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路清洁不用“扫”
-----美国小区面面观(环卫) 《重游美国》(21)
本文标题中的“不用‘扫’”,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指马路本身很干净,不用去清扫;二是指清扫马路也不用扫帚。 一般的美国小区,区内住户大都有上百户或三几百户,人口密度不大,但拥有车辆多,每户都有2—3部小轿车或面包车。小区内大小马路纵横交错,条条大路通家门,居民进出交通十分方便。在日常生活中,居民进出小区相当频繁,马路上从早到晚大小车辆行驶不断。尽管如此,小区大小马路,也与区外街道马路一样,长年累月保持着水洗般干净,那怕连续几天不下雨,天气干燥,也不致于汽车一过,尘土飞扬,行人掩鼻,照样空气清新,一股股花草的香味仍然扑面而来,沁人心扉。 小区的环境卫生,虽有地广人稀“天时地利”优越的客观条件,但在我看来,还是“三分靠天,七分靠管”。保持良好的居住环境和生态环境,是小区管理的重头戏。 在小区环境卫生保卫战中,垃圾是影响家庭和小区环保的头号敌人。但是,在小区马路上,人们看不到一只公用垃圾桶,每周只看到两次摆放在马路旁边的私家垃圾桶,那是各户按规定提前放在家门口等待垃圾车上门清运的。区内大人小孩都养成了自觉保护小区环境、爱护自己家园的环保习惯,不会因为公共场地空旷无人看见的投机心理而乱扔垃圾。在小区马路上和两旁排水沟以及人行道上,很难发现果皮、纸屑、饮水瓶、饮料罐、食品盒、烟头等一切杂物垃圾。就连我的小外孙,年仅2岁多就似有主人意识,每当去小区公园玩耍时,从不愿意在草坪边、树林旁拉“屁屁”(拉尿),宁肯忍着回家解决。在家他要是偶尔捡到一颗半粒的小杂物垃圾,也都会主动扔到室内小垃圾桶里,不用大人代劳。 当然,我说看不见马路上摆放公共垃圾桶,并不等于马路上就没有垃圾了,只能说马路上没有生活垃圾。事实上,马路上的自然垃圾还是大量存在着,特别是每逢秋季,秋风漫天舞,树叶遍地飞,落叶成堆。这时,环卫清洁车就会频频出动作业,但不是靠大车清扫机,也不是靠清洁工手握大扫帚,左右开弓,扫来扫去,而是用一部小型的汽油发动机带动的吹风机。清洁工人身背吹风机,手提吹风筒,在马路上左吹右吹,边走边吹,旋即把落叶全都吹赶到马路两旁成堆,然后通过碾碎打包装车运走。这样的吹法,是马路和人行道一尘不染,一干二净。在马路和人行道上,平时路面常有因路旁割草机飞溅来的草屑,清洁工同样用吹风机吹来赶去,把草屑送回草坪,通过雨水可让灰尘回老家,真正做到“质本洁来还洁去”。 不仅小区马路、人行道的清洁不用“扫”,就连家庭的日常清洁也不用“扫”,同样是用电动吹风机和吸尘器。所以,许多美国家庭没有扫帚,不足为奇。美国的住房,除了厨房、浴室、卫生间地面铺地板砖或实木板条外,其余厅室房所有地面都铺实木板条(或复合木板),然后再铺上化纤地毯。因此家庭清洁卫生(包括车库),几乎都靠吸尘器搞掂。但房前屋后花园草坪的落叶清扫,就得靠吸尘与吹风两用的肩背手提式“鼓风机”(我对它的称呼)。这种鼓风机配有手提风筒和跨肩背负的布质尘袋,可以把遍地树叶吸进去,“边吃边嚼”,把碾后碎渣“吐”进布袋(详见本博主实拍插图)。 美国家庭养狗成风,早晚遛狗习以为常。本来主人与狗走步锻炼,一举两得,两全其美。但令主人烦恼的是,“走狗”有时不听使唤,有可能在公共道路、草坪上随处大小便,造成狗屎遍地,臭气熏天。对此,这里的小区自有防范办法,首先要求狗的主人要有小区主人意识,要象爱护自己家园一样爱护小区环保;同时课以严厉的处罚。我发现位于我家左侧的树林边,竖有一块图文并茂的警示牌,规定凡不负责将狗粪及时装袋带走的主人,每宗“屎案”要罚款25---200美元。这块牌子下方还配备了一个小箱子,内装狗粪包装袋,免费提供给遛狗的主人。(详见本文插图)。因此在我们小区里经常遛狗的地段,也就难觅狗粪的踪影了 。 美国家庭日常食品和生活用品,都是从超市买回的整盒整箱包装,极少散装零售。各种肉类、瓜果蔬菜、瓶装水、果汁、奶品等食品饮料的大量消费,带来家庭垃圾同步大量产生。每户的垃圾桶,比国内街道马路上共用垃圾桶要大得多。就我们这个7口之家来说,每天晚饭后我都要把当天累积的一大袋生活垃圾,转移到放在车库的垃圾桶里,不出三两天垃圾桶就塞得满满的。在我们居住的小区和邻近小区,每星期一、四上午(法定节假日除外),清运公司的垃圾车,就会挨家逐户上门收拾垃圾。各家各户会提前在垃圾车上门的前一晚或当日早上,把垃圾桶放到自家门口的马路旁。垃圾车清运完后,主人都会及时把垃圾桶放回自家的车库内,不会让它户外露相。美国小区都实行垃圾分类倒装和清运。