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疾病 TIA 脑梗死 脑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
概述 分类:
(一)缺血性脑血管病:TIA、脑血栓形成、脑栓塞。
(二)出血性脑血管病: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 概 述 脑的血液供应: (一)颈内动脉:眼动脉、脉络膜前动脉、后交通动脉、大脑前动脉和大脑中动脉。(大脑前3/5) (二)椎基底动脉系统(大脑后2/5、脑干、小脑)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一)定义:一过性局限性脑缺血→ 一过性局灶性脑功能障碍,24h内完全恢复。 (二)病因及发病机理: 1、微栓塞 2、脑血管痉挛 3、血液成分、血液动力学改变 4、其他 (三)TIA的意义: 脑卒中的预警,刻板发作提示大动脉狭窄。 临床表现 好发于老年人,常有阳性病史;
发病突然,每次数分~数小时,可反复发作;
局灶性症状;
24h内自行缓解. 1.颈内动脉系统TIA
①对侧上肢或下肢无力 (最常见) ②对侧上肢或下肢感觉障碍 ③失语(主半球缺血) ④单眼一过性黑朦 (最特异) 2.椎基底动脉系统TIA ①眩晕——最常见 ②复视 ③共济失调 ④吞咽困难 ⑤交叉瘫 ⑥交叉性感觉障碍
2.椎基底动脉系统TIA ⑦特征性症状: ①跌倒发作(drop attack)——双侧脑干网状结构缺血,患者转头时,下肢突然失去张力而跌倒,无意识丧失,常可很快自行站立。 ②短暂性全面遗忘——颞叶海马回缺血,短时间记忆丧失,有自知力,时间地点定向障碍,谈话、书写、计算能力保留。
诊断 发作性、局灶性脑症状 、24小时内自愈,排除其他疾病
鉴别诊断: 1.局限性癫痫:EEG放电 2.美尼尔综合征:持续眩晕,无其他神经体征 3. 心脏疾病: 治疗及预后 病因治疗: 预防性药物治疗: 1、抗血小板聚集药 2、抗凝药物 3、其他: 预后: 1/3→脑梗塞;1/3→复发;1/3→自行缓解
脑血栓形成(Cerebra/Thrombosis) 概 述: 脑动脉壁病变、 血液成分改变、 血粘度↑ →形成血栓 ,血流中断,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
发病机理 1.动脉内膜损伤破裂→胆固醇沉积→血小板、纤维素粘附→血栓形成(内因) 2.血压↓、血流缓慢、粘度↑、血管痉挛(外因)
病理:1、超早期(1-6小时)2、急性期(6-24小时)3、坏死期(24-48小时)4、软化期(3天-3周)5、恢复期(3-4周) 1.梗塞灶中心坏死、液化,周围水肿 2.多为白色梗塞(因缺血),少为红色梗塞(迟发的再通→出血) 3.血栓形成部位:中a最多(43%)颈内a 次之(29%)
临床表现 临床分型: 1)完全性 2)进展性 3)可逆性
1.多见于有动脉硬化的老年人(50~60岁以上) 2.25%患者病前有TIA 3.多于睡眠、休息时发病 4.多于1~3天内达高峰 5.临床症状和体征由梗塞的血管决定
(1)大脑中动脉:可三偏或两偏 (2)颈内动脉:三偏、单眼失明或者有Horner征 (3)小脑后下动脉:Wallenberg Syndrome ①眩晕(前庭核)②吞咽困难(疑核)③患侧面部、对侧半身痛温↓(脊束核、脊丘束)④小脑性共济失调(绳状体)⑤同侧Horner氏征 (4)基底动脉尖综合症 (5)闭锁综合症
辅助检查 颅脑CT: 大于24小时低密度灶。 颅脑MRI: 长T1长T2 异常信号。 血管造影:DSA 、MRA检查。
诊断及鉴别诊断 诊断: 鉴别诊断 1.脑栓塞(Cerebral Embolism) (1)发病年龄轻(青壮年) (2)发病最急(分、秒达高峰) (3)风心为常见病因 2.脑出血 (1)50~60岁多见 (2)起病急 (3)昏为多 (4)血压高 (5)血性CSF (6)多在活动时发病 (7)CT示高密度灶
治 疗 1.一般治疗 2.急性期治疗 (1)脱水剂 20%甘露醇250ml q6h 连用3-5日 (2)溶栓疗法(<6h有效,用尿激酶等) (3)抗凝治疗 (4)降纤治疗 (5)抗血小板聚集治疗 3、恢复期治疗: 尽早开始康复治疗:被动运动、按摩、肢体锻炼,言语训练 脑栓塞 脑栓塞 定义:栓子随血流进入颅内动脉系统使血管闭塞引起供血区脑组织缺血坏死及脑功能障碍。 病因:①心源性 ②非心源性 ③来源不明 病理:最常见颈内动脉,特别大脑中动脉。可出现梗塞后出血。
临床表现 1、青壮年多见,活动中起病,数秒数分钟达高峰(最快)。 2、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梗塞的症状和体征(戏剧性)。 3、原发病的症状和体征(风心最多见)。
辅助检查:颅脑CT及颅脑MRI检查。 诊断: 1)急骤发病 2)栓塞血管的症状、体征; 一般意识清楚或有短暂性意识障碍(1/2); 痫性发作; 3)栓子来源 4)CT/MRI; CSF
治疗: 1、脑梗塞的治疗。 2、原发病的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