜在联系。2002年伯明翰的医生和波士顿女性医院的一项对21000人的身体健康研究报告列出一些列精确的数字指出:体重指数每增加一个单位患中风的危险就会高出6%。肥胖与中风之间的联系机制目前还不甚明确,但是有两种机制——肥胖引起的胰岛素抵抗和呼吸紊乱可以导致中风。 所以,体重指数的含义是什么?由该怎样去计算呢?体重指数使用个人的体重(公斤)除以身高(米)的平方。如果一个人身高1.8米,体重75公斤,那么体重指数便是23。以下的表格便是体重指数的标准。我们可以发现体重指数是25的人已经超重,而达到30便是肥胖了。 体重指数BMI 〈 18.5 18.5 25 30 35 〉40 肥胖男性患忧郁症会增加心脏病与中风危险 肥胖男性本身就是心脏病与中风的高危险群,但研究显示,肥胖男性罹患忧郁症会加重罹患心脏病与中风的危险,这个研究结果仅适用于肥胖的男性,其它男性对忧郁症并不会有相同的反应。 德国GSF国家研究中心中负责研究的环境与健康Karl-Heinz Ladwig博士在这次的研究中调查了3,204名45~74岁男性血液中的C反应蛋白(CRP)浓度,因为CRP浓度高代表有较高的心脏病与中风危险。其中726位重度忧郁症肥胖男性的CRP浓度明显较轻度忧郁症的肥胖男性高,但忧郁症与非肥胖男性体内的CRP浓度无关, 这项研究结果发表于最新一期的《大脑,行为与免疫》(Brain,Behavior and Immun ity)期刊中。 Ladwig博士说,我们无法提供具说服力的说法来解释,为 什么CRP浓度与忧郁症之间的关系对肥胖男性的影响会大于非肥胖的男性,然而这可能是因为肥胖与沮丧的情绪都会影响忧郁症的发生,而肥胖男性又特别容易罹患冠状动脉心脏疾病所致。 CRP是一种化学信息传递物质,当人体受到伤害或压力时体内便会制造产生CR P,它会引起一连串复杂的发炎反应,让组织变红、变肿, 并吸引许多强力的免疫细胞。当靠近心脏的动脉血管被胆固醇阻塞时即会引起发炎反应,这是发生心脏病与中风的重要转折点,而CRP则是引起发炎反应的关键。 CRP不会因为偶发的意外而产生,但是当身体受伤或受到病菌攻击时,CRP会通知你的免疫系统加以回击,除了受伤与感染的情况外,当你正感觉急迫的压力时也会释放CRP,而在焦虑与忧虑等紧张情绪下也会模拟急性的压力情况,释放CRP的警急讯号。 肥胖的人很明显地体内会有大量脂肪,但脂肪不会只待在原地不动,脂肪细胞也会送出一些能引起CRP释放的化学讯号给身体, 这就是解释为什么忧郁症会特别伤害肥胖的人了。 有研究表明,腹部肥胖的人比臀部肥胖的人更易患中风。一般而言,女人容易胖在臀部和大腿上,男人容易胖在腹部,这也是男人易患中风的原因之一。因此,防止肥胖对预防脑血管病有一定的意义。 中年女性发生中风和肥胖有关 2008年度国际中风协会会议报道,日趋上升的脑溢血、脑血管梗阻的发生率和近年来中年女性的中风发生率上升有关。年龄在35岁到54岁的女性发生中风的比率已经比10年前上升了3倍,超过同年龄男性发病率2倍。传统的由于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高血压引起的中风比率基本没有变化,而近年来中年女性因为腰臀比失调,腰部脂肪积累过多,肥胖引起的中风却迅速成倍地增加,这可能和女性代谢症状比男性明显有关。所以,女性努力保持纤细的腰围不仅是为了美丽,更是为了健康。十三、低血压与中风 一般人认为中风是高血压的事,认为自己血压不高就可以高枕无忧了。这种看法不对:因为首先中风机制复杂,不仅仅血压可引起中风,其他如血小板集聚度高,颈动脉硬化等也直接和中风有关。其次,血压低引起脑灌注压低,也会造成脑缺血。所以在临床上,我们不把中风急性期病人血压降得过低,一般200/95毫米汞柱放降压处理。一般维持在160/90毫米汞柱左右是合适得。 十四、牙周病与中风 一项新的研究发现,有牙周病和掉了很多牙齿的人更容易发生脑卒中。但他们之间的关系仍未明了。 该研究对由专业人员组成的41,380名男性进行追踪调查,发现牙齿少的人通常更容易衰老,喝酒更多,较少进行体力活动,更有可能吸烟。所有这些都是脑卒中的风险因子。 但这些共同的危险因子并不足以解释这种关系。实际上,对数据的分析得到了一个违反直觉的发现:非吸烟者中掉牙齿与脑卒中的相关性比吸烟者的高。 其他人的研究趋向于得到相同的关系,但一直有争议。这次的研究选择的群体由大量专业人士组成,包括牙医、兽医、药剂师,大多数是白人男性,就健康习惯来说,通常这些人行为举止得当。 参与者每隔两年填写健康问卷并寄回研究人员。在12年时间里,有349例发生缺血性脑卒中,这是因为血凝块堵塞了通向大脑的动脉时发生的。牙齿少于25颗的男性发生缺血性脑卒中要比牙齿多于25颗的男性高57%。有17~24颗牙齿的人的风险高50%,有11~16颗牙齿的风险高66%。 值得注意的一个假设是感染与牙周病有关,失去牙齿引起发炎,损伤了动脉。研究显示掉牙与颈动脉病有关,而颈动脉是通向大脑的主要动脉。牙周病这种慢性炎症与动脉硬化有关这种可能性已经使研究者将注意力集中到C-反应蛋白—一种与心脏病有关的炎症标记。 十五、颈椎病与中风 颈椎病可引起的中风是肯定的。由颈椎的解剖、生理和病理特点所决定的。 正常情况下,通过颈椎的活动而发生头位的变化,这种变为运动,因为富有弹性的椎间盘,而不会使椎体出现前后错位。 随着年龄的增长,颈部肌肉韧带劳损、退化,固定关节的力量和功能减弱,在低头或仰头时,颈部关节失稳,摆动和错位,必然会刺激在颈椎横突孔中穿行的椎动脉,使之痉挛,收缩或扭曲变形,造成脑部供血不足。 