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市场》2005年第03期 冯小琦
龙纹,作为贯穿历代陶瓷器的常见纹饰,弄清其演变规律,则是瓷器断代和辨伪的有力依据。本刊2004年第3期起曾特邀北京故宫博物院陶瓷专家冯小琦连续撰写了五篇专稿,通过作者丰富翔实的资料注解,使读者对元代以前(包括元代)陶瓷器上的龙纹纹饰特征有了一个清晰的轮廓。而让广大读者盼望已久的明代瓷器龙纹演变系列专稿也将从本期开始连续刊登,以期此“画龙点睛”之文促成陶瓷鉴定之“点石成金”。——编 者
明初龙纹瓷器
明清两代是景德镇窑瓷器蓬勃发展时期。御窑厂建立,遣官督烧,瓷器以青花为主流,其它品种如釉里红、各种彩瓷、单色釉瓷器品种繁多,装饰丰富。
以龙纹为饰的瓷器数量显著增加,龙纹成为官窑瓷器最具代表性的纹样。而且朝廷三令五申禁止民间烧造官器,因而龙纹仅用于宫廷及祭祀活动,民间不得滥用。直到明中期以后,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因素的产生和发展,封建制度受到冲击,民窑瓷器上也出现龙纹装饰。
明清时期龙纹以绘画为主,也有刻划、印花及贴花者。龙纹除与云、海水搭配外,出现花间龙、莲池龙,龙的形态多变,出现翼龙、披发龙、立龙、身体呈卷曲状的形态,形象更为生动,正面龙开始出现。总的风格呈规范化趋势。
明代龙纹瓷器的品种
明代瓷器以龙纹作装饰的数量很多,有青花、釉里红、红釉、斗彩、五彩、绿彩、黄彩、红彩及各种色釉如白釉、红釉、蓝釉瓷器。器形有碗、合碗、高足碗、高足杯、盘、花口盘、钵、缸、罐、方罐、梅瓶、绶带耳扁瓶、扁瓶、天球瓶、双环耳瓶、尊、渣斗、盒子、笔管等。
明代龙纹瓷器的特点
龙形呈蛇形,双鬓,双角,鬃发齐全,身有鳞,背有鳍,身两三处出飘带,爪有三、四、五趾,以五趾为主。明初时期龙张牙舞爪,雄猛威武,最为精湛。明代龙纹总体风格比清代龙纹粗犷。
明初的龙纹瓷器
一、洪武时期的龙纹瓷器
洪武时期官窑处于初创阶段,器物造型及纹饰逐渐从元代向明代过渡,产品风格承上启下,瓷器纹饰以花卉题材为主,龙纹少量出现。以龙作装饰的瓷器有青花、釉里红、红釉、蓝釉、红彩等品种。
龙纹主要见于盘、高足碗、瓶、炉等器物上。据耿宝昌先生《明清瓷器鉴定》中的资料及其它资料,主要有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青花龙纹盘、红釉龙纹盘、美国堪萨斯阿脱肯斯艺术博物馆收藏的外酱釉、里霁青釉高足碗、上海博物馆与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收藏的釉里红龙纹双耳瓶、广东省博物馆收藏的青花云龙三足炉以及菱花口龙纹盘、龙纹高足碗、绶带葫芦瓶等器物。择要介绍如下:
明故宫玉带河遗址出土的红彩龙纹盘残件,盘里心饰三朵云纹,云呈品字形排列,内壁红彩绘龙纹两条,龙头残,五爪〈即五趾〉,甲较为锋利,有肘毛三根,网格状鳞,背有鳍,身出火焰状飘带。两龙间饰以云纹〈图1〉。
