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抗日战争,日本称其为日华战争,西方国家多数称其为第二次中日战争(把甲午战争称为“第一次中日战争”),是指从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开始,由日本帝国入侵中华民国引发的战争,主战场在中国大陆,两国军队鏖战八年,至1945年9月2日,以中国的胜利而告终。
中文名: 地道战
出品时间: 1965年
出品公司: 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
制片地区: 中国大陆
导演: 任旭东
编剧: 任旭东,徐国腾,王俊益,潘云山
类型: 军教片,故事片,战争片
片长: 96分钟
上映时间: 1965年
摄影: 杨光远
演员表
朱龙广-高传宝
王炳彧-高老忠
张勇手-赵平原
刘秀杰-林霞
王孝忠-山田
刘江-汤丙会(伪军司令)
剧情介绍
抗日战争时期,敌后抗日根据地不断发展壮大,1942年,日寇对冀中根据地进行“大扫荡”,根据地人民为了抵御和打击日寇,想出了许多好的办法,地道战就是其中之一。
冀中地区高家庄人民,在党支部书记高老忠和民兵队长高传宝的带领下,把几家的土洞和地窖挖成相通的地道,留几处出口,用以和日寇周旋。但是在一天夜里,黑风口据点的日寇偷袭高家庄,高老忠敲钟警告壮烈牺牲,地道遭到了敌人的破坏。高家庄人民总结教训,将仅能容身的地道改造成既能藏身又能出击的多功能地道。
1943年夏天,高传宝利用地道的翻口击毙了冒充武工队混进高家庄的特务。日军分队长山田纠集了几个据点的兵力进行报复,但却被在地道内神出鬼没的高家庄民兵们狠狠地教训了一顿。
高家庄人乘胜前进,把地道从村内沿伸到野外,成为纵横交错的地道网络,变防御为进攻。区长赵平原制订了“围点打援”的战术,想吸引黑风口的日伪军出洞,但是狡猾的山本,却以偷袭高家庄的办法来解西平之围。
最终,高家庄民兵和八路军主力部队及游击队一道并肩作战,一举拔掉了黑风口据点,消灭了进犯高家庄的敌人,取得了这场战斗的胜利。
穿帮镜头
结尾处大反攻,《地道战》主题曲响起后鬼子的队伍在村口平原道路附乱作一团,几个鬼子和伪军中弹倒在路边,两名日军军官骑马在路上进退不得,这时附近发生爆炸,一名日军军官的马受惊向后转身,马蹄重重踏在屏幕左边一个躺在地上扮死人的演员脚上,演员本能地向后缩了一下腿。
导演自述
《地道战》本是军教片
1963年初,军委总参指定八一电影制片厂来拍摄《地道战》的时候,是当作民兵传统教学片来拍的。拍片目的是要体现毛泽东的人民战争思想,还要让观众看之后能学到一些基本军事知识和对敌斗争的方法。虽然是军教片,但总参要求我们运用故事片的形式,因为故事才会比较吸引人,而八一厂的厂长陈播知道我擅长拍故事片,就指派我参加由八一厂和工程兵组成的剧本创作小组。我们创作组一起到冀中地区进行采访之后,先是由工程兵的两个参谋写提纲,他们不懂电影,写了两次都没有通过审查。1964年底,彭少辉副总参谋长开会说1965年《地道战》必须开拍。陈播厂长就找了一个专业编剧来写剧本,可是他20多天写了3万多字之后,还没看到“地道”两个字。这时候已经到了1965年3月,陈播很急,他对我说:“按你的设想写,你想怎么拍就怎么写吧。”
高平村是高家庄的原型
1945年5月的时候,高平村的党支部书记兼民兵队长刘傻子带领村里七八十个人打退了1000多个日本鬼子,而且还打死了50多个敌人。战争结束后他去打扫战场,结果被敌人打了回头炮。
刘傻子就是《地道战》中党支部书记高老忠和民兵队长高传宝这两个人物的原型。我们按照剧情设计,安排高老忠最后鸣钟向乡亲们报警的时候,拉响手榴弹和敌人同归于尽。有人说高老忠的原型没有死,是导演让他死的,这种说法是不对的,因为刘傻子也牺牲了。
