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谁“坑”了最年轻的博士生?

 昵称5370669 2011-10-21

与那些上不起学的同龄孩子相比,已经是博士生的张炘炀无疑是幸运的,然而,过早的智力开发又让他失掉了很多本该属于他这个年龄的乐趣。

学途顺畅但跨越成长焦虑多

2005年,10岁的张炘炀以510分的成绩考入天津工程师范学院,成为全国年龄最小的大学生。2008年夏天,13岁的张炘炀通过北工大硕士研究生的复试,成为全国年龄最小的硕士研究生,再次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2011年,16岁的他成了最小的博士生,被北航数学专业录取。

很显然,对于不断跳级,高考和考研相继成功的张炘炀来说,他的学途是顺畅的。但过早地进入大学,也让他承受了很多跨越式成长带来的焦虑,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种焦虑是超出他这个年龄段孩子的。比如,刚进入大学时,他就担心自己重蹈曾经被媒体热炒的神童王思涵和张满意的覆辙,因无法适应大学生活而最终退学。而且因为长期生活在比自己大七八岁的成年人中,这个十六岁孩子已经把房子问题视为最大愿望。他在大学期间曾埋怨北京房价高,但却被同学一句“滚出北京”给深深打击了,受了刺激的他不惜以论文答辩来“逼迫”父母为自己在北京买房,尽管这看上去不乏怄气的成分。[详细]

子承父志却压力山大无人知

我们可以从报道中获知,张炘炀的父亲当年考上中国人民大学的MBA,因支付不起高昂学费不得不放弃。儿子天资甚高,实现他的未圆之梦希望很大,那么他刻意引导、督促儿子超常规地读书、升学,在今日文凭格外重要的中国,也是很正常的。

用张炘炀自己的话来说,自己的升学轨迹,似乎是“父母强加梦想于我身”。不得不说,过早进入成人社会的张炘炀,其学历、专业水准以及社会知识远远超过同龄人,但生理、心智还是一个男孩,正因如此,他才基于要糖果的小孩心理,提出只有成家的成年人所迫切需要的住房要求。他对父母的为难,不乏对父母从小对其过于严格的学业要求、长期心理受到压力的一种发泄和报复。没有电视的童年,爱看的《西游记》都被父亲藏起来,张炘炀所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一句“假如我做不到,那我相信就是我父亲一定会非常失望”更是道出了自己的痛苦和无奈。[详细]

媒体宠儿可奇谈怪论惹争议

从进入大学的那一天其,张炘炀的头上就顶着媒体“册封”的各式帽子,“天才”、“神童”以及各种“最年轻”,而媒体也一直没有停止对他的关注。作为媒体宠儿的他,在满足自己“出名要趁早”的虚荣心同时,也一次次媒体的炒作题材和读者的消费对象。比如,“16岁博士要求父母全款买房”,就是一个标准的标题党,门户网站转载时完全忽略了张说话的语境,以至于让他成为忘恩负义的众矢之的。

此外,他在采访中,把“成就好的标准”定义为“北京户口,买房,找着好工作”,也在网友中引起了很大争议,而“失败者没有人权”的言论更是成为很多评论作者的批判对象。另外,在微博上与网友对话,张炘炀谈及北京城市形象建设时,提出“白领对北京毫无建设,却破坏严重,蚕食着北京宝贵的资源和就业岗位”,认为北京应该限制外地人;在对外地人的描述中,他个别语句比较直接,甚至有攻击性。他的这些言论也引起了一些网友的不满。 [详细]

孔融

中国人自古即有“神童情结”,但神童大多未必成才,东汉孔融,10岁与士大夫论老子、孔子,长大后当官主政,却弄得民不聊生,最后抛妻弃子独自逃跑,应验了“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江郎

南朝江淹,少年成名文采风流,几年后文章就写得干巴巴,落得个“江郎才尽”的名声。

“买房尊严论”、“人中王者论”和“白领无用论”,对于其他未成年人来说,这些还是过早考虑的事情,但在急速的赶超中,来自身边人的刺激几乎全面影响了这个十六岁孩子的内心世界。