景德镇出土的龙纹花口盘,龙首细长,如意形尾。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青花龙纹盘,盘里口饰卷枝纹一周,盘心以青花绘三朵云纹,内壁暗刻两条龙纹,龙纹间饰云纹。盘外壁绘两条龙,两龙间饰云、火珠纹。龙口微张,有角,肘毛多根,五爪。此件器物与明故宫玉带河遗址出土的白釉红彩云龙纹盘残件相似。所绘龙纹,既不同于元代,又有别于永乐时期。元代龙纹多细颈,以三爪龙为多,也出现有四爪、五爪龙;此龙为五爪,颈部与元代相比略有不同,其鳞片的绘法又与元代相似,即以交叉的线条来表现。盘心品字云则是洪武时期典型的画法。从青料上看与元及永宣时期亦不同,色泽浅淡。
青花龙纹双耳扁瓶,龙张口吐舌,上下有须,鹿形角,三爪,四根肘毛三长一短,有甲,胸前、背出长飘带。整个龙采用细线勾画,依据器形龙呈立式。隙地饰以火珠、云纹及海水纹。
釉里红龙纹梅瓶,所饰龙纹三爪,有肘毛五根,三长两卷,龙为正面,发上飘。发际、须部及龙体涂红,背有鳍,身出飘带。
青花云龙纹三足炉,广东省博物馆藏。龙张口,有须,五爪,两根肘毛双钩三长两卷,尖尾。隙地饰以云纹。
青花龙纹高足碗,龙张口,吐舌,上颚长,鹿角,三爪,三根肘毛两长一短,有翼,鱼尾。龙穿于花间。
釉里红龙纹双环耳瓶,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各收藏一件。龙头较大,圆目上有立眉,嘴上有长短须,下颚须分向两边。发长上飘而微卷,颈粗,体壮,三爪,肘毛七根,外两根向两边卷起,鳞片采用留白的方法表现,此法为宣德时期所继承,此件龙瓶是洪武时期龙纹题材中绘画最为精细的〈图2〉。
红釉龙纹盘,盘心刻三朵品字形排列的云纹,内壁印龙纹两条,龙纹间饰云纹。龙口微张,有须,发后飘,有角。龙五爪,有肘毛四至五根,身有鳞,背有鳍,身出飘带。蓝釉龙纹盘,与红釉者相似,纹饰更加清晰〈图3〉。日本出光美术馆收藏有与之纹饰相类似的碗〈图4〉。
总的来看,洪武时期的龙纹兼有元、明时期的特点,龙的形象不如元代凶猛。龙有三爪、五爪之分,五爪龙约占二分之一强。有的指甲尖利。形态多为张口,吐舌,有角,有肘毛,肘毛两根至数根不等。胸背多出火焰状飘带。尾有鱼尾形、如意形。翼龙出现。龙鳞的画法多以网格状线条表现,少数象双耳龙瓶鳞的画法为一片一片所绘。龙的形态见有行龙、立龙。辅助纹饰有火珠、云纹、海水、花卉,形成云龙、海水龙、龙穿花卉等不同题材组合。龙以双龙形式出现较多。流云的云角粗短,中心三朵云呈品字形排列,这种风格一直保持到正德年间。从装饰方法来看,洪武时期龙纹还保留元代的装饰方法,印花、暗刻花还有一定数量。总体来看,洪武时期瓷器上的龙纹继承了元代龙纹的某些特征,又开创了有明一代龙的风格,对永乐、宣德等时期的龙纹产生一定影响。
二、永乐时期龙纹瓷器
永宣时期历时三十余年,正直国力强盛,是青花瓷器发展的黄金时代,以龙纹作装饰的瓷器特别是宣德时期数量明显增加。
永乐时期瓷器饰龙纹的品种有青花、釉里红、青花釉里红、红釉、黄地绿彩、酱彩等。纹饰仍以花卉题材为主,龙纹装饰为该时期常见纹饰之一。饰于盘、碗、扁瓶、梅瓶、罐、盖罐、爵等器物上。龙仍有三爪、五爪之分。永乐时期一种以海水为地,上绘龙纹的装饰为后代所继承,龙纹有团龙、云龙、双龙、五龙、河塘龙、龙凤等。龙的画法比洪武时期的龙纹更为精细。景德镇御窑厂遗址永乐地层出土有不少龙纹器物标本。
代表性器物有:
青花云龙纹盘,盘心暗刻云纹三朵,内壁暗刻双云龙纹。盘外以青花绘双龙赶珠间云纹。龙头较长,闭口,上下有短须,双角,发后飘。龙五爪,肘毛两长一短而卷,尾细长。身有鳞,背有鳍,身出飘带。此盘较洪武时期龙纹盘胎釉更为细腻,滋润,青料色泽浓艳,略有晕散,鳞片的画法仍保留洪武时期的风格〈图5〉。
