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爱心理篇
莎士比亚:爱情是生命的火花, 友谊的升华, 心灵的吻合. 如果说人类的感情能区分等级, 那么爱情该是属于最高的一级。 培根:了解爱情的人往往会因为爱情的升华而坚定了他们向上的意志和进取的精神。 席勒:爱能使伟大的灵魂变得更伟大。 勃朗宁:地球无爱则犹如坟墓. 罗兰:爱是生命的火焰, 没有它, 一切将变成黑夜。 爱情是人生的重要内容,是人类特有的情感,也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它是人生正当的权利和要求,是每个青年人在人生道路上迟早会遇到的事情。大学生已进入恋爱的年龄阶段,往往对爱情有着美好的向往和热烈的追求,但由于涉世未深,一旦处理不好恋爱关系,就可能会引发各种心理问题。因此,引导大学生正确认知爱情,审视大学生对恋爱问题的非理性认识,同时疏导他们走出恋爱的误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大有裨益。 第一节 正确理解与认知爱情 认知爱情的本质,摆正爱情在人生中的位置,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是青年学生驾驶爱情之舟的前提。 一、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爱情,是一个充满魅力的字眼,从古到今,谁能数得清究竟有多少哲学家、艺术家、心理学家留下了关于爱情的至理名言?又有多少文学家把爱情作为讴歌的“永恒主题”? 在人们对爱情的描述中,有诗意的赞颂,有痛心的抱怨,有不解的疑惑…… 爱情,既是理想,又是现实。它使人快乐,又使人痛苦;它使人充实,又使人空虚;它使人崇高,又使人卑鄙;它使人振奋,又使人沉沦…… 美好的爱情会为我们带来快乐、带来幸福:没有爱情的生活会让我们感到缺憾、感到痛苦;病态的邪恶的爱情会给我们造成伤害、造成灾难。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爱情为什么会有如此神奇的魔力呢? 所谓爱情,是指男女之间相互爱恋的感情。在现实社会中,爱情,是一对男女之间基于一定的客观物质基础和共同的生活理想,在各自内心形成的最真挚的相互倾慕并渴望拥有对方,直至成为终身伴侣的强烈的、持久的、纯真的感情。 爱情是建立在性的基础上的,性的吸引是爱情产生的自然前提和生理基础。爱情同时又是一种社会性情感活动的产物和要求。后者体现了人与动物爱的本质区别。 综上所述,爱情是人的生理性需求与社会性需求的统一,是生理因素与心理因素的统一,是性爱与情爱的统一。因此,爱情不仅要求男女双方在相貌、人品、情感、能力等方面能够和谐共鸣,而且要求男女双方共同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这就是说,首先,爱情是在男女双方之间产生的;其次,爱情是相互的;第三,恋爱双方必须有值得对方爱恋的依托,比如相貌、人品、能力等。一般来说,真正的爱情上述三项缺一不可。因为:第一,爱情如果不是发生在男女之间就不符合自然规律,就是不正常的、病态的,如同性恋等;第二,爱情如果不是相互的,就不可能发生,因为单方面的爱是不会得到回应的,因而也不可能真正发生,如单相思等;第三,爱情是以异性之间的相互吸引为基础的,没有了彼此的吸引,爱情也就随之消亡。前两者是充分条件,后者是必要条件。爱情的长短与质量取决于相爱双方吸引力持续时间的长短与质量。不仅如此,一切爱情都是建立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离开了这一基础,爱情也就无从谈起。 还有一点需要明确的是,爱情与婚姻是既有关联又不相同的两个概念:婚姻是一种契约关系,具有法律约束力;爱情是一种基于一定社会条件下的情感关系,它不受法律约束。 【问题讨论】 1.爱情一定会走向婚姻吗? 2.爱情会随着恋爱双方条件的变化而改变吗? 3.“爱情可以悉心维护,但不可强求”,这种说法对吗? 二、大学生应树立怎样的恋爱观 要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就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要了解爱的本质。 真正的爱情既不是柏拉图式的“精神之恋”,也不是纯粹的异性间的生理吸引。爱情的本质是给予,是承担责任,而不是索取和占有。俄罗斯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这样教导儿子:“要记住,爱情首先意味着对你的爱侣的命运、前途承担责任……爱.首先意味着奉献,把自己的精神力量献给爱侣,为他(她)缔造幸福。”这样的爱情才高尚、纯洁和美好。 其次,必须树立正确的恋爱动机。 恋爱动机是保证恋爱顺利发展的重要基础。大学生年轻,涉世不深,遇事易冲动,其恋爱往往也带有很强的目的性和功利性。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的恋爱动机有若干不正确的倾向。比如,一些同学由于不适应从中学到大学的环境变化而产生较大的心理落差,为了重新定位、找回原来良好的自我感觉,而去寻觅或接受异性的感情。 还有一些同学的恋爱动机甚至是出于攀比、竞争、打赌、报复、赶潮流、满足虚荣心等等。这些恋爱由于不是建立在相互了解、志同道合、感情相投、心灵相契的基础上,往往缺乏理性的思考和审慎的选择,因而常常经不起考验,容易失败和带来不良的后果。我们必须摒弃这些不正确的恋爱动机,本着对自己、对他人负责的良好心态,真正地把恋爱建立在心灵相通的基础上,去努力寻找和珍惜自己的另一半。 再次,要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一方面,恋爱是建立在平等自由的基础上的。平等、自由地恋爱是公民所享有的权利,是受法律和道德保护的。大学生追求恋爱自由,也应当尊重别人的选择自由,不能勉强,不能一厢情愿。只有建立在自由、平等基础上的爱情才是纯真美好的。 另一方面,爱情应当追求持久永恒。爱情关系的确立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两个人道德和义务关系的确立,如果两个人在发展这种恋爱关系中彼此和谐一致,没有大的原则分歧,一般不应弃旧图新。当然,要求恋爱双方从一而终也是不合适的。因为,最初的选择难免有偏颇,如果发现自己选择错了,要敢于及时纠正,也要允许对方纠正,这是对自己也是对他人负责任的一种表现。 应当明确的是,爱情是相互的,只有在你情我愿的基础上才能产生;任何人都不可以强求对方。同时,美满的爱情是恋爱双方都不作为对方的依附而存在,而是让双方都有发展自己个性的空间。 最后,摆正爱情在人生中的位置。 爱情在人生发展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对人产生着重大的影响。恋爱会丰富男女的生活体验,促使双方在心理上趋于成熟;处于恋爱中的人总是精神愉悦,充满爱心,这种美好的情感使人乐于承担责任;恋爱中的青年男女为获得恋人的爱,总是力图完善自己,爱成了一种改造人的强大的内在动力,它可以改变人的趣味,升华人的品格,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新生。 但我们也应看到,爱情尽管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不是人生的全部内容,还有事业。培根说过:“一切真正伟大的人物,没有一个是因爱情而发狂的人。