逼子成龙,急功近利的父母坑了儿子

一路赶超,天赋过人的张炘炀,在形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时刻,居然用到了“急功近利”这样的词汇,他说自己是“根本连钢筋都没有,盖什么楼?只能祈祷不要有地质灾害,不然就成楼倒倒,楼脆脆了”。而当柴静提到,“也许知识可以从头来读,可是一个人身心他如果就发展到一个程度了就可能很难再退回来”,张的妈妈也坦言,这也是她同张父“一直比较担心的问题”。

有媒体更是以“是爹坑了儿子”这样的论断来评论张的言行。说正因为“张炘炀父母只有孩子,没有自我,从而导致渐渐长大的张炘汤也只有自我(也是自私)。”而教育在本体论的意义上是要培养一个人格健全的人,然后在此基础上才谈得上教会一个人一技之长、生存之道。如果本末倒置,将一技之长、生存之道作为教育的根基,那么教育必然异化。一技之长、生存之道本来没有善恶之分,但是当一技之长、生存之道与不健全的人格结合起来的时候,那将是整个社会的噩梦。这就像军队本来没有善恶之分,但是当军队站到人民的对立面的时候,军队就成了屠戮人民的利器,军队就异化了。 [详细]

社会冲击,世俗概念造就扭曲成功观

如前所述,张炘炀之所以要求父母买房,缘于他在读硕士时与同学的对话。张说北京房价太贵了,同学说“在京买不起房子,只能滚回老家去”。他还曾暗恋一个大自己8岁的女生,却一直没敢表白,理由是:没房子,没好工作,就没资格恋爱。

同学间的对话没什么问题,张炘炀自己的判断也非常现实,是世俗概念里的“正确判断”。社会通过张的同学,向他展示了真实一面,足够冷峻。这个“博士逼父母在京全款买房”的缘起,又能让我们“看见”什么?“北漂”们想真正融入国际化大都市,该有多难。再来看他关于成就好的标准,“北京户口,买房,找着好工作”,这难道不是这个社会一直在宣扬的“人生目标”么,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来指责一个尚未成年的博士。

更何况,张炘炀还不是世俗的“钱串子”,他只是想了却这些功利的念头后,专心去做他喜欢的数学研究。这是我们在他身上看到的亮色,他有所想,有所爱,并愿为之付出。而他智力和志趣上的闪光,或许能让我们看见更大的悲哀:是谁让这个高智商神童承受这些难以承受之重?[详细]

媒体渲染,过分解读缔造新版伤仲永

一直以来,媒体对“神童”的炒作从未间断过,加之中国人身上又有着挥之不去的“神童情结”。可以说,人们之所以关注张炘炀,正是因为其“最年轻博士”的特殊身份。而如若没有好的环境,天才离庸才往往只有一部之遥,其中炒作对“神童”的杀伤就很大。

不单张炘炀,智力超常上学跳级的“神童”在中国大有人在,然而不是每个人都能如田晓菲一样修成正果,而今还作为哈佛大学的学者活跃在学术舞台,还有很多“神童”在媒体的聚光灯下早夭其才。究其原因,便是无论智力水平如何,孩子都要有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施教者要顺其自然地开发其智力。对于早慧“神童”,虽然可以因材施教,但是媒体的炒作,却往往会给“神童”的成长带来不必要的压力,以至于培养出一些具有偏激思维和扭曲性格的孩子,破坏了他们健康的成长环境。而今的张炘炀,至少贴上了“啃老博士”、“长短腿”孩子、“高智商低情商”等标签,而在互联网发达的今天,张不可能不关注网上关于他的议论,而长期如此,对其养成健全人格恐怕更是不利。 [详细]

伤仲永

唐朝方仲永,5岁无师自通能作诗,20岁却“泯然众人矣”,徒留“伤仲永”。

宁铂

就连风靡一时的中科大少年班,培养出的“中国第一天才少年”宁铂,最后也在2002年出家为僧。

有些在童年时期聪慧过人的孩子,最终为何无法取得骄人成就?英国学者最新调查发现,多重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神童”无法书写精彩人生,他们中仅有3%的人能获得成功,这正映证了那句“小时了了大未必佳”。那么,怎样才能避免神童悲剧在张炘炀及其后来者身上重演呢?

