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七~八年级,改变孩子一生的关键》之十一

 雄踞天下 2011-10-17

《七~八年级,改变孩子一生的关键》之十一  

2011-06-13 11:17:29|  分类: 新书阅读 |  标签:孩子  家长  沟通  亲子  儿子   |字号 订阅

作者:方舟

与七八年级孩子沟通,更需要技巧

  

  孩子升入初中之后,大多数家长都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孩子越大越不听话了,越大越难管了!”

  其实,确切地说,并不是孩子不听话了,也不是孩子难管了,而是家长与孩子之间缺乏沟通了。家长与孩子缺乏沟通,就不知道孩子在想些什么,家长不知道孩子在想什么,自然就不理解孩子的行为,在这种状态下,家长自然会觉得孩子不听话。

  除此之外,也是孩子的变化让家长觉得孩子越来越难管了。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自我意识也在不断增强,尤其是进入初中之后,孩子的自我意识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大约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孩子不再像小时候那样,家长说什么就听什么,他们有了自己的思维,他们开始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对待周围的一切事情。

  面对孩子的这些变化,很多家长一时之间适应不了,再加上他们还在沿用以往的方式与孩子沟通,于是,便出现了下面的情况:

  孩子这样评价与家长的沟通:“与爸爸妈妈聊天真没劲,他们要么就‘嗯、啊’两声应付我,要么就是我说什么他们都听不懂,拿我当外星人一样!”

  家长则这样评价与孩子的沟通:“让他多穿点衣服,他嫌烦;让他好好学习,他嫌烦;让他早点回家,他嫌烦……真不知道什么才能让他不烦!”

  ……

  孩子跟家长分享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时,家长却说孩子不务正业,因此,孩子就会失去与家长沟通的积极性,以后有什么心事都不会向家长诉说;而家长天天唠叨的那些内容,孩子又会感觉很烦,因此,就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亲子之间除了学习,就没有别的沟通的话题;而关于学习的话题,由于家长说得太多了,孩子很快就便练就了“左耳朵听,右耳朵冒”的“神功”。

在这种状态下,一种可悲的现象便产生了:家长与孩子同住一个屋檐下,但一天却难得说上几句话,更不用说做在一起聊天、谈心了。

  对于这些七八年级的孩子来讲,这是非常危险的情况。这一阶段的孩子正处在青春期,在很多情况下,他们都需要成人为他们指引迷津,如果家长与孩子之间存在着沟通障碍,这些青春期孩子的人生道路就很容易会走歪。

  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我接触过很多这样的事情:

  有些孩子常常说父母不理解自己,因此陷入抑郁状态,甚至动不动就会产生轻生的念头;

  有些孩子学习成绩很好,平时也很听家长的话,一直是家长口中的“乖宝宝”,但却在家长毫无预感的情况下离家出走;

  有些孩子因为与父母发生矛盾,就像那些所谓的“哥们儿”倾诉,结果在这些“哥们儿”的“帮助”下,孩子很快就学会了吸烟、喝酒、打游戏,甚至不惜去做违法的事情;

  ……

  而教育学家的研究也表明,生活中之所以有那么多的青春期孩子走上歪路,主要是由于他们与家长缺乏沟通而引起的。

  我曾在七八年级的班级里做过这样的调查,我问这些孩子:“当你有心事时,你最愿意向谁倾诉?”结果大多数的孩子都说愿意向朋友倾诉,或者向日记倾诉,也有一些孩子说愿意向老师倾诉,但却很少有孩子愿意向家长倾诉。

  看来大多数的青春期孩子与家长之间都存在很深的沟通障碍。由此可见,要想让这些七八年级的孩子健康成长,并防止他们误入歧途,家长们一定要在与孩子保持沟通上多下工夫。

  在多年与这些青春期孩子接触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觉到了,与他们保持沟通可不是容易的事情。但家长们千万不要对自己失去信心,只要家长能够拿出足够的耐心和爱心来与对待这些孩子,沟通障碍是可以消除的。当然,最完美的沟通境界是,让孩子把家长当成无话不谈的知心朋友。

  当然,这种沟通效果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家长一步步去努力:

  首先,要了解这些七八年级孩子的心里到底在想些什么;

  其次,家长要用正确的方法引导孩子与自己交流;