另外,由于椎间盘的纤维附着在椎体边缘,错位还会纤维环反复牵拉,刺激椎体边缘,而发生骨质增生,压迫椎动脉,引起椎动脉狭窄或痉挛,同样会造成脑供血不足。临床上出现头晕、恶心、耳鸣、视物模糊等症状。 颈椎病多发生于中老年人,而中老年人又多伴有脑动脉硬化,这样脑血流速度会再慢,易形成血栓,发生中风。 所以,颈椎病患者应注意,头部转动要缓慢,枕头宜低,不宜过硬,以减轻增生的椎体对椎动脉的压迫,减少中风的发生。 十六、腹泻与中风 谨防腹泻诱发脑中风。腹泻可以诱发多种疾病,其中也包括脑中风。这是因为腹泻可引起机体血容量下降,一些与血管功能密切相关的阳离子大量丢失,血液粘稠度增加,血流速度发生改变。此外,腹泻致病菌所产生的毒素进入血液循环,能使血管痉挛,并改变血管壁的通透性。 这些现象在青年人中也会出现,但青年人的自我调节能力好,脏器功能可逆性强。而老年人大多伴有心血管疾患,腹泻一经出现,就直接影响循环系统,从而诱发出脑中风。 十七、“肠中风”(医学上称为肠系膜动脉阻塞)。 老年人的动脉粥样硬化是全身性的,就是在腹腔内,动脉血管也在潜移默化地硬化着。腹腔内有两根血管是供给肠道血液的“枢纽”,如果这两根血管因硬化严重,被血栓阻塞,长时间的“交通堵塞”就会导致某段肠道因血液和氧供应严重不足而溃烂、坏死、出血,发生缺血性结肠炎。 缺血性结肠炎大多发生在高龄老人中。这是因为高龄老人中不少有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糖尿病等心脑血管疾病,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主力军”,因而“肠中风”病人九成是高龄老人。 “肠中风”发生时,病人腹部急性剧痛,就好像肚子被什么人的手紧紧抓住那样,并排出鲜红色粪便,患者血压下降,面色苍白。这种腹痛和便血现象有时可以自行缓解,但又会反复发作。除腹痛外还可能有恶心、呕吐、腹泻、便秘、日渐消瘦等症状,病情常迁延数月甚至更长。 一般肠中风发作前都有一些征兆,如饭后常有饱胀感,上腹不适或隐隐作痛,每次持续一两个小时,摄入脂肪过多或饱餐后症状加重,持续时间也较长。 肠中风如果救治不及时,可导致急性肠坏死,肠子全部发黑,患者呈休克状态。此症用药物不能根治,必要时只有考虑将缺血的那段肠子做手术切除,严重者从此只能依靠鼻饲供给营养,给病人造成较重的经济负担。 剧烈腹痛和血便要小心 肠中风的治疗贵在一个“早”字。老年人缺血性结肠炎的表现与其他类型的慢性结肠炎有不少相似之处,因此一般的医师很难一下子把它们鉴别开来。对老年患者来说,只要记住:发现突发的剧烈腹痛和血便,就应立即到医院检查,特别是肥胖者或有高血压、高血脂、血液黏稠度较高者特别需要注意。 十八、一过性遗忘与中风 “一过性完全遗忘”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一种症候群。遗忘发作的特征包括以下四点: ——中、老年发病,起病突然。 ——遗忘表现多为近事遗忘,而瞬时记忆和远事记忆保持良好。 ——发作前无先兆,发作中意识清醒,自我认识良好,日常生活的各种活动都不发生变化,照常可料理家务、与人交谈、劳动等,所以旁人难以察觉,但自身能感知异常而局促不安。 ——24小时以内能恢复正常。 一过性遗忘的病因迄今未明,学者观察到本病多见于55岁以上的老年人,64%-92%的病人具有与脑血管病相同的危险因素,如心脏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且其中16%患者因反复发作而发展为完全性脑卒中;再者,多数患者伴有一过性眩晕、耳鸣、幻视等——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症状。据此,学者认为遗忘发作是在有关的基础疾病上,加上情绪波动、冷、热水浴、头痛、突然转颈等因素,导致大脑中一个与记忆有密切关系的称为“海马”的部位出现供血障碍而引起的。除此之外,有人认为是癫病发作的一种类型,也有人报道与遗传因素有关。 国内外学者根据对一过性遗忘患者长期观察结果,认为其预后虽然良好,但约71%患者会反复发作,发作间隔期几天到几年不等,少数可发展至完全性卒中或痴呆,所以认为值得警惕,不能掉以轻心。要预防本病,最根本的是预防有关的基础疾病,如高血压、高脂血症、心脏病等。 一旦患了遗忘发作症,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采用抗血小板凝集和改善脑血循环的药物治疗,更应积极治疗基础疾病,解除诱发因素,避免因反复发作而发展为完全性脑卒中或痴呆。【三】、中风先兆 所谓中风先兆,是指在中风尚未形成之前,常出现一些典型或不典型、突然短暂或重复发生、含糊不清或易于疏忽的症状(俗称小中风),它的出现往往提示中风(俗称大中风)将会在近期内发生。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中风虽然来势急骤,但在发病之前却也经过一个相当长的病理演变过程。在形成中风的过程中,有一个脑血液循环的轻度失调,但又可以恢复的阶段。这个阶段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症状和感觉,在医学上叫做前驱症状。这些前驱症状就是即将发生中风的先兆。它常在中风发病前数分钟、数小时或者数天前出现。 但不是所有的中风病人在发病前都有先兆,有时即便出现先兆也往往不被人们所认识或重视,何况不少先兆不是中风所特有的或唯一的征象,在其它疾病也可以出现。所以一旦出现上述中风先兆时,应结合病史及检查,最好由医生进行综合性诊断析。