现在大家普遍认为冉庄就是《地道战》中的高家庄,实际上我在影片拍摄之前从来没有到清苑冉庄采访过。1963年,我们花了几个月的时间到北京、保定、石家庄等地的二十几个村寻找拍摄素材,直到到了正定县的高平村,我才产生了灵感,也就是说高平村才是事实上的原型。因为高平村没有适合的拍摄场景,1965年我们四处选择外景拍摄场地,第一次来到冉庄,才发现它也是一个因为地道战而有名的村庄。高平村比冉庄打得好,是“抗日先锋村”,但是没有冉庄保存得好,尤其是冉庄的十字街头和街心的三棵老槐树,很有古朴村庄的风貌,邻近的唐庄有三棵三百多年的古杨树,李庄有很古朴的砖房和整齐的街道,我就把这三个村庄合而为一,定为“高家庄”的主要外景拍摄场地。
地道不是真地道
选好外景拍摄场地之后,怎样将地道的规模、地道的战斗设施形象地体现在银幕上,这成为创作中遇到的最困扰的一个问题。采访中只在焦庄户发现有一条几十米长的地道还保留着原始模样,另外一条在高平村,仅仅有几十米长,看上去不像地道,倒像一条地下排水沟。幸亏总参的杨成武副总长派人给我送来了一本《冀中平原地道战争总结》的书,内容很丰富,有文字、有画图。最初设想是选一块土地,开挖成地道断面,但估算了一下,觉得它工程太浩大,成本太高,只好放弃。所以,实际上银幕上所有地道内的镜头画面都是在厂内搭景拍摄的。大家一起出主意想办法,巧妙运用摄影镜头和剪辑,使得它看起来像是一个真正的地道战斗网。
删除“调味品”
刚开始我觉得电影不能像课堂上课一样“干干巴巴”的,应该有点“调味品”、“水粉色彩”之类的东西,在第一稿剧本中我设计了许多“博观众一笑”的细节,但是都在审查时被删除了。例如:民兵队长和未婚妻在地道里谈情说爱的细节;民兵大康和妻子在地洞里生孩子的细节;民兵淘气儿和女民兵素云吃烙饼逗乐子的细节;民兵牛娃从射击孔拽拉伪军腿的细节等等——它们都被认为是没有任何教育价值,多了反而会冲淡主题内容,扭曲革命历史的真实性,脱离《地道战》的主线。
也就是说,因为我们的最终目的是要把人民战争思想充分体现出来,那么我们对于人物的塑造,情节和素材的提炼都要从政治效果出发,凡是不符合这个准则的,都要毫不留情地一律砍掉。
导演评价
军教片没有故事片的任务,人物不需要有个性,我在塑造高传宝这个民兵队长的形象的时候,也只是想让观众一看就觉得他是自己的民兵队长。这部影片发行了2800个拷贝,现在我无论到城市和农村,发现凡是50岁以上的人,都看过《地道战》,而且看了不止一遍。我自己对这部影片很满意,没有什么遗憾的地方。
电影歌曲
电影《地道战》中,有两首经典的歌曲,一首是家喻户晓的主题曲《地道战》,另一首插曲《毛主席的话儿记心上》也是非常著名的。
其实在电影中,还有一首简短的小插曲,歌词是“老忠,快跑,鬼子就要进村了···”。但是,电视台播放的大部分电影版本中,这一段情节被精简了,所以不少观众对这一段印象不深。
歌曲《地道战》
地道战嘿地道战,埋伏下神兵千百万,嘿埋伏下神兵千百万,千里大平展开了游击战,村与村户与户地道连成片,侵略者他敢来,打得他魂飞胆也颤,侵略者他敢来,打得他人仰马也翻,全民皆兵,全民参战,把侵略者彻底消灭完。
庄稼汉嘿庄稼汉,武装起来千千万,嘿武装起来千千万,一手拿锄头,一手拿枪杆,英勇顽强神出鬼没展开了地道战,侵略者,他敢来,地上地下一齐打侵略者他敢来,四面八方齐开战,全民皆兵,全民参战,把侵略者彻底消灭完。全民皆兵,全民参战,把侵略者彻底消灭完
歌曲《毛主席的话儿记心上》
(电影《地道战》插曲)
太阳出来照四方,
毛主席的思想闪金光,
太阳照得人心暖哎,
毛主席光辉思想照得咱心里亮,
照得咱心里亮。
主席的思想传四方,
革命的人民有了主张,
男女老少齐参战哎,
人民战争就是那无敌的力量, 无敌的力量。
主席的话儿记心上,
哪怕敌人逞凶狂,
咱们撒下了天罗地网哎,
要把那些强盗豺狼全都埋葬,
全都埋葬。
太阳出来照四方,
毛主席的思想闪金光,
太阳照得人心暖哎,
毛主席光辉思想照得咱心里亮,
照得咱心里亮。
主席的思想传四方,
革命的人民有了主张,
男女老少齐参战哎,
人民战争就是那无敌的力量,
无敌的力量。
咱们撒下了天罗地网哎,
要把那些强盗豺狼全都埋葬。
全都埋葬,
全都埋葬!