因为伟大的事业抑制了这种软弱的感情。”对于大学生来讲,就要处理好恋爱与学业的关系,给爱情一个恰当的位置。 真正的爱情可以促进学业的发展,但爱情不是学业成功的必要条件,爱情与学业的双丰收,当然令人向往。但是,当两者发生矛盾时,应将学业放在第一位,利用自己的青春时光多学知识,为今后立业打基础,为投身未来的事业做准备,自觉摆正爱情与学业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使爱情的力量成为促进学习的动力,而学习的成功又会使爱情得到巩固、发展。 此外,还要处理好恋爱与集体的关系。热爱集体、关心他人的人,才会真正给予自己所爱的人以深沉、坚实的爱。 总之,对于大学生谈恋爱,禁止是不现实的,提倡也没必要,正确的做法就是顺其自然。要鼓励大学生树立高尚的恋爱观,把学业放在首位,使爱情服从于学业,摆正爱情在人生中的位置。这样爱情之花才能开得艳丽、长久。 三、哪个少女不怀春,哪个少男不钟情 青春期性机能的成熟,是大学生生理发育趋向成熟的重要标志。我国大学生在生理上处于青春期中期(18~23岁),生殖系统发育日臻成熟,性欲和性冲动的情绪体验在大学生的心理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由此将会引发一系列相应的性心理变化,这些变化与恋爱心理有密切关系。 1.青少年性心理的发展 青少年性心理的发展主要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异性疏远期。随着青春期的开始,男女性意识开始觉醒,他们对两性差别特别敏感,开始产生性不安与羞涩心理,原来两小无猜的童伴开始疏远了。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男女生很少说话,互不理睬,视男女间的交谈、亲近为不光彩的事。与此同时,性好奇心也与日俱增,很想知道异性的一些秘密,以及了解受到人们精心掩饰着的两性关系的内隐。因此,性疏远和性好奇相辅相成,由性好奇导致性敏感,在风俗习惯的作用下,性敏感便导致性疏远,越疏远则越好奇,一旦接触,双方就会有过敏反应。 第二个阶段,是异性接近期。十五六岁的男女青年,情窦初开,男女之间有一种情感的吸引,有彼此接近的冲动。男女之间常常以欣赏的心情和友好的态度来对待异性的言谈和行为,开始注意异性对自己的态度,愿意在异性面前表现自己,渴望以此博得异性的好感。异性间的好感是彼此恋爱的前提,但它与恋爱还有一段距离。青春期初期的男女青年,往往分不清好感与恋爱的界限,以致常常造成心理冲突。这一时期的青年男女往往会对年龄较大的异性产生崇拜和向往,称“牛犊恋”期。被崇拜的对象通常是二三十岁的异性,其一举一动都对他(她)有强烈的吸引力,这种偶像心理对其以后的择偶标准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直至十七八岁以后,爱恋的对象才逐渐过渡到年龄相近的异性。这一时期的主要心理特征是男女间相互关注和相互吸引。其行为表现是多种多样的,如喜欢穿着打扮,注意外表的修饰;喜欢结伴同行,尤其喜欢同异性一起集体活动;喜欢观察和接触异性,对异性的关注和友好特别敏感,总认为有异性的目光在注视着自己,因而他(她)们的一举一动显得既紧张又有意思;在各种场合,有意无意地在异性面前显示自己的特长和优点,或故意打打闹闹,嘻嘻哈哈,以博得异性的注意和青睐;在好朋友中大谈各种有关爱情的趣闻轶事,表达自己对爱情的看法和追求;摘抄文学作品中对爱情的精彩描述和有关格言,或在床头挂自己喜欢的异性偶像照片,或抄唱爱情诗词歌曲等;有的男女青年在表现自己的同时,还发起各种试探性的主动进攻,或有意接近对方,寻找借口与对方单独接触;或主动为对方办事或求对方帮忙,以含蓄而心照不宣的方式表达自己和试探对方的心意;也有的同学干脆递条子,写情书,明确地向对方求爱。这一阶段,在大学里主要是低年级学生,属于性亲近期后期。这一阶段的性亲近对象具有广泛性,容易变化,带有浪漫主义的理想色彩。 第三个阶段,是恋爱期。这一阶段是性亲近期的自然延续。其特点是感情比较稳定、专一,并由浪漫的理想走向现实。 大学生的恋爱期一般可分为初恋期和热恋期两个阶段。 (1)初恋期。当大学生第一次对异性产生爱慕之情,并得到如愿的回报时,会产生一种从未有过的新奇感,并因此激动不已,觉得世上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人生开始了崭新的阶段。初恋是强烈的,它是爱欲积聚的爆发,是青春的燃放;初恋也是纯洁的,它完全以感情的吸引力为维系的纽带,较少考虑感情以外的世俗因素,倾注着全部的真情和幻想。因此,大学生都比较珍惜初恋。 (2)热恋期。热恋是爱情走向成熟的标志。经过初恋的相互了解,双方的思想感情日趋一致,心理高度相容,能够在相互接触中比较确切而系统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并力求得到周围人的赞许与认可。按照恋爱的一般规律,从初恋到热恋需有一个时间量和情感量的积累。初恋具有爆发性,而热恋比较持久、稳定。大学生一旦进入热恋阶段,就会在心理上留下深刻的印象,在一定程度上将会影响今后的生活,所以,热恋要特别慎重。 2.大学生性心理的表现 大学生性心理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 第一种表现,是对性知识的追求。大学生由于性成熟而出现对性知识的兴趣是极为正常的心理现象。千百年来,由于我国“万恶淫为首”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性科学一直未获发展,性知识相对贫乏,即使在大学里,性科学知识也没有得到应有的普及,所以大学生对性知识的追求往往得不到很好的正确引导,从而容易出现下列现象: ①性知识比较零碎、片面,缺乏系统性。 ②科学的性知识与非科学的甚至庸俗的性知识相混杂。 ③大学生常带着神秘性和羞耻性心理秘密地追求性知识,在不正当的知识源(如黄色录像)的引导下,会误入歧途,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第二种表现,是对异性的爱慕。男女大学生彼此向往与追求是性心理发展的正常表现。爱慕异性是恋爱成功与美满婚姻的性心理基础。大学生恋爱固然有一系列社会的和个人的原因,但其中主要是生理和心理因素。这是由于生理发育的成熟而产生性亲近的要求,有的人甚至对有关性的一切都充满着好奇,希望通过恋爱能进一步了解之。一般来说,男女大学生对异性追求的情感特点是有所不同的:男生显得外露而热烈;女生显得含蓄而羞涩。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男女大学生对异性的追求特点越来越相近,表现为女大学生也开始主动追求自己的意中人。 第三种表现,是性欲望的产生。男女大学生出现性欲望和性冲动,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与心理现象。性激素的大量分泌是性欲产生的生理基础,与性有关的感觉、情感、记忆及想像是引起性欲产生的心理因素,对大学生正常的性欲望可导不可堵,要引导他们正确、坦然地对待性欲望,用理智来控制和约束自己。 3.大学生恋爱的心理差异 大学生相恋相爱,犹如星移斗转、寒来暑往一般,天经地义,顺情合理。然而,由于生理机能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角色、心理机制的不同,男女大学生在恋爱中表现出很大的心理差异,如果不能对其正确理解和把握,则势必会产生许多心理问题和其他不利影响。从爱的过程来看,男女恋爱心理的差异主要表现在: (1)审美观的差异 男要刚强,女要柔弱,自古以来,“英雄美人”、“郎才女貌”是传统的择偶标准。