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里有中里巴人老师书,不过这一章节没有,这两天正在学习,所以分享一下,希望对大家有用~~ 当你为自己把脉的时候,不见得一定是要为自己治病,你也可以想象是在和自己的身体进行交流。听着若有若无的“嘭嘭”声,你会感觉自己正在透过五官观察心灵,体会到一种别样的自在和快活。 号脉其实并不神秘 中医里头有一个比较玄虚的就是号脉。 说起号脉,很多人都会想到这么一副场景:一个老中医一边捋着胡须,一边按着病人的手腕。最后,他能把那个人身体有什么病痛说得一清二楚,甚至妇女怀孕了,他都能号出她是生男还是生女。 事实是不是这样?号脉能不能达到这个水平?为此,我跟很多非常有名的老中医交流过,其中有很多是年过古稀的老中医。我就问他们说:“咱们这个望闻问切中的号脉,到底能达到什么水平?能不能号出一个孕妇的孩子是男是女呢?” 老中医告诉我说,一般的中医大夫按道理来讲都应该能号出来,但是得先让他们在妇产科待上一年半载,对妇科的东西有所了解才行。 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号脉这东西,你得有所凭借,不能无中生有。大家都知道中医里有“望闻问切”,可你知道古人是怎么评价它们的吗?“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前两句比较简单,可“工”是什么意思?就是指水平还算不错的大夫。他只要多问问你怎么得的病,病多长时间了等问题,问完了后也就大致能知道你得了什么病,病已到什么程度了。 最后呢?“切而知之谓之巧”。在中国的文化里,“巧”算一个贬义词。古人把切放在中医四法的最后面,就是认为“切”不过是中医里面一个很小的技巧。所以说,号脉并不神秘。在古人眼里,它就是一种雕虫小技。 那么,怎样才能“巧”?熟能生巧。号的脉多了,自然就巧了。只不过,后来的人把它无限神话了,搞得它在人们心目中非常神秘。很多人到了医院,碰到一个白胡子大夫,就希望人家给自己号脉,以为自己什么都不用说,一号就什么病都能号出来了。 其实,号脉号的是体质,是用来判断一下你是虚寒,还是实热的体质,以及你的脏腑功能是强是弱,如此而已。至于你有没有胃溃疡,是否得了什么结石,号脉是号不出来的,更何况,中医里也没有这些概念。 比如说,一个人胃溃疡了,中医生号完脉之后就会告诉他说:“你这是肝脾不合。”有的人觉得挺奇怪的,说:“不对啊!我是胃溃疡,怎么就成肝脾不合了呢?”其实,这就是不懂中医号脉的缘故。号脉号的是什么?是病源。他的胃溃疡怎么引起的?可能就是肝脾不合。至于胃溃疡,只是一个症状,并不是病的本源。 学号脉就要避开花里胡哨的东西 号脉这东西,可能有的人在中医学院学了五年也不见得能学会,就跟有的人只学了一天似的没多大区别。为什么这么说呢?原来,很多人学了那么多年,却没怎么实践过,也不知道真正的号脉是怎么一回事。 相反,您如果一天内就领会了号脉的意思,并勤加练习,又何须学上五年呢? 其实,号脉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也简单。在这里,我把那些花里胡哨的东西去掉,直接告诉你最有用的信息。 我小时候学过一点武术。当时,师傅就告诉我说,为什么中国的武功无法弘扬和传承?因为99%的东西都是花架子,只有一招是真正管用的。但是,师傅不教你,因为一教你,你就成师傅了。所以,他会先教你99招花架子,临终前才告诉你还有一个秘诀。这时候,你会发现这个号称秘诀的招式你好几十年前就练过,可非得到现在经他这么来点拨,你才知道怎么使。 秘诀与非秘诀的区别就在于你会不会使,至于具体的做法,其实并不复杂,只不过教你的人未必肯告诉你关键。这就像有人给了你一把枪,告诉你这把枪能杀人,但就是不告诉你怎么上拴。很多时候,师傅和徒弟之间就是这么一层纸的关系。捅破了这层纸,他就当不成你师傅了,不捅破的话,他就一辈子都是你师傅。 