痱子
中医药的中心是求人体平衡而治病,人体有病产生,源于身体内部或与外部环境之间阴阳失调,使用药物可以促成平衡而达到治病目的。中医讲药食同源,因此使用寻常食物也可以促进这一平衡的产生,谓之食疗。平日悉心观察身体状况,顺乎自然而注意饮食调节,可以达到防病健体的目的。 中国传统认为世界有两种状态,为阴阳,五种元素构成,为木火土金水,每种元素各有不同属性,五种属性不断变化,造成世界的变化,为阴阳五行,平衡即好,不平衡时坏。人体也分为五个系统,肝心脾肺肾,分别对应木火土金水,这五个系统不平衡或出问题就会出毛病,食物的味道也同样有木火土金水的属性,即苦辣甜辛咸。我们食疗的目的就是要根据身体情况以饮食调整平衡。此处建议家长看看相关书进行学习,此处不再赘述。如果没有基础,先学会辨别寒热湿燥即可。一般情况下,小儿寒热并不明显,所以用普通中性的食疗即可,但小儿为纯阳之躯,多数容易偏热,喜寒不喜热,因此要经常斟酌用清热食品而不能过热。食疗注意以下原则: 1、 小儿身体成长中,有些问题不用太过调整,要根据身体状况选择食疗方案,不可乱补乱吃,造成身体自然调节功能紊乱,导致身体不平衡; 2、 小儿身体至纯,一点味道、一点药性即可对身体产生影响,因此不要用重食,用药一定轻灵,尤其药偏性强的食物不可重用,不可长用,如薏米等每次一汤勺就可以,金银花之类也是3、4颗够了; 3、 有些药物和食物有偏性,如果使用反了,如寒症用了寒药,热症用热药,反而导致情况严重,一般能辨别寒热,就能避免; 4、 食物在不同状态会有不同性质,如炒过后性即偏热,水果蔬菜生长不同阶段也有区别,如红桔皮消积,青桔皮则舒肝。 配合食疗还有几个让宝宝身体健康的建议:衣三分寒,食七分饱、赤身裸体、冷水洗面、早纳五谷、多见风日。 以下先介绍几个常用食物,使用食疗的时候可以参考以后介绍的综合食谱,也可以自行配比,达到适合的效果。 大米:大米性平,味甘。可补脾、养胃、滋养、强壮。大米为五谷之首,煮粥为引,常用。 薏米:又称“薏仁”、“苡仁”。性凉,味甘淡。具有利水渗湿、清肺热、止泄泻等作用。我常推荐用于湿热引起的腹泻、湿疹等情况。 小米:味甘性平,有健脾和胃的作用,适用于脾胃虚热、反胃***、腹泻及产后、病后体虚者食用。 小麦:小麦味甘,性平微寒,有健脾益肾、养心安神功效。心烦失眠者可用小麦与大米、大枣一起煮粥服食。 玉米:味甘性平,具有健脾利湿、开胃益智、宁心活血的作用。 高粱:高粱味甘性温,有健脾益胃的作用,可治疗小儿消化不良。但高粱性温,含有具收敛止泻作用的鞣酸,便秘者不宜食用。 黄豆:黄豆性平味甘,有健脾益气的作用,脾胃虚弱者宜常吃。用黄豆制成的各种豆制品如豆腐、豆浆等,也具有药性:豆腐可宽中益气、清热散血。 绿豆:性寒,味甘。具有消暑利湿、清热解毒、利尿消肿、润喉止渴、明目降压、清胆养胃等作用。 黑豆:性平,味甘。具有调中下气、滋阴补肾、补血明目、利水消肿、活血美肤等作用。 红豆: 性平,味甘、酸。具有利尿除温、和血排浓、消肿解毒等作用。 山楂,性微温、味酸甘。具有消积、散淤、解毒、化痰、清胃、活血、醒脑、提神、增进食欲、降脂降压、防暑、驱除绦虫等作用。 乌梅:通称“酸梅”,又称“青梅”。乌梅是用未成熟的梅子,经过熏制而成。乌梅性平,味酸。具有生津止渴、清热镇咳、驱虫抑菌的作用。推荐用于夏日防痢防暑,久病咳嗽。 冰糖:味甘、性平,能补中益气,润肺和胃。 太子参:性平、味甘,补气生津,推荐用于气虚所致自汗气喘,不思饮食。 甘草根:性平、味甘,具补脾、润肺、解毒、调和诸药的功能。主治脾虚食少,胃、肠溃疡、咳嗽、支气管炎等。 松子: 性平,味甘。具有补肾益气、养血润肠、滑肠通便、润肺止咳等作用。 陈皮: 理气、除燥、利湿、化痰、止咳、健脾、和胃. 莲子: 性平、味甘,可以健脾、养神、补肾。 豆腐:性凉,味甘、咸。具有益气和中、生津润燥、清热解毒等作用。 鲫鱼:性温,味甘。具有温中下气、补虚开胃、利水消肿、下乳止渴等作用。但忌食猪肝、麦冬、芥菜;反厚朴。 姜:性温,味辛。具有和胃止呕、解表发汗、杀菌解毒、消肿活血等作用。 蒲公英:性凉,味苦。具有清肺利痰、养阴凉血、散结消痈、通乳益精、舒筋固齿等作用。 海带:性寒、滑,味咸。海带具有消痰、消肿、软坚、散结、利尿、清热等作用。还有补碘作用,食用时,不要把上面的白粉全洗掉。 胡萝卜:性凉,味甘、辛。具有顺气消食、止咳化痰、除燥生津等作用。常推荐用于腹泻、体虚咳嗽等。 山药:性平、味甘。具有健脾益气、滋肺养阴、补肾固精、滋养强壮等作用。我常推荐用于脾虚身弱,免疫力低下,春天吃最好。 百合:性微寒,味甘淡。具有补中益气、温肺止咳、清心安神等作用。 苦瓜:气味苦,寒,无毒,具有除邪热,解劳乏,清心明目,益气壮阳。可以适当吃,病后不可吃。 小妞妞 2009-7-7 15:38:34 高烧惊厥的中医观点 西医对高烧惊厥没有答案,所谓遗传和神经脆弱全是无稽之谈,话外的意思就是这个没有办法,所以他们会那样解释,并说多数6岁以后就好了。而解决方案更是可怕,用安定和点滴,如此治疗不伤脑子才怪。 中医的解释是:津液不能布散于太阳,寒邪恰好收引于项背。乃太阳经筋痉挛所致。按这种解释,高烧惊厥与脑无关,病在项背,所以我们看到高烧惊厥小儿多数全身僵直。产生的原因是体内寒或热化风。 看看他以往的病史,是否有引起高烧惊厥的几个可能: 1/ 发烧就急于退烧,特别是西药退烧,伤害中枢神经系统,有些退烧药会突破小儿脑血屏障,影响神经系统,但这不是重要原因,重要的是西药退烧只是麻痹人体,不允许人体进行自我调节,加上降温迅速,无后盾支持,导致寒热差别生风惊厥。 2/ 冷水退烧,同样是寒热致风。 3/ 伤风,发烧的时候,如果毛孔打开,不能吹风,否则外风乘虚而入,导致惊厥。 4/ 长期使用点滴治病,导致寒邪深入,本次发烧仅是爆发。长期点滴治疗,轻则身体虚弱,寒邪不断侵扰,重则寒入膏肓,如白血病、癫痫等症。 根据张仲景的理论,对高烧惊厥的解决方法是,葛根汤{葛根4,麻黄3,桂枝3,白芍3,炙甘草2,生姜2片,大枣1枚(掰开)开水泡服,早六时,上午九时,下午三时各服一碗。二剂。} 如果已经通过西药退烧,应当注意逾后保养. 小妞妞 2009-7-7 15:39:47 上次说到高烧惊厥,正巧碰上实例: 把结论写在这,如果有兴趣看经过的,我贴那个高烧惊厥专帖里。 很多错误必须纠正: 过低温度吃退烧药,如肛温37.8就吃退烧药,非常危险,而且高烧后无法用药,退烧药每天只能吃4次,间隔至少4个小时,低温吃退烧药除药物损伤和导致退烧过度外,还可能导致高烧时不能用药。 屡次高烧惊厥还在用西药退烧和点滴,这样很容易造成脑炎,并且导致寒邪深入,造成惊厥问题越来越严重,最终可能影响大脑。 建议下次高烧,采用葛根汤治疗,或至宝丸,同时用热水(加姜和桂枝更好)泡脚,并错热脚,不能用冷水外擦,这样能最大限度减少惊厥。容易惊厥的宝宝平时多喝菊花水,发热的时候注意温中,同时保持清爽。 用对药,抽风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看的医院没有一个说清楚他为什么抽风。看的中医院,一个中医的方法、结论或药都没有,叫什么中医? 小妞妞 2009-7-7 15:40:47 捏脊能增强小儿免疫力! 操作方法:小儿俯卧,操作者以食指抵于小儿背脊之上,拇指与食指挟住小儿背脊皮肤,拇指后退,食指向前,作翻卷动作,自小儿臀部尾椎开始,左右手交替自下向上翻卷移动,直至背颈交界处的大椎穴,每捏3把,将皮肤提一提。如此,反复5趟,每天1次。 操作时用力适当,不要拧转,操作时沿脊柱直线前进,不要歪斜。开始时可能动作迟钝,不灵巧,但操作几次后动作就会熟练,小儿感觉舒适。 现在夏季正是作捏脊保健的好时节 小妞妞 2009-7-7 15:41:46 为什么全是喉咙发炎(转) 所谓喉咙发炎是因为喉咙疼,简单说,小儿身体运化能力弱,所以小儿一有问题,不管因风寒还是风热,多数会最终导致脾胃郁热,热气从喉咙走是最容易的,另外,着凉咳嗽或气不能按照原来的方式运行导致呕逆,都会导致喉咙充血的症状。这是正常的,并不是因为细菌感染导致的红,如果发热或感冒时间长的时候如果看肛门,也会红。这是体内 郁热的表现,现在应该做的是,针对症状,判断病因,然后治疗,基本问题排除、疏通了,喉咙就会慢慢恢复。 小妞妞 2009-7-7 15:42:53 中西医观点对比 中西医之争不如中西医对比,任何医疗知识都是为了治病救人,身为中国人,我们应当自豪和庆幸有机会选择中医。中医首先是一种观念,之后才是一种技术。基于两种文化和哲学的两种医学观最终可能会合并,但中医的观念、哲学一定是起指导作用的。中医对人体的了解虽然没有解剖的细微,但中医对活人的认识已经非常深入,这点是足以令人面对疾病时候,充满信心的。 