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职业与岗位分析 (一)行业现状分析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对外经贸将成为中国未来最具发展潜力的行业之一。同时中国的三资企业、民营企业数量将迅速增加,企业经营外贸业务将由审批制改为登记制,外贸业务经营权将进一步扩大,我国对外经贸活动会更加活跃、频繁。2004年国务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的颁布与实施,为辽宁经济的迅速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和动力。辽宁省是全国的经济大省,工业、商贸、运输等产业在全国都占有重要地位,并拥有大连、营口、锦州、丹东、葫芦岛等港口作为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要想振兴东北、繁荣辽宁必须利用外向型经济的拉动作用,一方面积极引进众多跨国公司、国际商贸会社到辽宁投资,另一方面要扩大贸易量,同时还要开展文化交流活动。这种区域经济和外向型经济的迅猛发展,迫切需要一大批既精通外语、熟悉外贸业务、具有较强的外贸业务操作能力和计算机操作能力,同时又具有一定人际协调能力、开拓创新精神的外向型、实用性复合型人才。 (二)人才需求概况 据海关统计,2004年全国外贸出口达到5933.6亿美元,增长35.4%,辽宁省外贸出口总额达到189.2亿美元,比2003年增长29.8%,超额完成全年180亿美元的出口目标。2005年我国外贸企业逾40万家。新老外贸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叠加”,无疑将使国际经贸类人才缺额骤增。且不论原有外贸企业为扩大业务而增招人才,仅以每家新建企业需5~7名外贸专业人员计,全国就需180~250万人。 入世后的中国外经贸领域对人才质量需求有更高标准:首先在英语技能方面,英语必须达到A级的同时,应有较强的听、说能力;计算机除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外,应有较强的现代化办公设备操作能力;专业知识方面,不仅掌握外经贸理论、专业知识,掌握外贸业务各项技能,懂得经济规律,而且必须懂得国际经贸运行法律、规则。 (三)就业岗位分析 本专业毕业生可在外贸公司、三资企业、民营企业、乡镇企业、外运外代公司、海关、商检、银行及其他涉外部门从事报关员、报检员、跟单员、外销员工作。 二、培养目标与规格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于复合型、应用型、技术型。专业设立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工商企业实际需要,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实用人才。通过本专业系统的学习与训练,将具有国际经济贸易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具有从事和经营国际贸易实际业务的能力与技能;熟练使用计算机和各类现代化办公设备;同时提升合作协同、沟通交流、开拓创新等关键能力。 (二)培养规格(就业岗位群,职业资格认证) 1、就业岗位群 (1)外销员;(2)报检员;(3)报关员;(4)跟单员 2、职业资格认证: 英语获得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等级考试A级证书;计算机达到省二级或国家级二级水平;人力资源管理师、项目管理师、跟单员、报关员、助理商务师、物流师、剑桥商务英语、涉外秘书等职业资格证书。 三、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1)具有较高的思想修养,敬业精神,职业道德和法制观念,心理素质健全,身体健康。 (2)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知识、专业知识、法律知识。 (3)具有较强的对外经贸业务能力。 (4)具有较强的英语听、说、读、写、译能力。 (5)熟练操作计算机和现代化办公设备、管理信息系统。 (6)掌握现代管理与营销技术,具有一定的业务管理能力。 (7)具有良好社会交往、公关与协调能力。 (8)有创新意识、吃苦、敬业精神。 (9)能将各种知识、技能融会贯通,综合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与课程分解见附图) 四、招生对象与学制 招生对象、修业年限及学制形式:普高毕业生,三年,全日制。 五、课程设置与主要课程简介 (一)课程设置 本专业共开设24门课。总学时为1820学时,总学分为142.5学分。其中基本素质课9门,47学分,780学时,占总学时的43%;公共选修课2门,4学分,68学时,占总学时的4%;职业能力课9门,42学分,708学时,占总学时的39%;职业选择课3门,16学分,204学时,占总学时的11%;综合素质养成课1门,33.5学分,60学时,占总学时的3%。 (二)主要课程简介 1、基本素质课 (1)“三论” (课程代码:010102) 本门课程共54学时,3学分,其中理论讲授34学时,自学20学时。主要讲授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内容及灵魂,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江泽民关于三个代表的理论。培养学生的政治素质,理解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产生和发展,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2)思想道德修养(课程代码:010103) 本门课程共30学时,2学分,其中理论讲授20学时,实训10学时。