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可能是中风的先兆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俗称“小中风”,它是指短时间内的脑血流量减少引起的脑功能障碍,症状发生迅速,消失也快,通常持续几秒钟、几分钟、几小时不等,并在24小时内缓解。该病发作有轻有重,轻者一年数次,重者一日数次,一月数十次。其症状可分为两类: ——颈动脉系统缺血所致,一侧手足无力、麻木、不自主的肢体跳动抽筋,轻偏瘫,半身感觉障碍,单眼黑蒙或一时性失明,说话吐宇不清或失语、面麻、舌麻、流口涎等; ——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所致,头昏、眩晕、恶心呕吐、头痛、耳鸣或突然耳聋,走路摇晃,视物飘动,有浮沉感,或突然倒地。 该病发病原因主要是:心脏病、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高血脂症、颈椎病等。情绪紧张、劳累、感冒可促其发病。该病症状虽轻,但后果严重,一部分病人以后可发生严重的脑缺血性中风。 研究发现,急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在3个月内极有可能出现全面的中风。 加州大学S.Claiborne Johnston博士在美国中风协会年会上指出,这种疾病极具危险性。为了决定哪种预后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有关,他和同事们对因患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进行急救的近1,800名患者的医疗记录进行了检查。然后在3个月的研究期间内,对这些实验对象中因患中风、其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心血管疾病的住院情况进行了分析。 迄今为止,已对36%的患者数据进行了分析。 研究人员观察到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3个月内,因中风住院治疗的危险性为10.5%。 另外,63%的中风发作在第一周, 85%的出现在第一个月。 在3个月内,患者中有2.5%死亡, 另外2.5%的患者出现心血管疾病,如充血性心竭或心肌梗塞,13.5%的患者出现另一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另外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3个月内引发中风的危险性在以下人群中增加25%: 糖尿病患者、60岁以上的老人以及虚弱或意识错乱持续达10分钟的患者。Johnston博士指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有很多不确定因素,其症状的消失并不代表危险性的根除。 怎样诊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1)多在50岁以上发病,常有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或糖尿病、心脏病、颈椎病史。 (2)起病急骤,常突然起病,数秒钟或数分钟症状达高峰。 (3)多呈发作性,病程短,常呈一过性,每次发作持续时间,通常为数分钟或数小时,最长不超过24小时。 (4)反复发作,多则每天发作数次,少则数月或数年1次,但每次发作的症状和体征基本相同。 (5)无颅内压增高,多无意识障碍。 (6)临床表现,以偏瘫,失语,偏盲,偏身感觉障碍,或伴有精神症状者为颈内动脉系统缺血性发作;若表现头晕,面瘫,吞咽困难,共济失调及交叉性瘫痪者,为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发作。 (7)脑CT检查:正常或可见腔隙性梗塞灶。 中风辨识要诀 有些人不会死,但结局是处于无助无望的景况中。神经科医师说,如果他能在三小时之内接触到中风患者,他就可以将中风的后果完全扭转过来。诀窍就是辨识诊断出中风的问题,并让病患在三小时之内接受医疗,而这是很难的。 辨识中风 让我们记住STRL四步骤 有时候中风的症兆很难辨认,不幸的是,缺乏警觉就会带来灾难。身边的人辨认不出中风的征兆,中风患者就会造成严重的脑伤。 医生说,旁边的人只要问四个简单的问题,就可以辨识中风: S:(smile微笑) 要求患者笑一下 T:(talk谈话)要求患者说一句简单的句子(要有条理,有连惯性),例如:今天天气晴朗。 R:(raise上升)要求患者举起双手 L:(loll伸舌)要求患者伸出舌头,如果舌头是「弯曲」的,如果舌头偏向一边,那也是中风的症兆。 上面四个动作, 患者如果有任何一个动作做不来,就要立刻 打120 !!!并且把症状描述给接线员听。 若你看到这封MAIL并能将它转寄给 10个人,或许你就可以救一条命。中风先兆 有人统计中风的先兆有40种之多,但可以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脑供血不足而使掌管运动功能的神经发生了障碍 1、暂时的吐字不清或讲话不灵。 ①与人交谈或作报告时,突然出现短暂说话困难,好象嘴里被人塞进了棉花似的;或听不懂别人说话的意思,甚至不会说话,但持续时间短,最长不超过24小时,这是因为大脑中动脉供血不足,影响了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使掌管人体运动功能的神经失灵。此点必须与癔病性失语相鉴别。后者多见于青年人,常在精神刺激后发生。 ②突然口眼歪斜,口角流涎,说话不清,吐字困难,失语或语不达意,吞咽困难,一侧肢体乏力或活动不灵活,走路不稳或突然跌倒。这是由于脑血管病供血不足,运动神经功能障碍所引起的。 2、突然一侧肢体无力或活动不灵活,时发时停; ①一侧颜面或上下肢突然感到麻木、软弱无力、持物不稳,碗筷落地、嘴角低垂、流口水。这是因为颈内动脉系统对大脑半球供血不足,影响了对侧的皮层—脊髓通路。 ②一阵性的手臂无力,持物落地并伴说话含糊不清,常在1-2分钟后完全恢复。它提示着缺血性中风可随时发生。 ③刮脸制胡须征象。是指自己持刀刮脸时,头转向一侧时,突然触觉手臂无力,剃刀落地,或同时伴说话不清,一至二分钟后完全恢复常态,这是已经硬化的颈动脉扭曲,加重了狭窄,导致颅脑供血不足诱发一过性脑缺血的症状。尽管恢复很快,但它足以提醒人们,缺血性中风随时可发生。 3、突然出现原因不明的跌跤或晕倒; 不明原因突然跌倒或晕倒。由于脑血管硬化,引起脑缺血,运动神经失灵,而容易发生跌跤,也是一种中风先兆症状。 4、一侧或某一肢体不由自主地抽动; (二)血压的波动或脑血管功能的紊乱 1、头晕,特别是突然发生的眩晕; ①突然感到天旋地转、摇晃不定、站立不稳,甚至晕倒在地,几秒钟后便恢复常态,可能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俗称“小中风”,应及早去医院请医生诊治,防止中风发生。 ②头晕往往是同眼睛看到双重物像(复视)、耳鸣一起出现。这是因为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足,影响了小脑这一平衡器官。高血压病人发生眩晕者,可能是血压突然上升,血管应激能力增加,使血管发生痉挛,导致脑血流量减少的结果,如未采取有效预防措施,可能导致脑溢血;这种眩晕,也可能是服用将压药过量所致。血压过低,可发生脑缺血甚至脑梗塞。这种眩晕多在早晨起床、过度疲劳、精神紧张、情绪激动或热水淋浴时,容易被人忽略。 ③恶心呕吐或呃逆,或血压波动并伴有头晕、眼花、耳鸣; 2、头痛,与平日不同的头痛; ①头痛突然加重或由间断性头痛变为持续性剧烈头痛; ②出现难以忍受的局限性头痛,或头痛形式和平常完全不同,如头痛由全头痛变为局限性头痛,间歇性头痛变为持续发作,或伴有恶心呕吐。这常是蛛网膜下腔出血或脑溢血的先兆。其原因可能为血压突然升高,颅内动脉瘤和邻近动脉的扩张,血管痉挛或伴有小量渗血,牵拉或刺激了三叉神经支配的痛觉敏感结构而引起。 (三)脑供血不足而影响到脑和神经的感觉功能 1、肢体麻木,突然感到一侧脸部或手脚麻木,有的为舌麻、唇麻或一侧上下肢发麻; 手指麻木的异常感觉,在许多疾病中都可出现,如颈椎病、糖尿病。虽然手指麻木不一定会中风,但对于年龄在40岁以上的中年人来说,如果经常伴有头痛、眩晕、头重脚轻、舌头发胀等症状,且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或脑动脉硬化等疾病史时,应多加以注意,警惕中风发生。 2、突然出现一时性视物不清或自觉眼前一片黑蒙,甚至一时性突然失明; 突然出现一时性视物不清或自觉眼前一片黑朦,甚至一时性突然失明;这个兆头一般持续时间很短,仅几秒钟,但少数可达数分钟。 出现黑蒙,意味着视纲膜有短暂性缺血,可能是由于颅内血液动力学改变或微小血栓通过视网膜动脉所引起。黑蒙出现,被视为脑血管病的最早报警信号。 (四)精神状态和意识的突然变化 1、睡眠失常。 如睡眠增多,整日昏昏沉沉睡不够,对答无误,但随后又入睡,疲倦乏力。这是因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影响了由延髓向上经脑桥、中脑和丘脑下后部的网状激活系统(警觉系统)和大脑皮层。 2、一反常态的嗜睡 中老年人一反常态地出现无明显原因的困倦嗜睡现象,一定要高度重视,常预示缺血性中风来临。据医学观察,大约有75.2%的人在中风前有嗜睡症状。嗜睡者大多在半年内发生中风。这是出现最早的中风先兆,更有预防意义。 3、精神改变,短暂的意识丧失,个性的突然改变和短暂的判断或智力障碍; 突然发生性格、行为、智能等方面反常,注意力不集中、判断力和理解力减退,记忆力欠缺,特别是近记忆力障碍、沉默寡言、情绪不稳、精神萎靡、性情孤僻、抑郁焦虑、幼稚滑稽、轻浮愚蠢、表情淡漠、暴躁狂乱等,这是因为双侧额叶精神和智力功能区供血不足所致,可能是中风先兆。 (五)比较少见的中风先兆 1、鼻出血,特别是频繁性鼻出血。 有50%的老年人鼻出血是高血压病人即将发生中风的警报。这是因为老年人鼻腔粘膜多已发生形态和机能变化,趋于萎缩并发生扁平上皮化,鼻腔的毛细血管扩张,脆性增加,当血压升高或脑内血管未曾破裂之前,鼻腔血管中的某一条便会先期破裂,引起鼻出血。经医学观察,排除外伤、炎症因素,高血压病人在反复鼻出血后1-6个月,约为50%的病人发生脑溢血。鼻出血不少是由血压不稳定引起的,不加预防则会增加中风的机会,因此不能麻痹大意。【四】、中风认知上的忽视 (一)、忽视了中风的可预防性 误区一:中风不能预防: 有些人觉得对预防没有信心,觉得预防没有用处,他可能会找一些极端例子,比如他觉得什么都注意,还得病。另外什么都不注意,还没事。找极端的例子给自己找借口。 