不谈未来了,既然说爱孩子,我们这里就用孩子的一些病来做比较。更深入的也不在我们家长的范围内。其中所列西医,仅指我们大多数人能接受到的西医治疗方法,中医仅指本人理解范围内的治疗,而且检验有效的方法。 观念:中医,以活人为本,五脏六腑平衡发展就可以健康;西医,以深入研究物质为本,认为病灶切除、细菌和病毒杀死,微量元素达标人就健康。 新生儿黄疸:中医,胎毒,根据黄疸情况,清除胎毒即好;西医,胆红素不正常,照蓝光,抑制胆红素。 新生儿肺炎:中医,如果没有液体吸入肺里,应考虑是胎毒,脾虚导致内湿,健脾清胎毒;西医,一律认为是细菌感染,住院7天以上,点滴抗生素和抗病毒药。 夜啼、多汗:中医,脾虚,健脾养血即好;西医,缺钙,补钙。(中医认为含有钙的很多东西有安神作用,所以西医补钙看上去有效,实际上并没有抓住本质,很多这种现象的小儿检测并不缺钙) 湿疹:中医,湿热或湿毒所致,健脾除湿,不但可去根,还能治好其他湿热问题,不再复发;西医,皮肤过敏,用激素类药膏,用时好,停了复发。 鹅口疮:中医,脾湿热导致,和前面一样健脾除湿;西医霉菌感染,用药水擦嘴。 腹泻:中医,小儿多脾虚,有各种腹泻可能,针对情况采用健脾除邪的方法,注重小儿脾胃健康;西医,除生理腹泻无法治疗外,其他腹泻诊断为肠炎,用抗生素、点滴、思密达(一种类似堵漏灵的止泻药,吃了就堵住)。 感冒发热:中医,感冒情况很多,辨证施治,小儿感冒治疗得当,一两剂药就好,而且以后越来越不爱感冒;西医,病毒、细菌、支原体引起,采用抗生素和抗病毒药物杀,使用退烧药退烧,病后必然导致咳嗽、体弱、喉咙肿痛、食欲不佳,重则哮喘、肺炎、脑膜炎、心肌炎。甚至每月感冒发烧不断,只要坚持西医治疗,没一个小孩能逃脱这样的情况。由于乱治疗感冒引起的白血病、耳聋、哮喘等疾病,都在家长考虑之外了。 扁桃体发炎:中医,认为扁桃体是元阴的第一道防线,伤津、心脾热导致红肿,用对证药物调理脾胃气血;西医,认为扁桃体可有可无,发炎是细菌感染,使用点滴抗生素,基本上会反复发作,切除扁桃体。 支气管炎和肺炎:中医,咳嗽有很多原因,要根据五脏六腑情况辨证施治;西医,咳嗽轻就是支气管炎,咳嗽重就是肺炎,使用抗生素加抗病毒点滴,同时使用激素,防止哮喘。另外使用止咳药,麻痹中枢神经,让人体不再咳嗽。最近出现的非那根造成婴儿呼吸衰竭,就是因使用非那根导致人体不再咳嗽,痰壅于肺造成。 哮喘:中医,很多原因导致,从综合调理人体平衡入手治疗;西医,遗传或伤害,使用激素,直到不喘。 过敏:中医,体内不平衡,导致外邪易侵,健体即好;西医,各种感染源导致,轻的用抗过敏药物,麻痹神经,不再作出反应,重的使用与感染源同样的药物不断刺激,直到人体没有反应。 小儿流鼻血:中医,心脾积热等原因导致,清热健脾就好;西医,毛细血管太薄,没有治疗方法,轻的堵住不用再管,重的做手术割除。 水痘:中医,体内湿热,感受外邪导致,令湿毒发透,外邪自然不得入内;西医,病毒所致,使用抗病毒和抗生素。 小儿眼屎:中医,肝气不合,平肝气,清肝热即好,采用菊花水;西医,泪囊堵塞,结膜发炎,点抗生素。 麦粒肿:中医,内热到眼导致气血不通,清内热,热敷眼睛散结即好;西医,囊肿,需手术。 近视:中医,肝脾肾气不合导致眼部气血不足,对证治疗养护;西医,晶体变形,如果治疗换人工晶体或角膜磨薄。 器官存留:中医,五脏六腑皆有所司,血气不能伤;西医,小孩的扁桃体、盲肠、胆囊都可以切除,没有影响。 点滴:中医,点滴不顾症状,以寒水入体内,大伤元气,即使症状消除,病已越过太阳(人体表面的防护,小儿如果病在太阳,说明身体好,很快能调整)入腠理,进而过太阴(人体内部的防线,病在此,难好,需要长期调养)入膏肓;西医,点滴有害,不能乱用,治疗时必须根据情况使用,但在中国,点滴赚钱,不可不用。 抗生素:中医,只能杀死细菌,且不分敌我,不能治本;西医,抗生素有害,而且导致耐药性,不能滥用,但没有别的办法。 补养:中医,小而早纳五谷,多吃杂粮,不健康是因为人的脏腑不平衡;西医,补充钙铁锌锡和其他各种维生素,不健康是因为缺了这些微量元素,或多了病毒细菌。 河水发臭:中医,清理河道,清源正本,并促使河水流动起来,认为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西医,研究河里有什么细菌,然后研究药物,杀死细菌,如果细菌有耐药性,再换一种抗生素杀,实在控制不住,干脆填掉河流。这只是比喻,用在河道上,东西方都懂得如何做,但用在人体上,未必都能想明白。 关于手口足病(转) 夏季湿热,毒病多发,手口足病成为危险病症之一,一旦爆发,传染性强,护理不当比较危险。令众多家长惶惶不可终日。 病程及症状: 手、足、口病主要发生于5岁以下婴幼儿,潜伏期2~7天,发疹前可有低热、头痛、食欲减退等前驱症状。主要表现为口腔的硬腭、颊部、齿龈及舌部出现水疱,很快破溃后形成溃疡,这种口腔小水疱十分疼痛,以至于患儿不愿吃饭,甚至不愿喝饮料。手、足皮肤可发生米粒至豌豆大小的水疱,半球状或椭圆形,疱壁薄,颜色澄清,呈球白色,以指(趾)背面及侧缘最常见,数目不多。病程约1周,很少复发。 中西医认识: 西医认为是病毒性传染病,病原体为肠道病毒,通常为柯萨奇病毒A16型,病毒存在于直肠、鼻咽及手足破裂的水疱疱液中,主要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播。以夏秋季节多发,病后可获得较持久的免疫力。一旦确诊为手、足、口病的儿童应及时隔离,以控制本病的流行,隔离期通常7~10天。对污染的物品要进行消毒,防止传播。本病的治疗可用抗病毒药物如病毒灵,如口腔糜烂、溃疡疼痛影响进食者,可酌情应用黏膜保护剂。 中医则认为此病为湿气泛溢皮肉所致,五行病位属土金(手足太阴),六气属太阴湿土。顺生路传播,传到寒水之部(臀部)便接近尾声。我们曾经说过儿童脾虚导致的很多湿症,如湿疹、鹅口疮等。此病亦为脾虚不能化湿,湿气的环境易感外邪。发病时如有无汗高烧症状(发烧、头痛、颈部僵硬、***、易烦燥、睡眠不安稳等)可与麻黄加术汤治之,如出汗可与桂枝去芍药加白术茯苓汤治之。一旦发病可以按感冒+脾虚处理,可以根据情况用麻黄加术或桂枝加术汤,或麻黄理中汤。中成药可以用风寒感冒药+参苓白术散。运脾化湿为主,治疗期间可以用炒薏米汤。 特别注意:一些西医喜欢用中药板蓝根等寒药清热解毒,结果反而伤害脾胃,令气血停滞,压制症状却不能排除病邪,非常危险。如滥用寒凉误治就会出现西医总结的“病毒会侵犯心、脑、肾等重要器官……要警惕暴发性心肌炎的发生”。 预防: 根据发病机理,预防当然是健脾化湿。薏米、百合、绿豆(红豆)粥,放姜丝。另外以前介绍过的各种健脾食疗都可以。 小妞妞 2009-7-7 15:45:10 最近很多孩子发烧,有主要两种情况 一个是暑湿导致积热.一个是贪凉导致风寒 咳嗽是因为感冒或发烧用了凉药 嗓子红,发烧不出汗 是着凉 用999风寒感冒药 就是麻黄葛根汤 999风寒感冒药就是麻黄葛根汤 嗓子红 只能说明充血,不能说明是上火 发热肯定会充血,热气不能通过皮肤排除,聚集体内, 嘴巴有白色的包 是因为感冒发烧,导致脾虚湿气,一样的道理,汗不能出,液体只好到最容易聚集的地方 热一定要发出来,而不是压下去 任何季节都一样,热必须发出来,皮肤是人和外界交流的界限 皮肤和肺相通,如果不能让皮肤通畅,只压住症状,就会伤肺,所以多数人感冒发烧错误治疗后,一定会咳嗽 能出汗,口唇红,舌苔黄厚,黄浓鼻涕,口渴喜饮,这些情况下用健儿 夏天用姜,帮助发散,因为夏天内外均热,体内湿热不能发散,所以要姜帮助,而且姜可以生津,促进器官运动 甘草少用,有提升血压作用.一般情况下少用, 但甘草可以升清,让体内清气上升,所以用来润肺,润喉咙.治疗咳嗽用.还可以健脾\揉和药性.大人低血压,可以用甘草 低烧持续不退 是病后脾胃虚弱,暑湿不能运化 健脾化湿,简单说,就是喝薏米百合汤 小妞妞 2009-7-7 15:46:00 治疗鼻塞:用热姜水,还可以薰鼻,用莘夷 如果痰多,用山楂\陈皮\甘草\菊花,少量姜 健脾除湿温阳:白术10,茯苓4,白芍3,陈皮4,半夏4,炙甘草5,生姜3片,黑附子6,孩子建议去掉黑附子。 晨起爱哭 -脾虚湿重 难于入睡 -脾虚神弱 发炎当时吃板蓝根最快,但平时补脾最重要 半夜咳嗽是脾虚积食,不要老喝,乌梅汤滋阴潜阳,喝多伤阳腹泻 口腔溃疡和热没关系,是脾虚,如果吃了热得就溃疡,四川\湖南等地人都是烂嘴了 上半夜哭补脾阴,下半夜哭补脾阳 ,积食会夜啼,多数夜啼是脾虚造成 。 风寒感冒吃999风寒感冒冲剂,和小儿至宝丸类似,都是治风寒感冒,喝999也会发汗,治高烧无汗的情况 。 边烧边出汗不能用紫苏,边烧边出汗是中风,应当用桂枝黄芪,自然有六邪.