青花云龙纹碗,碗外壁绘双龙戏珠,龙张口,吐舌,嘴上下有短须,发向后飘。三爪,肘毛两长一卷,龙体较细长,身有鳞,背有鳍,身出飘带。在双龙图案中,有头相对者,为双龙戏珠;有头尾相接着,为双龙赶珠〈图6〉。
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700){this.width=700;this.height=image.height*700/image.width;}}" border=0>
釉里红龙纹碗,景德镇御窑厂遗址永乐地层出土,里饰红釉,外釉里红绘双龙赶珠纹,龙头扁长,闭口,上下有须,上为两根,下五长一卷飘动,圆目突出,上有立眉,双鹿角,龙发后飘。龙五爪,肘毛较多,中间飘动,两边外卷。背有鳍,鳞片为细线描绘,不象洪武时期的网格状,而是一片一片所绘,隙地缀以云纹〈图7〉。
酱彩龙纹碗,景德镇御窑厂永乐后期地层出土。龙闭口,立眉前弯,发上冲,下唇胡须与肘毛均为两长一卷,五爪,鳞片较大。
青花蓝地龙纹梅瓶,台北故宫收藏,梅瓶形体矮胖,造型敦实,与常见的永乐时期梅瓶造型不同,以蓝色为地,龙纹留白,龙闭口,发上冲,五爪,眼部上有两根立须,下颚胡须三根向上飘动,一根卷曲。其它空间缀以朵云、火珠及海浪纹〈图8〉。
与此类似的龙纹梅瓶近几年景德镇御窑厂发掘时出土的有青花釉里红云龙纹梅瓶〈图9〉、釉里红云龙纹梅瓶〈图10〉与红釉云龙纹梅瓶〈图11〉。青花釉里红云龙纹梅瓶、釉里红云龙纹梅瓶与上述梅瓶画法完全相同,红釉云龙纹梅瓶则采用刻划方法。
釉里红云龙纹梨式壶,景德镇御窑厂永乐后期地层出土。龙闭口,上下唇有须,发后飘五爪,肘毛两长一卷〈图12〉。
红地白龙梨式壶,景德镇御窑厂永乐后期地层出土。龙纹于釉里红梨壶上的龙纹相似,细部表现不如釉里红纹饰清晰〈图13〉。
黄地绿龙梨式壶,景德镇御窑厂永乐后期地层出土,在黄地上绘龙纹〈图14〉, 与此相同的品种还有龙纹盘。
鲜红釉龙纹碗,景德镇御窑厂永乐后期地层出土。碗里白釉,外施红釉,剔釉露胎处以甜白釉填绘火珠云龙,龙闭口,唇上下有须,立眉,发上飘,五爪,肘毛三、四根不等〈图15〉。
青花五龙玉壶春瓶,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出土。瓶身饰五条姿态各异的龙。龙头扁,闭口,唇上下有须,有的胡须卷起,眼眉立起,发上冲,五爪,肘毛五根,中间三根长而飘动,左右两边外卷,为宣德时期所继承。鳞片绘画细致,画与涂染结合,浓淡相得益彰。龙作各种不同姿态,表现龙在云雾中翻腾舞跃,气势宏伟。奠定了宣德时期龙的基本形态与特征〈图16〉。
综合以上器物来看,永乐时期龙纹继承洪武时期的某些特征,比如龙有张口闭口之分,有三爪、五爪的不同,以五爪龙占绝大多数,头部有角、毛发或上飘或后飘,眼上有立眉,胡须有长有短,下颚长须飘动,须两边有的向外卷起,也有一边卷起者。身有鳞,背有鳍,胸背出飘带。不同的是永乐时期龙纹绘画更加规范,更加精细,鳞片多一笔一笔画出。题材以云龙纹最常见,装饰方法以绘画为主,少量刻花。
三、宣德时期龙纹
