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潘主兰 甲骨书法

 颠翁 2011-10-27

潘主兰 甲骨书法  

2010-11-15 11:04:44|  分类: 书法 |  标签:甲骨文  书法  形体  文字  先生   |字号 订阅

潘主兰 甲骨书法 - xiaolin - 峨山居

    原名鼎,祖籍福建长乐,1909年8月21日(清宣统元年七月初六)生于福州。1928年肄业于福建经学会国文专修科。1929年一1937年以教书为业。新中国成立后,于1956年执教福州工艺美术专科学校,讲授国文、书法、艺术理论等课程。从70年代末开始,历任福州书法篆刻研究会副会长,福州画院副院长,福建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顾问,福州市书法家协会顾问,福州书画研究院首席学术顾问。他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艺术委员会委员,西泠印社社员,福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名誉主席;也是福建省诗词学会副会长、顾问,中华诗词学会顾问。1982年11月,由福建省人民政府聘为福建省文史研究馆馆员。1989年3月,被评为国家一级美术师。潘主兰为中国民主同盟盟员,福州市第六、第七届政协委员。潘主兰著作有《潘主兰印选》、《潘主兰诗书画印》、《近代印人录》、《闽中画人春秋》、《谈刻印艺术》等。潘主兰是当代著名的书法篆刻家,同时毕生致力于甲骨文字的研究,并运用于实践。他创作了大量的甲骨文书法作品,解决了甲骨文书法创作中的用字疑难,拓宽了甲骨文书法创作的路子。本书于2002年出版后,受到书画界同仁和读者的广泛好评。是位集诗、书、画、印于一身的艺术大师,他的艺德为当今世人所称道。

    

    


 

潘主兰 甲骨书法 - xiaolin - 峨山居

 

潘主兰 甲骨书法 - xiaolin - 峨山居

     安阳殷墟笔会期间展出的“甲骨文还乡书法展览”,是国内第一次以甲骨文为主体的书法展览。与会的不少是国内外著名甲骨文学者,笔者就甲骨文书法问题,访问了潘主兰先生。
    潘先生说,甲骨文书法面临着两大问题:其一,甲骨文字的应用;其二,书法如何表现甲骨文的艺术特色。其中困难较大的是第一个问题,目前国内刊行的甲骨文专集所载4670余字,而可识的不足干字,除去重文仅600字左右,这就造成甲骨文应用的困难,无法取字成篇。当然,我们书写每个字都应以确认的甲骨文为根据,做诗做文尽量取用已有的甲骨文,如实在没有,就得用通假。如甲骨文无“滚”字,则用“混”字,“殷”字无,用“衣”字等等。文字的通假,关系到作者的学识水平,知道多少,应用多少,因此须多读文字通训一类的书,多查阅典籍。也可用我们已掌握的资料再确认,考定尚无定论的字。

     潘先生说,对甲骨文董作宾曾划分为十个项目,字体是其中的一项,并根据甲骨文不同的契刻风格将其形体分为五期,有“雄伟”、“劲峭”、“严整”等之说,郭沫若对甲骨文不同时期的风格,也喻同谓楷书的“钟王虞柳”等。以前有人说,甲骨文应根据不同时期的形体书写,五个时期的文字不能混用,如这样,就造成甲骨文书法应用的更大局限,因甲骨文目前确认的就很少,再 严格地按五个不同时期的风格来写,就完全束缚住了我们的手脚。我认为只要是殷代的契文,五个时期的文字可统一起来书写。
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书法活动空前广泛,甲骨文书法也和其他书体的书法一样随之发展而广泛,但甲骨文书法与其他书 体(楷、隶、行、草等)的书法历史相比是很短的,从甲骨文发掘至今不过85年,而前人多做的是甲骨文考释与形体的研究:从书法的角度,如何用笔墨在纸上写出契文的意趣,表现甲骨文瘦硬劲健的笔致以及大小、斜正、疏 密等错落有致的形体与构图关系,在书法界仍是一个较新的课题。清末民初,虽然有些学士对甲骨文书法进行了探索与实践,但限于当时可见实物资料与研究契文的认识深度,仍不免用写金文或秦篆的笔法写甲骨文。试想,用表现金文或小篆形体和神韵的线条,如何能表现甲骨文的形体和神韵呢?我以为甲骨文书法一定要表现甲骨文的形体,同时用笔墨表达出甲骨文特有的契刻意味:因此,摹写甲骨文必定要看卜辞拓片。体会、玩味甲骨文的线条、形体、构图关系。
  谈到这里,我问潘先生:写甲骨文是用硬毫还是软毫的笔好?
潘先生笑曰,这在于各人的习惯,我习惯用羊毫。努力在软锋的书写中体现甲骨文瘦劲的风度,追求清新内涵的韵致。谈到最后,潘主兰先生说:在国家经济文化不断发展的今天,祖国的书法艺术为广大群众所喜爱,特别是甲骨文书法以特有的形体造型、笔致,给人以清新秀劲的艺术享受,使学习、爱好甲骨文书法的人越来越多,要使祖国甲骨文书法艺术发扬光大,使学者更好的继承,研究,如果仍象前人以金文或小篆的形貌去揣摩甲骨文,是学不好的。希望国家多印刷出版甲骨文拓片的书籍,以供甲骨文书法爱好者和学者的需求。
  潘主兰先生也指出:目前搞甲骨文研究的多不是甲骨文书法家,而甲骨文书法家又多无条件观窥甲骨文原件及拓片,要使甲骨文书法艺术光大,文字研究者与书法家要结合起来,特别是甲骨文书法家要加强对甲骨文字的研究,以丰富提高甲骨文书法的艺术性和应用文字的准确性,使其更完美