风是其中之一 , 吹风就会导致毛孔打开,这样的感冒叫伤风,是太阳中风,太阳就是人最外面的防护,可以理解为皮肤,毛孔 ,中风要用补气的,可以用桂枝温内,用玉屏风 。桂枝不是发汗的。 桂枝汤:桂枝3-6g 炙甘草3g 杏仁6g 姜两片(厚3mm) 红枣2颗(20mm)掰开煮水两碗放红糖或白糖。早上和傍晚喝。 麻黄汤:麻黄3-6g 桂枝3-6g 炙甘草3g 杏仁6g 姜两片(厚3mm) 红枣2颗(20mm)掰开煮水两碗放红糖或白糖。早上和傍晚喝。 发烧感冒用了凉药治疗,寒进里了--小青龙汤 小妞妞 2009-7-7 15:46:44 小儿日常保健按摩(转) 铭爸是个读了八年西医并且目前这个时间还在继续增长,因此,铭铭的身体健康基本就交给了他。客观地说,是利弊掺半的。利在于:对孩子的疾病有足够的重视,不象铭妈“无知者无畏”,总觉得孩子抗抗就过去了,所以一般治疗还是比较及时的。弊在于:一般都是在发病时铭爸才会表现出他无以伦比的细致入微的关怀,所以日常保健这一环节比较薄弱,而且,身为西医的铭爸虽然很认同不可以乱用抗生素这一观点,但对孩子的爱迷糊了他的眼睛,所以我们铭铭,抗生素用得还是挺重的(当然,不是铭爸自己的责任,孩子一发烧铭妈往往也会犯迷糊)。 现在铭爸到外地上学去了,所以我义无反顾的把原来他管辖范围内的孩子健康问题揽到自己身上。任重而道远,如果继续无知者无畏恐怕铭铭就惨了。所以现在铭妈我在网上网下关注所有关于孩子的健康养育话题。得出两个结论:1、预防甚于治疗 2、抗病不吃药是以科学的护理为前提的 铭铭已经连着三个月,每个月的月末都莫名其妙的先低烧,后高烧。前两次都是抗生素解决的问题。后一次,我借鉴网上很多帖子提到的推天河水退烧,推四缝穴、捏积消积,最后不知是巧合还是真有效,竟然真得没吃药就好了。于是,开始关注按摩,以后将逐渐记录一些找到的小儿按摩方法,希望能成长为铭铭的"家庭医生"。 在一个网站的在线课程上找到了小儿保健按摩四大手法,记录如下: 小儿保健按摩四大手法: 补脾经: 【位置】拇指桡侧缘从指尖至指根成一直线。 【操作方法】推法:用拇指桡侧缘或指面在穴位上直推,向心方向推称补脾经;离心方向推称清脾经;来回推法称调脾经。 【次数】100~300次。 摩腹 【位置】腹部。 【操作方法】 用全手掌或四指面摩腹部称摩腹。 【次数】推法:100~300次,摩法:3~5分钟。 捏积 【位置】背部,大椎至尾椎成一直线。 【操作方法】 用拇指后按,食中二指在前,或用食指屈曲,以中节桡侧后按,拇指在前,两手自下而上捏脊柱穴,称捏脊,一般捏3~6次,第1~最后1次只捏不提,中间第2~4次需捏3次提拉皮肉1次(腰以上不提),捏后可分别在心、肝、脾、肺、肾俞穴上点按2~3次,再轻轻搓摩背部数下。 【次数】推法100~300次。捏法:3~6次。 按揉足三里 【位置】外膝眼下3寸,胫骨旁开1寸处。 【操作方法】按揉法:用拇指端按揉本穴(双侧同时操作),称按揉足三里。 【次数】50~100次。 给铭铭试过捏积和补脾经,现在坚持的时间还不太长,貌似对铭铭不好好吃饭的现象有帮助,会继续坚持下去,希望会更好。 小妞妞 2009-7-7 15:48:11 欲速不达——健康是人体自然生长过程中形成的 今天的家长真的太紧张了,今天的生活条件真的太好了,今天的医药太容易获得了,今天的小朋友太幸福了,不过也许是不幸?望子成龙古已兴盛,但又见几人因拔苗而长成?教育方面上大量学习班,从小就教孩子一堆大人认为有用的东西,身体方面,希望孩子迅速长大,给各种高营养食品,甚至大量使用补品。关于教育方面的问题留给独舞的栏目,这里说说健康方面的几个问题。 1/ 拔苗助长:上帝造与人造,不要与上帝比造人的速度。 首先要明确,不管谁创造了人,是几亿年不断优化的结果,人体和外部的自然界已经融合得非常好,小儿先天虽然脆弱,但生长的机制已经非常完美,上帝会让他成长成为健壮的大人,我们不应该过多干预。如果希望通过各种补品来促进生长,无疑是拔苗助长。上帝制造人类之后,还给人类准备了很多食物,保证我们的生存和健康,你选择上帝造的还是人造的?不管是所谓牛初乳还是各种维生素以及其他补品(广告:如果有要买安利产品的找我来买,我有安利卡,但一单都没卖过,也没有推荐过,如果我去推荐,估计我们论坛里的孩子们都开始吃安利了)。大多数人获得健康知识的渠道是广告,安利的广告、补钙的广告、补充益生菌的广告、奶粉的广告、清热的广告等等。所以乱吃补品,导致人体自我调节能力减弱,受到各种问题侵害。以后有时间我再评论这些广告,总是这里是让大家相信自然造的东西,不是厂家的宣传。上帝安排人比其他动物更缓慢地成长,不管什么用意,已经是这样安排了,所以不要试图用各种人工手段促进生长,否则来个早熟可不是好事。 2/ 矫枉过正:人体是上帝的杰作,他不仅仅有精密的运行体系,还有高超的修复能力。 不管是书麟还是Riley 还是什么似是而非的高手说了什么东西可以治疗什么,必须自己学会判断,而且要明确那些问题是否需要治疗。不要见到有点小问题就立刻考虑用什么方法去治疗,应当考虑的是,这个问题是否可以自己好?或者在饮食上稍作调整就能好?或者稍微按摩一下就好?有些人见到小问题就考虑用什么药物解决,要知道任何药物,甚至多数食物都会有偏性,过分使用可能矫枉过正,导致问题向另外一个方向发展。更有严重的是判断错误,导致问题更加严重。最好的办法是让人体作主,外在的努力做辅助。如果不能判断问题症结,先补充人体需要的水和粮食,比如喝白粥。不要见到问题就急于用药,导致身体忽左忽右,家长更是劳累不堪,每天忙于用药,一会要用姜,一会要用金银花,一会要补脾,一会又要泻下。还是以前的观点,除了山药大米粥和部分白色食物,其他食物都应该慎用,尤其有明显治疗作用的更要注意,比如常用的薏米、绿豆、红豆等。 3/ 盲人摸象:平衡的身体就好,不要看高矮胖瘦。 身体要整体地看,人体各脏腑协调一致就能使人体发展良好,人体的发展好坏,关键看身体是否平衡,不平衡就会出现各种症状,当然这种症状开始都不会是严重问题,可以通过简单的方法纠正。要达到平衡,就要保证人体没有哪个脏腑虚弱,也没有哪个脏腑过度亢进。这就需要饮食平衡,而不是利用某种补品。根据我的认识,小儿本在脾胃,其他脏腑运动建立在脾胃粮草供应正常的基础上。因此健脾之余注意顾及其他功能,比如薏米针对健脾除湿,虽然解脾的湿困,但长期用,也会导致伤津,同样不利。所以这里所说本是指平衡,平衡一方面来自五谷杂粮的人为食谱调节,一方面当然来自人体本身自己的调节。知道什么导致不平衡,就知道怎样保持平衡了。 4/ 以堵代治:不要把病邪堵在体内,要帮助人体赶他们出去 很多家长见招拆招,见咳嗽就止,见腹泻就止泻,见上火就清热,这样的治疗,死法和大禹他爹一样(传说大禹爹治水,到处筑堤坝堵水,最后灾难越来越大,被处死了)。现代版的大禹爹就是使用非那根止咳喘的医生,美国有7例小儿服用非那根致死事件曝光后,美国已经禁止给2岁以下小儿使用,但国内依旧普遍使用,如果懂得中医,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止咳,是不让身体把垃圾清出去,于是痰聚集在肺部,后果更加严重,前面说的7例小儿都因止咳后窒息而死。比如生活在城市里,没有解决垃圾产生的问题,就不能禁止垃圾运输出去,否则后果不堪设想,生活中,我们都懂,治病就不懂了。 附带说一下影响人体平衡的几个因素,还是五行的问题: a/ 先天五行影响,这个很多人当作迷信,确实在我来说也是迷信,因为我还不能用现代科技解释其迷,但我信。但谁说现代科技以后不会被推翻呢?爱因斯坦已经动摇了牛顿的物理世界,而代表当代物理最前沿的弦理论已经超越粒子理论,却与中国的太极不谋而合。 b/ 周围环境影响,人处天地各方,五行不同,南方火热,北方水寒。人的身体情况不同。 c/ 四季更替,四季各有旺盛,春木夏火秋金冬水中土。四季皆不平衡。 d/ 前面都是上帝制造的不平衡,下面还是上帝制造的不平衡,但人可以用这个不平衡制造平衡,就是食物。食物各有偏性,五谷杂粮都可以调整身体,这个在这里没法多说了。 附带说一下人的各个阶段平衡。 人未生,阴阳交合成生命,先有心做主,逐渐长成过程中,身体功能全由母体共给,自己只要有心推动血液,此时母亲注意保养血液就可以,如果出现血液性问题,如吃药不对,伤口处理不当,疹子导致血毒都可能导致胎儿秉赋不足。 人初生,五脏皆弱,脾胃供粮草,所以是第一个劳累者,所以小儿脾胃为基础,如果脾胃受到伤害,自己不能长好,人为促进的健脾工作应该在3岁以前完成。我说的健脾不一定是吃药,而是一种时刻注意的观念。 3岁以后,脾基本长好,如果脾不好,病邪就侵入到下一个阶段,这阶段问题在肺,咳嗽、哮喘发作,特别是6岁以前,很多人认为6岁以前是疾病高发阶段,6岁以后进入平缓阶段。