男性选择女子时多侧重于优美感,较多地观察和要求女子的相貌、情感、体态等,感性的色彩浓厚;而女子择偶多侧重于崇高感,多注意男子的身材、力量、才华等,理性的色彩浓厚。 (2)追求爱情形式的差异 男子追求爱情时往往比女子更主动、直接、大胆,并且付诸行动;女子则能从对方微小的动作、瞬间的眼神中窥测男子心里的秘密。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女子在爱情中大多处于守势,期待男子揭开这层神秘的面纱,即使心中有了爱,一般也不会主动表示,最多设法暗示对方,男子如果未能及时采取行动,那么很有可能会引起女子的错觉,认为对方无情,从而失去爱的机会。 (3)承受爱情挫折能力的差异 爱情有挫折,表现为恋爱过程中的摩擦和失恋。对待恋爱过程中的摩擦,男性较随和,他们面对矛盾和争吵往往比较坦然,容易作出主动让步,不愿矛盾扩大张扬开来。女性则往往为一点儿小小的不快就激动、不安,甚至哭泣。为此,她们最希望得到男性的体贴与关心。 四、特别的爱只能给特别的你 大学生在与异性的交往中,一些人不知不觉地走人了另一片天地。不知什么时候,身边多了许多成双成对的身影。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一些人正为不知如何划清友谊与爱情的界限而烦恼;正为不知如何摆脱不喜欢的追求者而痛苦;正为面对众多的追求者不知如何选择而苦闷。 1.如何划清友谊与爱情的界限 对于处于青春后期的大学生来说,友谊是一种主要的感情依恋和人际关系。在所有的交友形式中,异性友谊最富有勉力与诱惑力。但在异性友谊中,最难把握的是友谊和爱情的界限,使友谊始终保持在适当的范围之内。 谊与爱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从联系看,友谊是爱情的基础,随着异性交往的深入,情感进一步深化,发展为爱情。从区别看,爱情是专注的、排他的,而异性之间的友谊交往则比较宽泛;爱情是眷恋不舍的强烈感情,而异性友谊则是好感、信任、志趣相投。日本的心理学家提出过区别友谊与爱情的标准:支柱不同一一友谊的支柱是理解,爱情的支柱是感情;地位不同一一友谊的地位是平等的,爱情的地位是一体化的;体系不同——友谊的系统是开放的,爱情的系统是关闭的;基础不同——友谊的基础是信赖,爱情则纠缠考不安和期待;心境不同——友谊充满“充足感”,爱情则充满“欠缺感”。 【案例】 峰的困惑 (略)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两难”心理冲突有三种情况。一是“正正冲突”,又称“接近——接近冲突”,即两个目标都是自己需要的,却又无法兼得。二是“负负冲突”,又称“回避一一回避冲突”,即两个目标都违背自己的需要,却必须选择其一。三是“正负冲突”,又称“接受——回避冲突”。峰陷入的是“负负冲突”,对菡的爱既不能接受又难以拒绝。面对这种情况,只有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的原则进行选择,冷静地思考和分析“两难”的性质,再“择善而从之”。 2.如何摆脱不喜欢的追求者 青春年少的大学生,比任何时候都渴望得到别人的欣赏和喜爱,尤其是来自异性朋友的。然而就在你身边的追求者当中,你发现有自己喜欢的,也有自己不喜欢的,面对不喜欢的追求者,你该如何做呢? 先来看看你的追求者吧,如果他(她)是一位不顾你的反应,让你难堪、让你为难的人,你大可不必给他(她)留面子,你可以坚决地拒绝他(她)的要求,用强硬的语气警告他(她)。如果面对的是一位有诚意的追求者,你应该尊重对方的人格。要知道,爱别人与被别人爱都是一种权利,可能他(她)下了很大的决心才向你表白自己的心意,如果不考虑拒绝的方式,一方面会伤害对方的自尊心,另一方面也会在对方的心灵深处留下难以愈合的创伤。 大学期间,同学间的友谊是最宝贵的东西,摆脱不喜欢的追求者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力争做到既达到目的又不影响友谊的发展,实现“胜利大逃亡”。 3.面对众多的追求者如何选择 费尔巴哈认为,人性的三个显著标志是理性、意志和心灵,其中理性居于首位。真正的爱情应包含着深刻的理性追求和抉择,而绝不是感情冲动和心血来潮。爱情中的情感和理智是交织在一起的,但理智的力度也许不能准确地衡量情感的力度,而情感的力度却必须由理智去驾驭把握。爱情中的理智就是在正确认识爱情本质的基础上,依据一定的社会伦理道德标准把握自己、控制自己的行为。真正的爱情只限于发生在异性之间,既不能是一个人的“自恋”,也不能是多于两人的“三角恋爱”或“多角恋爱”。 大学生感情丰富,情窦初开,容易陷入爱情的迷谷,倘若不能理智地把握自己的情感,漠视爱情的神圣价值,仅仅为着享乐、金钱等不正当的动机,其结果不仅会给别人带来痛苦,也将以害己而告终。 多角恋是爱情竞争。对被爱者与求爱者来说,应有正确的恋爱观和良好的心理品质,应冷静分析、择优而定。也许他们都具备使你心动的优点,但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做你的伴侣,应理智、客观地从性 格、志趣、健康状况、相貌、家庭等各方面去观察衡量,判断谁更适合于你,切忌感情用事。当你明确地认定了某人为恋爱对象后,应立即与别的追求者阐明你的感情倾向,在必要的交往中言谈举止要有分寸,切忌藕断丝连,脚踩几只船。如果在众多的追求者中举棋不定,感到对方对自己的爱都很重要,舍不得放弃,但又不可能同时去爱他们时,应当机立断“杀出重围”,专心学习,投身到集体之中去,使沸腾的感情冷却一段时间后再重新定位。 心理学家说,人的一生总要面对各种选择,任何选择其实都在得与失的取舍之间。人的主观愿望大都较美好,凡事皆考虑于自己合适或十全十美,而世上的道理偏偏是“有得便有失,有失便有得”,“鱼与熊掌”很难兼得。所以选择本身就是件矛盾而痛苦的事。大学生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不要盲目地为情所困、为爱所扰,爱情只有和为之奋斗的理想及事业联系在一起,才能使青春年华放射出绚丽的光彩。 坚持既定的选择,坚持不能选择时情感的升华,告诉对方“她比你先到”。 如遇到类似上述情况,下面提供几种具体的拒绝策略,以供参考。 (1)明确表示,恰当解释 对那些非拒绝不可的求爱,措辞语气既要诚恳委婉,又要肯定明确,以免伤害对方的自尊心。不能使用让对方存有某种希望的语气,不要拖延时间,讲明这不是对方的错,只因自己对对方没有爱意(此话不能请第三者转达,否则会伤害对方的自尊),不能接受是毋庸置疑的事,请对方理解自己拒绝的苦衷并表达歉意。 (2)好言相劝,让其发泄 如有必要,与对方在适当的场所开诚布公地谈一谈,耐心地倾听对方的感受,也向对方道出自己的无奈。表示在相处中,从对方身上学到了很多知识,对自己很有意义,诚恳地解释爱情不在友情在的理由,不能够成为恋人的痛苦是必须面对的,有时让对方痛痛快快发泄一下心中的痛苦反而更好,但要注意自我保护,不要被对方的发泄所伤害。 (3)请人协助,书信代言 事先应找两人共同熟悉的亲友或老师,坦诚相告并通过他们进行劝慰,使对方尽快摆脱痛苦。书信比面谈有更大的缓冲余地,措辞也能更冷静得体,它既是求爱的方式,也是中断恋爱的手段。如果对方感情脆弱,就应先写封信给对方,陈述不能相处的原因,心平气和地说明情况,这样对方一般会谅解。 (4)逐渐疏远,友好拒绝 遇到这种情况后,尽可能多地与同性朋友在一起,减少单独与对方相处的机会。对方的电话、来信和约会,可寻找借口托辞,婉转回避。如电话较频繁,可请别人代接,转告你不在:如实在是非回不可的信,可寥寥数语,只谈工作学习。