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五象之鹰 2011-10-09
 
 
 
 
 
画菊
    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从,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1.抱:带有,怀着,指坚持,不放弃。2.香:菊花的香气,指气节,诗人崇尚的那种高洁品质,不与现实同流合污。3.抱香:菊花宁在枝头绽放、枯死,菊花的这种品性,宁愿在枝头枯死也不愿吹落北风中,沾染肮脏。
    菊花啊菊花,你从来也不跟百花一块儿争奇斗艳;你独自挺起在疏疏落落的篱笆下,你高尚的情操永远也不会改变,不会动摇。哪怕天再冷,霜再重,你宁可在枝头上保持芳香枯萎而死,从不让北风吹落在尘埃里,受到沾污。
    菊花不与百花同时开放,她是不随俗不媚时的高士。宁愿枯死枝头,决不被北风吹落。
    郑思肖,郑思肖(1241—1318),南宋。字所南,一作字忆翁,号所南,自称三外野人,又号一是居士,福建连江人,世家三山(今福州)。太学上舍,曾应试博学宏词科。
    元兵南下,郑思肖忧国忧民,上疏直谏,痛陈抗敌之策,被拒不纳。郑思肖痛心疾首,孤身隐居苏州,终身未娶。宋亡后,他改字忆翁,号所南,以示不忘故国。他还将自己的居室题为“本穴世界”,拆字组合,将“本”字之“十”置于“穴”中,隐寓“大宋”二字。他善画墨兰,宋亡后画兰都不画土,人问其故,答曰:“地为人夺去,汝犹不知耶?”郑思肖自励节操,忧愤坚贞,令人泪下!
    后来,郑思肖回到家乡福建,不久即从泉州出国,搭大帆船前往印尼,在爪哇岛西北岸登陆,那里就是后来的巴达维亚埠。郑思肖到达印尼之后,孑身一人,无立锥之地,想觅一块地方辟为园林,但当年那里的土地均属当地土酋所有。怎样才能得到一块土地垦植呢?郑经过打听,得悉酋长很喜欢品饮中国的茶叶,使用8个瓷罐装满茶叶作为见面礼,土酋一见是茶叶,大喜过望,当下生火泡饮,口感极佳,大加赞赏,加之闻悉郑思肖乃赫赫有名人士,土酋就更加热诚招待。言谈之中,郑思肖向土酋诉说起,初抵印尼,尚无栖身之地,酋长便动情在属地中划出纵横一英里的土地相赠。从此,郑思肖把这块土地辟为园林,精耕细作,逐渐成为华侨的聚居地,并别出心裁把这个地方命名为“八茶罐”以作为纪念。因福建的闽南语“茶”音读如“TEA”,外国人把它译作“PETEAIBOAN”、至今600多年这个地名一直沿用。如今“八茶罐”已成为名闻东南亚的华人市场,侨胞曾在此创办“八茶罐学校。”这里的华侨华商喜欢品饮祖家的茶叶。也喜欢背诵郑思肖的《感念诗》:“有怀长不释,—语—辛酸。此地暂胡马,终身只宋民。读书成底事,报国是何人?耻见干戈里,荒城梅又春!”
    生平“素不娶,孑然一身”。出售祖上房屋,周济穷急之人,晚年将所有祖遗田产,施舍给寺院,只留数亩为衣食之资。并对佃客说:“我死则汝主之。”此后,行踪无定,时常寄寓姑苏万寿、觉报二寺。元延祐五年(1318年),他以77岁高龄孤单地病逝于苏州古刹,临终之际,曾嘱咐守在身旁的好友唐东屿说:“思肖死矣,烦书一位牌,当云‘大宋不忠不孝郑思肖,语讫而终’”。
    郑思肖的这首画菊诗,与一般赞颂菊花不俗不艳不媚不屈的诗歌不同,托物言志,深隐诗人的人生遭际和理想追求,是一首有特定生活内涵的菊花诗。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这两句咏菊诗,是人们对菊花的共识。菊花不与百花同时开放,她是不随俗不媚时的高士。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两句进一步写菊花宁愿枯死枝头,决不被北风吹落,描绘了傲骨凌霜,孤傲绝俗的菊花,表示自己坚守高尚节操,宁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决心。这是郑思肖独特的感悟,是他不屈不移、忠于故国的誓言。
    宋代诗人对菊花枯死枝头的咏叹,已成不解的情结,这当然与南宋偏安的隐痛有关。陆游在《枯菊》中有“空余残蕊抱枝干”的诗句,朱淑贞在《黄花》中有“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的诗句。从形象审美的完事和政治指向的分明来看,都略逊郑思肖的这两句诗。
    “枝头抱香死”比“抱香枝上老”更为痛切悲壮,且语气磅礴誓无反顾。“何曾吹落北风中”和“不随黄叶舞秋风”相较,前者质询,语气坚定;后者陈述,一个“舞”字带来了些许佻达的情调,与主题略显游离。更重要的是,前者点出“北风”,分明指向起于北方的蒙古汗国,反抗之情,跃然纸上。
    当然,陆游、朱淑贞的诗都是好诗,但三诗并立,郑思肖这两句诗的忧愤,则更为深广。
    这首诗句只有用在"民族气节、忠贞爱国"时才贴切。
