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雾里看花——有感于《蒙娜丽莎的微笑》

 merry444 2011-11-24
1953年坐落于美国马萨诸塞州、被誉为“没有男子常青藤”的卫斯理女子学院新来了位艺术史老师名叫凯瑟琳·沃森(朱莉娅·罗伯茨饰),这个美丽成熟的女人刚刚从加州柏克莱大学里接受了自由改革思想并立志要成为一名杰出教授。

    50年代美国虽然女性地位渐渐受到重视但上层社会封建思想仍旧非常严重,以贝蒂(柯尔斯滕·邓斯特饰)、琼(朱莉娅·斯泰尔斯 饰)和莉薇(玛吉·吉伦哈尔 饰)为代表几个好动女孩子喜欢在班上卖弄风情甚至用各种办法课堂上老师发起挑战。凯瑟琳不仅挑战学校一些做法、规矩而且鼓励学生发掘自己兴趣并且大胆去实践们想法,最终以青春率直作风丰富艺术史知识以及风趣热情的授课风格赢得了学生们尊敬和爱戴被女学生称为“蒙娜丽莎”。

蒙娜丽莎的微笑》电影海报

图片来源:电影在线

    身为一个女子,自己真正的幸福到底是什么?是嫁给一个事业有成、称心如意的丈夫,还是凭借自身的才华与努力开辟一片新天地?这个问题直到今天仍然困扰着各式女子。嫁一个丈夫吧,特立独行的女子不甘从此成为他人的附庸,或许这个“他人”方方面面还不及她;依靠自己努力生活吧,贤良淑德的女子又钦羡家庭生活的温馨。好在现代社会观念愈加开放自由,女子在追求完满家庭生活的同时,依旧可以追逐事业上的成功--只要她足够优秀、精力充沛就行。但是,半个多世纪之前的女性就没这么幸运了,哪怕她们出生在以自由、平等、开放著称的美国。

    我从未想过,半个世纪前,美国的女性居然以嫁一个英俊富有的丈夫为毕生的追求目标,哪怕她们来自多么好的家庭,接受过多么高等的教育。她们不输于任何男子的才华与能力最终终结于洁白的婚纱和油腻的厨房。可悲的事情每天都悄然上演,而戏剧中的女主角却浑然不觉。这就是《蒙娜丽莎的微笑》首先带给我的震撼。

    1953年,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卫斯理女子学院传统而又保守。学院对学生的教育并不是教她们如何获得自己感兴趣的学科知识,同样也并不重视心理智慧方面的教育,而是灌输给学生“成功就是嫁一个好丈夫”的人生理念。因此,学院的学生大多一毕业就结婚。这一现状令刚从加利福尼亚州伯克莱大学毕业的艺术史老师凯瑟琳很不满。接受了自由改革思想洗礼的凯瑟琳试着引导学生们去寻找真实的自我,并大胆实践自己的想法。虽然在改革的过程中,她遭遇过学生的大胆挑战,受到学校的不断抨击。但她并未放弃努力,最终以丰富的艺术史知识和风趣热情的授课得到了学生们的喜爱和支持。

蒙娜丽莎的微笑》电影剧照

图片来源:电影在线

    我认为该剧最成功的地方就是塑造了三个非常成功的女性形象,她们分别是女主角凯瑟琳和她的两个学生贝蒂与琼。

    凯瑟琳是传统的叛逆者,自由的引领者。在她身上我们可以看到现代职业女性的自尊、自信。她有着改善一切的勇气和决心,或许过程和结果都不尽如人意,但腐朽气息中的清香淡雅依旧沁人心脾。贝蒂是传统道德规范的捍卫者和牺牲者。她对一切叛经离道的事情深恶痛绝,用自己的能力不断打击它们直至其消亡。贝蒂是优秀的,她最终嫁给了一个条件很好的丈夫。

    但正如影片中莉薇所说的那样,建立在政治基础上的家族联姻缺乏深厚的感情基础,她的丈夫视之如空气,沉迷于工作中而忽视她的感受,使她难以感受到家庭的幸福。当她雨夜回到娘家,却被保守的母亲赶回了空无一人的“家”时;当她尖刻讽刺莉薇后却与她抱头痛哭时,我们不得不感叹她其实也是这种礼教制度下的牺牲品。难怪张爱铃有云“世界上最悲惨的事情,莫过于一个有才华的女子突然结了婚。”

蒙娜丽莎的微笑》电影中的女性形象

图片来源:网易

    凯瑟琳和贝蒂分别代表了社会中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觉醒与沉迷。事实上,每个人都是不幸的,因为自己无法超越时代的悲哀。只不过一部分人醒着,例如凯瑟琳,她了解自己时代的局限,并试图加以左右;另一些人则沉迷,例如贝蒂,她不知道自己悲剧的原因。总的来说,凯瑟琳的不幸比贝蒂的更为深沉,醒着却无力改变的无可奈何怎及浑浑噩噩的随波逐流呢?毕竟,有能力改变现实的人少之又少。君不见,汨罗江畔屈原悲?

    再来说说琼,琼的地位与众不同。她与别的女孩不一样,她向往着像男子一样打造出自己的一番事业。因此,老师凯瑟琳给她提供了帮助,希望她去耶鲁大学深造。但不久之后,琼却告诉凯瑟琳,她决定放弃深造而与男友结婚。这给凯瑟琳很大的打击,并一度使她的自信跌到冰点。有人认为,琼的做法表明新女性向传统势力的低头认输,但我不大认同。

    我认为,琼的选择正是女性主权光芒的闪烁,因为这是她自己的选择。在后来,威望与日俱增的凯瑟琳何尝不是变成了新的权威势力,凯瑟琳所倡导的女性事业主意何尝不是正在形成的一种新的压力?琼的选择冲破了这样一层阻碍,其积极性甚至比原先凯瑟琳的还要高。因为她敢于对新兴权威说:“不,这是我的选择。”琼身上所拥有的正是凯瑟琳所希望的独立人格。

电影中的女性形象

图片来源:网易

    这大概就是影片最终希望我们了解的:世间的抉择何止千种万种,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判断。只不过无论作出何种选择,都一定是发自内心的,不为强权所迫,不为虚名所惑,就像是雾里看花,虽然迷茫朦胧,终须亲手拨开迷雾,采掘属于自己的芬芳。

    蒙娜丽莎的神秘微笑究竟是什么意思呢?相信,答案各人早已了然于心。

编者语: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新事物的发展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所以凯瑟琳主张的女性人格独立在当时特定的大时代背景下势必要历经一番曲折,毕竟,过于超前的意识会被设法扼杀在摇篮里。而一个女性将自己的人生完全建立在家庭这个保守的文化背景下,她所处的环境是孤立甚至有些被世人所排斥的,这是无奈。所以凯瑟琳勇敢地站出来,“我希望培养的是未来的总统,而不是他们的夫人”。

    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群体已经逐渐告别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待家相夫教子的从属地位年代,政坛里、商界上女性参与的比例也在逐年上升。越来越多的女性认为自己应该是独立的,不受谁的主宰,并且可以和男人一样有自己的事业,就像《蝴蝶梦》里的前妻丽贝卡;也有女性觉得理应留守家中,主持内务,如《蒙娜丽莎的微笑》里的贝蒂,记得《南风》里有人说过,“服侍一个男人好过服侍一整个不讲理的社会,讨好一个你喜欢的人比取悦一堆不相干的人容易”,或许这就是她们愿意退守家庭的原因。

    以己度人是人之通病。其实不管持怎样的价值观,只要它能使我们在实现社会价值的同时也能成就个人价值,那么,都是可取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