  再次,家长一定要学会几种与孩子加深感情的沟通方法;

  第四,家长一定要懂得这样一个道理,与青春期的孩子较劲,永远都是错误的选择;

  最后,在与青春期的孩子沟通时,家长一不小心就会“触雷”,为了避免矛盾、冲突扩大,家长必须要掌握几种沟通的技巧。


如何引导孩子与家长交流

 

  一位家长曾这样向我描述他与孩子之间的沟通情况:“自从孩子上了初中之后,我们之间就变得无法沟通,我问一句,他答一句,我不问,他从不多说一句话。更可恨的是,他的回答每次几乎都是两个字:我问他今天在学校如何,他说‘还行’;我问他参加体育比赛有什么感受,他说‘挺好’……但我看他平时与同学聊天时,他的话很多,并且聊得津津有味的,真不知道如何才能打开他的‘话匣子’!”

  其实,这位家长反映的是七八年级孩子的共同特征,就是从升入初中开始,这些孩子变了,变得不爱与父母交流,甚至是讨厌与父母交流。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还是让孩子自己来说说吧:

  “跟父母聊天真‘没劲’,整天除了学习就是学习,就好像我们就是只会学习的机器人一样!”

  “每当跟父母坐到一块时,他们都会数落我的不是,搞得我连说话的心情都没有了。”

  “每当我跟父母讲起我感兴趣的那些事物时,如现在最畅销的漫画、最流行的校园小说等,他们要么用不屑的眼神看着我,要么说我不务正业,我感受到了我与父母之间有深深的‘代沟’。”

  ……

  进入青春期之后,孩子的自我意识在迅速发展,他们产生了自己的兴趣、爱好,产生了自己的聊天话题,因此当家长再用小时候那种“训导”的方式跟他们交流时,他们会感觉到很厌烦;当然,当家长对孩子的那些兴趣、爱好毫不了解时,或者把它们当作“不务正业”来对待时,孩子就会以“存在代沟”为理由,而拒绝与家长沟通。

  其实,在更多的时候,孩子还会对家长功利性的教育态度感觉很厌烦。家长们常常用这样的话教育孩子:“好好学习吧,考上好大学,咱们全家都有面子”“考这么少的分数,我的脸都被你丢光了”……在这种教育方式下,孩子就会感觉到自己是在为家长而学习,或者自己仅仅是为家长赢得面子的一个工具。

  一位家长就曾向我讲述了这样一件事情:

  儿子学习很好,一天,他拿回一张奖状来,我很高兴,因此对孩子一直赞不绝口:“儿子,你真棒!”没想到儿子却不领我的情,连看都不看我一眼,就把奖状扔给了我,还说了一句:“这下你可以拿它去炫耀了!”

  这个事例很明显地说明,这位家长教育孩子的目的和态度存在很大的问题。现在很多的家长都存在这样的问题,孩子成绩好,他们就到处炫耀,甚至想大摆晏席为孩子庆祝;孩子成绩不好,他们就会觉得自己很没面子,因此会硬逼着孩子去学习。家长的这种教育态度只会让孩子产生反感,进而觉得自己与家长越来越没有共同语言,甚至会讨厌与父母沟通。

  在与这些初中孩子接触的过程中,我发现,要想与这些孩子保持良好的沟通,父母的教育态度首先要正确,即不能带着功利性地去教育孩子、不能用专制家长的手段去教育孩子。除此之外,家长还要采取方法,引导孩子与自己沟通。

  方法一:把“代沟”降到最小化

  为了增加孩子与家长的沟通机会,我给孩子留了这样一个作业,让他们写一篇以《我与父母的一次快乐沟通》为名的作文。结果,大多数的同学都没有完成作业,问他们理由,他们还振振有辞地说:“我们与父母之间存在‘代沟’,无法沟通。”

  其实,这些孩子所谓的“代沟”无非就是,他们所熟悉的事物,家长不了解;家长所关注的事情,他们很厌烦(如学习)。正是这些“代沟”在阻碍着家长与孩子的正常沟通,所以,消除这些“代沟”是实现家长与孩子之间良好沟通的关键。

  那么,家长怎样才能把这种“代沟”降到最小化呢?一位很有经验的家长是这样做的:

  孩子不是总嚷嚷着与我们之间存在“代沟”吗,我有一个办法能使这种“代沟”降到最小化,那就是——关注孩子正在关注的事情,做孩子的“粉丝”。

  孩子喜欢周杰伦,我就上网查找周杰伦的资料,了解周杰伦的最新动态,我的“专业知识”增加了,孩子就愿意与我沟通了。当然,了解这些明星们的最新动态,我永远都不会比儿子再行,到最后,我甘愿做儿子的“粉丝”、“崇拜者”,儿子“追星”,我“追”儿子。每过一段时间,我都会向儿子打听:“儿子,咱们家杰伦有新作品了吗?”就这样,我与儿子听同一首歌,看同一部电影,关注同样一个问题……我们之间根本就没有什么所谓的“代沟”。

  当然,在我“追”儿子的过程中,我与儿子的沟通话题也在不断地增加。忽然有一天,儿子发现我掌握的时政知识非常丰富,他怕再次与我产生“代沟”,于是他对我说:“老爸,我们互相‘追’吧!”因此,儿子也成了我的“崇拜者”,他经常会时不时地问我:“老爸,最近又有什么大事发生吗,听说中国的宇航员都到太空去漫步了,他们回来了吗?”

  看,如果所有的家长都能这样与孩子沟通,那就不会有“代沟”这个词汇的产生了。与青春期的孩子相处,家长就应该学会示弱,要承认自己有不如孩子的地方。就像上面那位家长一样,甘愿做孩子的“崇拜者”,才能找到与孩子沟通的话题,才能顺利与孩子沟通。事实上,只要家长能够找到一个真正与孩子沟通的话题,当孩子遇到其它方面的问题时,他们往往也愿意向家长求助,时刻与家长保持沟通。

  当然,家长们在采用这个方法的时候,还要特别注意一点,让孩子利用课余时间培养一些兴趣、爱好是可以的,如听歌、看电影等,但千万不要让孩子对这些兴趣、爱好“着迷”。如果孩子迷恋上“追星”,这也是很严重的一个问题,所以家长要做孩子的“崇拜者”时,一定要把握好“度”。

  方法二:与孩子的好朋友保持沟通

  也许家长们都已经发现了,这些青春期的孩子很奇怪,心里有事情他们情愿讲给网上那些不认识的人听,也不愿意讲给父母听。

  大多数的青春期孩子出现这种情况,是有原因的。从心理学角度来讲,青春期的孩子在承受着很大的压力,来自于学习的压力、身体突然变化产生的压力、性意识出现产生的压力……因为这些压力的存在,他们需要发泄,需要向他人倾诉。但是他们不好意思向家长诉说这些事情,而且,就算他们愿意向家长诉说,大部分家长也都不能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孩子的这些问题。听到孩子这些“心事”,他们要么嘲笑孩子,要么斥责孩子,总之会使孩子很尴尬。所以,这些孩子宁愿把“心事”讲给陌生人听,也不愿意告诉家长。

  国外心理学家通过一项对2万多名青春期孩子的研究也发现:孩子在12岁以前很愿意与父母交谈他们的想法,但之后却有明显的变化,尽管父母对孩子的态度一如既往,但孩子有了问题和想法,他们更多的会与朋友交谈。因此,与孩子的好朋友保持沟通,是家长掌握孩子心理变化的一个巧妙方法。

  林宇与小南是好朋友,最近,妈妈发现林宇变得很奇怪,除了吃饭时间,他几乎不出自己的房间门。不仅如此,他对妈妈的态度十分冷淡,妈妈跟他说上半天话,他才会勉强答一句。

  周未,小南来找林宇玩,趁着儿子下楼买东西的机会,林宇的妈妈悄悄地问小南:“小南,林宇这几天这是怎么了,对我好像有很大意见呀。你们是好朋友,他一定告诉你了。”

   “阿姨,林宇是告诉我了,可是我不知道该不该告诉你?”小南有点难为情地说。

  “只有你告诉我了,我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才能使林宇摆脱烦恼呀,你愿意帮助你的好朋友吗?”