6岁以后病少原因一方面是脾肺两个直接对外的脏腑都长成,对外来的侵害抵抗力增强;另一方面,由于6岁以前的过度治疗,导致人体不再针对脾、肺进行抵抗,病邪深入,开始侵犯肝,甚至一些严重的疾病将在下一阶段出现。 6岁以后如脾肺还没好,表现也不会很明显了,病邪进入下一阶段肾(根据五行生克,我改变了原来的推理,不过对肝肾的问题还要仔细推敲),6岁到青春期是人成为成人的转变阶段,肾中阴阳二气开始成形,推动人体不断发展,男女性发育要在这个阶段完成,人体未来发展基本上会定性。如果前面基础好,此时肾气充足,内分泌方面疾病就会少,并为成年打下基础,前面基础没有打好,已经破坏肾中元气,就会得各种病了。 青春期之后,到肝主,肝属木,主生发成长,如前面基础没有打好或病邪深入,将随着人体的大树逐步成长的过程表现出来,人体这棵大树能否顺利成长,全靠前面的基础,如果此时大树出现毛病,要尽力补足还是有很多机会,如心火不足,大树萎靡;脾土不足,大树不稳;肺金不足,大树无形;肾水不足,大树干枯。这些都可以通过人为调理达到目标。 人始于心脏第一声跳动,也终于心脏最后一声跳动(脑没死亡,人体也算死了,毕竟有个死亡先后顺序)。 小妞妞 2009-7-7 15:48:54 补血方法 小儿问题多在脾胃,脾胃不好的一个重要影响就是血虚,因此产生很多问题,如皮肤瘙痒、阴虚便秘、盗汗、食欲不佳、肝火旺盛、抵抗力弱等情况。因此健脾补血为第一基础。 除健脾升血外,也可以通过食疗来补血。以下为几种主要的素食。 红枣 桂圆 黄芪 当归 黑木耳 葡萄干 红糖 这些可以一起煮,也可以分别配伍煮水喝,好吃的可以吃掉。 1/尽量不用药补,其中黄芪、当归药性强,要适当用。 2/不能长期吃,红枣、桂圆、红糖偏热,容易导致脾热生痰。 3/不能一次大量吃,以免消化不良。 4/脾虚,正逢积食者或内热者如不会辩证调整用量,就不能吃。 5/感冒发热,如表未解,不能用,以免加重内热。 6/黄芪要少量开始用。 小妞妞 2009-7-7 15:49:30
小妞妞 2009-7-7 15:50:16 中医观点—小儿脾胃(1) 中医认为脾为小儿之本,很多疾病源于脾胃,如腹泻、便秘、咳嗽、湿疹、感冒、微量元素缺乏、营养不良等等,因此养胃健脾成为父母们的重要任务。下面是我收集的一些资料供参考(尽量不断添加): 腹泻: 原因:引起腹泻的原因很多。进食不洁的食物或饮食不当可能会腹泻,精神过度紧张、焦虑抑郁、情绪起伏不定,亦会导致肠道功能紊乱,产生腹痛和腹泻症状。另一方面,若受了凉,特别是小腹受凉,亦会导致腹泻。腹泻的另一个原因,是身体对某类食物过敏,以致影响消化吸收,例如许多宝宝因缺乏乳糖酵素,无法消化乳类制品的乳糖,便会腹泻。还有,很重要的一部分是用中医判断的各类腹泻。因脾虚和其它很多问题都会导致腹泻。 一、细菌感染性腹泻: 主要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每天数次至十余次,大便多有泡沫、黏液并呈黄绿色,还伴有发热、腹胀和呕吐。如果是细菌性痢疾,大便次数频繁,但量不多,呈黏液脓血便,臭味较重,严重者可有高热、抽搐等。重症腹泻的患儿,还可出现尿少、口渴、精神萎靡等脱水症状。 1、 大肠杆菌引起的腹泻多在夏季发病,起病比较缓慢,开始轻,逐渐加重。出现呕吐、低热及脱水症状,大便有腥臭味,可有较多粘粹,亦可有便血情况。 2、 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腹泻多由于长期大量使用抗生素导致的菌群失调所致。主要特点为不同程度的发烧、腹泻和呕吐,大便开始呈黄绿色,3-4天后变成有腥臭味的暗绿色水样便。次数极多,每天可达10-20次,小儿脱水情况严重。 3、 霉菌引起的腹泻多并发于其他感染或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的病儿。大便每天3-4次,为黄色稀水便,有的像豆腐渣状,有的呈绿色,泡沫多,带有粘液。 治疗方法: 不要将两种或三种抗生素一起使用,更不要频繁地更换用药。大肠杆菌感染可选用复方新诺明、痢特灵、氨基苄青霉素等;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可以选用青霉素或红霉素;霉菌感染应选用制霉菌素或克霉唑。 二、病毒感染性腹泻: 轻者常先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继之腹泻,一天内大便3—6次,不超过10次,大便黄绿色,水分较多,或呈蛋花汤样,没有失水表现,精神尚好,偶尔有恶心、呕吐,粪便显微镜检查仅有少许白细胞和脂肪滴。一般5天左右可以痊愈。较重的腹泻,每天可达10次以上,大便呈水样,量多,故不久可以引起失水症状,如皮肤弹性减低、口干、眼眶及前囟凹陷、哭时无泪或少泪、精神委糜、面色苍白等,同时有酸中毒的表现,如口唇樱红、呼吸深快、嗜睡等。如得到及时治疗,一般在1周左右可以痊愈。 治疗方法: 目前尚无特效的西药治疗。中医中药治疗小儿秋季腹泻有丰富的经验。若大便清稀,色淡不臭,常用霍香10克,苏叶10克,半夏10克,陈皮5克,茯苓10克;若为发热,舌质红,咽红,小便短赤者可用葛根10克,黄岑10克,黄连3克,泽泻10克,广木香3克。中草药铁苋菜、地锦草、律草也有较好效果。 三、非感染性腹泻:多由喂养不当致使胃肠功能紊乱,如过早、过多地添加大量淀粉或脂肪类食物。这类患儿往往有腹胀、腹痛,痛则欲泻,泻后痛减;大便气味酸臭,同时伴有呕吐,不思饮食,夜卧不安。如果是由长期滥用抗生素引起的继发性腹泻,大便则呈豆腐渣样。有时患儿患感冒、肺炎、中耳炎后,也常会伴有腹泻。 1、寒泻 因为过食生冷,感受风寒引起症状:症见腹泻清稀,含有泡沫,臭气不大,肠鸣腹疼,或兼见恶寒发热,舌苔白腻。主要是由于肚腹受寒,寒凝气滞,气机不畅所发。治疗上当以疏风散寒,理气止泻为法。用药可以选服藿香正气胶囊,每次2粒,一日2次。外用“小儿敷脐止泻散”贴脐,一日换一次。 2、热泻 病儿肠胃积热,外受暑湿引起腹泻急促而量多,大便稀黏、酸臭,小便黄。可选用“葛根芩连微丸”每次1g,每日服3次。 3、水泻 病儿贪食生冷食物,引起水泻不止,每天大便次数多,肠鸣腹胀,大便如稀水或不成形,泄后肠鸣腹胀减轻。病儿病情很容易加重,发生脱水。一般应到医院请医生治疗。 4、伤食泻 主要由于过食或添加辅食不当引起腹胀腹痛,便前哭闹,大便酸臭,或见奶瓣或不消化食物,或如臭鸡蛋味,肚腹胀气,口臭气促,食欲不振,夜卧不安,舌苔厚腻,或微黄。治疗应以消食化积为法,常用的中成药有保和丸、至保锭。伤食泻当积滞被消导后,腹泻自然会止。 5、脾虚泻:宝宝大多是腹泻治疗不及时或喂养不当,腹泻迁延不愈而造成。大便稀溏,可见不消化食物,色淡不臭,多在吃下食物后就泄,时轻时重,面色萎黄,体重不增加或增加缓慢,精神不振,严重者有便后脱肛,手脚发凉等症状。可用启脾丸、醒脾养儿颗粒。 6、寒湿、脾虚:大便稀薄或蛋花汤样,或有泡沫,或夹有不消化食物,呈黄色或黄绿色,无粘液及脓血;大便常规检查无红、白细胞及脓细胞,或偶有数个白细胞;无发热、腹痛及呕吐,无脱水及酸中毒;接受过抗生素及其它治疗,疗效不佳;中医辨证为寒湿泻或脾虚泻。 7、湿热泄:症见泻下水分较多如水注,粪色深黄而臭.或见少许粘液,时有腹痛,食欲不振,恶心、疲劳不爱动,有时可出现发热,口渴,小便黄少,舌苔黄腻。本证是因湿热之邪,蕴结脾胃,下走大肠而发。治法应为清热利湿,常用的中成药有加味香连丸。 8、脾肾阳虚泻:症状有久泻不止,粪质清稀或为不消化食物,有的脱肛,小婴儿可见睡时露睛,舌淡苔白。治法以补脾温肾为主。中成药可选用附子理中丸。 治疗方法: 根据体质病症不同,辩证施治,不可随意用药,用错药物反而加重病情。 很多家长按西医方法注重添加钙剂和其他各种微量元素,长期添加不见有效,反伤脾胃,造成恶性循环,小儿脾胃多虚弱,应以健脾强胃为主要目标,其意义远大于添加各类微量元素和其他营养,脾胃强健,营养从各种食品中吸收足以。 小妞妞 2009-7-7 15:50:53
