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房尊严论”、“人中王者论”和“白领无用论”,对于其他未成年人来说,这些还是过早考虑的事情,但在急速的赶超中,来自身边人的刺激几乎全面影响了这个十六岁孩子的内心世界。
逼子成龙,急功近利的父母坑了儿子
一路赶超,天赋过人的张炘炀,在形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时刻,居然用到了“急功近利”这样的词汇,他说自己是“根本连钢筋都没有,盖什么楼?只能祈祷不要有地质灾害,不然就成楼倒倒,楼脆脆了”。而当柴静提到,“也许知识可以从头来读,可是一个人身心他如果就发展到一个程度了就可能很难再退回来”,张的妈妈也坦言,这也是她同张父“一直比较担心的问题”。
有媒体更是以“是爹坑了儿子”这样的论断来评论张的言行。说正因为“张炘炀父母只有孩子,没有自我,从而导致渐渐长大的张炘汤也只有自我(也是自私)。”而教育在本体论的意义上是要培养一个人格健全的人,然后在此基础上才谈得上教会一个人一技之长、生存之道。如果本末倒置,将一技之长、生存之道作为教育的根基,那么教育必然异化。一技之长、生存之道本来没有善恶之分,但是当一技之长、生存之道与不健全的人格结合起来的时候,那将是整个社会的噩梦。这就像军队本来没有善恶之分,但是当军队站到人民的对立面的时候,军队就成了屠戮人民的利器,军队就异化了。 [详细]
社会冲击,世俗概念造就扭曲成功观
如前所述,张炘炀之所以要求父母买房,缘于他在读硕士时与同学的对话。张说北京房价太贵了,同学说“在京买不起房子,只能滚回老家去”。他还曾暗恋一个大自己8岁的女生,却一直没敢表白,理由是:没房子,没好工作,就没资格恋爱。
同学间的对话没什么问题,张炘炀自己的判断也非常现实,是世俗概念里的“正确判断”。社会通过张的同学,向他展示了真实一面,足够冷峻。这个“博士逼父母在京全款买房”的缘起,又能让我们“看见”什么?“北漂”们想真正融入国际化大都市,该有多难。再来看他关于成就好的标准,“北京户口,买房,找着好工作”,这难道不是这个社会一直在宣扬的“人生目标”么,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来指责一个尚未成年的博士。
更何况,张炘炀还不是世俗的“钱串子”,他只是想了却这些功利的念头后,专心去做他喜欢的数学研究。这是我们在他身上看到的亮色,他有所想,有所爱,并愿为之付出。而他智力和志趣上的闪光,或许能让我们看见更大的悲哀:是谁让这个高智商神童承受这些难以承受之重?[详细]
媒体渲染,过分解读缔造新版伤仲永
一直以来,媒体对“神童”的炒作从未间断过,加之中国人身上又有着挥之不去的“神童情结”。可以说,人们之所以关注张炘炀,正是因为其“最年轻博士”的特殊身份。而如若没有好的环境,天才离庸才往往只有一部之遥,其中炒作对“神童”的杀伤就很大。
不单张炘炀,智力超常上学跳级的“神童”在中国大有人在,然而不是每个人都能如田晓菲一样修成正果,而今还作为哈佛大学的学者活跃在学术舞台,还有很多“神童”在媒体的聚光灯下早夭其才。究其原因,便是无论智力水平如何,孩子都要有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施教者要顺其自然地开发其智力。对于早慧“神童”,虽然可以因材施教,但是媒体的炒作,却往往会给“神童”的成长带来不必要的压力,以至于培养出一些具有偏激思维和扭曲性格的孩子,破坏了他们健康的成长环境。而今的张炘炀,至少贴上了“啃老博士”、“长短腿”孩子、“高智商低情商”等标签,而在互联网发达的今天,张不可能不关注网上关于他的议论,而长期如此,对其养成健全人格恐怕更是不利。 [详细]
唐朝方仲永,5岁无师自通能作诗,20岁却“泯然众人矣”,徒留“伤仲永”。
就连风靡一时的中科大少年班,培养出的“中国第一天才少年”宁铂,最后也在2002年出家为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