宣德时期龙纹器物增多,以青花为主,少量釉里红、青花釉里红、红彩、青花红彩等品种。龙纹常饰于碗、合碗、高足碗、高足杯、盘、梅瓶、天球瓶、僧帽壶、罐、缸等器物上。龙纹直接继承永乐风格,龙威武雄壮,四肢有力,五爪刚劲,常以波涛汹涌的海水烘托出龙的威严气势。龙与其它图案组合,形成云龙、海水龙纹、赶珠龙、穿花龙、莲池龙、龙凤等图案。在一件器物上,龙的数目不等,有独龙、双龙、四龙、五龙、九龙、十龙。从色彩来看,有白地蓝花、蓝地白花、青花红龙、红海水青龙等。从装饰方法来看,有绘画、模印、堆塑等。从形态来看,有行龙、团龙、立龙、翼龙、回首龙、正面龙;从类别上看有夔龙、蟠螭龙、香草龙。
从以下比较典型的龙纹瓷器来看:
青花团龙纹碗,碗作十瓣花棱形,碗外下饰莲瓣纹,腹部饰团龙十组,龙作不同姿态,或立、或舞,规矩中有变化〈图17〉。类似装饰还有菱花式团龙凤纹洗,龙五趾。
青花开光龙纹碗,碗作十瓣花棱形,碗外饰十个菱形开光,开光内绘龙纹,龙头一上一下间隔排列〈图18〉。类似装饰的器物还有青花开光龙纹高足碗〈图19〉、青花开光龙纹菱花式洗〈图20〉、青花开光龙凤纹菱花式洗、青花开光龙凤纹菱花式高足碗〈图21〉青花开光龙纹执壶,以上器物均为五趾龙。
青花龙纹碗,故宫博物院收藏,龙五爪,肘毛多,上下有须,发向上而后飘,眼眉前立〈图22〉。
青花穿花龙纹碗,龙张口,吐舌,颈部绕环,前两爪置于头上两边,于花间舞动〈图23〉。
青花红地海水龙纹碗,碗通体以红海水为地,上饰青花龙九条,有立龙、正面龙,有头向上、有头向下,龙作不同姿态,加之海水波涛汹涌以及留白处理的大朵浪花,把龙翻江倒海的气势充分地表现出来〈图24〉。 类似装饰的器形还有盘,均为五趾龙(图25)。
青花红彩龙纹合碗,故宫博物院藏。龙作行走状,是盘、碗、钵、缸、梅瓶、僧帽壶等器形常采用的形式。多出现于盘、碗的内外壁及其它器形的肩、腹部。龙闭口,圆目,上下颚有须,双角,发上冲,颈部呈反S 形,龙身较平缓,尖尾。背有鳍,胸、背、腹部出火焰状飘带,五爪,甲尖利有肘毛,成丛状,向不同方向飘动,隙地辅以青花云纹〈图26〉。类似器形还有青花龙纹碗,腹部饰双龙赶珠纹〈图27〉。同样器形纹饰的还有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红彩龙纹合碗〈图28〉。
釉里红龙纹碗,台北故宫收藏,龙纹特征与上述龙纹基本相同〈图29〉。景德镇御窑厂出土物中还有釉里红云龙纹莲子小碗。
青花龙纹钵,故宫博物院收藏,钵上下分别饰海水及莲瓣纹,中心纹饰为云龙。眼眉数根立起,须与肘毛均绘成长短结合,中间长而两边卷起。龙为五趾〈图30〉。同类器形的还有景德镇出土的龙纹钵,纹饰基本相同,唯眼上立眉是单根。类似造型的器物还有洒蓝釉刻花龙纹钵。
青花云龙纹大缸,景德镇御窑厂出土,所绘龙为翼龙,在海天之间飞舞。
青花龙纹高足碗,故宫博物院收藏,高足碗以淡蓝色海水为地,上绘龙纹,龙回首,颈部绕成环状,充分表现龙在海浪中腾跃〈图31〉。同形的碗还有蓝地白龙装饰。碗心一龙,内外壁分别饰两龙〈图32〉,龙均为五趾。
红釉白龙高足碗,大英博物馆收藏。龙纹与釉里红龙纹碗相似〈图33〉。
青花龙纹高足杯,故宫博物院收藏,龙与碗上龙纹基本特征相似,唯形态稍有变化,龙五爪,一只前爪置于身体上方〈图34〉。另一件高足杯,杯身较深,龙的姿态与上杯同,右爪在龙体上方,足柄饰海水等纹饰〈图35〉。景德镇御窑厂出土有海水地龙纹杯。
青花云龙盘,与前述龙纹大体相同,龙呈立式,四肢呈舞动状,五爪,肘毛呈丛状,左右两边卷起,中间部分飘动。龙鳞的刻画较细,腹背、四肢的鳞有阴阳向背的变化。这种立式龙是盘心、壶腹部常采用的形式〈图36〉。