应逐渐减少约会次数,态度逐步冷淡,使对方明白你的意思。 总之,当你面对必须拒绝的爱时,必须态度明朗、果断,方法灵活、恰当。要知道爱可能是在顷刻之间产生的,但忘记一个人却要经受时间的磨炼,要在时间的逝去中渐渐地淡忘。在拒绝对方时,前后要一致,切不可给对方留下可乘之机。一旦态度转变,对方可能以为你要改变主意,因而“卷土重来”,既然要摆脱对方,就应坚决彻底。准备一个特别的祝福,表达一种真实的理由,显示一个拒绝的态度,这是对对方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 记住一点,特别的“爱”只能给特别的“你”。 【问题讨论】 1.把在大学谈恋爱作为一种尝试、一种吸取经验的方式,可取吗? 2.异性同学之间能否建立起纯洁的友谊? 第二节 克服恋爱中的心理障碍 一、怎样认识一见钟情 一见钟情是指短时间内突然发生的爱情,是指男女双方首次见面,单(双)方面被对方外在的表现,诸如长相、身材、风度、言谈举止等所吸引,从而产生良好的“第一印象”。这种最初的印象有时非常鲜明,令人喜悦,令人激动,令人久久不忘,以致激起强烈的感情,心潮澎湃,不能控制,爱从心头起。 社会心理学认为,“第一印象”亦称初次印象,指两个素不相识的人第一次见面所形成的印象。这种初次印象在对人的认知中会起到“先入为主”的作用。它在恋爱中的作用是较大的,有时决定了双方是否能继续发展关系。因为爱情萌生于好感,而人们的好感总离不开最初的一见。 一般来讲,一见钟情是违背感情的逐步发展规律的。因为它是短时间内发生的爱情,它的特点是只对对方存在感性的认识而缺乏理性的认识,常常是被对方某方面的特点所吸引而产生好感。一见钟情往往不够可靠,大学生如果发生了“一见钟情”的情况,一定要保持冷静的头脑,要在相互了解中检验与巩固这种钟情,使钟情得到健康的发展。否则,草率行事,迅速把钟情推向高峰,闪电般地恋爱、结婚,很可能铸成大错,以至追悔莫及。 也许有的大学生会提出反问:“著名的国际活动家戴高乐将军和后来成为其‘贤内助’的汪杜洛小姐,不就是在一次舞会上结下鸾凤之好的吗? ” 如何解释一见钟情而缔结美好婚姻呢? 应当承认,生活中确实有不少由于一见钟情而缔结婚姻的,并且后来也生活得很美满的事例。这是因为:(1)有的是出于偶然,但双方的道德品质都比较高尚,而且双方的兴趣、爱好相投,彼此正符合对方心目中的“情人偶像”标准。(2)有的则是“钟情”后彼此又经过一段在思想和个性上契合的过程,因此当他们建立小家庭时,爱情已经获得了比较坚实的基础。戴高乐和汪杜洛的爱情就属于此类情况。(3)人的外在表现与内在本质存在着一定的必然的联系,如果判断准确,亦能达成基本一致,只是要做到这一点相对较难而已。 谨慎起见,还是不要过于相信“一见钟情”为好。我们应当明白这样一个退理:“第一印象”是比较外在的,主要是对对方身材仪表、言谈举止的感觉,它并不能完全反映其本质和内在的东西。认识、了解一个人,必须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考验,即使是很有经验、看事物很准的人,也不可能像神明一样看透别人的灵魂。况且,第一印象有时还会影响人们去准确认识客观事物。 【心理试验】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凯利曾做过一个实验,被试者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一个经济学班的学生……(略) 我们并不一味反对“一见钟情”,问题在于,大学生对某一异性产生了良好的第一印象后,不要仅仅满足于这一点,要通过较长一段时间的接触交往,去掌握对方的真实形象,因为正如前面所论述的那样,“第一印象”同真实形象之间,往往有一定距离,甚至相差甚远。现实生活中不乏善于制造假象的爱情骗子。报刊上不时揭露一些借“谈恋爱”、“结婚”之机索要财物的青年;或者利用一些青年婚后得意洋洋的心理,趁机“洗劫”家里的财物,然后远走高飞的事例。这些前车之鉴值得我们每个大学生深思。另一方面,即使是正直的人们,其品行与个性也不是一次就能毕现其全貌的。 所以,“一见”引起的好感,应只是恋爱的开始,而不是成功。恋爱过程是个高级情感的培养过程,尽管各人的情况不同,感情发展的速度不一样,但一般都需要有这样一个感情的发展变化过程,即由同学感到友谊感,再由友谊感发展到爱情,这是需要经过时间考验的。一见钟情的人,则越过了同学感、友谊感,径直地飞跃到爱情阶段,在一瞬间,把感情推向了高潮,确定终身。事物发展的变化规律一般是“欲速则不达”。爱情是一种社会情感,人的社会情感不单是美感,还包括道德感和理智感,三者既有区别又相辅相成。情人之间,只有经过思想感情的充分交流,经过全面的考察和理智的思考,从思想、情绪、性格、爱好等方面作整体性的了解,达到“心心相印”、“情投意合”,这样,不仅能全面地感受到对方的外在美,而且也能深刻地体会到对方的内在的本质的东西。否则,往往会给人带来痛苦。 【案例】 林肯和玛丽·托德两人舞会上一见钟情……(略) 普希金同其夫人一一有“莫斯科第一美人”之称的娜塔丽亚,也是在舞会上一见钟情而迅速决定彼此结合的……(略) 应该说,“一见钟情”只是恋爱双方建立的良好的第一印象,只有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了解、接触,全面衡量,最后再确定恋人关系,才是一种既对对方负责、也对自己负责的态度。恋爱、婚姻是一个人一生当中的大事,绝不能草率,也不能押宝、碰运气,更不宜追求罗曼蒂克的爱情,搞“突击”恋爱或“闪电”结婚。 【问题讨论】 谈谈你对一见钟情的看法。 二、吃醋者的爱是真的爱吗 热恋中的青年男女当看到自己的恋人、爱人与其他异性书信往来、一起活动时,常常觉得很不是滋味,这称为“嫉妒”,俗名“吃醋”。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吃醋的原因是什么呢? 一种表现是缺乏信心。如我配不上她(他);她(他)比我条件优越得多;我会失去爱人等等。另一种表现是不断地猜疑。如:可能会出现情敌;她(他)会不会变心等。这是一种只知道考虑自己的人,是自私者。诸如这种毫无根据的攻击起初带给人的是委屈和厌倦,后来就会变成侮辱而难以忍受。 吃醋对爱情有利还是有害呢?德国的心理学博士齐格弗利特·什纳勒回答了与此有关的问题:自古以来就存在着这样的意见——吃醋意味着爱。但是,这种爱只能是一滴醋。 总之,经常地不信任对方,是与爱情完全相悖的。醋意任其表现,就必然会逐渐损害哪怕是最深的感情。 对付醋意有各种各样的“药方”。在第一种情况下,当其中的一方对自己没有信心而产生醋意时,必须力求说服吃醋者,使他确信自己的醋意是毫无根据的,帮助他提高对自己的评价。如果“药方”没有带来预期的效果,那就必须向吃醋者耐心解释,这没有根据的猜疑,会使爱情变得贫乏和陷入绝境,你可以说:“我没有做过任何对不起你的事,除了你以外,我谁都不爱;但是你应当知道,你的醋意是没有根据的,它对巩固我们的感情毫无益处。”这种谈话应当平静而信任地进行,同时也应当坚定而富有说服力。第二种情况就复杂得多了,任何理由都安慰不了的那些自私者,对什么解释他都有一连串的反驳。这种状态已越出理智的界限,变得疯狂。这是危险的,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请教心理医生。 如果确实存在着吃醋的理由时,我们应如何做呢?此时必须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尊重对方的感情。要知道,她(他)不是你的私有财产,她<他)有权与别人交往,甚至爱上别人。但要知道,这一切与真正的爱情还很远。如果你吃醋了,只有一条出路:以爱取爱,挽回爱情。 