电影评论
影片以冀中抗日根据地军民开展的地道战,显示人民战争的无穷威力。它将丰富多彩的战争史实、形象鲜明的英雄人物和军事教育的内容巧妙地融合为一体,生动地描述了由隐蔽地遭到战斗地道再到联防地道这一特殊战场中的发展过程,展现了抗日军民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人民游击战争恢宏瑰丽的场景。充满机趣的细节构思和昂扬。乐观的音乐基调,为影片增添了艺术感染力。
人民战争——高,实在是高!
把《平原游击队》、《地雷战》和《地道战》一并重温了一遍,忽然就理解了《地道战》最后的那句话“人民战争胜利万岁”。
这些电影其实都拍得相当精道。
因为当时的人们,人人亲身经历过那艰难的岁月,所以演员的表演朴实自然却隐含着无限的张力,这不是现在的年轻演员能达到的,没有经历过那样的时期,没有那样沉甸甸的感触,单纯的表演,无法表达那样深刻的内心体验。
而从艺术表现来说,这些黑白电影,拍摄手法到现在看来也是精良考究的,还有配乐,民乐、戏曲、大合唱,在在表现着饱满的中国民间特色,这又与30年代的黑白电影不同,虽然,30年代也出产了无数经典的黑白片,却相比之下,少了很多广泛的鼓舞人心的力量,不够恢弘。
这些黑白影片,早已经达到某种不可超越的高度,从历史意义来说,从文艺表现力来说,都是。
然而,这样的影片,现在,大约是很难再见到了。没有普遍意义上的主角,每一位村长,都是抗日战争时期全中国千千万万的村长的缩影;每一位八路军分队长,都是当时全中国千千万万的八路军分队长得缩影;每一位参与对敌斗争的村民,都是当时全中国千千万万为了生存拿起枪战斗的村民的缩影,这在《地道战》中有着突出表现。
自小喜欢看《地道战》,最喜欢便是结尾处,无数无数的人民群众,从菜地里翻开挡板,出现在敌人面前。看着一滴滴小水珠,渐渐汇聚成一片汪洋,总有种感动,就像,前一阵,看到各处外国留学生自发组织起来,在街头挥舞着国旗,高唱着国歌,为祖国祝福,为奥运加油。是的,在战争面前,在国家生死存亡面前,不论男女不论老少不论贫富,其实都只有一个名字——人民!
中国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的胜利,就是人民战争的胜利,这荣耀,属于千千万万的普通劳动人民。
还很喜欢那段女民兵在地道里与日军战斗的场景,还想起那部著名的《红色娘子军》,女人,在战争面前,每一位,也都是捍卫自由和理想的斗士。相比之下,西方女权主义算个P呢。也正是因为这句“女人能顶半边天”,现今中国女性的地位,其实已经上升到某一种高度,也早已超越了西方女权主义的定义。
我想,这就是为什么西方世界无法理解中国,因为他们没有农村包围城市,他们没有小米夹步枪,他们没有民兵游击队,他们没有麻雀战,他们,没有,如此广大的,4万万人民战争斗士。
PS:这些抗日战争题材黑白老片的唯一小小缺陷是,没有真正描述日本军队中国侵略时的种种丑恶形态。这大概是因为,这历史的伤疤太巨大而疼痛,每个中国人,至少当时的每一位中国人,都感同深受,即使不详述,每个人也都清楚知道。只是,不知道,这几十年后的今天,是不是年轻的孩子们还能理解呢?
童年的记忆
这是一部小时候最爱看的电影,已经说不上来看过几遍了,甚至说有些台词至今仍记得。
在那个带着红领巾的年代,一部电影就可以让我们热血沸腾,而“地道战”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在现在被很多人当做铃声的“鬼子进村”,还有关于冀中平原的向往,但更多的是对那些勤劳而充满智慧的广大人民的崇敬之情,还有留在童年记忆中的画面。
也许在现在丰富的电影市场上已经找不到它的踪影,但我想这并不代表它也将会从我们这些80后的心中消失,因为当那熟悉的旋律响起时,我们便找回了当年组织在影院看电影时的欢乐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