    秋风萧瑟,落叶缤纷,晚秋的各种杂花也在凌厉的寒风里枝叶飘零面色苍白地瑟缩着,零零落落中也不经意地抖落了一地落英,放眼望去,点染深秋山间畦畔的只有各色各型的秋菊,无论是野生的还是家养的,无不高擎着壮硕的花朵,在有些寂寥有些落寞的日子里,傲然地挺立着,直至生命的枯萎也不凋零,就连那死去的花朵,也紧抱枝头,似乎在向世人昭示着一缕香魂的不屈和不甘,昭示着一个未了的梦。年年月月,看着菊花这种宁可枝头抱香死,不随落叶舞西风的傲岸不群,每每唏嘘感叹,产生旷古幽寒的联想,遐思中一批批爱菊之士就从那万菊丛中飘飘然的浮现出来,成为霜天黄花那金灿灿的灵魂。
    菊花象征高洁的品性、坚贞的操守。每到深秋,天清气爽,在众花凋零,无景物可观之时,人们就会在荒篱旁,野径中,石壁里,寒潭边看到黄澄澄的菊花,体瘦叶长,秋风吹来,体态婀娜,风姿绰约像一位美人。她虽然生在荒郊野外或断壁残垣之中,却不颓败,不荒芜,不旁逸斜出,依然保持着冷艳和清逸,清气四溢,让人精神顿爽。生命力是那样的顽强,不择地而生,不避风刀霜剑,本色不改,令人仰羡。有许多菊花不落瓣,干枯了仍不离枝。
    在百花之中,中国诗人最钟爱的就是梅、兰、菊。古代有九月九日赏菊、插菊、饮菊花酒的风俗。在物欲横流、情感荒芜的现代社会中,要想坚守住生命中一方纯净的天空和内心深处永恒闪烁的灵性,菊花的那种穿越名利的淡定与从容和在北风中宁可枝头抱香死的亘古情怀是值得学习的。在修心养性中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才能拥有菊花那样的淡定与从容。心有杂念的人,即使归隐,一看见风吹草动,就会心乱如麻;而心无尘埃的人,即使在四处充斥着靡靡之音的红尘喧嚣中,也会淡定自如,坐怀不乱。因为生命中有所坚守,心底才会有一片净土和灵性的光泽。看到了菊花的清雅高洁,即使一生清贫,我也不会让灵魂蒙尘;即使一生受尽磨难,我永远也不会放弃内心深处的高贵。“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那就是我生命中永恒的坚守。
    中国诗词的未来时,中国的诗歌要有自己诗魂,要有一根中国“芯”,要建立在中国古典文化的基础上。“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只有通过对中国古典韵律的了解,我们才能够创作出真正属于中国的诗歌!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每到深秋,天清气爽,在众花凋零,无景物可观之时,你会在荒篱旁,野径中,石壁里,寒潭边寻到黄澄澄的菊花,体瘦叶长,秋风吹来,体态婀娜,风姿绰约像一位没人,李清照就曾经以菊自况,“人比黄花瘦”,菊亦增光不少。“晚艳出荒篱,冷香著秋水。忆向山中见,伴蛩石壁里”,生在荒郊野外,断壁残垣里,却不颓败,不荒芜,不旁逸斜出,依然保持冷艳,清逸,卓然独立的样子,清气四溢,让人精神顿爽。生命力是如此顽强,不择地而生,不避风刀霜剑,本色不改,令人艳羡。
    至于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那份悠然自得,闲情逸致,飘然出尘的高洁人格,更是非菊莫比了。更何况还能挼(ruo)清蕊浮新酒,撷英华煮香茗,除秽去恶清浊,让人神清气爽,超尘脱俗,更是仰赖菊的福泽了。
    我的心是: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夜风的轻抚。点燃一支烟。却不去抽,看着那淡淡的的烟火燃烧,心随着在飘。
    朋友都说,不要抽那么多的烟,我总是淡淡的一笑了之。如果你听过那一首歌“没有烟抽的日子”。也许,你会多少明白,一个不喜欢抽烟的男人。却在抽烟的无奈与那一份心情。不喜欢抽烟,却喜欢抽烟的感觉,这就是我抽烟的理由。
    夜,死一般的寂静,抽完一支接着抽第二支、第三支、……。我突然泪流满面。原来,老天,还是知道的。我的寂寞,我的无奈。打开自己喜欢的音乐,在微凉的风之中,让那烟火在燃烧,所有的记忆仿佛一瞬间全部都回来了,那些快乐的,忧伤的,喜悦的,疼痛的,全回来了,所有的朋友,仿佛都在身边陪这我。举杯邀月的时候,原来,还是自己独自在风之中,唯一给我温暖的,只有那一支还在那燃烧的烟火。
    看着夜空之中,成双成对的虫儿,多么希望,有谁可以在我的身边,不去奢望那无尽的温柔,不期待那所谓的永恒的爱与永恒的家,可是我的心是孤零的,我需要一个她可以静静地陪在我的身边,不需要,太多的语言,有的,是心灵的理解与情谊。
    想起自己曾经给朋友的一个定义,朋友,就是那个可以安静的听你诉说你的快乐与疼痛,与你一起开心的笑,流下伤心的泪水。你难过的时候,给你一个肩膀靠一靠的那个人,那个,不会喝酒,却依然与你一起举杯的人,那个,你可能不会天天记起,却在伤心寂寞是,第一个想起的那个人。然而,在这样的夜,谁与同呢?