小妞妞 2009-7-7 15:51:42 中医观点—小儿脾胃(3) 小儿呕吐 呕吐最伤身,古人对小儿呕吐有具体分类,辨吐证和起因,予以不同方剂治疗。所谓“呕吐”有三征,即:“有物有声谓之呕”;“有物无声乃吐征”;“无物有声谓之哕”。此乃区别呕、吐、哕等三种不同情况。从经络学上追溯,呕属阳明,气血俱病;吐属太阳,其病在血;而哕属少阳,其病在气。因此,施治宜区别虚实寒热和起因,辨证施治。 一、伤乳吐 乳食过饱,胃纳乳片运化不及,致频吐,吐物多为乳片。证为身热,面黄,肚腹膨胀。治则:减少食量,消乳安胃。 二、伤食吐 过食,尤以油腻,胃纳充盈,腹胀热,口臭厌食,频吐酸性粘稠物,眼睑虚浮,身感潮热。治则:减食,清胃止吐,汤化其滞。 三、夹惊吐 饮食时受惊骇,频吐清涎,身热心烦神躁,睡卧不宁。治则:先截风,次定吐。 四、痰饮吐 小儿过饮,膈阻气逆,头目眩晕,面青吐涎沫。治则:健胃顺气。 五、虫吐 胃经热或寒,令虫不安,乱胃作吐。唇色热红寒白,胃不时作痛,频呕清涎。治则:辨热寒起因,暖胃驱虫。 六、虚吐 胃气虚弱,消纳乳食受障,小儿精倦神怠,囟门煽动,睡卧露睛,频呕频吐。治则:补胃温脾。 七、实吐 多为壮实儿,偶滞致胸腹胀满,二便秘涩,痞硬疼痛,口渴思饮寒凉,吐物酸臭。治则:涤滞通塞,利二便,吐自止。 八、寒吐 过食生冷或当风喂哺受凉,致冷吐。朝食暮吐,为不化之物,无臭无酸,四肢逆冷,面唇色白。治则:温中散寒,吃饭前喝点姜水。 九、热吐 过食煎烤之物或因乳母过食厚味,致热积儿胃,进食即吐,口渴思饮冷,吐酸涎,身热唇红,小便赤色。治则:清热温胆。 简单的呕吐判断和治疗: 如果排除受伤和其他神经系统问题,基本的治疗原则是让脾胃运化得当,水谷上升下降合宜。所以先考虑用健脾的方法。 呕吐先看吐和排泄的关系: a/ 上吐下泄,先考虑外邪侵入,寒、热、菌都可能,病同时在肠、胃。此时可以用王氏或平和的健脾药,令肠胃运化就好。如果可以判断是寒,可以用姜、米汤暖胃;判断吃坏肚子,可以用黄连素(小儿用王氏保赤丸)让外邪泻出就好; b/ 只吐不拉,吃什么都吐,先考虑寒和吃脏东西导致胃不运化,病在胃为主,吃消积健脾的药,让胃运动起来,另外用热水泡脚,让下部血液循环好。吃健脾消积口服液(好娃娃或其他含有黄芪的消积药)和醒脾养儿颗粒。 c/ 吐但大便正常,如果以前不吐,此时考虑其他非外邪问题,积食为主,还有喉咙、食管等上消化道和上呼吸道问题。 b/ 咳嗽吐,先治咳嗽 小妞妞 2009-7-7 15:52:15 小儿问题关键在健脾补血 中医派别很多,各自适应当地环境,有其长处,但对不同的地区,就有不同的中心议题,这点我在以前的《中医派别》中已经说明,加上时代变化,今天人们的生活与过去已经全然不同,因此防治疾病,更要辩证而论。下面是我综合各派小儿问题的一点非专业心得。 由于历史原因,当今医药界最流行的是清火,咳嗽、积食、睡眠不安,必用苦寒攻下药,加上举国滥用点滴、激素。搞得小儿已无阳气可言,甚至阴也虚极。而奉行火攻者,又以大力药骤攻骤补,全不顾小儿脏器稚嫩。 小儿身体虽稚嫩,但上苍已赋予大多数婴儿生存能力来对抗各种疾病外邪,偶有小恙,只需以药食稍加辅助,身体自然能调整好。如果大量用药、甚至动辄点滴相加,本病未除,新患已生。因此小儿用药必轻灵是小儿用药第一原则。 脾为后天之本,脾属土,万物之基。关于脾的问题,在其他文章中已经写过很多,这里不再赘述,只是再强调,无论生病与否,保护脾胃,是第一要务。即便生病而不知病因,也先将保脾放于第一位。 血生于水谷精华,是滋养人体的重要物质,是人体的动力。小儿发育与血关系密切,因此小儿调养的第一指标是血液充足。 中医书中提到小儿乃“纯阳之体”,有些医派据此给小儿大用寒药,而有些医派则对此大加批驳。个人认为,小儿“阳有余,阴不足”的原因是因外力导致的阴虚阳亢,非真“纯阳”而是真“阴虚”。因此小儿问题,不可用寒凉消伐其稚阳,而应以滋阴潜阳,使其阴阳平衡。对今日大人,也是如此。滋阴为清火第一方法。滋阴的主要方法是补肾健脾,令水谷分布均匀。 小儿阴虚的主要症状包括盗汗、咳嗽、睡眠不安、下身怕热、肝火旺盛、急躁、便秘、扁桃体发炎、皮肤瘙痒,还有其他一些“上火”症状。 前面说这么多,就是想说,大多数小儿问题的道理其实很简单——1/健脾、2/补血、3/滋阴。脾胃好了,血自然充足,血液充足,身体得到滋养,阴虚症状即消除。反过来,阴阳调和,血液充足,五脏都受到滋养,脾胃自然也不会有问题了。在这样的基础上,再根据各人先天条件和后天情况进一步调整,小儿身体自然好。 目前本文只是理论,治疗方法,请参考以往的健脾和补血方法。至于滋阴补肾的方法,由于肾为先天之本,多数小儿先天禀赋不弱,所以小儿阶段不必特别补肾,只需平常食疗调整即可。但对于部分小儿,肾有先天不足(天生肾系统弱),或后天伤害(过度用药、脑损伤等)需要特别用药补肾。 小妞妞 2009-7-7 15:52:52 小儿发热——辩证纲要 小儿之病,多有发热,所以先了解发热,以后一切疾病就比较容易分析了。发热不算一种病,只是一种现象,所以不要见热即退,而应该分析发热原因,从根本解决发热问题。否则一味退热,或令病迁延不愈甚至加重,或令病邪深藏体内,治不彻底。很多人一遍遍用退烧药,却从不找根本原因,最后归结为小儿体弱发热。一味镇压,后患无穷,必从根本寻解决和疏导方法,治国如此,治水如此,治病也如此。 《黄帝内经》说“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寒伤形,热伤气。”“气实者,热也。”《幼幼集成》将小儿发热简单分为四大证︰表热,里热,虚热,实热。 一、表热:小儿无故发热,多由外感风寒。其证喜人怀抱,畏缩,恶风寒,不欲露出头面,面带惨色,不渴,清便自调,吮乳口不热,或鼻塞流涕,或喷嚏,浑身拘急。此表热也。初起时一汗可解(小而不可发大汗,易伤元气,以后再说)。 二、里热:发热时,喜露头面仰身卧,扬手掷足,揭去衣被,渴欲饮水,吮乳不休者,口渴也,吮乳口热,小便赤,大便闭。此里热也。宜解利之。 三、虚热:多从大病之后,或温热,或潮热,如潮汐有定期也,或渴或不渴,大小便如常。宜补之。 四、实热:面赤腮燥,鼻孔干焦,喜就冷,或合面卧,或仰面卧,露出手足,揭去衣被,大渴不休,大小便秘。宜微下,但不可以大泻。 以上四热为纲,其下杂证为目,有纲有目,小儿热可辨。 1、伤风发热,其证自汗身热,呵欠,目赤多睡,恶风喘急。此因解换褓裳,受风所致。治宜解肌,柴葛桂枝汤,热退之后,略宜滋阴。 2、伤寒发热,其证无汗身热,呵欠顿闷,项急面赤,喘急恶寒,口中气热。此因脱换受寒所致。治宜惺惺散。热退后,微服沆瀣丹,以防内热。 3、既伤风寒,发热,又兼吐泻者,不可发散。此脾胃虚怯也。但以五苓散煎送理中丸。 4、伤热发热,多在夏月。其证身热自汗,作渴昏睡,手足俱热。此因天气过热,而包裹过浓,受其热也。人参白虎汤以解其热,次以调元生脉散补之。 5、伤暑发热,夏月有之。其证身热自汗,作渴昏睡,手足冷。此由高堂广厦,阴冷太过,中气受伤所致。先以调元生脉散补其气,次服四君子汤以防吐泻。 6、心热者,浑身发热,面青自汗,心悸不宁,脉数烦躁,狂叫恍惚,此心热也。导赤散加黄连。 7、夜热者,夜间作热,旦则退去,此血虚也。六味地黄东加龟板、当归、白芍,敛纳阴气。 8、伤寒无汗,服表药而汗出,其热不退,又复下之,热仍不退,乃表里俱虚,气不归元,阳浮于外,此为虚热,不可误用寒凉,即当和其胃气,裨阳气收敛,其热自退。四君子东加炮姜。 9、疳热者,形色黄瘦,食不长肌,骨蒸盗汗,泄泻无恒,肚大脚小。多起于大病之后,失于将息,又或伤饥食饱,脾气受伤。六君子东加当归、白芍。 10、壮热者,一向热而不已。由气血壅实,五脏生热。郁蒸于内,则睡卧不安,精神恍惚;蒸发于外,则表里俱热,燥急喘粗,甚则搐搦。以导赤散煎汤送泻青丸,大小便秘者,集成沆瀣丹。 11、烦热者,躁扰不安,五心烦躁,四肢温壮,小便赤涩。此心经有热,宜导赤散加麦冬、栀仁。 12、积热者,面赤口疮,大小便黄赤。此表里俱实。或因内伤酒面,煎炒炙炸,或误投峻补之药;或外因浓棉炉火,温暖过度,皆能生热。此人事所致,宜沆瀣丹清解之。 13、虚热者,或汗下太过,津液枯焦,或大病之后,元气受伤,皆能生热。其证困倦少力,面色青白,虚汗自出,神慢气怯,四肢软弱,手足厥冷。此气虚发厥,血虚发热,大虚证也。四君子东加炮姜,甚则加附子,热退以平剂调之。 14、客热者,乍有乍无。邪热干心,则热形于额,故先起于头面,而后身热,恍惚多恐,闻声则惕。此正气虚而热邪胜,故邪正交争,发热无定,乍进乍退,如客之往来莫测也。导赤散先彻其邪,后以团参散护其正气。 15、血热者,每日已午时发热,过夜则凉。此心经血热也。轻则导赤散,重则四顺散。 以上仅为发热纲目,了解后多有裨益。实际应用中,病有多变,以后逐一解释,以求简便易懂。就以往经验看,常见小儿发热主要是积食、风寒、婴儿急疹、生长热(如长牙)、惊吓。只要掌握好这几种就可以应付日常问题,以后一一重点分析,发热各有原因,应辨别情况治疗用药,其中风寒需立刻用药食调养,其他不用紧张,不可以一概点滴、杀菌,徒伤身体遗后患。 文内所列药物均为《幼幼集成》所载验方,本人并未尝试,慎重使用。载药方在此,目的是让家长能对疾病与用药有所了解,并不建议立时应用。如需应用,必能辩证,才保安全,不知辩证,一律不可用。 