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中国第一部茶学专著。唐代陆羽(733年-804年)撰。书中论述了茶的性状、品质、产地、采制和烹饮方法及用具等。《茶经》是世界最早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是一部关于茶叶生产的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以及饮茶技艺,茶道原理的综合性论著,不仅是一部精辟的农学著作又是一本阐述茶文化的书。它将普通茶事升格为一种美妙的文化艺能,推动了中国茶文化的发展。
《茶经》-成书经过
《茶经》是陆羽在各大茶区观察了茶叶的生长规律、观察了茶农对茶叶的加工,进一步分析了茶叶的品质的优劣,并学习了民间烹茶的良好方法的基础上总结出的一套规律,此外陆羽还留心于民间茶具和茶器的制作,且制作出自己独特的一套茶具。陆羽用自己的一生研究茶事,他的脚步遍及各大茶区。
谁教导陆羽写《茶经》
陆羽在龙盖寺时还不懂得煮茶。一是当时他年幼,二是智积禅师罚他服劳役,清理厕所,砌墙头,放牛,没有让他煮茶。即使随后到了李齐物、崔国辅两位刺史身边,由于衙门有专人司茶,他也不会接触茶炊,他能写出《茶经》,主要是到了杼山妙喜寺后,受到皎然的教导。缁素结交时,皎然已四十多岁,他已到过泰山、崂山、嵩山、长沙、衡阳、桃源、铙州、洪州以及苏南各地、浙江天台、剡溪等处,他住宿过不少大庙,所以,他阅历广知识丰富,懂得僧侣饮茶寺院必须自置茶园,因此,当时妙喜寺在顾渚山置有茶园,这在皎然《顾渚行寄裴方舟》诗中有记载:“我有云泉邻渚山,山中茶事颇相关。鶗鳺鸣时芳草死,山家渐欲收茶子。伯劳飞日芳草滋,山僧又是采茶时”。在这首诗里还提到紫笋茶,“昨夜西峰雨色过,朝寻新茗复如何?女宫露涩青芽老,尧市人稀紫笋多。紫笋青芽谁得识,日暮采之长太息”。从他的几首长诗中,可以看到他有丰富的茶事知识。
陆羽在杼山妙喜寺寄宿了三、四年后,就闭门写书,其中着有《茶经》三卷,皎然看后,在《饮茶歌送郑容》一首诗中说陆羽的《茶经》空有其名不切实际。他不仅就此指出,而是让陆羽深入茶山,研究茶叶栽培、管理、采制等茶事,《顾渚山记》就是陆羽考察后的记录。自此以后,陆羽多次修改补充,使《茶经》逐渐完整。为了让陆羽有个写作环境,早日完成着作,皎然在大历三年(768)造好了自己的苕溪草堂后,到处寻找陆羽回来安心定居。如果把皎然寻访陆羽的多首诗仔细研究,不难看出皎然对陆羽的《茶经》注入了不少心血。
写作地点
陆羽在顾渚山一带写《茶经》,在贡茶院监制紫笋茶。在写《茶经》的过程中,还十分重视长兴顾渚山紫笋茶。他将该地紫笋茶与别的茶种进行比较,说:“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芽者次。”紫笋一名遂由此而得。陆羽向常州太守李栖筠推荐紫笋茶为上品茶,可作贡茶入贡;常州大守以宜兴茶贡额不足,遂令长(兴)宜(兴)共同交纳入贡。后经朝廷规定。山阳(湖州所辖长兴县)山阴(常州所辖宜兴县)会集起来,一起入贡。每年立春后45日,吴(吴兴,今湖州)、常(常州)两州刺吏在宜、长两县交界的悬脚岭境会亭相聚,有歌有舞,人们像过节日一样。有白居易的诗为证:”遥闻境会茶山夜、珠翠歌钟俱绕身。盘下中分两州界,灯前合作一家春。青娥递舞应争妙,紫笋齐尝各斗新。自叹花时北窗下。蒲黄酒对病眠人。”湖州刺史杜牧《题茶山》诗,歌颂:“山实东吴秀,茶称瑞草魁”。东吴地区的山水,首推顾渚秀丽;此山所出贡茶,自然优于他处,当为“瑞草”之冠。诗人还有一首《人茶山下题水口草市绝句》,直接写到长兴县水口乡,那是产、制紫笋茶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