其实,这也不难理解,人家可能琢磨了一辈子才好不容易琢磨出的这点东西,怎会轻易告诉别人呢。有时候,哪怕这个徒弟的资质再好,师傅也不告诉他关键,让他傻傻地练上十年、二十年,直到快离开人世了才告诉他关键。 那么,我们学习号脉,能不能避开这种陋习,说得直接一点呢?我觉得完全可以。我把我所知道的号脉的要点告诉你,您只要认真一点学,马上就掌握了。实际上,号脉的关键就是三个字:寸、关、尺。 寸、关、尺在哪呢?寸脉在离手腕比较近的地方,跟它并排,隔一厘米挨着的是关脉,再隔着三个手指头的就是尺脉。号的时候,你得用手肚子去号,否则就会闹笑话。所以,号之前您记得要先把手指甲给剪平了。 号寸、关、尺这三个部位的脉有什么用处呢?其实,人左手和右手的脉是不一样的。在左手这一边,寸脉号的是心,关脉号的是肝,而尺脉号的是肾。比如说,你摸自己的寸脉,感觉它特别有劲,这就说明你的心脏还不错,那些心力衰竭的人可能怎么摸都摸不着。再比如说,一个人摸自己左手的尺脉,发现它没什么动静,这就意味着他的肾有点儿虚,得赶紧补一补了。 2011-10-13 15:20:01 上传下载附件 (34.13 KB) 不过,脉象有时候也会“骗人”。比如说,我们轻轻一摸左手尺脉的时候,感觉它特有劲,可稍微一用力,它就没了。这种脉也是有问题的,有劲只是一种假象,事实是这个人体力透支,肾阴虚了。这种人夜里特别容易燥热,睡不着觉,还老盗汗。 我们的右手也有寸、关、尺,不过,对应关系略有不同,右手的寸脉是号肺的,关脉是号脾的,尺脉则还是号肾的。但是我们应该注意,同样是肾,左肾和右肾还是有区别的。左肾主排毒,比如说湿浊太多,尿也少的时候,你摸左肾的脉,它就特别弱。这样的人经常左边腰酸。 右边的肾呢,主生殖。一个人要是生殖系统有问题,或者右边的腰老酸痛,或者是阳气不足、老怕冷,那他右肾的脉一定很弱。 明白二者的区别以后,我们就会对症对补了。有的人本来右肾不好,阳气不足,虚寒怕冷,这时候再吃点儿六味地黄丸就更怕冷了。因为六味地黄丸是补肾阴去心火的,有些人夜里燥热,口容易干,还老出汗,吃六味地黄丸就比较合适。要是您右肾不好的,最好还是吃些人参鹿茸之类的,这样才能补到右肾上去。 所以,到底是应该补左肾还是补右肾,我们摸一摸两边的脉就能大致判断出来了,就这么简单。 号脉的关键是心里要有意象 说到号脉,我们还要了解一下脉象。 李时珍写过一本脉学书,叫《濒湖脉学》,里面列举了28种脉,有浮脉、沉脉、数脉、迟脉……但是,大家用手摸着脉的时候,可能只是感觉它在一下一下地跳,并没什么特别之处。有些人的脉比较弱,甚至都摸不到它在跳。 那么,我们要怎么判断脉的性质呢? 其实,中医这些东西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是相通的。古人有一句话,叫“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您一旦到了这种环境当中,学会了其中一种脉,那你对其他脉象就会触类旁通,没什么新鲜的。有人说:“我学号脉,是不是要先把李时珍说的这28种脉象背一下?”不用。您会品茶吗?品茶就是号脉,只要会品茶,您就会号脉。 为什么这么说呢?其实,号脉就是把喝茶时的那种感觉变成手指上的感觉。.所以我们也可以说,号脉时是心在号,而不是手指头在号。心里有那个意象,脉象就在你的心里呈现出来了。如果没有那个意象,那你就是把李时珍的《濒湖脉学》全背下来了也没用。 所以,号脉的关键在意象。你看一下,中医是怎么形容脉象的。比如说滑脉,它就说滑脉是“如盘走珠”。这时候,你就可以拿一个大盘子,在里面搁上几颗珍珠,一晃悠,然后细细体会一下那种感觉。你号脉的时候要是体会到类似的感觉,那它就是滑脉。如果这时候再告诉你,孕妇的脉都是滑脉,那你不就会号孕妇的脉了吗? 不过,话虽这么说,你还是要去实践、去对比,得找一个孕妇,一个不是孕妇的女性来对比。只有这样,你才能号出差异来,否则你感觉是滑脉,结果一问,人家都做绝育手术了,那就乱套了。 