实际上中风是完全能够预防的,只要合理饮食,注意降低血压,采取多种有利身体健康的活动,预防中风是可以的。近来中风发病率下降的事实也充分说明中风是能够预防的。从1975年到1986年10年间,中风病人死亡率明显下降,据1988年美国神经科学研究所的调查,中风病人死亡率较前下降33%。尽管我们目前还不能全面说出死亡率下降的所有原因,但毫无疑问中风病人死亡率下降与近来重视中风的预防有关。人们已越来越懂得如何去减少或消除中风的危险因素,如积极治疗高血压,防止肥胖,减少胆固醇食物的摄取,以及禁止抽烟等。控制和去除危险因素肯定能够预防脑血管病的发生。 误区二:脑中风发病突然,无法提前预知。 脑中风多为突然起病,但并不意味着没有预兆。发生前会有短暂脑缺血发作(TIA),发生于完全性脑中风之前地数小时、数天、数周和数月,有如下表现:突然发生地单眼或双 眼视物模糊或视力下降,面部或单侧或双侧肢体地麻木、无力或瘫痪, 表达言语或理解言语困难,眩晕,失去平衡或不能解释地摔倒,吞咽 困难,头痛(通常突然发生且非常剧烈)或某种不能解释地头痛,上述症状发作持续数分钟。不幸地是,正是由于发作时间短暂,症状很 快消失,易被患者所忽略。TIA被称为“小中风”,常预示着可能继 发而来地严重中风,是脑中风地警告,应被当作急症及时处理。神经 科医生更应重视对TIA地认识,防止发展为完全性脑中风。 误区三:只重视药物治疗,忽视预防 过分强调药物治疗而忽视脑中风地综合处理,尤其是忽视预防,十分有害。 脑中风的一级预防是指:对健康者可劝其戒烟戒过量饮酒,加强精神保健,健康饮食;积极防治动脉硬化,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和高脂血症等危险因素。对高危人群,尤其是患有心脏病、心房纤颤者,可口服抗凝剂或抗血小板聚集剂预防卒中。口服抗凝剂华发令用于房颤患者的一级预防,可使发生心源 性脑栓塞地危险性下降2/3以上。 二级预防是指:预防已患TIA,脑 梗塞者地再发。不少患者及家属嫌麻烦,不愿改变不良生活习惯,而一味追求“特效药”或每年输液几针见效,长期以来在脑中风患者中 流传着每到春秋就必须输液“疏通血管”地说法,并无科学依据。 (二)、忽视了中风的“六小时” 误区:得了中风不死必残 过去是这样的,但近年来由于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中风的治愈率显着提高,中风后5年生存率已达到62%左右,平均寿命已达66岁,后遗症大为减少。 一旦患了中风,最好的治疗方法就是溶栓和神经保护治疗。但是出于以下两个原因,能够真正接受溶栓治疗的病人不是太多: 第一,溶栓治疗限定在3-6小时内,就是说从发病到做相关的检查和治疗的过程不能超过3-6小时; 第二,出血是溶栓治疗的并发症。因此对于脑卒中来讲,预防最重要。 抓紧珍贵“六小时”, 中风不是没得治 ,脑血管意外发作的六小时内是抢救的关键,“六小时”的意思是指脑出血病人在六小时内果断采取措施,完全可以使出血止住或出血减少,从而挽救病人的生命。如果脑梗塞,人的脑血管被阻塞后,如在六小时之内得到疏通,脑细胞活动可迅速恢复正常。但一般超过六小时以后,受影响的那部分脑细胞就会因坏死而无法救活了。 (三)、忽视了中风的易复发性 误区:中风治愈后很少复发。 其实不然,中风很容易复发,复发率高达25%,而且还有多次复发者。这是因为所谓中风治愈仅仅是临床症状消失或好转。某些中风事实上是一些内科疾病的合并症,只有将这些内科疾病有效控制,如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肾脏疾病等,才能减少中风再发。 误区:小中风无关紧要 不少中风病人发病前在短时间内出现过一侧肢体无力或麻木症状,伴有突然说话不利或吐字不清。但由于上述症状常在数分钟内消失,头部CT检查正常,而不易引起人们的重视。其实,这是微小脑血栓引起的瞬间脑局部缺血,医学上称为小中风。约有一半小中风病人在5年内会发生偏瘫。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小中风,及早就诊防治。 (四)、忽视了中风与气候密不可分性 误区:中风与寒冷的气候密不可分 ,与夏季无关。 其实患有高血压、冠心病、高血脂症的中老年人 ,夏季也容易发生“热中风”。炎热的夏季 ,人体出汗较多 ,而老年人体内水分比年轻人要少 ,加上生理反应迟顿 ,在夏天易“脱水”。“脱水”会使血液粘稠 ,这对老年人来说 ,无异于“火上加油” ,发生中风的几率自然增高。研究发现 ,夏季易发生“热中风”,除了气温高的原因外 ,较低的气压也是诱发因素。因此老年人要注意: 第一 ,补充水分 ,做到“不渴时也常喝水”; 第二 ,有过中风史的病人 ,其家属要特别注意病人症状 ,头昏头痛、半身麻木酸软、频频打哈欠等可能都是中风前的预兆 ,这些症状明显时一定要去医院就诊 ,切不可视作一般的感冒或疲劳; 第三 ,防暑降温要适时适中 ,饮食结构要科学合理 ,“保驾”药物要有备无患。 (五)、忽视了中风年轻化的倾向 误区:年轻人不会中风,它是中老年人的“专利”。 很多年轻朋友认为,中风是老年人的疾病,自己不会中风。虽然90%以上的中风发生在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身上,但是,实际上,中风是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的,人群大约33%的中风患者年龄在65岁以下,近年来更趋于年轻化。