小妞妞 2009-7-7 15:53:53 小儿四季食疗方法 春季生长食疗:春季是生长的季节,同时季节交替也会造成咳嗽、腹泻等情况发生。调理原则还是健脾。 奶酪山药泥:山药煮汤或蒸熟后,加奶酪拌匀食用,可以生肌健脾,长肉的好办法,肥胖儿不可用。 山楂、菊花水:山楂5-10颗,杭白菊3-5朵,泡水喝。春天肝旺克脾,小儿容易气急积食,本方可以明目生津,消积平肝,促进食欲,多吃多长。 黄芪红枣水:黄芪1-3片,红枣10颗,煮水喝。经过一冬,血气削弱,本方升血补气,如用肉汤,效果更好。适用于病后体虚,贫血易感,气壮体热小儿不用。 夏季食疗(:夏季是身体机能旺盛时期,体内过度的旺盛和环境湿热会导致疾病,如中暑、发烧、腹泻等。主要的问题是暑热。夏季食疗的目的是保持体内清爽,避免湿热侵犯,同时滋阴清热,防止功能亢进造成的虚热。健脾消积的方法同春季,下面主要是滋阴清热的食品。未说明用量的自己斟酌,以好吃为主。此外,各类粥水夏季用都很好。 薏米绿豆汤:薏米50g 绿豆 50g 百合、莲子、山楂适量。消积利尿、清湿热、养肺阴、补虚。常吃可保持身体内清爽,不易被暑湿侵犯,但身体虚弱胃寒者慎用。 百合瘦肉粥:百合、瘦肉、麦冬、大米煮粥,放姜和盐喝。此粥滋阴养脾,作为病后调养的首选饮食,同时夏天体能消耗大,也可以用此粥滋补,因有姜,如果非体虚小儿,不要在晚上喝。 山楂粥:山楂、麦冬、金银花、冰糖、大米粥。消积生津、适用于内火旺盛、口干舌燥,不思饮食。身体虚弱胃寒者慎用。 山楂饮:山楂、薄荷、冰糖水。 四神汤:山药、芡实、莲子、茯苓煮粥。健脾养肾,适合夏天补益用。 秋冬提高抵抗力的食疗:这些食疗主要是提高免疫力,以补气健脾为主。特别适合身体虚弱的宝宝,身体健壮的宝宝慎用。 黄芪山药粥:黄芪、大米、山药、瘦肉(或肝脏)煮粥放少量盐食用。感冒者还可以放姜葱。健脾,补气,补血,适合气脾两虚易感宝宝。 玉屏风散:黄芪、防风、白术按3:1:1煮水喝。用药量尽量小,每天一次,连续几天就可以。用于表虚不固,自汗恶风,面色白,脾虚易感。 姜汁奶:用姜丝煮奶喝,或用淡姜水冲奶粉,早上喝,可以预防和治疗感冒,其他时候不喝,上火、体热的宝宝不能喝。 红枣糖水:红枣、姜丝、陈皮、红糖煮水。 暖胃健脾,补气,止咳、防感冒。 (以往的食疗) 薏米山药汤:大米、薏米、胡萝卜、山药煮粥,饮水或喝粥。这是以前用的最多的止泻汤,用于湿热腹泻,可以固肠养胃。通常我以大米粥为基础,养胃润肺,再根据情况增减其他相应食物。 冬瓜薏米汤:冬瓜、薏米、山药、陈皮,煮烂放盐食用。 健脾安神、利尿生津。用于脾虚火燥引起的烦躁不安,睡眠不实。 香蕉陈皮绿豆沙:绿豆、陈皮煮烂,关火放入香蕉,凉后饮用。 可以生津和气,清热解毒,滑肠通便。 太子参百合汤:太子参、百合、银耳、白糖煮水。 养气滋阴润肺,适合久病体虚、咳嗽、消化不良、食欲不佳。 百合瘦肉粥:鲜百合、大米、瘦肉、葱、姜。瘦肉剁馅后用花生油腌一下,粥煮好后放瘦肉、鲜百合、佐料。 生津养气和脾,是病后体虚的绝佳食疗方。 绿豆海带糖水:绿豆、海带、陈皮、冰糖煮水。 清热解毒,减少夏日皮肤病毒,补碘。绿豆性寒,体虚胃寒者不能用。 红豆冬瓜汤:红豆、冬瓜,煮烂放白糖后关火。 补肺治咳,生津去暑,健脾。夏天用好。 菊花山楂水:白菊花、金银花、山楂煮水,(注意先煮山楂,关火前放菊花和金银花)常温后放蜜糖饮用。 清热解毒,消食明目。一岁以内宝宝不要用蜂蜜,此汤凉,身体虚寒勿用。 白萝卜梨水:白萝卜、雪梨、冰糖煮水。 养胃润肺,治疗咳嗽初起,非常有效。如果寒咳,可放少量姜。 莲子鸡蛋牛奶:莲子、姜、鸡蛋、冰糖、牛奶。先将莲子泡软,莲子和姜用清水煮软,捞出姜,放入冰糖,水开后放入牛奶煮开,打入鸡蛋,关火即可。 可以补气益脾,促进大脑发育,夏天汗多体虚,适当喝此奶,可以保持气力。注意水中姜不可多,也不可在晚上睡觉前喝。 黑豆黄芪水:黑豆、黄芪、红糖。 补肾止汗,养颜乌发。其中黄芪红糖偏热,夏季少用,可以早上吃。 胡萝卜鲫鱼汤:胡萝卜、鲫鱼、姜。炒锅放油,放入姜爆,然后放入鲫鱼煎香,放少量料酒,之后倒入开水,放入胡萝卜,微火煮一小时。 健脾温胃,健身补血。营养丰富,注意鲫鱼刺多。 小妞妞 2009-7-7 15:54:31 常用药物、食疗使用方法—所有用药和食物方法 特别提示,小儿正长身体,对于疾病他们在建立自己的抵抗机制,所以用药的目的是帮助身体恢复,而不是撇开身体自己的抵抗,使用药物彻底打垮外邪,后者反而造成身体的抵抗力差,日后身体虚弱,所以小儿应用药轻灵,不应过重,用药可以量不足但不可过量伤身,要记住欲速不达的道理,让身体做主。 用药治疗后,注意通过食疗把药物伤害降到最低,如发汗过度,要生津补阴;使用清热药后要注意暖脾健脾;使用抗生素后要注意补充益生菌。 麻黄汤(麻黄容易伤心,不推荐自己用,如果类似感冒可以用999风寒感冒颗粒代替(也不能大量用,如果对证,只用一次就好,用量为成人1/3),严重时去看医生。 麻黄3-6g 桂枝3-6g 炙甘草3g 杏仁6g 姜两片(厚3mm) 红枣2颗(20mm)掰开煮水两碗放红糖或白糖。早上和傍晚喝。 桂枝汤 桂枝3-6g 炙甘草3g 杏仁6g 姜两片(厚3mm) 红枣2颗(20mm)掰开煮水两碗放红糖或白糖。早上和傍晚喝。也可以一天当水喝,具体方法可以看《桂枝汤用法》全方桂枝汤在文章最后一段。 秋梨膏: 梨打成汁最好,加陈皮、甘草、姜蒸15分钟。加蜂蜜喝。如果有痰、鼻塞加薄荷。梨也可以用白萝卜代替,对带有积食的咳嗽白萝卜更好。 山楂止咳水 山楂1个或山楂干5片、陈皮少量、甘草3-5片。如果叫山楂姜水,再此基础上加姜两片;如果叫山楂乌梅水,再此基础上加乌梅4个;以此类推,菊花、黄芪、桂圆都可能用到。 五味乌梅水: 枸杞、菊花、山楂、栀子、乌梅。可放冰糖,咳嗽者加甘草陈皮。 紫苏水(紫苏露露水) 紫苏约3g 甘草3g陈皮少量,煮水两碗约15分钟。1:1兑杏仁露或杏仁粉。 百合瘦肉粥 百合(鲜的最好)一个 瘦肉50g 大米100g 姜两片 白糖、盐少量。 白胡椒贴肚脐 白胡椒粒(不要含盐的白胡椒粉)按月龄算,每半岁一粒,如1岁2粒、2岁4粒。滴1-2滴黄酒或醋,医用纸胶带3条贴成*形。每天贴一次,早上贴,晚上摘。 附子理中丸贴肚脐 附子理中丸(同仁堂的大蜜丸)用大小正好填入保保肚脐眼,大概1/5丸。用医用胶纸贴肚脐。每天早上贴晚上摘。12小时。如果腹泻严重的可以加白胡椒和黄酒。 桂附地黄丸贴肚脐 同附子理中丸贴肚脐。 薏米粥 薏米30-50g 大米50g 煮粥。如果叫薏米胡萝卜粥,就是加胡萝卜半根;如果叫薏米山药粥,就是加山药,如此类推。一般情况薏米要干炒黄后使用不会太凉。 黑豆水 黑豆、黄芪水补阴补气,黑豆、麦冬、乌梅水滋阴生津 山楂白萝卜 山楂2、3颗,白萝卜适量,一起煮水,吃白萝卜、喝水。适用于积食脾热。能够快速消积通气。 煮白萝卜 白萝卜,一般用姜煮,然后吃白萝卜。如果积食,加山楂。如果咳嗽,加蜂蜜。 按摩方法 搓热后背:大人两手手掌搓热,从腰(肾的位置靠上,不要直接按摩肾的位置)到肩胛骨尖,往返搓热,30次以上。 小妞妞 2009-7-7 15:55:09
小妞妞 2009-7-7 15:55:57
小妞妞 2009-7-7 15:56:46 咳嗽: 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人们的生长发育,以及健康与否、或患病后的恢复,全靠脾胃的功能。如果您的脾胃功能不好,轻者不爱吃饭,时常胃脘腹痛;重者会影响到全身各个脏器所以脾不好的小儿身患感冒,并且,咳嗽不易痊愈。脾虚型咳嗽,表现为体虚多汗、百色黄白、咳嗽时轻时重,经常感冒,吃饭不好,大便不成形,等。应采取健脾益肺法,用太子参、桔红、茯苓、半夏,病情重加黄芪。中成药用玉屏风冲剂。可以增强体质,提高宝宝的抗病能力。 某2岁多小姑娘活泼可爱,就是常生病。近1年来经常感冒咳嗽每次都吃消炎药,不然转成肺炎,一输液就是五、六天。莉莉体质弱,怕交叉感染,不敢送幼儿园。平时吃饭也不香,爱出汗,又瘦又小。医生诊断为“复感儿”,是由于免疫功能低造成的。中医说是肺气虚,脾也虚。像莉莉这样的孩子很多,最好是在平时用中药调理一段时间,可以用健脾补肺的药,只有脾胃健了,能吃饭,大便正常了,肌肉结实了,才有抗病能力,减少感冒。 扁桃体发炎: 扁桃体发炎有以下几个原因,小儿多属于第三个原因,积食生热,消积就好,不必过分用药。 一因少阴君火为病,或由外挟风热,与君火协化;或本经素有火邪,发泄不畅,上刑于肺,少阴之脉挟咽喉,咽喉窄狭,火气太甚,欲发泄而不能,薰蒸于上,而生蛾子。其人定多心烦,小便短赤,口渴饮冷。若挟风热,多现发热、身疼、头痛。法当祛风清热,如导赤散 加荆、防、银花之类。