青花穿花龙纹盘〈天民楼藏瓷〉,盘内外饰五条穿花龙纹,盘心一条龙,内外壁分别饰两条头尾相接的穿花龙,龙五爪,从飘动的发、胡须、肘毛及龙的形态来看,依然动感十足。鳞片的画法,粗看与洪武时期有些相似,细看鳞片为一笔一笔所画。除用线条表现鳞片外,龙体涂有淡淡的蓝色〈图37〉。
青花蓝地白龙纹扁瓶,故宫博物院藏。瓶以汹涌的海水为地,两面分别饰白龙,龙的各部以刻划线条表现。龙回首,上唇长而立,发上冲,三爪,肘毛两长一卷〈图38〉。同形还有白地蓝花龙纹扁瓶〈图39〉。
青花云龙纹天球瓶,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图40〉,龙作回首状,龙张口,吐舌,下有须飘动,上颚长,圆目,发后飘,双角。身有鳞,背有鳍,根据不同部位,鳞片大小、鳍的长短都有所变化。身出飘带,三爪,指甲尖利,肘毛三根,两长一卷。因瓶的展示画面较盘碗大,故在整个瓶的腹部,龙颈立起,身体变化幅度较大,占满大部空间,隙地缀以朵云纹。同型同纹器物,还有故宫博物院藏的天球瓶,龙的基本形态与上同,仅龙发为上冲者〈图41〉。
青花龙纹天球瓶,还有蓝地白龙者,北京故宫、台北故宫、日本山纪念馆〈图42〉、土耳其托普卡比宫都有收藏〈图43〉。龙的特征与白地蓝花天球瓶基本相同。龙的细部特征用刻划方法表现。
青花龙纹梅瓶,龙头尾同向,作转身状,闭口,有长短须,露齿,眉横立,五爪龙,甲尖利,肘毛多而长,一爪伸于头上,鳞片以留白的方法处理。其它空间缀以云朵,肩部饰兽首图案〈图44〉。景德镇御窑厂出土的夔龙纹梅瓶,龙独角,四爪,气魄宏大;出土的鲜红釉梅瓶,瓶体矮胖,瓶身环刻火珠五爪龙纹一条。
青花龙纹绶带耳葫芦扁瓶, 龙纹特征与常见的宣德时期龙纹相似,为上冲的发略有差异,发分两绺上飘〈图45〉。
青花龙纹罐,见于《天民楼藏瓷》。龙张口,吐舌,下有须,眼眉立起,发上冲,双角,背及身体四分之三处有鳍,花草形尾。扑动双翼,在海上云间飞舞〈图46〉。
青花夔龙纹罐,故宫博物院藏瓷。罐腹部饰夔龙一条,龙口大张,吐舌,上颚高而翘起,上有三根稀发,下有短须,前爪有肘毛,身细长,卷枝形尾〈图47〉。景德镇御窑厂出土青花夔龙纹盖罐,龙独角,四爪,下鹗胡须长,口衔灵芝,龙纹与出土的梅瓶龙纹具有同样的气势。
青花龙纹僧帽壶,传世与出土均有。壶颈饰穿花龙,腹部上绘如意形云头间折枝花卉,下环绕藏文吉祥经语。
青花龙莲纹尊,故宫博物院藏瓷。尊颈、足饰海水纹,腹部主题纹饰为莲池龙纹。龙隐现于莲池中,闭口,回首,五爪,肘毛多根〈图48〉。
类似器形还有蓝地白龙纹尊,龙三爪,有翼〈图49〉。台北故宫博物院亦收藏一件龙纹尊,比北京故宫一件略小,颈部饰龙纹〈图50〉。
青花龙纹砚滴,景德镇御窑厂出土,砚滴流口与柄为螭龙前部,螭尾绘于器身两侧,作卷草式〈图51〉。
青花龙纹鸟食罐,景德镇御窑厂出土,罐以蓝色为地,凸印白螭龙一条,龙有角,长发后飘,三爪〈图52〉。
综上所述,宣德时期龙纹装饰比较普遍,总结其特征为:
龙头部特征
宣德时期龙的头呈扁长状,有张口、闭口之分,张口者上颚长,吐舌。双目圆睁,有眉一根或多根,多呈立式,有长短须,须飘动,有的须一边卷起,发上冲者多,亦有后飘者,有双角,似鹿角。
肢体特征