三、恋人脾气与你不同怎么办 大学生选择对象的标准五花八门,有的看品德,有的看才学,有的看出身,有的看容貌,也有的看金钱和地位。但是.在选择恋人的过程中你考虑到脾气了没有?脾气的不同会不会影响爱情的发展呢? 所谓人的脾气,笼统地讲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性格,二是气质。 1.性格 社会心理学认为,在性格上促使人们相互喜欢的条件有如下两种: (l)相似或接近 人们之所以能互相喜欢以至相亲相爱,从某一方面说是由于双方在性格上具有相似或接近之处。所谓“相似”,是指兴趣、态度、爱好等方面的相同或相当。两个人在性格上完全相当或相同是不可能的,也没必要,只要在某些方面相近,在大的原则问题上一致,就可以成为爱情的基础。所谓“接近”是指彼此相处时间久、交往机会多,随着接触中的加深了解,最终建立爱情。应该说人与人之间彼此接近是形成爱情的重要条件,人们常说的“知之深,爱之切”,就是这个意思。 (2)互补 性格特征的互补,也可以成为彼此吸引的主要原因。所谓“互补”,是指双方个性特点虽不相同,但二者可取长补短,互相补充。一个急性子遇到了一个慢性子,虽然有时不免发生矛盾,但却可以相互制约。一个性格外向者与一个性格内向者结合也会相得益彰。国外有的心理学家在探求两性间从朋友关系到夫妻关系的演变过程中发现:相似与互补因素在爱情的发展中非常重要。特别指出,双方初交时,社会性的相似面(如宗教信仰、经济地位、社会背景、种族差异等)显得重要;深交后个人性格的相似面(如兴趣、态度等)显得重要;而若长期维持友谊或爱情,双方在性格特征上的互补则显得更为重要。例如,独立性很强的人是不容易与同样性格的人相处的,而与性格温婉的人结合,却可能和平共处。风趣幽默的健谈者与沉默寡言的人也可结合:一个需要忠实的听众,一个需要风趣的演员,各得其所。倘若两个不轻易说笑的人凑到一起会使生活寂寞无聊,而两挺“机关枪”相遇又会整日不得安宁。在这些情况下,双方均有互补的需要。如果各自都能从对方获得满足,那就好像剪刀的两股,彼此依附,相辅相成,这样的一对难道不也是天作之合的美满姻缘吗? 此种互补效应对于兴趣爱好、专业特长及其他方面也同样适用。许多事实证明,表面上十分般配的夫妻未必能白头偕老,而看起来在某些方面相差悬殊的配偶却很可能日久天长。情投意合并不一定要性格相同,性格相异而互补,同样可以取得认识上的一致、感情上的共鸣、行动上的协调。 强调互补的重要并不是提倡人们在选择对象时专门求异不求同。生活本身是错综复杂、丰富多彩的,绝无单一模式可循,况且在大的方面相一致终究是必要的。爱情最坚实的基础是志同道合,至于其他方面则不必过于拘泥。要知道,爱情的前提是双方互相喜欢,性格并不是影响爱情的决定因素。当然,如果对方性格过于怪异,也是会妨碍爱情生活的。 2.气质 心理学家认为不同气质类型的人,在恋爱过程中的行为表现和表达感情的方式不尽相同。因此,不同气质类型的人,在恋爱中各有所长、各有所短,要发挥优势,扬长补短,以获得爱情的成功。(气质的分类及特征详见《第八篇个性完善篇》)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具有多血质特征的男青年感情丰富,表现多情,但有时感情易变,可能有“冷热病”,因此在恋爱中,要力求感情稳定,多方了解,逐步前进,以免给对方造成不真诚、虚情假意的误解。具有胆汁质特征的男青年感受爱情迅速、强烈,表达爱情坦率,但对待爱情简单化,表达欠含蓄。因此在恋爱过程中,要注意尊重对方的人格,其语言与行为要注意检点。具有粘液质特征的男青年对爱情老练沉着,一般不感情用事,表现冷淡,行动迟缓,可能使人产生深奥莫测之感,因此在恋爱过程中要注意及时捕捉爱情信息,并作出正确的反应,以免耽误良机。具有抑郁质特征的男青年对爱情表现深刻,往往深思熟虑,感情内倾而不外现,但缺乏表达爱情的勇气,因此在恋爱中要注意积极主动,要敢于吐露衷情。 另外,男大学生在恋爱中还要善于对待不同气质类型的女大学生。根据抑郁质型的女大学生易形成狭隘、多疑、优柔寡断、缺乏自信等性格特点,男大学生在与其相处过程中,要多关心、多鼓励、多支持,不要在公开场合批评、指责她,即使在私下批评也不可过分严厉,要设法培养对方的自信心和紧张工作的习惧;根据粘液质型的女大学生易形成固执、冷峻、迟缓等性格特点,男大学生与她在一起时,要有耐心,要允许她有考虑和作出反应的足够时间,最好经常约她一块参加各种活动;根据多血质型的女大学生易形成轻浮、散漫、不踏实、不诚恳等性格特点,男大学生在同她交往的过程中,要设法培养其刻苦、扎实、专一的精神,以帮助对方建立合理的生活秩序;根据胆汁质型的女大学生易形成任性、粗心、性急、刚愎等性格特点,男大学生与她约会时不宜轻易激怒她,要设法培养其沉着、 坚持到底的精神,也可以进行有说服力的严厉批评。 四、“内热外冷”是何故 有的热恋中的女大学生,内心很爱自己的男朋友,但外表却又经常表现出一种“冷淡”的样子,为此常闹出误会,男友往往以为女友对自己无情或不在意自己。 青年心理学认为,这是一种“内热外冷”的逆反心理现象。青春后期,到了性意识发展的成熟阶段,青年们已经初步树立起自己的理想和愿望,明确了自己今后的道路。开始滋生初恋的感情,逐渐产生了对爱情专一的追求。男性往往喜欢显露自己的才华来博得所要追求的女性的欢心,也学会了在女性面前如何尽情表现自己的长处。而女性却在性格上变得腼腆,不轻易向对方敞开自己的心扉,而采取曲折、间接的方式,含蓄地流露自己的感情。以致出现“内热外冷”的逆反现象:尽管心里很喜欢对方,但却不敢正面迎接对方投射来的爱情,躲躲闪闪,甚至违心地表示拒绝;也有人明明是赞同,也不立即表态,或要故作姿态考验与刁难对方,然后从对方的窘态和祈求声中获得精神上的快感。 此外,人们在青春成熟期,既有对终身伴侣的追求欲望,同时也存在着对异性接触的神秘、羞涩以及权衡各种利弊等复杂的思虑,这样便产生了矛盾的反常心理,出现“内热外冷”的现象。这种矛盾的心理可以促使其冷静地考虑问题,不致草率从事。但如果考验的时间过长,审慎过度,则又会错过良机,坐失佳偶。 克服这种“内热外冷”的反常心理,首先需要对恋爱婚姻有个正确的认识。选择配偶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问题,既不能太草率,也不能看得过于神秘可怕。其次,只要认准了对象,就应该有勇气适时地或主动地向对方表明自己的心意与情感,克服难为情等心理障碍。男女相恋,总得有一人去“揭盖子”,并非都要男方先提出来不可。古时候尚有祝英台用借喻的办法向梁山伯倾吐爱慕之情、苏小妹用设擂比才来选择郎君的故事,为什么我们当代女大学生反而感到难为情呢? 愿有“内热外冷”心理的女大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在恋爱中适度地热情起来,及时捕捉爱情信息,并作出正确反应,以免错过良机。 五、大学生恋爱的成功率有多高 青春期的大学生,生理虽已发育成熟,但心理尚未完全成熟,大学生经济上的非独立性与情感上的独立性所形成的反差是造成未来情感波折的隐患。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尚在形成之中,具有不稳定性,对婚姻和爱情的实质缺乏全面而深刻的理解,激情胜于理智。对恋爱内涵的心理认识不成熟、不现实,往往沉湎于恋爱初始阶段那种浪漫幻想的色彩之中,容易把对方看得过于理想化。其恋爱动机也不完全是基于负责任的态度以及对未来成家立业的严肃思考,仅仅是出于解闷、好奇、攀比、从众(即随大流)等各种不同的心理,所以进入了恋爱阶段也缺乏应有的责任感。因此,大学生的恋爱交往不一定能走向婚姻。 据部分高校男女毕业生抽样调查表明:大学生的恋爱可以说是变化多端、不易预测的,其中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经不起恋爱实践的考验,中途夭折。