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身高1米60,体重55公斤,穿着中式马褂—— 双胞胎机器人的乒乓生活

 棋中王 2011-10-31

  机器人“悟”左手持球,右手握拍,正准备“进攻”。

  “悟”和“空”自如挥拍的背后是现代机器人研发技术和一个强大的技术支持团队。

  下午3点,浙江大学玉泉校区智控楼一间安静的实验室,忽然传出一阵连续的乒乓球声,打球的并不是需要放松一下的研究生。一张标准的乒乓球桌前,两个几乎长相一模一样的机器人正在 “对决”。  

  他们一个叫“悟”一个叫“空”,身高1米60,体重55公斤,寿桃头,穿着中式马褂。“悟”拿起乒乓球,向“空”发了一个球。“空”抡起球拍,立刻把球回了过来。球来来回回几十个回合,“两人”似乎不知疲倦,时而正拍,时而反拍,有板有眼地回着每一个球。

  “悟”和“空”是浙大智能系统与控制研究所的机器人实验室最新研发的大型仿人机器人,也是863重点课题《仿人机器人高性能单元和系统》的代表之作。     

  “国际上已经出现一些大型仿人机器人,比如能走路给人递饮料的机器人,还有正在研制中的会接棒球的机器人……我们希望机器人能做更复杂的动作,与环境和人的交互性更强,同时又有中国特色。我们就想到了国球——乒乓球。乒乓球的运动需要机器人连续反应速度,对于控制的速度和精准性有很大的挑战。”研究人员、视觉组的章逸丰博士说。     

  这两个“孕育”了4年多的机器人集成了机器人领域的先进技术:身躯采用了高强度轻质材料和加工工艺,全身30个关节的30个电机各司其职,运动灵活,仅手臂就能做7个自由度的运动。以太网实时控制技术被运用到了机器人的开发中,使得机器人的反应速度更快。另外,机器人的精确识别、定位预测、运动建模和平衡能力都很强。即使挥舞球拍的时候产生很大的加速度,“悟”和“空”也是稳如泰山。     

  乒乓球从球桌的这头到那头,时间不到一秒,运动员是凭经验与直觉作出回球反应,而“悟”和“空”应对自如的背后则是一个强大的技术支持团队。球发出的一瞬间,“悟”和“空”头顶上方的两只“眼睛”就开始以每秒120幅图像的速度捕捉球的运动轨迹, 拍摄到的二维照片瞬时转化为三维图像——眨眼之间,“悟”和“空”已经精准地预测球的落点,误差不到2.5厘米。几乎同时, 最优路线和最佳姿势也已“敲定”。整个反应时间在50—100毫秒之间。最后的0.4秒,“悟”“空”挥动手臂, 把球准确地送向了对方。

  实验室的开发人员也乐意做“悟”和“空”的“陪练”,因为“两人”相当“友好”:总会把球推送到你回球最舒服的地方,还能控制节奏——你来球快,他就要让球拍慢一点;来球慢,他就要让球拍快一点;来球高,回球就稍微压一点;来球低,就稍微向上挑一点。这样,与人对打的最高纪录可以达到140多个回合。

  “我们的下一目标,是研发运动更加灵活、反应更加快速的机器人,比如在打乒乓球时可以前后左右移动的机器人,也将和实验室所研发的智能认知技术相结合,构成仿人型的智能家用服务机器人。”研究人员孙逸超博士说,“研究机器人的激动之处就在于,看到科学想象成为现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