比如说,一些痰多的人体内有湿重,也是表现为滑脉。要是没有实践经验的话,你就极可能把它们搞混了。老中医告诉我说,一般的中医大夫得先在妇科待上一年半载才能知道孕妇的脉是什么样的,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比如说浮脉。浮脉是什么?有的人肾虚,轻轻一号,感觉特别有劲,可是往下一使劲,它就不见了,这就是浮脉。同样,我们按浮脉的时候心中也可以有个意象,感觉就像春江水暖时,江面上漂着一根木头的场景。当你用手轻轻一按那根木头,感觉它很有弹性,可是稍微使点儿劲,它就沉下去了。 与浮脉相对应的是沉脉。沉脉有如水中之沙,都在底下着呢!这个你就得循经捏骨才能摸得到。如果沉脉特别有劲,这就说明这个人能量储备充足,只是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但是浮脉不一样,浮脉是有什么挖什么,都提前透支了。 所以说,我们养生就像要生炉子一样,火不能烧得太旺,要不然煤一会儿就没了。你得慢慢闷着,一点一点地烧。 再举一个迟脉的例子。迟就是缓慢的意思,滑脉是比较流利的那种,但是迟脉就跳得特别慢。有迟脉的人都是身体寒凉,一摸那个脉,就五六十下。跟迟脉完全相反的是数脉,跳得特别快的,甚至一分钟都超过八十下了,这就是体内有热的表现。这些都是常理,很好理解。 还有一种脉叫涩脉。什么是涩?大家回想一下吃柿子的感觉就明白了。号脉时感觉比较黏滞就是涩脉,这就说明体内有瘀血。古人又是怎么形容这个的呢?他们说涩脉“如轻刀刮竹”,就像拿小刀在竹子上一刮的感觉,这就是涩脉。 古人号脉就是这么好玩,他们从不把号脉当成一种很神秘、很复杂的事情,而是把它具体化、形象化了。你要是对号脉特别感兴趣的话,完全可以像古人这样仔细研究。其实,我们的智力并不比古人高,也不比古人低。我们和他们心灵应该是彼此相通的。所以,你只要学会像古人那样把握意象,就会轻松地掌握号脉了吗? 只要会品茶,你就会号脉 说到意象,可能有些人觉得太复杂,以为这是在故弄玄虚。 其实,我之所以把号脉和品茶相提并论,就是因为它们是一个东西,都是用感官去品另一种事物的感官。两个感官合在一起,你好像也融入其中了,这就是号脉的真意。至于从书本上学,你再怎么看也是学不会号脉的。因为它是一种感觉,而不是一种文字,也不是一种语言。感觉这东西没法用语言表达,只能用感觉来描述。所以,我在谈号脉时哪怕是打比喻,也是用跟感觉有关的东西来说。 比如说我们喝茶的时候,舌头会用三种不同的方式去体会茶的感觉。茶刚入口的时候,我们会先用舌尖舔一舔,因为舌尖的感觉最敏锐,能够分辨茶的香味。然后,我们把茶含在口中,用舌头仔细体会一下。最后,我们把茶咽下去回昧一下。 号脉的时候也一样,可以分成浮、中、沉三个步骤。刚开始的时候是浮,就是轻轻地搭一下,然后稍微使点儿劲,到了中这一阶段,最后是沉,按一按,捏骨寻筋。这就很像品茶的三个步骤,所以我说,会品茶就会号脉,只不过一个用舌头,一个用手指。 在具体运用浮中沉这三个步骤的时候,你也可以想象一下具体的茶叶。比如说,第一个是浮,就像一片片绿茶漂在水面上,它的香气也是浮在上面的;然后是中,可能就是铁观音这种半发酵的茶,香味越来越浓了;最后是沉,但不是很深。这像什么呢?大红袍,全发酵的茶,浓香醇厚。 其实,这些都只是一个比拟,真正把起脉来,会有万千感觉,一切尽在不言中。当你为自己把脉的时候,不见得一定是要为自己治病,你也可以想象是在和自己的身体进行交流。听着若有若无的“嘭嘭”声,你会感觉自己正在透过五官观察心灵,体会到一种别样的自在和快活。最后,心里会萌生出一种感动。喝茶也是如此,喝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喝出一种心态,喝出一种感动。当你喝到心里有感动的时候,你也就真正懂得品茶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