尊重孩子天性,告别揠苗助长的神童教育

曾经,中科大少年班被当做全国神童的集中培训营,一时成为世界上极为罕见的人才培养模式。然而,随着“少年班第一人”宁铂出家为僧,对它的质疑和反思也越来越多。可尽管如此,根深蒂固的“神童情结”还是催生了盛极一时的神童教育,甚至大有走火入魔之势。

曾有一篇名为《拔苗助长,害惨了“神童”儿子》的报道,让人感慨万千。文章是一位44岁得子的父亲自述,他为了将儿子培养成才,启动“神童培养计划”最后宣告失败,儿子甚至因此患上了心理疾病。他在文章结尾说,“老天好像给我开了个天大的玩笑:4年前,我把才3岁的儿子拼命地往7岁拉;现在,我又把7岁的儿子拼命往3岁,甚至往更小的年龄拽。原来我千方百计让他学习,现在我是想尽办法哄他去玩。唉,悔不当初!”从这个故事中,我们会发现揠苗助长的神童教育风险颇大,只有尊重孩子天性,给他一个快乐、自由的童年与少年时代,他才能成为一个健全的人。正如张炘炀的硕士生导师所说,“如果心志不成熟,(一个人)就不可能真正成为一个牛人,在任何方面都不可能成为一个牛人”。 [详细]

停止媒体炒作,脆弱的神童经不起“捧杀”

南宋叶梦得《避暑录话》中有一段记载——北宋元丰年间,饶州有位神童,叫朱无赐,因从小就能熟读经书而做了官。于是,当地所有有孩子的人家全都逼着家里的小“神童”熟读《五经》。但孩子生性好玩,不肯好好背记。父母们把这些神童一个个都放进竹篮,吊上树梢,使其玩耍不成。不少家长还请来家教,孩子背完一经,先生就能得到孩子父母的若干铜钿,作为酬劳和奖励。结果,饶州的许多孩子因为不具备神童的料性而被活活逼死。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中国人的“神童情结”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神童教育在人群中具有示范效应。

古时没有媒体尚且如此,到了媒体已成社会公器的今天,神童教育的模式更是被不断复制。于是,一幕幕现代版伤仲永悲剧不断重演,即使是那些领略过卢梭《爱弥儿》中应当顺应儿童天性育人精神的教师,即使是那些深谙杜威教育哲学的教育专家,也都在硬逼着孩子,都在把普通的儿童当“神童”一样地硬逼。回到张炘炀,他能否成为一个人才,甚至天才,这还是一个未知数。笔者希望看到的当然是令人满意的结果。目前,首要任务是将孩子从聚光圈之下拯救出来,让其自由自在地成长。毕竟,在“最年轻博士”标签的背后,他还是一个孩子,媒体的过分关注和网友的议论,只会增加他的逆反心理。 [详细]

重视人文精神,设立培养健全人格的伦理教育

大学时代,本应是充满阳光与梦想的。然而,很多“神童”的大学生活,却给他们只留下了灰暗与痛苦的记忆。他们往往能在考试中收获高分,在生活上却不能自理,对他人和社会更是缺乏最起码的认识。

素质教育喊了不少年,唯分数论的应试教育也屡屡成为批评对象,只是在现行教育体制下,人文精神的缺失仍然是很多孩子的通病,这种病在神童身上尤甚。是时候设立伦理教育了,只有这样,一个受教育者才会获得健康的体魄、健全的人格、正常的情商、快乐的心性和齐备的生活技巧,而做一个健康的人,这些样样都不可或缺。以现代成年人的智商,这些道理都是明了的。但现实社会环境的逼迫、望子成龙的虚荣心以及蕴藏在儿童教育背后的巨大利润,让各色人等还是在为神童教育推波助澜。在老幼参与的这趟人生长跑中,成年人可以笑得最好,但孩子却未必笑到最后。[详细]

张炘炀

自2005年,10岁的张炘炀以510分的成绩考入天津工程师范学院,成为全国年龄最小的大学生以来,媒体从未停止对他的关注。

张炘炀

柴静以下边这段话结束对张炘炀的专访,“当火箭升空加速时,会出现超重,航天器里的人会有严重的压迫感,这是速度带来的后果。张炘炀十六年来,以异乎寻常的速度赶超他人, 这个孩子的内心也承受着必然会有的巨大压力,他的成绩,挣扎,狂妄和脆弱,都是这个压力的后果”。

爱因斯坦曾说,“我确实相信,在我们的教育中,往往是为着实用和实际的目的,过分强调单纯智育的态度,已经直接导致对伦理教育的损害。” 用这句话来作结层出不穷的神童悲剧再合适不过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