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慧 图/夏冬
A.喜上眉梢
近日,由文化部组织开展的2011~2013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命名评审工作成功落下帷幕。我市屯留县(瞪眼家伙)、长治县(潞安大鼓)、黎城县(黎侯虎)成功当选。我市民间艺术异彩纷呈、独具特色,此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命名评审活动不仅丰富了我市群众文化生活形式,激发了群众对传统民间艺术的强烈兴趣,而且对我市转型跨越发展,大打文化战略品牌奠定了坚实有力的基础。
B.由来已久
屯留县位于山西省东南部上党盆地西侧,总面积114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0万亩,总人口26万人。屯留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史载有后羿射日、卞和获璧、张良得兵书等神话传说。“瞪眼家伙”是至今仍在屯留县东部和长治市郊区西部农村中广为流传的一种群体锣鼓舞蹈表演艺术,同时也是上党地区民间锣鼓舞蹈的缩影,产生于清代以前的屯留县东史村。
光看名字,就不难想象它独特的表演方式,而这个名字的来历还有段小故事。相传清光绪三年大旱后的第二年(公元1878年)当地农业获得大丰收,为了感谢神的保佑恩赐,村民敲起锣鼓谢神,人们喜气洋洋,笑逐颜开并互视会意,敲锣拍镲者竟情不自禁地舞动起来,甚至互相敲拍,瞪眼传情,从此不仅改变了原来的呆板打法和队形,而且庄严肃穆的气氛也被欢快热烈的情绪所替代,这时便有了“瞪眼家伙”的名称。
除了祭祀之外,每逢天气干旱求雨时,“瞪眼家伙”也会“大显身手”。祈雨时,锣鼓手个个头戴柳枝编成的帽圈,腰围柳条枝,赤身手操乐器。村民们在头领的带领下也只穿短衣,或戴柳帽圈或举柳枝,求雨队伍来到河边,跪拜龙王,然后锣鼓手在烈日下尽情演奏,直到汗流浃背、精疲力尽,以示虔诚。由于是敬奉神灵,所以气氛是非常庄严肃穆的,整个过程不允许女性参与。
后又因这种锣鼓舞蹈的表演者以精壮男子为主,表演时持鸣号者居首,其次持鼓、铙、钹者居中,持马锣者位后,表演者既是乐员又是舞者,表演时脸对脸、眼对眼互瞪传情,时如两虎戏闹,时如二龙相争,所以人们又称它为“瞪眼家伙”。
C.明珠再现
“瞪眼家伙”粗犷豪放的表演特色,很受当地民众的青睐。伴随时光的更迭,瞪眼家伙已经从原先纯粹的祭祀活动逐渐演变成元宵社火的一项重要表演内容,并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演出体系。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在东史村及周边一些村落广泛流传,人们在一些重要节庆以此形式进行自娱自乐,是农村群众文化生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进入改革开放时期,传统文化艺术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瞪眼家伙”荣光再现。市、县文化局多次派人到其发祥地东史村,进行了大量抢救、挖掘和整理工作,并悉心加以艺术辅导,使“瞪眼家伙”炽热火爆的乡土气息更加浓烈感人。
1986年夏,市“民舞集成”编写组李福庆等人对“瞪眼家伙”做了详尽的调查研究及考证,并撰写了民舞“瞪眼家伙”初稿。1987年元宵节,省文化厅对东史村“瞪眼家伙”表演进行了实况录像。同年8月,县文化馆组织村民进行深度加工排演后,参加了山西省首届艺术节的演出,荣获省“两会一节”组委会“先进集体”的荣誉表彰。1988年元月,荣选入市政府举办的长治市《古城春晓》春节电视文艺晚会录摄播放,受到了各级领导专家和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2009年代表长治市参加了山西省第六届广场文化艺术节活动暨央视《激情广场·走进山西》活动。2011年“瞪眼家伙”作为央视《欢乐中国行——魅力长治》开场节目进京参加了现场录制。
D.传世瑰宝
为保护和传承珍贵的民间艺术,维护和促进“民间艺术之乡”健康发展,近年来,屯留县委、县政府加大了对“瞪眼家伙”、“屯留道情”为代表的各类民间艺术形式的保护力度,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予以重点支持。“瞪眼家伙”、“屯留道情”相继申报了山西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使这些优秀的民间艺术走向了更加广阔的舞台。
现在,没有“瞪眼家伙”的表演就如同山西人的餐桌上没有醋一样。拿老百姓的话说:“红火”好不好,就看“瞪眼家伙”闹不闹。
以“瞪眼家伙”、“屯留道情”等为代表的一批地道的民间艺术起源于屯留,扎根于屯留,现如今已成为屯留最具价值的文化招牌。深入完整地发掘、保护和传承民间传统艺术,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