    从屈原咏颂的“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开始,菊花就作为和兰花相提并论的香草被文人们推崇。当然,对菊花的“品格”塑造过程中最重要的人物非陶渊明莫属。菊花是一种适应性很强的植物,在野外可以顽强生长,特别是在其他花卉都凋谢的秋天独自开放。也许正是这样的特性使诗人觉得菊花超凡脱俗,有着自由不羁的灵魂。我们耳熟能详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使菊花成为花中的隐逸之宗,象征着回归自然、物我无间的超然情怀。郭主簿写的“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则强调菊花临霜绽放、高远独立的德操。这两种精神确立了菊花文化在中国历史的基调——傲世独立的风骨,淡远洒脱的性情。这不正是文人君子理想的品格吗?难怪英国学者李约瑟将菊花称为花中的“学者之首、文人之君”(chief of the scholars and president of the academy)。从此,菊花借一瓣纯黄纤弱的心香,保留了诗人的气质和人格的独立。菊花也由此与东篱、霜下杰成为等同的意象。
    随着历史长河的不断流淌,菊花不断被人们阐发出新的文化含义。由于菊花是头状花序,大部分品种有枯而不落的特征。所以被赋予了具有晚节的象征。比如郑思肖“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文天祥“落叶何心定流水,黄花无主更西风”。这两位南宋末年的诗人,在国破家亡之后,仍然坚守民族气节,表现了忠于国家、矢志不渝的高尚情操。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有人不喜欢菊花,很大部分却是不喜欢看到,曾经嫣然盛开的花,在枝头上,渐渐枯萎,变得那么丑陋。就像大家都不喜欢看到当年惊鸿一瞥的美人,到了老态龙钟的暮年,还在舞台上迟迟不肯离去。徒让人生就一番感慨。
    当然,这只是每一个人的喜好而已,于花于人都不相涉。
    还有,菊花因品种不同,也并非全是抱香枝头,有些菊花也会落满一地金黄。
    相传有一天,苏轼去拜访王安石,王安石没在家。苏轼闲坐无聊,见王安石的书桌上有一首咏菊诗,刚写了两句:“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东坡看了,大为不然,菊花傲霜----“随你老来焦干枯烂,并不落瓣”,安能像春花一样洒落满地?于是他便提笔续诗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后来,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过重阳节时,连日大风,只见菊花纷纷落下,满地铺金,“枝上全无一朵”。
    这段故事出于冯梦龙的《警世通言》第三卷,戏说的成分居多,但菊花因品种的不同,有的落瓣有的不落瓣却是事实。李清照的“满地落花堆积”,想来也是落瓣的菊花。
    秋天,是一个萧杀、苍凉的季节。当淅淅沥沥的秋雨渐渐打落花红,屋外的梧桐树纷纷凋零,黄叶一片片地落下,那个“秋风潇兮草木黄,秋雨寒兮蝉鸣怆”的景象,你会感到已不是“春城无处不飞花”的季节了,突然发现秋天已经来临,觉的秋风的凉,秋雨的寒,秋的萧杀,秋的苍凉。于是,我就会想起《秋声赋》,想起欧阳修听到秋风所写的那断话,“物过盛而当杀”,凡万物过了繁盛期,都会走向衰败。喜爱张爱玲的小说也一定读过她的《秋天的雨》,“园子里绿翳翳的古榴桑树、葡萄藤。都不过代表着过去盛夏的繁荣,现在已成了古罗马建筑的遗迹一样,在萧萧的雨声中瑟缩不宁,回忆着光荣的过去。草色已经转入忧郁的苍黄,地下找不出一点新鲜的花朵。”这就是秋天,一切都没了生机,没了希望,就像一位病人将要走到人生的尽头,死亡就要来临一样。
    此情此景,不由得让人产生伤秋与悲怆。登高极目,就会发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感慨。听到秋雨声也会发出“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的凄凉叹息声。
    秋天,也是愁思与惆怅的季节。愁,心之秋也。春夏秋冬,四季轮回,伫立于茫茫天地之间,感受着匆匆岁月无情,如果说春天带来的是生机,夏天带来的是躁动,冬天带来的是萧索,那么秋天带来的则是无奈了。“秋月秋花秋江水,秋风漫城秋叶飞。秋鸦哀啼冷秋意,秋夜凭栏我共谁?”一句“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道出了愁断肠的哀怨。