  “是这样的,阿姨,我们已经是大孩子了,有的时候也会有自己的秘密,林宇希望你不要再帮他整理书包了。他曾暗示过你好多次,但你好像都没有明白他的意思。”

  妈妈这才恍然大悟,怪不得每次她帮儿子收拾完书包,儿子都会对她冷面以对。这下,她知道如何调节与儿子之间的矛盾了。

  青春期的孩子是很注重朋友的,他们很愿意帮助朋友解决问题,尤其是当朋友把心事告诉他们之后,有时他们甚至会去主动地帮朋友解决这些问题。

  青春期的孩子就是这样奇怪的,就像上面事例中的林宇一样,不希望妈妈再为他收拾书包,他不会直接告诉妈妈,而是通过暗示向妈妈表达这种意思。这样,家长与孩子之间是很容易产生误会和矛盾的。因此,当误会和矛盾发生后,家长不妨向孩子的好朋友了解情况,从而顺利地化解与孩子之间的矛盾。

  当然,我们提倡家长与孩子的好朋友保持沟通,并不是要家长去窥视孩子的秘密。青春期的孩子拥有秘密是很正常的事情,他们的秘密之所以不愿意让家长知道,是因为家长总是用高高在上的姿态去教育他们。但如果我们换一种姿态做家长,不是高高在上的指导者,而是地位平等的朋友,也许孩子就会把自己的小秘密告诉家长。所以,家长与孩子好朋友保持沟通的目的,是增加了解孩子心理变化的渠道,为做孩子的知心朋友打下基础。

  方法三:增加与孩子共同做事的机会

  在一次家长会上,很多家长都在抱怨这样一个问题:孩子总是不愿意与自己沟通。我问这些家长:“孩子为什么不愿意与你沟通?”大多数的家长都把这个问题的原因归结为“与孩子之间存在‘代沟’”。

  的确,“代沟”的存在会影响亲子之间的沟通,但家长们却从来没有思考过,“代沟”是怎样形成的。在我看来,“代沟”的形成并不仅仅是因为时代的进步和家长思想的落后,更为关键的是,家长并没有给孩子、给自己提供互相了解的机会。

  我曾问过很多家长这样一个问题:“除了吃饭、看电视,你是否还有其它的时间和孩子在一起,在一起主要做什么?”

  我们来听听家长们是怎样回答的:

  “除了吃饭、看电视,我和孩子很少在一起,因为我有自己的事情要做,而孩子也很忙,他们不是忙着学习,就是忙着和朋友在一起。”

  “即使我们有时间在一起,我们也是无言以对,所以我们会各自忙各自的事情,谁也不干预谁。”

  ……

  读者家长们也可以在心里写出自己的答案,如果你的答案也与上面家长们的相同,那你就应该仔细想一想了,你都没有为孩子和自己提供在一起的机会,你如何了解孩子?你与孩子都在各自忙各自的事情,那什么时候才能进行一次真正的沟通?

  “代沟”往往就是这样形成的,家长没有给孩子提供沟通的机会,亲子之间缺乏沟通,“代沟”就会在自然而然中形成。所以,在生活中,家长再忙,也要给亲子之间的沟通提供机会。

  很多家长向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也想跟孩子沟通,可是他好像总是躲着我们,我怎么给他提供沟通的机会呀?”是的,孩子进入青春期之后,他们不再像小时候那样一刻都不离父母的身边,他们逐渐地不愿意与父母在一起,有时,他们甚至会有意躲着父母。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家长更要增加与孩子在一起共同做事的机会。

  与青春期的孩子共同做一件事情,例如,与孩子一起去书店选书、与孩子共同集邮、让孩子与自己一起应对中毒的计算机等,这些都为亲子之间的沟通提供了很好的机会。

  一位女士是这样回忆她与爸爸在一起相处的那段美好时间光的:

  到了七八年级,我的同学都说她们的爸爸好像不喜欢她们了,因为她们的爸爸好像总是不愿意与她们说话。而我的爸爸却不一样,他会跟我在一起做很多事情,如让我和他一起擦汽车、一起收集邮票等。

  在做这些事情的过程中,我能够为爸爸提供帮助的地方很少,但他却喜欢把我叫到他身边,一边干活,一边和我聊天。当然,我们的聊天内容很广泛,从古代的交通工具,到现在最新款的汽车;从国外的各种各样的邮票,到我们所收集的那些邮票等。