异书得若会奇人——《潘主兰甲骨文书法》评要

    像潘主兰先生这样数十年潜心钻研甲骨之学,孜孜不倦地从事甲骨文书法创作,并留下了如此众多且富有艺术创造性的作品,这在中国是不多见的,且其荣获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成就奖”。
奉读《潘主兰甲骨文书法》一书,使我深深感受到潘老书法艺术之精湛,学术根底之浑厚,治学精神之严谨。通览全书,凡收潘老生前创作的楹联、条幅、斗方、扇面、册页等书法作品100多件,皆以甲骨文书写。虽然这仅是潘老作品的—小部分,但观其精美之书法组构,独具之甲骨神韵,实令人叹为观止。我以为,此书所呈现的潘老甲骨文书法的艺术创获,约可见诸三端:
    一曰,书风劲厉而肃穆典重。
    以柔软的羊毫写出如同刀刻般的甲骨文韵味,确是极难的事。林公武在书首《序》中是这样评价潘老的:“他在继承与批判前人的甲骨文书法创作经验的基础上,以自己特有的眼光和见解去把握甲骨文书写的规律,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就,但他所遵循的规律却简单无奇一一正本清源。潘主兰先生甲骨文书法,完全忠实于‘原汁原味’,把甲骨文形体特征和盘托出,善于将刀刻之瘦硬锋利的风格以长锋羊毫毕露于纸上,再现了殷商文字的原始性、神秘性、奇妙性。”此说甚确。倘在从内外的角度分析之,则潘老骨文作品的“书凤”既有外在的“劲厉“效果,又有内在的“萧穆典重”的气度,这显然与作者的学术根底有着直接关联。知者常云“书如其人”,于是,我们在阅读此书的同时,似乎也不难感受出作者“劲厉而肃穆典重”的风度。
    二曰,文气典雅而隽永警策。
    潘新所创作的甲骨文书法,无论是诗、文、联语,多为自撰。由于他平生博览群书,擅长赋诗作文极有内涵。如《字魂》述甲骨文的发现、形体特点及将之引入书法领域的体会,写得颇有章法。又如《赠建霖》等文、《家山喜雪》等诗,不论写人写景,均属声有色之作。至若所撰联语,如“每事自甘为物役,惟书亦足养天和”,“为学先除门户见,安居相得室家欢”,“犹有风人来宣教化,可于春日出作盘游”等,更是可讽可诵,耐人品味。应当指出,诗文创作原非易事,而局限于从目前较为公认而可识的600多个甲骨文字中集撰出优美的诗文词句,再用甲骨文书写成书法作品,更是极有难度的。潘老生前曾多次说过:“写甲骨文不难,集字难。”这无疑是他的切身体会。如今,面对这100多件集自甲骨文字的美文、佳诗、妙联,品赏着典雅而隽永警策的“文气”,观摩着不可多得的甲骨书法珍品,我们是否感悟到前辈学者致力于一项艺术事业之艰辛程度呢?
    三曰,考论谨严而一丝不苟。
    潘老之集甲骨文字,具有一丝不苟的学术精神。他在《谈甲骨文书法》中说道:“甲骨文已释定之字不为多,我曾把几种甲骨类书里彼此不互见的字摘录出来,不管其字有无争论,我考究同意的,予以采用。又于各家书中未经考释而列为存疑、待考、待问、附录之字,时加寻绎,只要不违戾‘六书’,不臆造,不武断,也不妄自菲薄,老老实实地据形释义,反复参稽,不能不许我‘千虑一得’。”(载1985年9月11日《书法报》)这一观点,在潘老的甲骨文书法艺术实践中可谓身体力行之。此书所收作品中,我们时时可在落款看到有关集字依据的表述,如1980年书《王昌龄出塞》册页“万里长征人未还”句时,款曰:“甲文无‘还’,以‘旋’字借用。”同年书《陆游句》“山水曾游是故人”句时,款日:“古故通假。”较为典型的是,潘老1976年曾以甲骨文书毛泽东《沁园春?雪》上半阙条幅,后流散市面,1999年由潘老的学生傅永强购得而索题于其师,潘老即补书一跋,述此作复得之原委,谓中有九字“借用偏旁”,有12字采自旧说而“自以为可取”;另有“里”字出自“伪片”,“与”字为“前人错释”,二字“皆不宜用”,并云:“特为标出,以旃余过,免以以讹传讹。”于23年前的作品考论细密如此,且谦谨如此,实属大家风范。至于代表作《字魂》,集212字甲骨文而书之,堪称洋洋大作,1984年初创,2000年作者以92岁高龄又逐字考订后重书,其篇末跋云:“忽忽17年,目眵指硬,重书一过,甚感困难。中有修改数字,以告后人,对此可资考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