特别是蛛网膜下腔出血,青年人并不罕见,连儿童偶尔也会得中风。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年轻人饮食、生活习惯不良,具备了很多危险因素,如肥胖、高血压、糖尿病、酗酒、吸烟、感染、高脂肪饮食等,他们可能中风,也可作为高危人群而成为中风的“后备军”。 另外,一些少见的病因(如感染或血管炎等)是年轻人中风的主要原因。如果先天性血管异常(动脉瘤或动静脉畸形),更是造成年轻人脑出血的重要原因。因此,中风是可以累及各个年龄层次的疾病,预防中风要从年轻时做起。 因此,应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有效地控制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同时注意合理膳食、增加体育锻炼、戒烟限酒,发现预警信号及时就医。这样,3/4的脑血管病是能被控制的。 (六)、忽视了血压高低对中风的危害 误区一:血压正常就不会中风 最近,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高血压联盟,对现行的1993年高血压诊断指导标准(140/90毫米汞柱)进行了修改,提出1999年指导原则为高压(收缩压)大于130毫米汞柱,低压(舒张压)大于85毫米汞柱,就应诊断为高血压。之所以改变,是因这有利于预防心力衰竭和中风。 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若把血压降至130/85毫米汞柱以下,有利于大幅度降低心衰和中风的发病机率。也就是说,血压大于130/85毫米汞柱已是中风的发病因素。当然,新的指导标准又强调说,不可以机械地看待这个原则。比如血压130/85毫米汞柱对不常运动、身体肥胖、胆固醇又高的人,显然是心衰和中风的危险因素,必须进行降血压治疗;但是,对经常运动、体重正常、胆固醇又不高的人,即便血压处在140/90的稍高水平,也未必就是中风的危险因素,因此也没有必要进行治疗。 美国心脏病协会(AHA)年会上报告的一项日本的研究发现血压降至130/85以下,可以逆转与心脏病和中风相关的动脉僵硬,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血压更低的益处。 误区二:“高压高,低压正常”安全吧 许多人特别是一些老年人,虽然患有高血压病,但为自己的“低压不高”而感到欣慰。岂不知,对他们而言,这种“高压高,低压正常”的情况恰恰是很危险的。 经临床观察发现,当收缩压(高压)恒定在160mmHg时,舒张压(低压)75mmHg比舒张压95mmHg的患者中风、心肌梗死的发生率高12%。而在冠心病的临床试验中也发现,脉压在100mmHg比脉压在40mmHg的高血压患者发生冠心病的风险上升1.5倍。这说明,脉压越大的高血压患者死亡率越高。(七)、忽视了瘦人也会中风的结论 误区:瘦人不会发生中风 有些人以为瘦人不会中风,于是拼命减肥。其实,科研工作者做过这方面的试验。他们对3975名患有高血压的60岁以上的老人进行跟踪调查,得出结论:瘦人也会中风,只不过比胖人略少一些。所以,不管胖瘦,都应采取综合防范措施,以避免中风的发生。 (八)、忽视了血栓或凝血块一旦机化后就不再有被溶解的可能事实 误区:认为血栓一旦溶解了、中风的后遗症会痊愈 认为血栓一旦溶解了、凝血块化开了,像脑血栓、脑出血等脑中风的后遗症(如偏瘫、失语、失用、失读等)也会痊愈,其实这是一个误区。因为栓子或凝血块一旦机化就不再有被溶解或脱落的可能,即使溶解掉了也无任何实际意义。所以有的患中风几年或几十年的患者,还在寻找溶解血栓或凝血块的药物,这绝对是错误的。 (九)、忽视了血脑屏障的存在 误区: 贵药比低价药好 由于“血脑屏障”的存在,使所有的药物均会面临选择并受其限制,能够激活脑细胞的药物也不例外,帕金森氏综合症难以康复也是这个道理。因此,通过常规的给药途径如口服、静脉注射等,真正能穿越屏障直达病灶部位发挥药效的微乎其微,也就是说,患者若服用价值1000元的药物,真正发挥作用的可能只有那么几元钱。 (十)、忽视了中风的治疗过程需要综合措施 误区:老人有中风,多方求医,偏信一些偏方或者说法,请问脑中风能否根治? 脑中风是否根治决定发病部位和病灶大小,有大概三分之一的中风病人可以完全没有后遗症,这跟发病部位在什么地方,早期是不是得到正确治疗。但是这种没有后遗症的病人是综合措施换来的,而不是靠单一的灵丹妙药。这位网友奉劝家里人不要用所谓的灵丹妙药,现在没有一个药物根治中风的药物,中风的治疗是综合的,包括康复和药物一起的作用。一定要到正规的医院得到专科医生的帮助。 (十一)、忽视了药物的半衰期 误区:一年好几次输液,他自己也反映确实输液以后就好些,有没有好的办法? 近期输液感觉好一些,肯定是心理的感觉,不是药物的作用。 定期输液本身还有一些害处, 第一个大家都知道药物只管一段时间,药物的半衰期有的按小时算,有的按分钟算,没有一个药能维持那么长时间。 第二从医疗的角度来讲,有一个基本原则,能口服的药不肌注,能肌注的药物不静点,因为静点的药物对人的危害很大。 第三个方面,网友可能也发现,在不同的医院输的药都不一样,不可能什么药输进去都管用。 第四所有的药物都是有不良反应。 第五,如果大家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输液上,平时的预防可能会放松,这样对病人带来更大的伤害。 (十二)、忽视了国家处方药是不可以在公众面前做广告的规定 误区一:处方药可在公众面前做广告吗 在我们国家广告法里有明确的规定,处方药是不可以在公众面前做广告,如果在公众面前做广告,所有的药物都不是医生首先选择药物,不是一线用药,都是辅助用药,绝不会有很大的治疗作用。一线用药都不允许在公众媒体上做,因为在媒体做广告都是保健品或者非处方药,不需要医生开处方的,不是主要药物。 误区二:药物的广告是好药吗 虚假广告的基本识别方式跟其他是一样的,只要里面发现有根治,有打保票,多长时间一定能好,有让你感觉很夸张的词,出现这种词几乎都是虚假广告。 (十三)、忽视了脑细胞不可再生的特点 误区:不要过于迷信一些常规的医疗手段 真正支配我们人体各种功能的是大脑皮层的功能定位区,而构成定位区的是数以亿计的脑细胞。一旦脑组织受损,尤其是做过开颅手术,部分脑细胞丢失或死亡,由这部分脑组织所支配的语言、运动等亦相应地出现功能性障碍。目前,科学界尚没有更好的办法能够改变脑细胞不可再生这一特性。常规的医疗手段对脑细胞丢失所造成的功能性损伤几乎不起任何治疗作用。 (十四)、忽视了用药的正确性 误区一:不愿意吃药。 有些患者愿意用降压帽、降压表等来降低和稳定血压,用一些磁疗仪、红外仪来降血脂、溶血栓。但世界卫生组织早有断言: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最好办法是认真吃药。 误区二:不感到难受就不吃药。 经过长期临床观察,心脑血管病情的轻重与患者本身感受的强弱程度是不成正比的。例如高血压的头痛、头晕症状就跟血压升高程度并不平行,患者可能头痛欲裂很厉害,但血压却不高,这就充分证明了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的隐蔽性。 误区三:少服几次药没关系 一些老年人由于记忆力差,常忘记或重复服药。所以,建议中老年朋友将自己常服的降压药、降糖药、强心药等分开包装,上面注明服用日期及早中晚具体时间,或者把每日用药种类按时间写在一张纸上,贴在醒目处作为备忘录。工作繁忙的朋友应备三套药,办公室、家里、手提包内各一套,随时提醒自己服药。 误区四:偶尔漏服药没关系 一些老年人由于记忆力差,常忘记服药,觉得漏服一两次没关系,其实这是非常危险的,有可能诱发中风。建议中老年朋友将自己常服的降压药、降糖药、强心药等分开包装,上面注明服用日期及早中晚服药的具体时间,或者把每日用药种类按时间写在一张纸上,贴在家中醒目处作为备忘录。工作繁忙的朋友应备三套药,办公室、家里、手提包内各一套,随时提醒自己服药。 误区五:盲目吃药,用药不当。 尤其是降压药、镇静药、利尿药、止血药、扩张血管药、溶栓药、稀释血液药、降脂药8类药物,更可能加重心脑血管疾病。 误区六:阿司匹林吃了就管用 有的人每天仅服1片(25毫克)肠溶阿司匹林。在脑血栓的预防性用药中,不少人知道每晚睡前服用肠溶阿司匹林,但仅服1片。其实,目前国际公认的肠溶阿司匹林用量为每晚50~75毫克,即25毫克1片的肠溶阿司匹林应服2~3片。如果药量不足,则达不到预防目的。 误区七:用药品种越多越好 一些有过中风表现的人往往惶恐不安,于是四处看病。甲医生开了“圣通平”,乙医生开了“尼富达”,殊不知这些名称不同的药,其实都是心痛定,结果因用药过量导致中风。也有的病人牢记“是药三分毒”,血压高了也不用药,其结果可想而知。 误区八:服了降压药,就不会中风? 中风多因高血压、动脉硬化和血液粘稠引起。中风分出血性和缺血性两大类。高血压患者服用降压药物不当,是诱发缺血性中风的重要因素,因为脑组织的血流量主要靠血压来维持,若服用降压药物种类过多、剂量过大、作用过强,血压骤然大幅度下降或降得过低,从而影响大脑血液供应,甚至缺血缺氧,可导致中风,或因血液粘稠度增加,脑部血流缓慢,血流中的血小板与纤维蛋白容易沉积形成血栓,阻塞脑血管而发生中风。同样道理,一些作用较强的镇静药,如氯丙嗪等也可使血压在短时间内骤降,而使脑组织缺血缺氧,导致中风。再如服用速尿、双氢克尿塞降血压,若操之过急,用量过大,既降低了血压,又浓缩了血液,因粘稠性增加,而促发了缺血性中风。 (十五)、忽视了用药的监测检查 误区:只管服药不注意监测检查 常有些患者使用抗凝药,不注意监测。因风湿性心脏病引起偏瘫的患者多见于心房纤颤,这类病人要终身使用抗凝药,同时进行用药监测。尤其对于彩超检查发现心房内有血栓的病人,在使用抗凝药时,要根据病情不断监测凝血酶原时间,及时调整临床用药剂量。否则,用药多了,会引起出血;用药量不足,又会引起血栓。许多风湿性心脏病人术后出问题,都是由于这个问题没处理好。中风的预防 2006年《世界卒中日宣言》的第一句话是:“卒中是可以预防的。”紧接着的第二句话却是:“但全世界的卒中发病率在不断攀升。”我们期望,有朝一日能改写成:“卒中是可以预防的。发病率在不断下降。”实现“卒中发病率不断下降”,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共同努力。因为,在没有发明出使死去的脑细胞回生的药物之前,预防是最好的药物。 一、“中风预报”