  现在这些事情都过去很多年了,但我很怀念那段时光,很希望能够再与爸爸一起一边做那些事情,一起聊天。

  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他们之所以不愿意与家长待在一起,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要与家长在一起做什么,因此他们会感觉与家长在一起很没劲。如果家长能够找到一件孩子感兴趣的事情,与他们一起做,他们是不会拒绝的。当然,如果在做事的过程中,家长能够愉快地与孩子沟通,那这段时光将会成为孩子最美好的回忆。

  其实,家长这样做是在用一种“平行交谈”的方式跟孩子沟通。所谓“平行交谈”是美国《用心去教养子女》一书作者罗恩R26;塔菲尔所提出的,它的意思是家长与子女一面一起做些普通活动,一面交谈,重点放在活动上,而不是谈话的内容,当然,双方也不必互相看着对方。

  这种非面对面的谈话方式会让家长和孩子都感到轻松自在。家长与孩子的谈话内容,最好是多谈一些如何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等。在交谈中,家长还要根据孩子自身的特点,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从而使孩子什么话题都愿意与家长沟通。

 

使亲子关系“升温”的几种沟通方法

  

  一个家长曾苦恼地对我说:“都说孩子进入青春期之后就容易‘较劲’,但我发现我家孩子对别人都是好好的,但一回到家里就专门跟我们对着干,就好像他的“较劲”对象主要就是我一样。”

  俗话说,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当孩子进入青春期之后,一切能够管教他们的人,如老师、家长、学校领导等,都会成为他们的反抗对象,但由于家长管教的范围比较大,与孩子接触的时间比较长,因此,家长就成为了孩子的主要反抗对象。

  正是由于这种“教育”与“反抗”矛盾的存在,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才进入了“危险期”。其实,确切来说,亲子关系“危险期”的产生,家长和孩子都有相应的责任。

  从孩子方面来讲,青春期被称为“第二反抗期”,也就是说,孩子进入青春期之后,随着他们自我意识的发展,他们觉得自己已经是大人了,他们不希望家长再把自己当成小孩子来看待,他们认为只有先摆脱父母,才能实现真正的独立。因此,他们会把父母的关心看成多余的事情,会专门与父母“对着干”,以证明自己的成熟。因此,家长与孩子之间的矛盾会在孩子的这种“绝对反抗”中会愈演愈烈。

  从家长方面来讲,很多家长不了解这一阶段孩子的特点,他们仍然用教育小孩子的方法去教育孩子,不论是孩子的学习、生活、交友,他们都要强加干涉,甚至不管孩子的感受,而强迫孩子按着自己的想法去做。

  我就曾接触过这样一个家庭:

  孩子离家出走了,当孩子找到后,家长问他出走的原因,他拒绝与家长沟通,并告诉家长:“我与你无法沟通!”

  无奈,家长只好带孩子去看心理医生,在医生的引导下,孩子说出了心理话。原来,这个孩子不满意家长对她的学习、生活等方面横加干涉,为了表现自己已经长大成人了,他竟用“离家出走”作为对家长教育方式的反抗。

  这个家庭属于“家长制”气氛浓厚的传统家庭,在这种家庭里很容易产生紧张的气氛。例如,有些家长为了维护自己在孩子心中的地位,而刻意与孩子保持距离,从而使孩子时刻都感觉到家庭气氛很紧张。亲子之间存在距离,沟通就很难进行,在没有沟通的家庭里,这种紧张的气氛往往就会衍化成亲子之间的危机。

  另外,对于现在的大多数独生子女家庭来说,家长往往会无微不至地照顾孩子,把自己的全部希望都放到孩子身上。因此,在这种观念的推动下,家长只关注孩子的学习、孩子所取得的成绩,却对孩子的内心世界知之甚少,也很少与孩子谈起自己的内心感受,在双方都不了解的情况下,亲子之间的沟通是很困难的。也正是因为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互不理解和沟通困难,才大大加重了亲子关系的危险性。

  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我总结出这样一条教育技巧:沟通,是解决一切教育问题的良药。应对青春期的“亲子关系危机”也是如此,只要家长掌握了与孩子沟通的技巧,亲子关系才能一点点升温。

  沟通是亲子关系升温的基础,离开了沟通,所有的教育都将无从谈起。那么,家长应该如何与青春期的孩子沟通,才能使亲子关系顺利渡过“危险期”呢?

