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语文意识是我们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对如何运用语言文字正确表达,如何遣词造句,如何布局谋篇的一种自觉的、有意识的关注。语文意识是培养语感、提高语文素养的桥梁和阶梯。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意识,就要构建有效的语文知识体系,就要关注学生语文学习中的非认知因素,教师就要起主导作用。我们还要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意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水平。 关键词:语文教学;语感;语文素养;语文意识。 语文意识是新近流行起来的一个概念,追溯其源,最早提出应是语文教育家王尚文。 ①那么什么是“语文意识”呢?要正确、深刻领会理解它,我们还得先看“意识”一词。意识是哲学中的一个基本范畴、重要概念。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指“心”“精神”。现代“意识”一词于西方翻译来,它与“物质”“存在”相对,与“精神”“思想”“思维”“观念”等概念近义。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意识是指高度发展、高度组织起来的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马克思说:“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东西而已。” ②也就是说,意识是人对现实的反映形式,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是感觉、是思维等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 “意识”还有多种解释,医学上指人对自己和周围环境的一种“感觉”。具体地说,意识主要是指人对自身状态的理解水平——自我意识水平,以及对周围环境的理解水平——环境意识水平,也即人的清醒度和人理解自己与环境的完整度。在心理学上,意识一般指人的自觉的心理活动,即人对客观现实的自觉反映。另外,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人们交往中,也经常使用“意识”一词,古汉语中把“意识”用作动词,指“认知”“感觉”“觉察”,如汉王充《论衡·实知》云:“众人阔略,寡所意识,见贤圣之名物,则谓之神。”用作名词,指“思想意识”、“意向见解”,如《北齐书. 王唏传》邢子良与唏兄书:“贤弟弥郎,意识深远,旷达不羁。”平时我们用“意识”多指“觉察”“感到”,如“我意识到……”等等,《现代汉语词典》释“意识”为觉察,《新华词典》释为“感到”,即通常用法。 以上引用,意识一词概念复杂、意义多样,但有一个共同地方,那就是都指人的“精神状态”,可见“意识”与人的心理、精神有密切的联系。从“义项”上看,语文意识的“意识”涵义更与心理学上的含义接近,应指一种自觉的心理活动。具体地说,语文意识是指我们在听、说、读、写过程中,对如何运用语言文字正确表达,如何遣词造句,如何布局谋篇的一种自觉的、有意识的心理活动,即对语文的自觉关注。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情感,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又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一句话,语文课程目标,是为了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即听、说、读、写的能力,即语感能力,即语文素养。 换句话说,语文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最重要的就是语文能力,语文能力最重要的就是语感,因此可以说,语文教学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语感。而前文已说过语感属“语言无意识”(无意注意)难以用语言表达、传授,要培养语感,就得先培养学生的“语文意识”。语文意识是人们对语言文字的有意关注,是人们“有意注意”的心理活动。只要强化“有意注意”,持之以恒,养成习惯,就会成为“无意注意”,成为对语言文字的敏锐知觉,即语感。因此,语文意识是语感培养的“桥梁”“纽带”,是语文素养培育的“抓手”“阶梯”,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和途径。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意识”,从而提高语文教学水平呢? 首先,要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语文意识 1、构建有效的语文知识体系。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语文界兴起一股“淡化语法”教学、“淡化知识”教学的风,以为语文教学质量个高是因为“语文知识”造成的,这是极大的误解。作为一门学科,它必定要有系统的知识体系,不然就不成“学科”。结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任何一门学科都有一个基本结构,即具有其内在的规律性。它反映了事物之间的联系,包含了“普遍而强有力的适应性”。不论教什学科,都必须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而学科的基本结构即各门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规律。⑤说得通俗点,就是要学生掌握该学科的基本知识,因为这些知识有“普遍而强有力的适应性”,可为今后学习及能力形成起“迁移”作用。钱吕明指出:“20世纪语文教学研究的最大贡献,就是建立了一套语文知识体系,这一套知识体系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来之不易,轻易否定是不负责任的。……问题的关键是应该用语文知识,而不是被语文知识所用。”⑥语文知识教学并没有错,关键是要教有用、有效的语文知识,如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等等,通过知识训练,达到“迁移”为能力的目的。知识是可教的,语文知识是形成语文意识的必要条件,构建有用、有效的语文知识体系,仍是语文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用有效的语文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意识、语感、语文素养,也是今后语文教学的一个方向。 2、强化学生语文学习的“非认知因素”。非认知因素,也叫“非智力因素”,它是指人的智力因素(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思维力等)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主要是指人的动机、兴趣、习惯、情感、态度、意志、性格等心理因素。语文教学知识、能力很重要,但事实已证明,仅仅重视知识、能力并不能学好语文,要提高语文水平,还得重视学生学习的“非智力因素”,即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点与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是相符合的。(1)动机是语文意识培养的内驱力。动机是个体需要和学习的诱因,教师通过引导,让学生明白语文的重要性,有利于学生主动、自觉、积极地学习语文。(2)兴趣是语文意识培养的“最好老师”。孔子早就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杜威曾十分明确地指出:“兴趣是生长中的能力的信号和象征。……兴趣显示着最初出现的能力。因此,经常而细心地观察儿童的兴趣,对于教育者是重要的。”⑦语文教师要通过翻新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手段、增加活动机会、激发学生需要和疑问,让学生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以巩固学习的动机,改变学习态度,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3)习惯是语文意识的直接表现。语文意识形成的过程就是语文良好学习习惯形成的过程。 3、教师起主导作用。语文教师除了运用有效知识、开发非认知因素来培养学生语文意识外,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还要言传身教,做语言文字使用的“示范者”“榜样”;还要启发诱导、点拨引导学生语文学习;还要反复督促、暗示、提示学生,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还要及时反馈,与学生交流、对话,使学生形成优化的学习方法,以更快、更好地形成语文意识和语感。 其次,树立大语文观念,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意识” 当代“大教育观”认为,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课堂教育,更是课外、校外的家庭的、社会的非正规、非正式教育。学习也不仅仅是学校的学习,更是学前的、毕业后的终身学习。现代经济飞速发展、知识经济社会初步确立,建立一个“学习型社会”的呼声越来越大。在这样的历史文化背景下,语文教育更要强调开放性的教育、终身化的学习。在日常生活中让学生看电视、听广播、读报纸、上互联网……做一个语言文字学习的“有心人”,有意思考“文本”(包括电子文本)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这么写?写的怎么样?……王尚文说:“语文意识关注的是言语本身的物质存在,就是要认真听听它的声音,辨辨它的色彩,掂掂它的分量,摸摸它的‘体温’……把它摆在它和整体的关系中,摆在它的语境的关系中反复审观、掂量、咀嚼、玩味,从这里出发走上正确的语文学习之路。”(11)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语文意识,才能形成语感,才能提高语文素养。 综上所述,语文意识是我们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对如何运用语言文字正确表达,如何遣词造句,如何布局谋篇的一种自觉的、有意识的关注。语文意识是培养语感、提高语文素养的桥梁和阶梯。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意识,就要构建有效的语文知识体系,就要关注学生语文学习中的非认知因素,教师就要起主导作用。我们还要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意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水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