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横于历史深处--五代十国史话共73页
作者:姜狼豺尽 提交日期:2007-03-05 16:23 写糊涂了,更正一下,周武帝宇文邕之后是宣帝宇文赟,宇文赟之后才是宇文阐。不过宇文赟只当一年多皇帝就死了,宇文邕死后不过三年北周为隋禅代。 - 三 柴荣命令天雄军节度符彦卿为北征军统帅,郭崇、向训、李重进、史彦超等人为副,召令河中节度使王彦超等人率军出阴地关,和符彦卿部合军,到太原问候一下刘崇。柴荣命刚收招入伍的大盗荆罕儒(这名起的真好!)为先锋使,率三千步兵从小路抄到太原城下,提前通知刘崇。荆罕儒也有本事,让士兵背负柴草一路行进,到太原东门,荆罕儒命令士兵把柴草堆在城下,一把大火,把城中的刘崇吓个半死,符彦卿等人随后赶到。 此时,京师驰来快马,报大行皇帝山陵已经竣工,奉大行皇帝遗柩入葬蒿陵,柴荣南向伏地痛哭,泪满衣襟。因为前线战事较紧,没有回去奉葬养父,柴荣心中有些歉疚。 过了几天,再得消息,负责太祖皇帝后事的“红白事务总管”冯道太师已经永远的离开了我们,享年七十三岁(真是不幸,偏偏只活了七十三岁)。冯道是五代史中的一个异类,五代这段历史比较生僻,名人不算特别多,冯道就是其中比较知名的一个。冯道这一生,享尽荣华富贵,曾经写下《长乐老自序》,对自己的“英雄事迹”进行一个总结,甚至把自己从初出江湖到位极人臣之间的历任官职都弄了出来,似有炫耀之嫌。 记得冯道有两则很有意思的笑话,还在后唐明宗的时候,冯道有次让家仆上街买了一双靴子。第二天穿新靴子上朝时正好让同僚翰林学士和凝看到了,便问冯道你这靴子多少钱买的?冯道笑着抬起一只脚说:“九百文。”和凝听了立刻骂自己的随从:“怎么买同样的靴子,冯大人只花了九百文,你怎么花了一千八百文?那九百文哪去了?”还没等仆人说话,冯道又抬起另一只脚说道:“这只也是九百文。”众人大笑,和凝弄了个大红脸。 还有一次,冯道有个门客给别人讲老子《道德经》,开头第一句就是“道可道,非常道。”,正好有冯道的“道”字,这位门客不敢犯老爷的名讳,便大声诵道:“不敢说,可不敢说,非常不敢说”。 史称冯道“滑稽多智”,也确实如此。当然冯道一生侍奉过八姓十二个主子(包括刘守光),“为人没有气节”,被修新五代史的欧阳修和司马光好一阵痛骂:“历五朝、八姓,若逆旅之视过客,朝为仇敌,暮为君臣,易面变辞,曾无愧怍,大节如此,虽有小善,庸足称乎!”冯道是有点“无耻”,但冯道只凭一句劝唐明宗李嗣源的话,冯道在历史上的分量就足以高出那些认贼作父的“俊杰”:“仁义者,帝王之宝也!” 柴荣虽然不喜欢这个老家伙,但也知道冯道的份量,风风光光的把冯道下了葬,追封瀛王,所以后世也称冯瀛王。 而太原城中的刘崇知道自己的家底太薄,招待不了周朝客人,只好厚着老脸去求“耶律叔叔”,再来帮回忙吧。耶律璟当然知道唇亡齿寒的道理,北汉是契丹南面门户,幽云十六州的地盘还没捂热呢,怎么能还回柴荣?发兵来救。符彦卿一路行进,途中的北汉百姓都“箪食壶浆”来迎周军,群众们声泪俱下的向周军陈述刘崇的暴政,纷纷表示愿意提供王师的后勤保障,只要灭了刘崇那狗东西。此时北汉境内的地方官们也都弃暗投明,向周军款降。符彦卿一边在太原城下问候刘崇,一边遣将攻取周边州县,没多久,汾州(今山西汾阳)、辽州(今山西左权)都改姓“周”了。 符彦卿由于治军不力,导致进入北汉境内的周军多次发生摽掠百姓财物的事件,引发人民群众的不满,都逃了(这些人不长记性,樊爱能是怎么死的?)。柴荣得报,直骂这干兵油子无耻,急下诏抚慰河东百姓,免去北汉制定的苛捐杂税,民心稍稍安定下来。老百姓做为被统治者,老百姓才不管你是刘崇还是柴荣,只关心自己的收成,谁对他们好,他们就支持谁。为了保障军粮运输,柴荣又征调河南、河北、山东临境诸州民夫运粮到前线。 五代乱就乱在了“兵骄将惰”,当兵只是为了捞钱,真到前线玩硬的,他们能不打尽量不打,实在不行就投降,反正他们到哪都有肉吃。对此王夫之有段精彩的评论:“朱友贞、李存勗、李从珂、石重贵、刘承祐之亡,皆非外寇之亡之也。骄帅挟不定之心,利人之亡,而因雠其不轨之志;其战不力,一败而溃,反戈内向,殪故主以迎仇雠,因以居功,擅兵拥土,尸位将相,立不拔之基以图度非分。” 不独武将如此,文臣也个个都是“俊杰”,朝秦暮楚、“人尽可夫”的事干的也不少,今天跟张三混,不成就跳槽到李四那。