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警惕消炎药副作用

 博采众长163 2011-10-06
警惕消炎药副作用 不抗菌还会衍生
   
    最近,关于吃消炎药过多而导致衍生出“超级细菌”致人死亡的报道愈演愈烈,甚至超级细菌的感染力量已经远远超出人类的控制范围,令人毛骨悚然,几乎所有的人都常常靠吃消炎药压制一些疼痛症状,想想真令人后怕!   
     据报道,一些赴印度接受治疗的患者感染了一种新型超级细菌,其含有一种叫NDM-1的基因。这种细菌对现有的绝大多数抗生素都“刀枪不入”,甚至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也具有耐药性,而碳青霉烯类抗生素通常被认为是紧急治疗抗药性病症的最后方法。这种变种超级细菌目前已经传播到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荷兰等国家,有可能进一步在全世界蔓延。有专家甚至认为,这可能预示着人类抗生素时代的终结。
    目前,我国使用量、销售量排在前15位的药品,有10种是抗生素。抗生素和合成抗菌药物的发明应用是医药领域最伟大的成就之一,但细菌耐药现象也成为不可忽视的事实。在我国,许多时候对抗生素的依赖甚至到了滥用的程度。 由卫生部、北京市卫生局近期主办的“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培训”,意在有效遏制细菌耐药的威胁。
     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消炎药到底什么时候能吃,什么时候不吃。首先我们要明白,吃消炎药到底是干什么用的?
     "消炎药是干什么用的?"
     "杀菌的!"相信这是很多人被问到后的第一反应。当发生细菌感染的时候,一些人也会习惯地认为有了"炎症",需要用点"消炎药"。事实上,"消炎药"和"抗菌药"是两个概念,治疗的疾病也完全不同。
     "消炎药"是百姓对抗感染药的俗称。也有很多医疗卫生工作者,为了使患者明白,在向患者解释的时候通常也沿用这一通俗称。实际上,这些所谓的"消炎药"都是指抗菌药而言,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消炎药。
     真正意义上的"消炎药",在学术上称为"抗炎药"。我们平时在看药品说明书时,应当正确区别理解"抗炎药"和"抗菌药"这两个概念,以免错误用药。要正确理解抗炎药和抗菌药两个概念,首先得从炎症的概念开始说起。
     炎症是什么?
     "炎症"就是平时人们所说的"发炎",类似于老百姓常说的"上火",医学上专业的解释是机体对于外界某些刺激引发的一种防御反应,当机体受到刺激后,释放各种炎性介质,引起某组织或器官的炎症,通常可出现局部组织或器官红、肿、热、痛及功能障碍。
     2类炎症用药有区别
     造成机体引起炎症反应的因素有很多,例如:微生物感染、物理因素(晒伤、扭伤等)、化学因素(酸碱刺激及机体产生的一些化学物质刺激等)、坏死组织、免疫反应(皮炎及一些自身性免疫疾病等)。
     细心的你也许不难发现其中的奥妙。没错,这些原因总体可归纳成两类,一个是微生物感染所致的炎症,另一类则是非感染性的原因。而两大类不同因素所致的感染用药是不同的,微生物感染所致的炎症需用抗菌药,而非感染性炎症用药则是我们常说的"消炎药"。
     "抗菌药"用于微生物感染
     当机体发生微生物感染后,体内也会产生免疫反应,除感染部位出现红、肿、热、痛等表现外,通常也会有发烧等情况,血液化验检查也可表现为白细胞增多(超过10.0×109 /L),这时才需要使用抗菌药来杀灭病原微生物。
     "抗炎药"只治非感染性炎症
     对于其他非微生物感染说造成的红、肿、热、痛等炎性反应时,需选择"抗炎药"。而其主要包括两大类--即甾体类抗炎药和非甾体抗炎药。

2

警惕消炎药副作用 不抗菌还会衍生超级细菌

     甾体类抗炎药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激素"(实际专业术语应该叫"糖皮质激素")。这类药物通过抑制免疫反应而达到治疗炎症的目的,但这类药物口服时副作用较大,患者不能自行购买和应用,必须应用时要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非甾体抗炎药主要包括一些解热镇痛药,常用的非甾体抗炎药有阿司匹林、布洛芬、萘普生、双氯芬酸等,常用于物理损伤(如扭伤、挫伤等)、关节炎等非感染性炎症的治疗。其治疗主要通过抑制炎症介质的合成,起到解热、镇痛、抗炎的作用。
     两类药物不能混
     抗菌药治疗感染性炎症,属于"对因治疗",在应对非感染性炎症时往往无效,不但如此,还易增加用药者的耐药性,因此在治疗非感染性炎症时不应使用抗菌药。
     无论是甾体类抗炎药还是非甾体抗炎药,对非感染性炎症只是起到"对症治疗"作用,能缓解红、肿、热、痛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但它们对感染性炎症缺无能为力。
     细菌感染时,仅使用"抗炎药"虽然也能起到缓解症状的作用,但很可能掩盖症状后贻误治疗,导致感染加重。尤其是激素类药物,由于其抑制免疫反应,使机体通过免疫反应杀死微生物的能力降低,感染性炎症患者单独使用激素会导致感染加重。
     “超级细菌”增多   新药研制赶不上耐药菌繁殖
     正常人体内有许多共生菌群,抗生素特别是广谱抗生素的不合理应用,打破了其平衡。每一种抗生素投入使用,没有被杀灭的细菌会迅速产生对这一抗生素的抗体,成为耐药菌。
     20年前,抗菌药环丙沙星开始在临床上应用时,副作用小、治疗效果好,但现在环丙沙星对60%以上的病人失去作用;二战中,几十到一百单位的青霉素就可以发挥作用,现在相同病情,几百万单位的青霉素也没有效果。
     据统计,我国每年有8万人直接、间接死于滥用抗生素。我国7岁以下儿童因为不合理使用抗生素造成耳聋的数量多达30万,占总体聋哑儿童的30%至40%,而一些发达国家只有0.9%。在住院的感染病患者中,耐药菌感染的病死率为11.7%,普通感染的病死率只有5.4%。这些数字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滥用抗生素问题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研制一种抗生素大约需要10年时间,而产生耐药菌素却在2年之内,抗生素的研制速度远远赶不上耐药菌的繁殖速度。许多大的制药公司越来越不愿意为研发抗生素埋单,其原因除了抗生素开发到一定程度后,再开发新的品种所需的研发费用越来越高外,更重要的是快速的失效使医药公司的巨大投入得不到产出补偿。
     如今中国存在的几乎对所有抗生素都有抵抗能力的“超级细菌”名单越来越长,它们已成为医院内感染的重要病原菌。 
     超级细菌--抗生素的末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