  方法一:为亲子沟通增加神圣感

  我曾经把一位朋友的故事多次讲给学生家长们听。

  我的朋友是一位妈妈,她的儿子今年14岁。一天,朋友看到儿子与丈夫聊得热火朝天,便走过去凑热闹,谁知她刚走过去,儿子和丈夫都停止了说笑,她好奇地问:“你们在聊些什么呀,我也参加可以吗?”

  儿子压低声音神秘地对妈妈说:“妈妈,我们正在进行男人与男人的对话,你是不可以参加的。”这时,朋友的丈夫也在一旁示意朋友离开,朋友知趣地离开了。

  后来,朋友问丈夫:“你到底在跟儿子聊些什么呀?”

  “你不知道吧,在儿子小时候,他在我的口袋里偷拿了1元钱,就是从那时起,我与儿子进行了一次‘男人与男人的对话’。直到现在,我一直与儿子保持着这种‘对话’,也正因如此,儿子什么都跟我说,例如青春期的一些困惑、他有喜欢的女生了、他的人生目标……”

  上面的这位爸爸真是懂得孩子心理的好爸爸,他懂得为亲子之间的沟通增加神圣感。也许直到儿子长大成家,甚至有了自己的事业之后,遇到问题,他仍然还要与爸爸进行这种“男人与男人之间的对话”。

  当然,这样的沟通多发生在爸爸与儿子、妈妈与女儿之间,例如,根据男孩的成长特点,爸爸可以与儿子进行“男人与男人之间的对话”;根据女孩的成长特点,妈妈可以向女儿讲述“女人的小秘密”。在这种沟通中、在这种谈话中,家长与孩子讨论的大多都是敏感的问题,但尽管如此,家长与孩子都是坦诚相待的。仅仅是“男人与男人的对话”、“女人的小秘密”等这些名字,就为谈话增添了很强的神圣感。

  正是因为这种神圣感的存在,孩子会信任家长,愿意向家长吐露自己的心声;也正是因为这种神圣感的存在,多年之后孩子依然会怀念与家长的这种沟通;更重要的是,正是因为这种神圣感的存在,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感情在逐渐地升温。

  方法二: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指挥

  我认识这样一位妈妈:

  她是某公司的老总,她能把公司管理得井井有条,但对自己的儿子,她却用“无能为力”来形容,因为不管她说什么,儿子总会与她对着干。后来,这位妈妈找到了我,让我好好劝劝她的儿子。

  我试着与这个孩子沟通,但出乎我的意料,这个孩子很合作,我问他:“为什么总是与妈妈做对?”

  他直言不讳地告诉我:“因为我总是生活在妈妈的阴影里,所以我不愿意与她合作。”

  这时,我终于明白了,一定是这位妈妈用错了教育方式。于是,我把他的妈妈拉到跟前,当着孩子的面把孩子刚才说的话讲给了她听。妈妈听后非常诧异,过了一会儿,她十分激动而又真诚地对儿子说:“儿子,不要生活在妈妈的阴影里,我希望你更出色,希望你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听完这句话后,我立即给予纠正:“您应该说‘儿子,你真棒,在妈妈心里你是最优秀的,我相信你一定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别看这是大同小异的两段话,其实有着很大的不同,前者是居高临下的希望,后者是朋友式的赞美;前者是一种指导,后者是一种鼓励。

  如果家长们仔细想一想,便能够体会到,上面事例中妈妈的那番话,会使孩子产生一种自愧不如的感觉,从而使孩子继续生活在自己的阴影里。而我的话却是对孩子的一种激励,会增加孩子走出妈妈阴影的信心。

  事实上,这位家长的话很典型,它代表了中国相当一部分家长的传统观念。这些家长在与孩子沟通时,会自觉不自学地流露出对孩子的俯视,完全凭自己的主观意识在希望、在指挥……而完全忽视孩子的感受,这一点通过家长嘲讽的话语可以很明显地表现出来。例如:

   “今天这是怎么了,怎么知道主动学习了呢!”

  “不就是考了前五名吗,什么时候考个第一名让我看看!”

  “这段时间你确实有进步,不过不要夸你两句就骄傲呀!”