    其实,秋天的色彩在每个人的眼里都不尽相同,也许有着天壤之别,很多诗人赞美秋色,在他们的眼里,秋天是浪漫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吟出了秋的本色;“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道出了菊花的傲骨,还有“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尽白花煞。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把金秋描写的淋漓尽致。
    秋天是美的,但它不比春的欢笑娇艳,不比夏的热烈飞扬,也不比冬的柔和沉醉。它只是天高地迥,风轻云淡,月明星稀。美的深沉,美的寂寞,美的苍茫。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秋天是多彩的,银杏的金黄,枫叶的鲜红,碧空的透蓝,浮云的皎白。秋天如同画家手中非凡的神笔,把赤橙黄绿青蓝紫随意涂抹在秋的天空与大地上,在你面前展现多姿多彩的魅力。
    秋天是成熟的季节,是收获的季节,是充实的季节。秋风送爽、炎暑顿消、硕果满枝、田野金黄。现代文学家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写道,他愿以三分之二的生命来换取三分之一的秋,可想他对故都的秋有多么的留恋,多么的眷顾,画出了故都秋的诗韵。
    我爱秋天,“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秋天不仅是金色的,收获的,更是对人们辛勤耕耘回报,劳动付出的肯定。
    我赞美秋天,它不是物极而衰的终结,在那枯萎野草的根部,随风飘落的种子胚胎中,它时时刻刻都孕育着新的生命,就像胎儿已经着床在母体中的躁动,只要十月怀胎,冬去春来,新芽定会破土而出,我们一定能欣赏到“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的景象。
    秋天我赞美你,你是生命的起点。
    菊花不仅有超然隐逸的情怀,她还具有君子的品性,安于贫穷、不慕荣华、坚贞执着、独具风骨。诗人白居易曾赞曰:“宁可抱香枝头老,不随黄叶舞秋风”。南宋遗民郑思肖虽一介平民,在南宋王朝风雨飘摇的危急中,仍关心国家兴亡,上疏朝廷痛斥奸贼,献计献策,并赋诗咏菊以明志:“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诗中以菊自喻,抒发的是亡国的悲愤和忠贞的爱国的之情。
    菊,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传承着中华民族博大的精神。
    “人淡如菊”是一种平和执着、拒绝霸气的心境。
    “人淡如菊”,要的是菊的淡定和执着。
    淡泊如菊,淡泊在荣辱之外,淡泊在名利之外,却淡泊在风骨之内。这样的淡泊,能够让我们在物欲横流的滚滚红尘中,远离喧嚣,谢绝繁华,洞察世事,回归素朴,达到“落花无言,人淡如菊”的境界。
    做一个淡泊如菊的人吧,像菊花一样在世俗之外让生命静静地开放,静静地灿烂!
    菊—一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傍晚,夕阳将天边的云彩染得通红,不远处,孤零零地立着一棵枯萎的大树,光秃秃的树枝正拼命地向四周伸展,似乎要将头上的天空撕成碎片。一群大雁在空中哀鸣,雁阵下方便是刑场。
    一位狂狷之士坐于五弦琴前,轻轻挥动手臂拨动琴弦;便响起了一阵天籁之音。跪在刑场四周为他请命的三千大学生,无不被这样的画面所感动。当刽子手一横刀,殷红的鲜血滴落到地上……这时,云彩似乎越发鲜红,雁鸣似乎越发悲戚……
    嵇康并不畏惧死亡,相反,他因为看不起那个“大道既晚,人情万端,利之所在,若鸟之逐鸾”的时代,所以宁死也不愿意涉足司马氏专权的官场。兀立于高山之巅,目送山中的归鸟,才是他所向往的俯仰自得的生活。
    他并不知晓,正是那个秋天,刑场上,他的鲜血洒过的地方,盛开了一簇簇金黄的野菊…

⊙于千万年之中,于千万人之中,在时间无涯的荒野中,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好遇上了你!如果有一天你走的太倦,只要一转身,我的祝福就在你身边,不管离多远,不管多少年,化这祝福为蓝星点点,闪在晨曦,闪在日暮,闪在你生命的每一寸空间,五象之鹰图书馆祝你开心每一天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