我们这里垃圾桶的颜色,大体上分为湖蓝色和墨绿色,前者倒装可回收垃圾(如纸质、塑料、玻璃、金属等),后者倒装不可回收的日常生活垃圾。各家各户都会自觉地把垃圾分类入袋进桶,垃圾清运车也会分批上门清运。我常见到成堆的包装箱纸皮堆放路旁,假设它们在国内城里,一天光捡拾纸皮卖给废品收购站,起码可赚它百十元。同是可回收垃圾,国内可出卖赚钱,美国却要付费清运。我前两年曾发布过一篇博客日志,题为《“三合一”的垃圾车》,专门记述我对美国垃圾车和小区垃圾清运的所见所闻。 这里还得记述美国家庭必备的“食物垃圾处理机”。这种电动机(器)安装在厨房水槽(国内叫洗碗盆)下面,内装有几把刀具,装有双向开关,能顺逆运转。可把各种食物垃圾壳、皮、根、羹、菜等残渣余孽绞碎成微粒,然后通过下接排水管,上注自来水,冲入污水管道排走。我和老伴每天不管食物垃圾多少,洗完碗碟后都会习惯地拨动开关使用一次,开机三、五秒,处理即完工。我觉得它很管用,可以有效清除食物垃圾因腐烂变质产生的异臭,防止滋生病菌虫害,保持室内优雅的环境和清新的空气。同时还可以大幅度减少家庭垃圾存放空间和投放量,于公于私,双得双赢。 从一个“扫”字,我不禁联想到国内城市的环境卫生和环境保护。国内城市都在大力开展争创“国家环保模范城”、“国家卫生城市”活动,旨在创建城市良好的生活环境,提高市民生活“幸福”指数。 据报道,去年“五.一”节,武汉全市3000多名城管干部上街扫马路,为的是亲身体验一线环卫工人的辛劳。不知道他们体验结果如何。我倒是去年8月在广州现场“体验”到了,不过我不是体验每天起早贪黑的环卫工人扫街的辛劳,而是亲眼看到政府机关和街道干部在我所住小区门外马路边,一手抓一个小塑料袋,一手握一把钳夹子,带头上街捡烟头。据说是为了迎接亚运盛会。看来“迎亚运,捡烟头“是一个极富新意的创举。但是,在三亿烟民的泱泱大国,谁都不知道城市街道马路烟头有多少。但人们知道的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只要很多人随处乱扔烟头的恶习不改,那些烟头就会死灰复燃。烟头如此,其它垃圾亦然。我认为,环保卫生措施的滞后举动,治标不易,治本更难。还是少些形式主义,多些实用主义为好。 中美城市对比之下,我总觉得目前国内城市环保形势不容乐观。空气污染源多,噪音大,环境脏,管理措施不到位。去年5月12日,广州市区一场大暴雨,竟然造成N处“水浸街”,更有甚者,我们回国后居住小区毗邻的地下车库变“水库”,车变船。另外,小区生态环境的首要问题是人的生命财产安全,而国内城市许多小区防火安全缺乏保障。媒体时有报道火灾现场消息,现场五花八门,漏洞百出。有的消防栓拧开,要么没有水,要么水压不够;消防车开来,要么因为道路受阻进不了现场,要么进到现场后消防云梯不够高,勾不着,结果眼瞪瞪地看着烧了几个小时,现场已烧成一片废墟了还说大火最终被“及时”扑灭。 就城市清洁卫生设备而言,广大环卫工人原始的手工作业,每天风吹日晒雨淋,提着大扫帚东扫西扫,人辛苦,效率低,又不安全,早已无法适应城市清洁卫生工作的需要。无怪乎某农场和四川达县某公路道班职工,大胆发明创造,把拖拉机改装成清扫车,在原车厢上新安装铁制转动轴盘,在轴盘上均匀地捆绑十把、八把扫帚,成为史上最“牛”的清扫马路方法。据说一天的工作量可抵十五个清洁工。无独有偶,美国在推销一种目前世界上同类产品中价格最高(60万元人民币/部)的“扫路机”,集扫、洗于一体,每小时可清扫8000—12000平方米,相当于同时15个清洁工的工作量。在我看来,如此技术先进、价格昂贵的机械设备,国内是不可能(也不应该)与它接轨,因为中国人多钱少。试问,要买它,钱从何来?要用它,人往何去?目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城市公共环境卫生最可行的出路,不在于设备是否先进,而在于市民素质是否文明。道理很简单,本来新建成的马路上没有一个烟头一口痰,新砌成的围墙上和新竖立的电线杆上没有一张“牛皮癣”(粤语,野广告纸),可转眼工夫乱吐乱扔、乱涂乱贴就“雨后春笋”般地冒出来。对于脏乱差,难怪城管环卫部门常常叹诉:堵不胜堵,防不胜防。 至于国内小区环卫管理,恐怕再不能停留于 “门前三包”,而应改为“门前全包”。也要象美国小区一样,不仅“各人自扫门前雪”,还要“兼管他人瓦上霜”。
紫烟楼楼主 2011年7月12日于美国首都华盛顿
这是我家等待清运的垃圾
华盛顿故居的垃圾桶 厨房食物垃圾处理机
遛狗警示牌:如有违反,罚款25---200美元。 区内小公园的可移动厕所
小区人行道为私家排水管让路(路面上可见两个排水管盖口)
具有“中国特色”的扫路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