龙身一般身粗尾细,有尖形、鱼形、如意形、花草形尾。背有鳍,身都绘鳞片,空间较大的器形龙体粗壮,鳞片采用留白的方法处理。所有鳞片为一片一片所绘。以线条表现的鳞片再涂以淡淡的蓝色。有的还以深浅色表现龙的阴阳向背。龙有三爪、五爪,扁瓶、天球瓶、葫芦形扁瓶、罐多绘三爪龙,多数器形,特别是有款识的器物则绘五爪龙,五爪龙纹瓷器约占宣德时期龙纹瓷器的三分之二强。龙爪一般有尖利的趾甲。龙肘有毛,作飘动状,有多根同向飘动,有中间数根飘动,两边向外上卷的,也有向一边上卷的。
形态特征
宣德时期龙纹瓷器,龙的形态多样,常见行走状,头尾异向,即头前尾后;回首龙,头尾同向;立龙,头上尾下,四肢作舞动状;降龙,头下尾上;更有些表现腾越舞动的龙身体翻转、绕环、肢体相交。
辅助纹饰
作为龙纹的辅助纹饰主要有云纹、如意云头纹、海水、火珠、花卉纹、莲池、兽首、莲瓣等,有云龙组合、云龙火珠组合、云火珠海水龙组合、龙莲瓣如意云头组合、龙海水兽首龙组合、莲池龙组合、龙花卉组合等等,其中以云龙、海水龙组合最多。
总的来看,明初时期,特别是永乐、宣德时期龙纹形象威武凶猛,造型形象生动,气势恢弘,绘画技法较高,细部刻划较精细,奠定了明清两代龙纹的基本式样,与清代龙纹相比,明初的龙纹更显浑厚、生动,是明清两代龙纹瓷器的典范。
《艺术市场》2006年第3期 冯小琦
编者按:明中期龙纹上承永宣,下迄嘉万,构成明代官窑瓷器的主导纹饰。应广大读者的要求,故宫的冯小琦先生在繁忙工作之余,继续为《艺术市场》独家撰写历代陶瓷龙纹鉴定的稿件,在此深表谢意。本期作者结合北京、台北两地故宫的藏品资料,简明扼要地分析了成化时期青花瓷龙纹特征。以后还将陆续推出有关成化时期彩瓷及弘治、正德时期瓷器龙纹鉴定的内容。
正统、景泰、天顺三朝近三十年,官窑器物少,龙纹器物更少,唯有正统时期见到龙纹器物。龙纹器物仅见有梅瓶、大缸、罐等器形。故不专门叙述,附于明中期龙纹器物之前作一简单介绍。
正统时期龙纹瓷器
正统时期瓷器上的龙纹基本与宣德时期相同。梅瓶,龙闭口,嘴上下有须,发向上而后飘,胸背有飘带,背有鳍,龙五爪,肘毛两边卷,中飘。龙云纹缸,龙闭口,有须,有丛毛,发上飘,双角,胸背出飘带,五爪,肘毛多,边向两边卷,龙纹盖罐,龙闭口,下有丛毛,五爪,双龙戏珠。
明代中期的龙纹瓷器
明代中期的龙纹瓷器龙纹装饰多少还继承了明早期的风格,并渐形成自己的风格,龙纹已渐形成规范化趋势。
成化时期的龙纹瓷器
成化龙纹器物以碗、高足碗、盘为主,也有少量罐、瓶类器物。品种有青花、青花红彩、绿彩、斗彩等。
龙纹有云龙、龙凤、莲塘龙、穿花龙、海水龙、衔灵芝龙;龙有双龙、五龙、九龙;龙的形态有翼龙、夔龙、蟠螭龙、团龙、行龙等。
龙纹器物青花类有龙纹碗、龙凤纹碗、夔龙纹高足碗、龙纹盘、龙纹团花盘、六龙纹盘、海水地龙纹碗、海水地龙纹盘、海水五龙纹碗、龙纹长颈瓶、龙纹梅瓶等;青花红彩有青花海水红龙纹碗;绿彩类有龙纹碗、盘;斗彩类有夔龙纹盖罐、龙纹天字盖罐、龙纹盘等。景德镇御窑厂出土的龙纹器物残件,为我们研究成化时期的龙纹瓷器又增添了新资料。出土的龙纹残器有青花闹潮龙纹盘、青花穿花龙纹盘、青花梵红海水龙纹盘、青花海水海怪纹碗、青花梵红海水龙纹碗、釉里红赶珠龙纹碗、黄地绿龙纹碗、黄地紫龙纹碗、祭红地白龙纹碗、梵红云龙纹盘、青花龙凤纹盘、黄地绿龙纹盘、黄彩龙纹小杯、白釉绿彩龙纹小杯、斗彩夔龙纹天字盖罐、斗彩螭龙纹天字盖罐、斗彩应龙纹天字盖罐、斗彩升降龙纹碗等。
青花双龙戏珠龙纹碗,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图1)。高9.2厘米,口径20.8厘米,足径9.9厘米。