据统计,大学生毕业离校后一年内,往往只有10%左右的人能保持原来的恋爱关系,而真正走人婚姻殿堂的不到3%。如此高的恋爱失败率,不能不令人深思。 大学生谈恋爱成功率低有其内在的原因。一方面,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谈恋爱的动机不够纯正。据调查分析,有14.8%的大学生认为谈恋爱是因生活空虚寂寞,寻求精神寄托;有7.2%的大学生认为大学生活单调,以谈恋爱寻求刺激;有7.4%的大学生谈恋爱是为了找靠山,只挑家庭条件好的异性;有5.4%的大学生是出于好奇,随便玩玩;有16.6%的大学生谈恋爱是怕到社会上后难觅知音;有6%的大学生谈恋爱是凑热闹,看到别的同学谈了,认为不谈上一个就表明自己没有魅力,对异性没有吸引力,谈恋爱是对自我价值的肯定;也有个别人谈恋爱纯属玩弄异性感情,有的故意与多个异性“恋爱”而挑起恋爱冲突,尽管这些人是极少数的,但影响极坏。造成大学生谈恋爱成功率低的另一方面的原因是思想不成熟,恋爱态度轻率。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思想上缺乏充分的准备,更没有形成客观的择偶标准,在性心理的骚动以及情感的导引下,迅速冲破友谊的界限,不负责任地随意建立恋爱关系;有的一见钟情,缺乏深入的观察和全面的了解;有的缺乏解决恋爱中矛盾与冲突的修养和能力,当遇到挫折时便分道扬镳,不欢而散;也有的大学生不懂得爱情的本质,认为爱情就是两个异性的一拍即合,当真的要建筑爱情大厦时,又发现缺乏坚实的根基。恋爱的动机不纯、思想不成熟、不懂得爱情的本质、仓促上阵是造成大学生恋爱成功率低的主要原因。 面对如此低的成功率,大学生们要学会耐心等待。 别林斯基说:“如果我们的全部目的仅在于我们个人的幸福,而我们个人的幸福仅仅在于一个爱情,那么生活就会变成一片遍布荒墓枯冢和破碎心灵的真正阴暗的荒原,变成一座可怕的地狱。”人的一生中会有许多追求,爱情不是人生意义的全部,不可能也不应该仅为爱情活着。对大学生来说,大学阶段是一个人非常重要的时期,因为这一时期,正值精力旺盛、记忆力最强、又容易接受新知识的阶段,因而它是入的一生中学习、锻炼、提高各方面能力的最佳时期,但并不一定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恋爱的最适当时期。在这一时期,大学生应该把个人的生活理想、职业理想和实现崇高的社会理想联系起来,脚踏实地地去学习、奋斗,使自己成为主宰自己命运、创造辉煌人生的跨世纪人才。 【问题讨论】 l.恋爱的目的是不是为了结婚? 2.你能接受上述以结婚率来判断大学生恋爱成功率的说法吗? 六、爱情是不可决的堤 爱情作为人类最美妙和最深沉的情感,在恋爱阶段出现如痴如醉、如胶似漆、难舍难分的激情片段是很正常的,但如果控制不住感情的潮流,任其狂涨泛滥,冲决理智的堤坝,淹没的只能是自己。 近年来,由于受西方“性解放”的影响和自由化的侵蚀,一些大学生把贞操看得越来越轻。某高校对741名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大学生对“非婚姻关系而同居的现象”,持“只要双方同意不妨碍他人,别人管不着”态度者占51. 8% ,另有32%也只是认为“不可取”,“坚决反对”的只占16.2% ;认为婚前性行为“只要基于爱情就行”或“只要双方愿意就可以”的占53%;对爱情“只求曾经拥有,不求天长地久”的占33.7%;认为“三角恋爱”是公平竞争,无可非议的占23.4%,认为“应视情况而定”的占53%,认为“不道德”的只占23.6%o从中可见,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化,呈多元状态的文化思潮对青年,尤其是对高文化区的大学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造成越轨行为增多,其中的负面效应不容忽视。 1.大学生发生婚前性行为的特点 大学生婚前性行为时有发生,其特点主要表现为: (l)突发性。往往在无心理准备或心理准备不足的情况下发生。 (2)非理智性。大学生已是青年,较少为别人所胁迫,大多是在双方自愿而又不理智的情况下发生性行为。 (3)反复性。由于年龄和观念的影响,一旦冲破这一防线,便不再过多顾虑,还会多次反复发生。 2.大学生发生婚前性行为产生的困扰 大学生发生婚前性行为对心理产生极大的困扰。具体表现为女生比男生要强烈许多,既担心怀孕影响自身名誉,又怕今后恋爱失败等,而且往往还伴有自责、罪恶感和怨恨对方的情绪,这样沉重的心理负担使一些比较脆弱的人产生轻生念头。据某市公安局调查,女性自杀中有5%左右是因恋爱失身被抛弃造成的。由于未婚失身被抛弃不受法律保护,尤其是在我国这样一个封建文化积淀很深的国度里,这种经历对女青年的身心危害极大,同时也会给她们再度恋爱带来困难,甚至给她以后的婚姻造成不幸。正因为如此,为了对自己负责任,女大学生尤其要正确认识并正确对待婚前性行为。 3.正确对待婚前性行为 俗话说,性,动物之本能也。任何人都不可能与此绝缘。男女两性之间的深厚感情以及思想交融,实在难以忽略其中性的因素。恋爱双方坠入爱河之后,由于拥抱、抚摸、亲吻等会使人处于持续的冲动和愉悦的情绪之中,此时此刻,理智便是感情河流中的航标灯,它为热恋的情侣导航引路。从生理的角度来看,热恋中的男性,产生性冲动是自然的事,而同期的女性在恋爱中则更重视心与心的交流,更向往浪漫纯洁的交往,对性行为往往有所排斥。在很多情况下,女性的第一次性行为,都不是出于自身的性欲需求,而是为了向恋人表达自己的爱意,试图用一种牺牲来赢得对方更热烈的爱情,这是男女两性在恋爱中的根本差异。可是,女青年的这种牺牲是十分危险的,男女双方在性生理上虽然已经成 熟,但在性心理上还极为稚嫩,一旦偷尝禁果,往往会被性的强烈刺激所控制。当肉体的需要占据了主导地位的时候,原先美好的爱情已经变质,恋爱双方的关系也将产生根本的变化。女方在恋爱中的地位会一落千丈,不仅被男方的内心所郧视,自己也会对自己产生厌恶感。如果把人生最纯洁的一段情感演变成这样一种状态,无疑是一种失败。更为重要的是,性冲动的后果几乎总是由女方来独自承担,包括肉体和心灵两方面。这对于一个年轻的女大学生来说,不啻是一场灾难,可能因为这一场灾难,而影响到她一生的幸福。 作为女方,一定要懂得自尊自爱,要有自我保护意识,要知道建立在性欲满足基础上的恋情是不能持久的。即便是对自己热恋的爱人,也要学会说“不”。如果因此失去对方,那么说明对方并不爱你,如果你们依然相爱,那么就应继续善待这份感情。作为男方,如果你真心地爱着对方,请一定珍惜她的一切美好的东西,不要把身体的交付当作对她的爱的考验。人毕竟不同于动物,人有控制自己欲望的能力。大学期间的恋爱,更应重视心灵的交流,即使这一次恋爱不能持久,也请保留一份美好在心中,千万不要为了一时的冲动而付出惨痛的代价。 热恋中的性冲动,对大学生来说是思想上的解放、精神上的渴求和行为上的谨慎几方 面的矛盾交织,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来抑制: (l)性的升华。首先应该认识到婚前性行为是一种不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行为,也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理智地控制这种情感的发展和拯救自己的方法应当是性的升华,将对性的渴望升华为对知识与事业的追求,在学习中充实自己,把生理的欲望升华到提高自我生存价值这一崇高的目标上来。这样做,不仅可以免除痛悔,还能提升爱的责任,因为只有你的努力,才是深爱的最可靠的保证。 (2)必要的冷处理。即在产生性冲动时将注意力转移到中性刺激上,转移话题,减少亲昵动作,也可以减少约会次数,多参加集体活动,享受友情的乐趣。 ⑶场所与距离的选择。热恋中的人在相处时,要注意选择环境和场所,应避免在偏僻、昏暗处长谈、拥抱等。因为异性之间身体接触时,人的性器官受到刺激而产生条件反射,容易出现性冲动。若此时环境偏僻,没有干扰,注意力集中,性欲望就会增强,这时人对性冲动的抑制力就会减弱。尤其是男性,由于其生理特点所决定,对性冲动的克制力有限,极易暴发不顾后果的性冲动。 总之,在大学校园独特的文化氛围里,各种文化思潮和理论流派在充实大学生思想的同时,也对大学生的意识产生了不良影响,只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地吸收,才能为己所用。大学生要注重性知识的了解与学习,树立正确的性道德观念,在热恋中用清醒的理智战胜情感,具备成熟和负责的思想,克制冲动,促其升华,才能在性社会化过程中顺利健康地成长。 第三节 爱情挫折及其调适 大学生涉足恋爱的人为数不少,但“有情人终成眷属”的不多,许多人在恋爱的过程中都遇到过挫折,经历过失恋。恋爱挫折会严重影响青年学生的正常生活和心理健康。因此,大学生一定要学会正确对待爱情挫折,掌握科学的调适方法,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将爱情境界升华,使人生更加丰富和充实。 一. 爱情鸟飞走了怎么办 有恋爱就可能有失恋。当热恋中的“爱情鸟”飞走的时候,爱的心理平衡被打破,两个人的情感共同体瓦解,热恋的链条断裂,当事者转瞬间从原以为拥有整个世界的情感体验中跌入了一无所有的痛苦深渊。这时,失恋者经常表现为逃避现实,缩小人际交往圈,精神生活上既折磨自己又影响旁人的情绪。不仅如此,失恋者还可能为未来的命运忧愁,他们往往把对爱情的否定、爱情的失败与人生联系起来,对人生道路优心仲仲,产生“人生如梦”的感觉。当然,无论哪个人失恋都会有一些心理上的波动,有的大学生能够自己调控情感和行为,很快便能从失恋的苦恼中解脱出来;有的大学生则在痛苦的深渊里愈陷愈深,日渐消沉。对于失恋的人来说,这种痛苦存在的时间或长或短,其影响力也有深有浅,有的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心理、生活和学习。 面对失恋的打击,如何坦然地接受它,是对自身心理素质的一种考验,从根本上来讲就是培养自身良好的“自我观”和“爱情观”。人无需通过对异性的爱来证明自身存在的价值。爱情对于个人而言的确十分重要,但如果将爱情视为人生惟一的事,则无疑是偏激的。但是,无论从理论上如何认识爱情,当真正失恋的时候痛苦也是在所难免的,这时我们所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尽快减少失恋带来的痛苦,一方面是从认识上按受,另一方面要进行情绪、行为上的调整。 1.端正认识 爱情不是生活的惟一内容,又何必为它耗费所有的精力甚至抛弃生命呢?有些大学生把失恋看成是自我价值的贬损,感到自尊心受到伤害。这是极为不对的,我们应从认识上对失恋进行客观解释,认识到谈恋爱和做其他事情一样,都有可能成功也有可能失败。失恋仅仅说明恋爱关系不融洽,相互不能接纳。恋爱关系和任何一种关系一样,双方都应对关系的后果负责。如果能认清并承担自己的那部分责任,就不会那么怨天尤人,而是平静、耐心地去面对现实。所以,失恋了,首先要做的便是开列“感情清单”,“感情清单”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内容: (1)我们是怎样恋爱上的? (2)我们在一起时,我是否觉得比和别人在一起更快乐、更幸福? (3)我的付出,对方是否常有明确的回应? (4)我们在一起是否不用多说话而彼此都不会觉得有什么难堪? ⑸提出分手的理由是否成立?如果真是这样我该如何?如果不是这样又说明了什么? (6)我如果悲伤痛苦,究竞能给我带来什么好处? (7)我现在有没有必要记着对方? (8)我现在又是一个人了,跟过去的我相比有什么改变?我对未来有哪些计划? 大多数失恋者在开出自己的“感情清单”后都会发现:事实上我们的爱情并不像最初自己感受的那样,我们的关系也不是那么美好,只是一种心理错觉,甚至认为失恋也许是最好的结果。 失恋的痛苦也是一种人生体验,正是这些体验构成了丰富的人生,处理失恋的积极方式应该是面对痛苦、分析原因、吸取教训,以更加饱满的精神面貌投入到生活与学习中去。惟此,失恋的痛苦才会变得有意义。 2.情绪、行为上的调节 失恋的人可以采取以下方法词控自己的情绪与行为: (1)合理宣泄。失恋后,大学生内心空虚,寂寞感会油然而生,此时最好的办法是找你最好的朋友或师长,向他们诉说你的悲伤和烦恼。当他们在倾听你的诉说后,会很好地安慰你;如果你不善言谈,那么你可以奋笔疾书,让情感在笔端发泄;你也可以关门大哭一场,因为痛哭是一种纯真感情的爆发,是一种自我保护性反应。 (2)积极转移。出现失恋,可以把注意力分散到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中去,因为活动本身就是在冲淡心中的郁闷。恩格斯曾有过一次失恋,当他心灰意冷时,便去阿尔卑斯山脉旅行。峻伟的山川,广阔的原野,使恩格斯大为感慨,世界如此宏大,自己的痛苦只不过是沧海一粟而已。 (3)自我安慰。失恋后,有时也可以适当运用挫折合理化心理作感情转移。一种是“酸葡萄”心理,即缩小或否定个人目标的好处,而强调其各种缺点。比如失恋了,就说对方不好,就好像狐狸吃不到葡萄而说葡萄酸一样。另一种是“甜柠檬”心理,即不是把目标好处缩小,而是把目前的境况扩大。比如失恋了,可以说这更有利于集中精力学习。这两种方法可以暂时延缓对不愉快的事情真相的接受,直至心理准备完毕,能够正视现实为止。当然,自我安慰只是一种消极的方法,如果失恋后听任这两种心理支配,不能接受现实,那就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4)升华。爱情固然是人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并非人生的全部意义所在。人生如同一条长河,爱情不过是在人生某一阶段最使人感到心旷神怡的事情。生活的内容是丰富的,当失恋的痛苦袭来时,应该用理智战胜痛苦,把感情、精力投入到充分实现自身价值、对事业的进取和对生活的热爱上去。 【案例】 贝多芬的失恋与《第︻交响曲》的问世 “乐圣”贝多芬31岁时深深爱上了一位少女,恰在这时他患了耳聋症,这使贝多芬无法娶到他钟爱的姑娘,两年后姑娘出嫁了。病痛的折磨,失恋的打击,使他痛不欲生,但贝多芬并未被挫折压倒,而是更加接受生活,接受音乐事业,从音乐中找到感情的寄托。正是在这次失恋之后,贝多芬用他的天才和情感创造了著名的《第一交响曲》,这就是升华。 (5)为他人着想。走过悲伤,我们能不能给自己一个痛定思痛的机会?人最难做到的事,就是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不妨冷静下来,站在对方的位置上想一想。俄国伟大的诗人普希金曾经失恋过,但他却在给对方的诗中写道: “我曾经爱过你,爱情,也许 在我的心里还没有完全消亡, 但愿它不会再打扰你; 我也不想再使你难过悲伤。 我曾经默默无语地,毫无指望地爱过你, 我既忍受着羞怯,又忍受着嫉妒的折磨; 我曾经那样真诚,那样温柔地爱过你, 但愿上帝保佑你,另一个人也会像我一样爱你。 诗人博大的胸怀,充分展示了他无私而崇高的情操。若能做到这一点,心理便能恢复平衡,痛苦也就自然减少了。 谁不希望获得真挚的爱情?