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纪实】 老上海的痕迹 五,上海历时最长,规模最大的马路菜场——紫霞路菜场 为了整顿市容,马路菜场基本上已被清除,上海已经找不到合法的马路菜场。但是仍有这么一家合法的马路菜场,它的历时最长,规模最大,在哪里?我们一起去看看; 南市有一条紫霞路,它和外廊桥街、王家嘴角街相交;东起荳市街,西至蔑竹路长约200米。南由王家码头街起,北至白渡路长约300米,这二段一直是马路菜场。当然资料不会记录它的历史,但是它肯定在解放以前就存在,这是我亲眼所见,小时候老一辈就在这里买菜的,如果它和荳市街、花衣街同时兴起,哪么一百多年的历史应该没有问题,我们不去讨论。今天引起我注意的原因是它依然还在,而且风风火火正旺着呢!依然隐约展现当年的风情,而且马上就要拆了,以老城厢为背景的上海马路菜场将不会再现。 紫霞路已经拆光,仅存一点点老房子; 紫霞路仅存的一点老房子所以菜场都集中转移在王家嘴角街,一清早这里就人声鼎沸,热闹非凡. 清晨的市场
这不是影响交通吗?是的,但是驾驶员都知道;东起中山南路、西到人民路,南从董家渡路、北到复兴路,这个方块地区过路车是不会进去的,更不用说公交车,因为进去出不来,只有出租车没有办法才进去,所以不影响交通。 扰民?也是的,但是这里的原住民都已经搬走了,住的都是外来民工,衣食住行他们也少不了,而且很便宜,是一个世外桃源,吵闹无所谓。 脏乱差?这倒是有人管。 为什么不造一个标准化菜场?因为这一片非拆不可,没人会投资标准化菜场。 机会不多,把它记录下来,一年后再来,肯定要吃后悔药! 四大金刚
炉子烘的烧饼,大锅煎的油条,大桶的豆浆原汁原味,在其它地方很难这样开张。 千层饼
羌饼、大麻球、糖糕和六十年前差不了多少! 带车卖鱼
卖鱼的可不一样了,开着小面包来卖鱼,这在现在偷偷的马路菜场里也不允许,而这里是正常的。 咯咯乱叫
当年的卖鸡笼,已经很少看见放在马路边了,老母鸡从笼子里拎出来,咯咯乱叫,这场景至少要在二十年前才能看到。 肉真不少我衡量马路菜场是否合法,只要看肉摊,有肉摊的是常设摊位,不像游击菜场,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肉还很新鲜,真想带一点回去。 下午的市场下午的市场清淡了一些。选这张照片的目的是说明二个问题;市场运作还是规范的,其次这个菜场也够大。 看看老房子是不可少的;下面这儿张照片里的房子很早就有; 拱形的窗格
老民居
可是都已经开始拆了,小弄堂依旧,只是寿终了,后面的新房子在盯住它。 路边小弄堂1
路边小弄堂2
上面是这一集的第一部分,看到了这些亲切的小弄堂,使我想起在这里附近很多有趣路名,地图上是找不到的,现在不拍,恐怕就没有了。年轻人看了可能会新奇,而上了年纪的人看了,肯定很亲切。如果十年、二十年后再看到这些照片,不知是何感想! 下面我们进入有趣的路名部分; 蔑竹路
蔑竹路,顾名思义当时是竹器一条街。买菜竹篮、饭篮、淘箩、蒸笼、扁担、篓筐,这里是它们的祖宗地。蔑竹路在上海开埠前就有记录,当时称蔑竹弄,与它同在的有;咸瓜街、洋行街、荳市街、会馆街、芦席街,花衣街。现在只剩花衣街和蔑竹路,而蔑竹路也只有这一点点了! 在这里就会想起当年在马路旁边的竹器修理摊,现在那里也找不到了。我们还是来看看老照片; 修竹器原来蔑竹路西端有一个基督堂,中端有一个大东小学,都不见了。 筷竹弄筷竹弄?难道就是做筷子也有一条弄堂?我不懂,请教各位。 荷花池是这一段著名景点,网上也查不到它的消息。当地人都知道,现在还有一条荷花池弄。五十年代荷花池做毛巾厂用,一场大火烧得精光。看到荷花池弄,我一定要进去看一下。在老人的指点下,很快找到了荷花池旧址,做过幼儿园,现在是一个马路工程队的驻地,门房很好,放我进去。地方是很大,都是筑路工具,只找到下面这个东西,是不是原物,我也不知道! 荷花池的?
下面这条路路名很奇怪,我们去看看; 猪作弄猪作弄是什么意思?杀猪的?就是杀猪的!就剩下这么几公尺。 小石桥街小石桥在哪里?肯定没有了,谁能解得出,上海大概已经不多了。(网友蜘蛛提供信息;小石桥原名小闸桥,位置在现在的小石桥街与中华路交界口。今天的小石桥街一直到赵家湾街原来是条小河浜直通黄浦江。因初一、十五黄浦江涨潮落潮时水要漫到城里,故在此做了一个闸,闸上有过道通城里,似桥梁,由此得名小闸桥。) 沙场街
沙场街,大概是堆造房子用沙的? 马添兴街
天生港西街
天生港西街可能你没有听到过,但是很有名,很多书里提到过,在董家渡天主教堂对面,可是地图里没有。路口的房子像是教堂的,这次也难逃拆的命运,我们有机会下次再聊。 梧桐路
这也是路,我看三个人同时通过还没有问题,再来一个要等一下,这种路上海还有。 药局弄
引线弄
这名字太奇怪了,肯定有出典。 悦来街
难道有悦来客栈? 万裕街
如意街 住在这里肯定很如意。 老城厢的老房子有一个统一的模式;二层楼,黑色小瓦坡顶,山墙是砖砌的,楼下的墙面也是砖砌的、木窗,也可以开店铺。二楼一般向街面冲出一公尺多,一方面可以加大二楼的面积,另一方面可作为行人避雨,正是一举二得,同时也形成了老城厢特有的一线天。楼上的外墙面都是木板的,而不是砖砌的,可能是承重不够。这样的房子结构,今后不会再有。 以上这些照片是我近期拍的,路名不是凭空想象的,而是有路牌的。这里有很多路在书里都有提到,但是没有照片,我的任务是赶紧把它记录下来,至于出典慢慢来,大家可以一起想。 同样这里很多路在上海地图上也没有,但是它的确存在,其中大部份立即就要拆掉了,不要把它们忘了。 有人会说这种路多了!是的,这一集只是这一地段的,也是急着要拆的,下面的我们一个一个来,今天就到这里。但是这一次拍摄给我的印象是;人们住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依然那么和谐,那么快乐,使人欣慰。 该文在2009年10月17日上网,今天是2011年6月,前后一年半,在整理网页时看到上面的照片很是感慨,因为大部分已经绝版,面对着这种情况,真的要努力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