无风热而独君火旺为病者,轻则甘桔汤,重者黄连解毒汤之类。 二因肾气不藏,上攻于喉而致者(俗云阴虚火旺,不知肾气以潜藏为顺,上行为逆,实由君火太弱,不能镇纳群阴,非阴之虚,实阴之盛,世人错认)。原由君火弱而不能制阴,阴气上僭,逆于咽喉而生蛾子,其人口内肉色,必含青黑色,或惨黄淡白色,即或唇红甚,而口气温,痛亦不甚,人困无神,脉必浮空,法宜扶阳,如封髓丹、姜桂饮、白通、潜阳等方,皆可令服。 三因积热上攻而致者,其人必过食厚味,或胃中素有伏热,上攻于肺,亦生蛾子。多烦渴饮冷,二便不利,口臭气粗,红肿痛甚。法宜去积热,如大、小承气汤,或平胃散加丑牛、槟榔、大黄、三稜、莪术之类。 四因怒动肝火,上攻于肺而生蛾子,其人两胁必痛,动辄躁烦,面青口苦,脉必弦洪,法宜清肝,如丹栀逍遥散、大青饮、小柴胡汤加丹、栀之类。 湿疹: 婴儿湿疹,又称奶癣,中医认为因小儿五脏运化不畅,脾虚生湿所致。西医认为是过敏所致,经常用药膏抹,往往暂时可以治疗,随后又起,反复使用激素药膏,对婴儿造成很大损害。中医治疗以清热解毒、健脾除湿为主。 外擦可以用 苦参、茵陈、黄连、白藓皮、金银花等煮水擦洗效果最好,也可以用其中单品擦洗。 同时辅助食疗,用薏米、大米煮粥喝汤,连续喝可去除体内湿气。 鼻出血: 鼻出血有很多原因,必须辨症施治,小儿饮食不调、脾肺不健也会导致鼻出血,所以我们将与脾胃有关的鼻出血病状放在这里介绍。中医对于除外鼻腔器质性病变及血液系统疾病之外,其它原因引起的鼻出血有较好的疗效。 肺胃热盛型,主要症状为:鼻出血病程较短,多在一年以内,鼻血鲜红,常伴有口鼻干燥,面色红赤,牙龈肿痛,大便秘结,小便黄等。治疗以清肺润燥,健脾胃为主,中成药可选用羚羊清肺丸、荷叶丸治疗。 脾失统血型,主要症状为:鼻出血病程长,多在五年以上,鼻血渗渗而出,量少色淡,频频发作,反复不止。常伴有面色苍白,食欲不振,大便不成形,倦怠乏力,形体消瘦等症状。治疗以健脾养血为主,中成药可选用醒脾养儿颗粒、人参健脾丸、参苓白术丸治疗。 小妞妞 2009-7-7 15:57:26
小妞妞 2009-7-7 15:58:37 如何选择中医? 最近查刘太医的资料,发现整个网络上的资料几乎被刘太医骗人的“历史”覆盖了。最近流行很多中医相关的书,各类观点和保健方法也很多,一方面,伪中医造成世人对中医的否定;另一方面,正统中医能力不足,被西医占上风,声音减弱。有必要研究一下如何判断取舍的问题。 什么是中医?其实在以前的辩论和说明中已经强调,中医是中庸的中,不是中国的中。中医首先是一种哲学思想,这种哲学思想其实是贯穿中国文化的,它就是以《易经》为基础的天人合一的思想,而中医则是在这种哲学思想上建立起来的针对人健康的实践科学,其基本指导思想来自《黄帝内经》,所以这两部书是中医最重要的两部书,而《易经》为最基本观念,所谓“不知易无可以言大医”。其他体系皆属枝梢末节,若能深析《内经》全貌,精通《易经》真谛,各派医理自会不统而一,不分而合。我们选择中医也要据此道理。 然而枝梢末节正是冲突的焦点,中医派别众多,各自都说有理,所以经常出现相反的派系。历史上,名医扁鹊就因派别之争,被鲁国医派暗杀。下面介绍几个重要派别: 1/ 寒凉派,金元四大名医之一,刘完素所创,主张寒凉药物去火为重。因为他身处北方,人多豪爽,食肉,造成火气上升,所以寒凉颇见效。 2/ 补土派,金元四大名医之一,李东垣创,主张养脾气为主。因为当时中原战乱,当时的人大半起居不时,饮食不调,所以先治脾胃。 3/ 攻下派,金元四大名医之一,张从正创,他认为,凡病皆为邪,提出了“除病必先祛邪,祛邪以汗、吐、下三大法”。 4/ 丹溪派,金元四大名医之一,朱丹溪所创,主张滋阴“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主张滋阴降火。他是南方人,南方人身体柔弱好食者多,所以用清滋之品。 5/温补派,明张景岳力推“阳非有余,真阴不足”的学说。他在绍兴,交友多王宫贵族,荒淫无节,病机多因虚损严重,用药偏于温补。 从以上几个流派介绍,我们能看出,各医派形成皆有成因,而后世庸医抱古书不变,滥用药物,似乎引经据典,实际上早与中医经典相去甚远。前面几个学派的创始人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能因势利导,符合辩证的道理。因此,选择中医,必看其是否真的能辩证施治,而非万人一方。中医的基础是《易经》中变易、不易的道理,吸取各家长处,以人为本,辩证施治才是正途。时代发展到今天,西医也有很大发展,其技术与经验也是中医必须吸取的,否定西医,偏取中医的方法自然也违反中医发展的基本观念。 小妞妞 2009-7-7 15:59:47 关于小儿出汗与内热的问题 小孩出汗是一个常见问题,可以是正常现象,也可能是很多疾病的表现,也可能是很多疾病的诱因。本帖试图从多角度讨论与汗相关的问题。 汗的成因: 心在液为汗:汗液,是人体津液经过阳气的蒸化,从汗孔排出之液体。所以《素问·阴阳别论》说:“阳加于阴谓之汗。”《温病条辨》亦说:“汗也者,合阳气阴精蒸化而出者也。”同时汗液的排泄,还有赖于卫气对腠理的开阖作用:腠理开,则汗出;腠理闭,则无汗。由于汗为津液所化生,血与津液又同出一源,均为水谷精气所化生,因此又有“血汗同源”说,而心主血,故又有“汗为心之液”的说法。汗与心的这种内在联系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如心气虚损,则可见自汗;心的阳气暴脱,即可见大汗淋漓等。反之,汗出过多,也可损伤心脏阳气。 小儿常常出现自汗、盗汗的症状,中医理论认为这是因为他们阳气娇嫩,肺卫不固;而体弱的老年人不论肥瘦,都应注意其脾胃功能,不宜进食过于辛辣之物,以免伤及脾胃。一些自以为健壮的年轻人,暴饮暴食,常常熬夜,导致肝火偏亢,或阴虚火旺,或邪热郁蒸,也容易出现汗出异常的症状。 根据以上说法,汗的成因有以下几点: 1、内热:出汗是散热的方法,人体需要通过出汗清除体内湿热,这种情况要考虑如何帮助人体清除湿、热,减少出汗排热的需要。导致内热出汗的因素很多: 正常内热(小儿阳气旺盛,阳易加于阴而导致出汗,这是正常的出汗); 阴虚内热(小儿阳常胜阴,汗出较多,补阴不足,导致阴虚内热,或阴不足导致阳浮出汗,如睡后一个阶段汗多,因为人体突然停下,阳气尚未安定,阴不能立刻制阳,导致汗多。此时当滋阴潜阳) 虚证内热(阴虚、脾虚等导致身体运化滋润不足,如脾胃运化不足,则积滞而产生湿热。或肾补水不足,导致阴虚内热。这是由虚导致的内热。) 实证内热(一般为阳实,其实也不是真实,只是相对过剩,导致积滞。热量是人体的生长动力,对小儿尤其重要,但有时因阶段性阴阳不调,导致阳气聚集太多,一时不能平衡。如吃太多,补充太多热量的时候); 2、卫气:脾胃虚导致卫气不能固表,这个类似西医所说小儿出汗控制能力不足,其实就是小儿相对先天脾虚,卫气不足,腠理易开,要考虑如何巩固卫气; 3、心虚:心气不足,主要是心阳不足,这种情况多见久病用重药者,一般小儿反而少。 汗的治疗: 除人体和外界正常因素导致的出汗,所有非正常出汗皆以虚论。应当温补而不应寒凉。气虚、阳虚、阴虚、血虚、脾虚、心虚皆可导致不正常出汗。 用药与食疗:●北芪大枣水 北芪20-30克,大枣6枚(若为红枣则须去核),浮小麦20克煲水频服,可以益气、生津、敛汗。 ●炒米水 将米在锅内炒至金黄,再放水煮之。温中健脾,尤其对于体虚妇女非常有效。民间习俗妇女月子里喝炒米水,也是出于此理。 ●人参瘦肉水 人参炖瘦肉,补中益气健脾。如气阴两虚者则可加花旗参;若为阳虚,则可用高丽参。特别是产后虚弱的妇女,待恶露排净后,可用高丽参、阿胶、鹿茸等大补气血之品。 ●敛汗汤 浮小麦或糯稻根均有敛汗之效,而大枣也可与圆肉互换,加瘦肉则可作为保健汤水;或加冰糖或蜂蜜引用。 夏季出汗多而最易丢失津液,故需适当吃酸味食物,如番茄、柠檬、草莓、乌梅、葡萄、山楂、菠萝、芒果、猕猴桃之类,它们的酸味能敛汗止泻祛湿,可预防流汗过多而耗气伤阴,又能生津解渴,健胃消食。若在菜肴中加点醋,醋酸还可杀菌消毒防止胃肠道疾病发生。将上述各种食物加以科学搭配食用,则可充分满足心脏和脾脏对各种营养物质的需求。 持续高温下及时补充水分很重要。饮水可维持人体充足血容量、降低血黏度、排泄毒物、减轻心脏和肾脏负担。但也不能暴饮,暴饮不仅稀释胃液,降低胃酸杀菌能力,而且一下子水分吸收太多,会增加心脏负担,于健康不利。一般早晨起床后先饮一杯凉开水,白天多喝些茶水和淡盐水,一天需求量6~8杯。 小妞妞 2009-7-7 16:00:37