然而,爱是给予、是缘分,爱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现实无法与人们的愿望等同起来,强扭的瓜不甜,失去你想要爱的人,并不意味着失去了真的“爱”,也不意味着失去了最优秀的人选,只是意味着失去了目前视野中一个被你注意的目标,相信在以后的生活中还会出现令你怦然心动的他(她)、更适合你的他、更优秀的他。 爱情鸟飞走了无疑是痛苦的,但痛苦也是一种人生的体验,正是这种体验构成了丰富的人生。“站直了,别趴下”,超越痛苦,在痛苦中升华,变痛苦为进一步提高自我生存价值的动力,可以让人生更辉煌。 【问题讨论】 “不求天长地久,但求曾经拥有”,这种说法对吗? 二.“不懂道理”的人是何故 著名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认为,人的人格是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的。本我是指本来的我、原始的我。把它比喻成婴儿——不懂得道德规范,一味寻求无条件的满足与快乐。自我是指现实的我、现在的我。把它比喻成成人一一在现实原则的指导下,力争既避免痛苦又获得满足,代表理性和谨慎。超我是指理想中的我。把它比喻成父母——突出道德化,是人格中最高尚、文明的部分。 由此可以推断,我们每个人的心理是由三个部分组成的,每一个部分都好似一个独立的人,有自己认识自己的行为方式等,这三个人是:“原始人”、“理智人”和“纯真人”。他们之间常常意见不一,发生争论。严重的时候会争斗,这种心理的“内战”就是心理冲突。 有人小时候写作文,写到内心矛盾冲突时常这么比喻:“我的心里好像有两个小人在打架。”这两个小人,无非是“原始人”、“理智人”和“纯真人”之中的两个。 例如捡到钱,是自己塞进口袋里呢?还是交给老师?两个小人打架了,一个说:“这么多钱可以买多少好东西呀,不能交。”另一个说:“老师教育我们要拾金不昧,要交。”这两个小人,就是“原始人”和“理智人”。 理智人已经知道的东西,原始人却可能会一无所知。例如,一个女孩子被恋人抛弃了,她很伤心。这时有人劝她不必伤心,,而且告诉她“那个男的本来就不是什么好东西,如果嫁给他,你这辈子可就惨了,所以现在离开他真是一件好事;况且你这么漂亮,还愁没有人爱你吗?天涯何处无芳草,何必吊死在一棵树上……”女孩子听了,说:“你说的都有理,可是,我还是伤心。我还是要再努力,让他回心转意,我试着去对他更温顺些、容忍些,也许他就会要我了……” 在旁人看来,这个女孩子怎么这么糊涂,别人已经把道理说得很清楚了,她为什么还是不明白? 其实,在女孩心理的外层,理智人早已明白了,而且她也努力想让自己忘掉那个男人,但是她的原始人却还不明白。这个原始人只相信自己在经验中学到的东西,在她的经验中,那个男人对她一向很好,这一次突然要抛弃她只是个例外。因此,她不认为他是坏人,在她的经验中,还没有别人这样爱过她,虽然理智人说天涯何处无芳草,可是在她的眼中,只有一株芳草,那就是他。 原始人不传得抽象的事物,只懂得具体的、现实的、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现实。 儿童的心理中这一层很占优势,对青少年来说,这一层也有相当优势。所以高考在即,他虽然坐在书桌前,却还是读不下去书。外面风和日丽,绿树成荫,鲜花盛开。去游泳、去打球、去郊外登山多有意思,为什么要读这无聊的书本? 然而,不读书就考不上大学,将来事业上就难以有大的发展,就会落伍于同龄人。再说,大学的确充满魅力,大学生活丰富多彩<有些大学生会认为并非如此),为了上大学后能快乐地享受大学生活,现在少享受一点也值得。 这一切道理理智人都懂,而原始人却并不懂,或者说不完全懂。原始人只懂得外面天气很好,玩得很愉快,读书很无聊,至于事业、社会地位、大学生活,他都没有体会过,他对此一无所知。所以理智人强迫他坐在书桌前,而原始人却不愿读书就是这个原因。 不要和原始人讲大道理,他们不懂,他们所懂的道理是真真切切感受到的、形象具体的道理。 有些失恋中的心理问题,就来源于“原始人”的无知。同学们,你们明白了吗? 三. 怎样从单相思中解脱出来 一厢情愿式的爱情,俗称单相思。它是指以一方对另一方的一厢情愿的倾慕与爱恋为特点的畸形爱情。单相思很令人苦恼,严重的还可引起身心两个方面的疾病。了解它的发生过程,对于摆脱这种状况,有一定的帮助。 年轻人当然可以追求自己的意中人,但是,这种追求需要有一定的现实基础,即要有实现这个追求的可能性。一厢情愿,就是因为缺乏这个现实基础,结果就成了一种无效的追求。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无效的追求呢?主要是当事人对他人的认知出现了偏差,造成“爱情错觉”。 心理学认为,人的认知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这种反映有时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干扰,可能出现偏差。一厢情愿者往往由于对倾慕的对象一往情深,希望得到对方爱情的动机十分强烈,在这种心理的支配下,常常会把对方的言行举止纳入自己主观需要的轨道来理解,造成对他人认知的偏差,出现“爱情错觉”。例如,对方一个眼神,一句模棱两可的话,在第三者看来微不足道,但在他看来,似乎暗示了点什么。而且一厢情愿者总是过晚地发现自己的过失,给自己带来很大的麻烦。 具体地说,下面几个主观因素对一厢情愿者的影响最大: (1)天真。有些人对自己的感情看得太重,认为自己是真心实意的,因而理应得到对方的回报。 (2)轻信。在日常的交往中,对方可能会有意无意地给过你一些暗示,但千万不要就此认定对方一定有意于你。友情与爱情有质的区别,要善于辨别友情与爱情。 (3)美化。“情人眼里出西施”,认为自己所爱的人最好,连缺点也爱,这是一厢情愿者的通病。对所倾慕的对象作一个不带感情色彩的实事求是的评价,对于摆脱单相思之苦,往往是有效的。 (4)虚荣。不能正确对待事实,认为承认事实,就是承认自己配不上对方,因而为了挽回面子,无论如何也要把对方追到手。于是,便可能形成一个恶性循环:越是追不到的,越是要追。其实爱与不爱,这仅仅是对方的选择,并不能证明你的人格有什么低下之处,过于计较这一点,可能会发展到报复行动,这就很危险了。 大学生心理尚未完全成熟,单相思现象比较常见,且较多地出现在性格内向、敏感、富于幻想、自卑感强的人身上。首先是自己爱上了对方,于是也希望得到对方的爱,在这种具有弥散作用的心理支配下,就会把对方的亲切和蔼、热情大方当作是爱的表示,并坚信无疑,从而陷入单恋的深渊,不能自拔。 单相思者固然会体验到一种深刻的快乐,但更多的会体验到情感的痛苦,因为他们无法正常地向自己所钟爱的异性倾诉柔情,更不能感受到对方爱意的温馨。 克服单恋的痛苦重在防患于未然。首先是要避免“恋爱错觉”,学会准确地观察和分析对方的表情,用心明辨;其次要重视其反复性,若某种信息经常出现,可能意义很深,而单单出现一两次就不足为奇了;再次要学会用联系的观点去分析问题,把某种信息和其他因素结合起来考虑。如有个小伙子经常对一位姑娘进行帮助,如果这小伙子是热心肠的人,对谁都乐于帮助,那么姑娘大可不必胡思乱想;如果这小伙子只对这个姑娘乐善好施,那就需得注意了。 一旦单恋发生在你身上,那就需要拿出十足的勇气,克服羞怯心理和自我安慰心理的折磨,勇敢地用心灵去碰撞。如果对方有意,心灵闪现出共同撞击的火花,单恋则转化为“双恋”,爱的快乐就取代了爱的痛苦。如果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则应该面对现实,勇敢地抛弃幻想,用理智去主宰自己的感情,通过思想感情的转换和升华来获取心理平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