另三件青花龙凤纹碗分别高7.7、9.1、9.1厘米,口径17.5、20.8、20.8厘米,足径7.3、8.8、8.8厘米。四件碗所绘龙纹相似,龙闭口,上下有须,上两根须自然飘动,下面胡须飘动且一侧卷起,眉毛立起,发上飘,双角向后在发的两侧,五趾呈轮状,身有鳞,背有鳍,肘毛两边外卷,中间自由飘动,胸、颈、背出飘带,龙作行走状。相类似的有龙凤纹碗(图2)。
青花双龙赶珠龙纹盘,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图3)。高4.3厘米,口径20.4厘米,足径12.5厘米。
另两件分别高4.2、4.1、厘米,口径20.7、18.8厘米,足径12.4、12.1厘米。龙纹画法与碗上的龙纹相似,只是发有的上飘,有的向后飘动。龙体变化幅度不大。龙有双龙赶珠与双龙戏珠之分。另有龙穿花团花纹盘(图4),其上所绘龙纹与上述盘上的龙纹相似。盘心所绘龙纹形体有所变化,头在下而尾向上摆动。类似画法还见于六龙盘,盘心一龙如前。
青花海水地龙纹碗,北京故宫收藏(图5)。碗高7.8厘米,口径17.2厘米,足径7厘米。碗外以青花淡描海水为地,上绘八条姿态各异的龙,其中一龙为正面,发向两边飘动,这是出现较早的正面龙,万历以后直至清代正面龙逐渐增多。碗心亦绘龙一只。此种以海水为地,上绘龙纹的装饰方法明代宣德时期已经出现,成化以后直至清代都有烧制,成为明清两代官窑瓷器的传统品种。类似装饰还见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海水龙纹盘(图6),高3.8厘米,口径19.6厘米,足径12厘米。所不同的是龙为白龙。
青花海水五龙纹碗,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图7)。高8.1厘米,口径18.8厘米,足径8.4厘米。另件高7.9厘米,口径18.5厘米,足径8.5厘米。龙的基本特征与前述龙纹相似,五龙姿态各不相同,龙头或上或下,或左或右,表现出龙于云海之间舞动。
青花夔龙纹碗,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图8)。高9.2厘米,口径17.3厘米,足径7.2厘米。碗外壁画有双夔龙,一龙前视,一龙回首,龙张口,衔枝,上颚长而上卷,露齿,发上飘,双翼,卷尾,三爪。与成化斗彩罐上的夔龙相似。
青花夔龙纹高足碗,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图9)。高13.4厘米,口径15.3厘米,足径4.6厘米。龙张口,衔枝,上颚长而上卷,露齿,发上飘,双翼,卷尾,三爪。与成化斗彩罐上的夔龙相似。
青花海水红龙纹碗,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图10)。高9.4厘米,口径21.6厘米,足径8.7厘米。碗以青花绘边饰及云纹,碗外绘四条红龙,碗心绘红龙一条。龙的特征与青花碗上的龙纹相似。
成化青花穿花龙长颈瓶,景德镇御窑厂出土(图11)。 瓶高55.8厘米,瓶体高大,在成化瓷器中较为罕见。
主题纹饰龙穿花纹,下绘海水。龙头小,龙闭口,细颈,粗身,五爪呈轮,身边留白,胸背出飘带,穿行于花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