小妞妞 2009-7-7 16:02:10 9月健康提示 9月,夏末秋初,土热金寒,健脾润肺为主要。健脾的主要工作是修复夏季暑湿和贪食含量导致的伤害。秋伤于湿,冬生咳嗽。当然也有医生认为这句话错了,应当是秋伤于燥。实际上,秋季湿燥都容易伤。而最重要的是,如果此时不能将夏季湿气去除,还脾胃健康,储存足够能量,秋冬两季都不会好过。即便如何润肺,咳嗽问题也不会解决。 注意关键字:脾热、肺寒、生津 1、健脾:脾土当运是这个月的有利因素,健脾容易,现在健脾,为深秋存货越冬做好准备。经过一夏,脾胃久被湿困,至秋季可以解困。健脾应当以去除脾胃湿热为主。可以用薏米汤、茯苓等去湿,南瓜、山药、莲藕、莲子和其他当令根茎健脾。 推荐食品:百合、山药、红枣、薏米、排骨汤。鲜咸味,可放葱姜。平素阴虚血虚便秘者加当归,气虚便秘加黄芪,胃寒、手脚寒者加肉桂、桂圆。 2、润肺:润肺的基础是脾的问题解决,培土生金。同时要滋肾阴生津润肺,所以应当补肾健脾。可以多吃黑色、白色食品。 肺金开始复苏,但还虚弱,还不能适应早晚寒燥。加上脾热蒸腾,所以容易生咳嗽、鼻塞、流鼻血、流鼻涕、风寒感冒、肠道等疾病。要注意,肺、皮肤、大肠、鼻腔均属肺金,所以这些地方问题,统一按肺的问题解决。总体上要润肺、暖肺,此时皮肤正复苏,腠理打开,不可吹风预寒。一般情况可以用秋梨膏(梨、甘草、陈皮、姜、蜂蜜)润肺保健;身体虚弱,可以用玉屏风散。 推荐食品:银耳、莲子、红枣、梨、冰糖羹,甜品。已经咳嗽可以加甘草、陈皮。积食加山楂。平素脾虚寒,加姜、桂圆。 咳嗽:此时咳嗽,多为伤津、燥咳,重者用止咳橘红丸;轻者用秋梨膏;如有其他感冒症状,用桂枝汤加减。特别注意多喝米汤。晚上还可以喝乌梅、姜丝水。 鼻塞:此时鼻塞有两种情况。其一,脾热蒸腾,预寒肺,水气凝结,如果津液充足,则成浓鼻涕流出,如果不充足,则湿气凝结,此多发在早晨,如果不严重,只要搓热后腰,喝热水,用热水敷鼻子,令气血上升,就可以打通。治疗应当以薏米、麦冬、甘草、陈皮、姜水;其二,受凉鼻塞,受凉也有前面的情况,但还有血脉受到影响。用药。桂枝、陈皮、川芎、甘草、葱白、姜。另外用水蒸气熏鼻子也可以。 流鼻血:小儿偶尔流鼻血不是严重问题,不用担心。多为心脾积热,热无处出,加上秋季干燥,所以鼻腔血管破裂。此时用力勾住其左右中指可以止血。另外用带芯莲子、薏米等水去脾热就好,没有明确判断,不要随便用寒药清热。另外一种流鼻血是物理损伤,如揉鼻子、流鼻涕、干燥,导致鼻腔毛细血管破裂。只要注意治疗源头问题就可以。 风寒感冒:此时风寒伤肺与皮毛,容易打喷嚏、流鼻涕、皮肤凉、汗出,治疗用桂枝汤即可。如果此时经常感冒,可以喝黄芪、白术水,或单独黄芪蜂蜜水预防。 发烧:这时候发烧比较麻烦,多为内热外感,不论因何而起,很快转变为高热、无汗、或汗出后不退热。治疗特别注意补充水分,并根据具体情况治疗,治疗兼顾解表和清内热。白天用桂枝汤,睡觉前用健儿清解液。超过39.5可以用退烧药。烧得久了,桂枝汤加石膏,要找医生开。 疟疾:即打摆子,夏季伤于暑,秋季就容易生疟。预防是清掉暑热余邪,方法同健脾祛湿,用夏季的绿豆海带汤,加莲子、桂圆、红枣。如果发病,中医用小柴胡汤。但如果不能熟练掌握者,强烈建议看医生治疗,不能自己等。 秋季腹泻:秋季腹泻是个统称,西医认为是病毒感染,但从中医角度分析,秋季腹泻有很多原因,如夏季贪凉导致脾胃虚弱,不能抵抗秋季风寒,有些腹泻实际上是风寒感冒,病在大肠,按照普通风寒感冒,用桂枝汤,配合糯米、姜汤治疗就可以。如果腹泻已经变热(臭味大,颜色深)可以用王氏或其他助消化药清除大肠热,后用药暖大肠。如果已经有热或化验细菌感染,一定不可再用糯米、蒙脱石散等固肠止泻药,只可健脾疏导。其他治疗和腹泻一样,不再写。特别提醒多看以前的文章。 另外,这个冬季恐怕雪多天寒,尽早准备好抵抗力,最重要的是锻炼。增加远足、爬山、跑步和其它耐力型运动,提升心肺功能。 小妞妞 2009-7-7 16:03:12 胃口不好孩子的冬季调养 胃口不好的孩子也就是不好好吃饭、喂饭困难、一顿饭要吃上1-2小时,遇上这类孩子,家长特别羡慕别人家那些大口大口吃饭,吃的又快又多的孩子,可家长们想尽了办法,有的时候也下狠心让孩子饿上一顿,可孩子最多下一顿开始的时候吃的快一些,很快吃饭的速度随着小肚子有食了,不饿了,仍然是慢慢的吃或把食物含在嘴里,半天才咽一口,家长这个急呀。遇上这种情况家长不妨试试下列方法,看看是否有效。 一、孩子身体健康,身高体重符合标准,平时很少生病,就是吃饭慢,吃饭不香的孩子,家长可以通过增加孩子的运动量,多进行户外活动,这样孩子就会有饥饿感,吃饭时就不会挑挑拣拣,饭菜吃着也会特别香。还有一点要注意,千万不能在孩子吃饭前给孩子吃零食,如饭前给孩子吃了饼干或喝了牛奶,到了吃饭时感觉不到饥饿,自然吃饭就不香了。 二、如果孩子原来吃饭很好,最近生病吃药了,影响了孩子的胃口,这时家长可以通过食物的调理改善孩子的状况, 先观察孩子的舌苔,如果孩子的舌苔偏白,说明孩子体内寒重,家长可以打一个鸡蛋放入碗中,搅碎后放一边,然后在小锅里放半碗水、三片生姜、半勺红糖烧开5分钟后,用滚开的生姜红糖水去冲鸡蛋,冲出的鸡蛋羹在每天早晨孩子起床后,空腹的时候喝上一小碗,严重的在晚上孩子临睡前再喝一次,可以起到暖胃、祛胃肠寒、营养因药物损伤的胃黏膜,帮助胃肠功能的恢复。 如果孩子的舌苔偏黄,舌苔底下的舌质偏红,说明孩子内热重、积食、消化不良,可以到药店里买经过炒制后的鸡内金,碾成粉,在饭前半小时给孩子吃上一小勺,可以起到开胃、消食、助消化的作用,吃上几天孩子的胃口就开了,吃饭就会恢复原样了。 上述两种方法也适合一直不好好吃饭的孩子,或是长的瘦小,面色发黄的孩子,这类孩子家长还可以取一段山药切成块,放到粉碎机里再放一些水,打碎后倒入锅中,一边烧一边搅和,烧开了就可以了,每天下午的时候给孩子喝一小碗,可以帮助孩子健脾胃,滋养身体。 另外,长期吃饭不好的孩子,家长可以带孩子到医院的针灸科请医生给孩子扎手指上的四缝穴,治疗孩子的疳积,消化不良,两岁以内的孩子家长还可以请医生用推拿的方法调脾胃,开胃口,家长在家中也可以帮孩子搓搓背,从下往上捏捏提提脊柱两边的皮肤,还可以轻轻地按摩孩子的肚脐及周围,在每晚孩子睡觉前,按摩脚底的胃及肠子的反射区,一只脚几十下就可以了,一次按摩的时间不要太长,坚持一段时间孩子的胃口会开的。胃口不好的孩子在冬天尽量少吃水果,因为水果寒凉,容易伤胃肠。 三、一岁以内正在吃母乳的宝宝,如果一直吃的比较少,喂饭困难的,而且宝宝的头发稀疏,体重身高达不到标准或刚达标准的,或睡眠不好夜惊易哭闹的孩子,或易拉肚子的宝宝,多是先天不足,气血两亏,说明宝宝的母亲身体体质比较差,或是在怀孕期间妊娠反应明显,而且时间长,或是孕妇挑食严重,或是有其他的慢性病症等造成怀孕期间的营养不良、气血两亏,宝宝是靠吸收母血里的营养发育长大的,母亲的气血两亏营养不良自然会影响宝宝的身体状况, 健康的宝宝出生后,因身体没有任何不适,他们应该是很安静地、很少哭闹、吃奶正常、睡觉时间长,一般的声响也不会惊扰他们的睡眠,如您的宝宝出现了上述所讲的不适,可以说是有些先天不足,那么这类孩子在后天的喂养上尽量用母乳喂养, 母亲一定要多吃一些补气血、补肾的食物,及时补足气血改善母乳的质量,提供宝宝优质的乳汁,能够很快缓解和改善宝宝的身体状况, 还有一些剖腹产的产妇,手术的创伤也容易造成母乳质量下降,所以剖腹产的产妇也应在产后多吃一些补气血、补肾的食物,如在冬季里多吃羊肉、牛肉、海鱼、海虾、黄鳝等高蛋白的食物, 还可以取当归5克、黄芪3克、通草5克,每天用这三味中药煮成一碗药汁,放在一边,在每顿食物中加上一勺,这样中药的气味不重,又能起到补气血、通乳的作用,同时三味中药的用量不大,适合身体虚弱的人慢慢调补,而且不宜上火。 也可以红枣、桂圆泡水当茶饮用,红枣洗净放在铁锅内炒到表皮发黑,放入瓶中待用,每天取炒过的红枣4-6粒,桂圆4-6粒,冲水泡茶经常饮用,如有便秘,可以加枸杞子6-10粒一同饮用。红枣经铁锅炒制后具有暖胃去胃寒的作用,同时炒制后易于泡开,营养成分能全面利用,所以每天饮用此茶能起到补气血、调脾胃、治失眠、止虚汗的作用。 另外多吃新鲜的蔬菜,冬季里水果尽量少吃,荞麦、薏苡仁、绿豆、螃蟹、蜗牛、田螺、螺蛳、蚌肉、乌鱼、柿子、柚子、香蕉、猕猴桃、甘蔗、西瓜、甜瓜、苦瓜、荸荠、慈姑、蕹菜、苦瓜等这些寒凉的食物一是泻气二是会造成乳汁分泌的减少,喂奶的妈妈们都应少吃或不吃。当喂奶的妈妈们气血充足了,宝宝们也随之健康起来,胃口好了,吃饭快了,睡觉沉了,不易惊醒了,宝宝的哭声少了,笑声多了,带孩子自然就变得轻松快乐了。 小妞妞 2009-7-7 16:04:00
小妞妞 2009-7-7 16:05:1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