结果的解释低于或等于6分(低危险性):保持良好的习惯建议:保持良好的习惯,有规律的身体锻炼会减少中风的发生,也有助于保持理想的体型。一旦您的体重超过了理想体重的20%时,中风的危险性会增加10%。 7分到17分(中危险性):做一些调整建议:检查一下您超过3分(包括3分)的选项内容,停止这些不良习惯。假如您吸烟的话,请戒烟。把您的饮酒量降到合适水平。假如您降低了这些诱因的话,您的脑会得到充足的营养供应。 18分或以上(高危险性):马上去看医生建议:有规律地锻炼身体,减少饮食中的脂肪,少喝酒,停止抽烟。假如血压超过140/90mmHg,您可能需要降压治疗了,因为你发生中风的危险性是正常血压人群的6倍以上。2、我患中风的概率是多少? (资料:首尔亚山医院神经科金宗盛教授) 男性计算表 年龄 57~59 1 60~62 2 63~65 3 66~68 4 69~72 5 73~75 6 76~78 7 79~81 8 82~84 9 85以上 10 (注:心房纤维性颤动症:心房轻轻颤抖的症状。) 女性计算表 年龄 分数 最高血压(mmHg) 分数 57~59 1 95~106 1 60~62 2 107~113 2 63~64 3 114~119 65~67 4 120~125 68~70 5 126~131 71~73 6 132~139 74~76 7 140~148 77~78 8 149~160 79~81 9 161~204 82以上 10 205以上 (注:心脏肥大:心脏负担过重,心肌增厚,心脏增大的状态。) 10年内患中风的概率(%) 分数 男性女性分数 男性 1 3 1 10 10 6 19 33 32 2 3 1 11 11 8 20 37 37 3 4 2 12 13 9 21 42 43 4 4 2 13 15 11 22 47 50 5 5 2 14 17 13 23 52 57 6 5 3 15 20 16 24 57 64 7 6 4 16 22 19 25 63 71 8 7 4 17 26 23 26 68 78 9 8 5 18 29 27 27 74 84 举例:60岁女性(2分),血压为150mmHg(8分),吸烟(3分),糖尿(3分),心房纤维性颤动症(6分),合计为22分,这时10年内患中风的概率是50%。 3、测血管年龄知脑中风 最近国外出现一种简便的方法,可以在短时间内了解心脑血管情况,这就是自测血管年龄。血管年龄高出生理年龄10岁以上的人,患糖尿病、心脏病、脑中风的可能性较大。最近,一些20几岁的年轻人的血管年龄竟高达四五十岁,即使是常规血液检查未见异常的患者中也有血管年龄偏高者,但只要接受治疗,克服不良生活习惯,血管仍然可以重返青春。 血管年龄自测表: 1.最近情绪压抑。 2.过于较真。 3.爱吃方便食品及饼干、点心。 4.偏食肉类。 5.缺少体育锻炼。 6.每天吸烟支数乘以年龄超过400。 7.爬楼梯时胸痛。 8.手足发凉、麻痹。 9.经常丢三拉四。 10.血压高。 11.胆固醇或血糖值高。 12.亲属中有人死于脑卒中、心脏病。 以上符合项越多血管年龄越高:符合项在0~4项者血管年龄尚属正常,符合5~7项者比生理年龄大10,达到8~12项者比生理年龄大20。 4、中风提前报警 中风预防和提前报警就是把中风终止在萌芽状态,使病人不得这个病,从而保证人类的健康。现在,中风可以在一定范围内预警,现在需要做的是全国范围的协作,采取干预措施,防患于未然。 缺血性卒中预警的基本思想是这样的:血栓的形成是一个系列的过程,如果在系列过程的最开始阶段能够找到一个标记物,就可能通过这个标记物来说明血栓形成已经启动。近几年的研究发现,溶血磷脂酸是一个较好的标记物,它有几个特点: 首先,如果溶血磷脂酸增高了,就有脑血栓形成的危险; 第二,因为体内存在着互相拮抗的系统,就算溶血磷脂酸增高了,也不意味着在近期和将来必然得脑梗塞; 第三,并非所有脑梗塞都可以用它来预警,因为脑梗塞有多种成因; 第四,溶血磷脂酸可以起到提醒患者及时处理的作用。 配合治疗好 复查要坚持 中年以上负担重、用脑过度、休息不够者,有重要脏器疾病者,有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疾病者,家族中有患中风疾病者,肿瘤患者,骨折病人等属于高危人群,需要预警监测。 预警中病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配合: 1、在检测溶血磷脂酸的时候有很多因素可影响检测,如脂肪餐、高胆固醇饮食、饮酒、月经期、感染发烧、服用抗凝药物等,因此建议在进行检测前一天避免饮酒、脂肪餐、高胆固醇饮食,月经或哺乳期不要进行检测,以免影响检测结果。化验的当天早晨应空腹采血。对于正在服用抗凝或其他改善循环药物者,可不必停药,在服药情况下检测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所服药物的疗效,以便确定下一步的诊疗方案。服药情况应完整、准确地向医生汇报。 2、溶血磷脂酸升高如何治疗:溶血磷脂酸增高的确切含义是血小板已经被活化,血栓形成的过程可能开始启动,有进一步发展形成较大血栓的可能性。根据增高的程度应该予以相应的干预。 3、溶血磷脂酸升高的患者应注意:2周至1个月复查一次,以决定是否停药、换药或增减药量;控制引发血栓病的其他危险因素,注意物理锻炼(锻炼一定要适当,不适当的锻炼还可能有害,如夏天时活动过大可能会导致或加重脑缺血的发生);指标正常后3个月至半年仍要复查以防反弹。 如果在检查后发现溶血磷脂酸水平比较高,患者应该根据医生的要求进行治疗干预。医生会根据病人的情况,给予适当的药物。这些药物中有些会直接降低溶血磷脂酸水平,有些可以通过其他途径降低或阻止脑血栓的发生。这两大类药物都在临床广泛应用。例如东菱克栓酶对治疗溶血磷脂酸就有较好的效果。但是总的说来,要服从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干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