  ……

  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几乎一直在使用类似的语言,其实这都是家长头脑中固有的传统家长观念在作怪。因此,每次开家长会时与家长们交流时,我都提醒家长们千万不要用这样的话“伤害”这些青春期的孩子。家长们都认同我的这种观点,也承认自己的教育态度存在问题,但在平常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这些话语却常常在不知不觉中说出来。

  因此,家长要想与这些青春期的孩子和谐相处,要想使自己与孩子的关系更加亲密,就要时常给自己“洗脑”,即,打破那种传统的家长观念,不是去挑孩子的毛病,而是不断使自己的思维重心向这几个方面转移:相信自己的孩子是最棒的,去发现孩子的优点;允许孩子犯错误,并帮助孩子去改正错误……

  不仅如此,家长孩子应该在语言上改变自己,对孩子的指导、指挥少一些,鼓励、欣赏多一些。例如,看到孩子主动学习,家长可以这样说:“今天你主动学习了,真好!这可是一个不错的新起点!”

  看到孩子取得了成绩,家长可以这样说:“考了第五名,你真是太棒了,我就知道你能行!”

  ……

  方法三:增加与孩子使用非语言沟通的频率

  语言学家艾伯特·梅瑞宾的研究表明,人与人之间的沟通高达93%是通过非语言沟通进行的,只有7%是通过语言沟通的。而在非语言沟通中,有55%是通过面部表情、形体姿态和手势等肢体语言进行的,只有38%是通过音调的高低进行的。

  因此,艾伯特·梅瑞宾提出了一个著名沟通公式:沟通的总效果=7%的语言+38%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

  由此可见,非语言信息在沟通过程中是多么重要。

  然而,一份社会调查却显示,在亲子之间的沟通中,非语言沟通常常被忽视。例如,当孩子对家长讲述某件事情时,大多数的家长都不会放下手中的家务,注视着孩子的眼睛,而是一边做家务,一边听孩子说话。有时,甚至还会向孩子大吼:“没看我正做饭呢吗,你不能等会再说!”

  正是因为家长这种忽视非语言沟通的态度,使得这些青春期的孩子觉得与家长沟通“没劲”,并且还会使他们产生了一种不被重视的感觉,因此他们会不愿意与家长沟通,甚至是拒绝与家长沟通。

  当然,也有一些家长用了错误的非语言与孩子沟通,例如经常向孩子发脾气、拍桌子、摔东西等。这些非语言行为都是拒绝沟通的信息,因此它更会阻碍亲子之间的沟通,破坏亲子关系。

  其实,正确的非语言沟通对于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具体的环境中,非语言沟通往往能表达某种特定的含义,从而增进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感情。

  例如,孩子做出了自认为很自豪的事情,很希望得到家长的认可,这时,如果家长单纯地用语言与孩子沟通,告诉孩子:“儿子,你真棒,妈妈因为你而骄傲!”孩子也会认高兴,但是这种高兴劲也许没过多久就被孩子忘记;如果妈妈运用非语言与孩子沟通,微笑地走向孩子面前,给他一个拥抱,然后再告诉孩子:“儿子,妈妈因为你而骄傲。”这样,孩子将永远也不会忘记妈妈对他的赏识和鼓励。

  看到这里,也许有家长又要产生疑问了:青春期的孩子对自己的身体很敏感,他们会不会讨厌我们接触他们的身体?

  是的,到了青春期,孩子对自己的身体变化感觉很难为情,因此对自己的身体很敏感。或许他们真的讨厌他人接触他们的身体,但他们永远都不会拒绝来自于家长的欣赏和鼓励。

  孩子身体发生了变化,孩子还没有表现出什么,很多家长开始紧张了,他们不敢再像孩子小的时候那样拥抱孩子,也不会再爱抚地摸孩子的头、拍孩子的肩膀了。也许正是因为家长的这些变化,孩子才会对自己的身体变得敏感起来。其实,家长与孩子之间正确的非语言沟通,并不会使孩子讨厌,相反,正是因为这些非语言,孩子才能真实地感觉到家长对他们的爱与欣赏。

  所以,家长欣赏的眼神和微笑会让孩子充满努力的动力,而家长充满爱意的拥抱、满怀信心地拍拍孩子的肩膀,也同样能使孩子产生无穷的动力。更重要的是,家长通过这种健康的非语言暗示孩子:身体出现了第二性特征是很正常的现象,这说明你已经成长为大孩子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