他们都是统治阶级的一员,“人才”就那么多,不用他们?看你用谁?或问岳飞:“天下何以致太平?”岳飞痛呼:“文官不爱钱、武将不怕死,天下可立致太平矣!” 周军被皇帝狠批了一顿,老实了不少,又恢复了往常的气势。接连拿下石州(今山西离石)、沁州(今山西沁源)、忻州(今山西忻县),从东、南、北三面将太原城围个水泄不通,刘崇成了“孤家寡人”。 显德元年(公元954年)五月,柴荣率大军北上。柴荣与文武骑马前行,一路上周军马步军纵横成列,旌旗猎猎,不日兵临太原城下。这时契丹军已经来到忻州附近,柴荣决定围点打援,让符彦卿去收拾契丹人。周军开出忻州城外,摆好阵式,迎接契丹军。周军先锋史彦超恃勇逞强,只率二十个好汉冲进契丹阵中,而前来支援的潞州节度使李筠正好赶到,帮助这些梁山好汉杀退了契丹军,斩首二千余级。而史彦超打个了大胜仗(功劳应该是李筠的),有点忘乎所以,招呼二十个猛男去追杀(有毛病!)契丹人。契丹人再不济事,也不怕你这几个人。反过来将史彦超围住,一通乱砍,史将军呜呼毙命!契丹军又趁势回杀,周军没有想到契丹人杀了一个回马枪,乱了方寸,连死带伤好几千,李筠光棍似的逃掉了。 柴荣接着败报,气的连连跺脚:“史彦超有勇无谋,坏朕大事!” 史彦超是周朝有名的猛将,他这一完,周军将士心中发毛,议论纷纷。柴荣不想再等,下令攻城。城中的刘崇打阵地战不怎么样,防守倒有点本事,打了几天周军没拿下来。老天似乎也不想让柴荣这么早就出风头,连旬大雨。城里的人好说,城外的人就惨多了,没地方躲,帐蓬也不如房子能顶雨,周营一下子多出了许多病号。 看样子,太原是一时半会拿不下了,柴荣考虑了一下,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今天不容爷,明个爷再来。传令三军毁营后撤,原先积蓄在城外的数十万斤粮草带不走的就烧掉,不能留给刘崇。周军已经没有斗志了,皇帝一下令,如丧家之狗般,狼狈撤退。有些军爷手上闲不住,边撤边抢百姓东西,军中一片乌烟瘴气。 刘崇想送送柴荣,刚出城就被周军殿后的匡国节度使药元福给请回去了。周军一撤,已经夺得的北汉州县复归北汉,周朝派出来的新任刺史仓皇南退。刘崇心中这个乐啊:“小子,知道老子的厉害了吧。”说着,大白胡子还一翘一翘的,好不得意(还有几天活头?)。 柴荣回京前先绕道去了新郑,拜祭太祖皇帝。来到陵前,柴荣跪在地上放声大哭,直呼:“不孝子荣,未能亲自奉葬,万死不足辞罪,愿父皇神圣有灵,保佑皇周国祚绵长,早日轸灭祯河东残贼,规复山河,拯黎庶于水火!”侍从众人也跟着落泪。 经过这两次亲征,柴荣对那些打仗不怎么样架子倒不小的军爷的底细摸的差不多了,这些人个个都是兵油子,滑的很,冲锋在后,分功在前,这样的军队是不会保持长久战斗力的。柴荣会集群臣检讨此次失利,柴荣心情沉痛的告诉他们:“军中良莠兼杂,势强则战,势危则降,兵油子混进军队不是来打仗的,而是发财的。前次在高平,右军未战及溃,如果不是朕亲临矢石,督励将士,连朕都险些命丧高平。这等混帐绝不能再用!否则不知哪天朕就得被他们卖了!” 柴荣决定利用这个休整的时期对军队进行彻底整治,首先淘汰掉老兵、弱兵,打发回家。然后征募强壮汉子,直接充入禁军。因为如果让地方藩镇募兵,只能增加他们对抗中央政府的风险。由中央遴选,军队自然掌握在柴荣手中,不管是盛世乱世,没有一支素质过硬、能力过硬的精锐部队是不行的。 柴荣亲自检选,在眼皮子底下亮真家伙,而功夫好的就当禁军头领。这样一来,虽然军队人数少了,但战斗力强了,自古强兵在精不在众,人多了没用,反容易误事,君不见当年苻坚东拉西凑了九十万乌合下江南吗?朱序一呼,“秦军败了!”土崩瓦解,不可收拾。 淘汰冗兵还能省下不少军费,财政状况也随之好转。而且禁军队所用经费由中央财政直接拔付,也保定这支军队的稳定。柴荣建立起的这支军队“兵甲之盛,近代无比”,后来讨伐淮南、北上攻契丹,立下战功无数。宋太祖赵匡胤称帝后,南征北战,统一中国,靠的也是柴荣的禁军主力。 显德元年(公元954年)的十一月,从河东传来一则重要消息:盘踞在太原的北汉皇帝刘崇病死,次子刘承钧继位。 本文由<贴库网>脱水整理,地址:http://www./169812/25.html |
|
来自: 盲人王后 > 《纵横于历史深处--五代十国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