主要讲授当代大学生的思想修养方法,社会道德、职业道德修养等问题。 (3)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代码:010106) 本门课程共64学时,4学分,其中理论讲授32学时,实训32学时。主要讲授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98操作系统,Word2000图文排版系统,Excel2000电子表格处理软件,PowerPoint2000课件制作软件等。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计算机操作的基本技能。 (4)管理与沟通(课程代码:010110) 本门课程共68学时,4学分,其中理论讲授34学时,实训34学时。主要培养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介绍管理的基本知识以及沟通技巧的运用。 (5)基础英语(课程代码:090101 ) 本门课程共400学时,24学分,其中理论讲授184学时,实训216学时。本课程重视培养学生的听说技能训练,特别是实用交际能力的训练,同时加强对应用文等实用文体阅读能力的培养。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一定的英语听、说、读、写、译等能力,进行各种交际活动并处理业务中遇到的有关问题。 2、职业能力课 (1)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代码:090201) 本门课程共198学时,12学分,其中理论讲授100学时,实训98学时。主要讲授国际贸易业务货物买卖合同的内容和合同成立的条件等实际业务知识,如何审单、改证及租船订舱、保险、报关、报验等。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买卖双方书面签约的程序及合同条款,正确签订与履行、不同支付方式的国际货物买卖合同。 (2)外贸函电(课程代码:090202) 本门课程共68学时,4学分,其中理论讲授40学时,实训28学时。主要讲授如何用地道的英语形式签订合同及拟写外贸信函、电文、电传等。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进出口业务中各环节的外贸用语、缩写及各种信函的格式、写法。 (3)国际贸易法规(课程代码:090203) 本门课程共68学时,4学分,其中理论讲授58学时,实训10学时。主要讲授国际贸易方面的有关法律、法规,基本规则与惯例。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术语通则、合同法、URC522、UCP500及中国的对外贸易法规及基本规则,利用这些法律、法规指导外贸实践。 (4)国际市场营销(课程代码:090204) 本门课程共51学时,3学分,其中理论讲授31学时,实训20学时。主要讲授外贸业务的谈判用语与技巧。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在外贸业务的各环节如何运用英语进行谈判及签订外贸合同。 (5)海上保险(课程代码:090205) 本门课程共51学时,3学分,其中理论讲授27学时,实训24学时。主要讲授海上保险合同种类,海上保险合同的基本原则,内容,海上保险合同的订立,解释,转让和终止。海上保险的索赔和理陪等基本内容。 (6)外贸会计 (课程代码:090206 ) 本门课程共51学时,3学分,其中理论讲授31学时,实训20学时。主要讲授外贸企业国内国外结算方法,各种进出口业务的会计处理,另外,还要学习外汇的相关知识。 (7)电子商务 (课程代码:090207 ) 本门课程共68学时,4学分,其中理论讲授38课时,实训30学时。主要讲授企业内部电子商务,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电子商务,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电子商务。学习网上的信息服务,网上支付,电子购物和贸易,电子银行和金融服务。 (8)商务英语(课程代码:090208) 本门课程共102学时,6学分,其中理论讲授70学时,实训32学时。通过规范化口语技巧、口语常用套语,让学生进行大量会话练习并利用多媒体教室的“视、听、说”,为学生提供规范的语言环境,使学生在各种商务场合下用英语进行实际交谈。 3、职业选择课 外贸进出口业务员方向 (1)外销员实务(课程代码:090301) 本门课程共102学时,6学分,其中理论讲授62学时,实训40学时。主要讲授国际市场经营环境的分析,进出口商品的市场调查与预测及进行国际市场营销的各种策略和方法,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如何对国际市场经营环境分析,采取市场营销的相应策略和方法。 (2)商务英语谈判(课程代码:090302) 本门课程共102学时,6学分,其中理论讲授60学时,实训42学时。本门课程针对我国目前对外商务的需要,结合高职专业的教学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需要。采取双语教学的模式,从九个方面详细介绍了国际商务谈判的特点、规律、原则及相关技巧,即国际商务谈判概述、谈判的理论,谈判的准备、谈判内容。强化谈判技能的训练。 货运代理方向 (1)国际货运代理实务(课程代码:090303) 本门课程共68学时,4学分,其中理论讲授52学时,实训16学时。主要讲授多种运输方式,货物装运实务,货物代理的种类,各种货运代理的职能等问题。 (2)集装箱运输与实物(课程代码:090304) 本门课程共68学时,4学分,其中理论讲授52学时,实训16学时。系统的讲授国际国内集装箱运输的具体业务操作方法,主要内容包括集装箱管理,集装箱物流,集装箱的使用与装载,国际集装箱货物运输交接方式,国际集装箱运输线路、运输程序与业务等。 (3)国际物流实务(课程代码:090305) 本门课程共68学时,4学分,其中理论讲授58学时,实训10学时。主要讲授国际运输方式、各种运输的方式的衔接、物流企业的管理、商品的流转过程等问题。使学生掌握如何进行国际物流,为日后进行国际贸易打下基础。 六、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组织实施 1、构建“就业导向,能力本位,三维渗透”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构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综合素质养成三大培养体系。经过改革与创新,要把传统的以理论教学为主的培养体系,整合改造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综合素质养成三大培养体系,通过渗透与融合实现对人才的全面打造。⑴ 精要、实用的理论教学体系;⑵ 能力主导的实践教学体系;⑶ 全方位渗透的综合素质养成体系。 2、建设以专业主干课为支撑的、职业技能本位的“四大模块”课程体系 以培养目标为依据,科学地进行课程分类。课程设置包括四大模块:(1)基本素质模块:政治课、文化基础课、现代技能课和公共选修课;(2)职业能力模块:专业主干课(按照所需的主要职业技能设置),每个专业确定5-8门,并构成课程体系的主体部分;(3)职业选择课模块:职业方向选择课;(4)综合素质养成模块:专项训练与综合实训。 3、以“双元强化”为基本形式的教学模式,探索教学方式的创新,创立学生参与、能力主导的教学模式 ⑴ 实行分类教学。根据课程类型,可以选择四种不同的教学方式:? “双元强化式”教学方式,如对专业主干课实行大课时、能力主导、理论教学与实训双元强化;? “自学辅导式”,如对选修课和部分基本素质课实行由发给教学大纲、教师精要辅导、学生自学、考前答疑、参加统考等四个环节构成的“自学辅导式”教学方式;?“强化训练式”,如对外语、计算机等课程,尽可能地减少课堂讲授的比重,采用以强化训练为主的方式进行教学,并根据目标需要,实行“双元目标、分流教学”;?“精讲.实践式”教学方式,如政治课与部分文化素质课、专业基础课,教师精讲,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参与实践。 ⑵ 以调动学生积极性为核心,构建互动式课堂。 ⑶ 加强信息化教学手段建设。 ⑷ 探索建立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多渠道的、获取式大教学体系。要打破以课堂为主的灌输式教学方式,探索建立多渠道的获取式教学方式,要建立全方位的“大教学体系”。 4、构建全方位、立体化、渗透式的综合素质养成体系 ⑴ 目标: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⑵ 系统特征:全方位、立体化、渗透性。 ⑶ 基本内容:思想道德修养;文明礼貌与组织纪律性;吃苦精神与坚强毅力;历史、社会与科技知识;职业意识与职业常识与职业技能;观察力、分析力、创新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交际、沟通(表达)、合作与管理的能力;学习与发展能力。 ⑷基本途径:课堂教学;专题讲座;阅读与测试;社团活动;专项训练;日常生活。 5、“2+ ⑴ 实行“2+1”模式。即将课程教学压缩为二年,实行学年实习制。 ⑵ 实行学年实习的要采用“预就业方式”,提高实习的质量并最大限度贴近就业。 七、实训、实习与实践基地建设 (一)专业指导委员会 对外贸易业务专业指导委员会由7人组成。其中从外贸公司、外运外代公司聘任4人,占总人数的57%;教授3人,副教授4人。专业指导委员会主要根据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对本专业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等及时提出修改建议或意见,并对实践教学给予指导。 (二)实训实习形式与要求 课程安排突出了“实训技能模块”,是高职的职业教育特色更加鲜明。实训模块包括专项阶段训练和综合技能训练。专项阶段训练是根据每一学期开设的专业课进行的专门训练;综合技能训练是在最后一学期结合实习,重点对外贸业务的整个流程进行模拟训练。 (三)实训基地 1、校内实训基地:已建立外贸业务模拟室和英语多媒体语音室。学生在学习专业课时,可以在模拟室中对外贸业务各环节在计算机上进行操作,包括填单、制单、审单、改证、保险、报关、报验等。通过外贸业务软件把外贸业务的整个流程进行仿真模拟,使其更接近于真正外贸公司的业务;通过模拟,学生把理论和实践很好的结合起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达到本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在英语多媒体语音实验室里主要进行英语的听说训练,使学生尽快提高英语交际能力。 2、校外实习基地:学生深入外贸公司、三资企业等有关业务科室亲自动手操作和亲自实践,系统了解并接触本专业的主要业务环节,全面巩固专业知识,训练学生的专业动手能力、操作现代化办公设备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公关协调能力,以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为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3、办学社会化:积极与企业联合,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知识,为企业出谋划策,提出可行性建议,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开放办学,让学生走出去,到名校感受学习氛围,开阔视野,接受更丰富的知识,最终使毕业生得到社会的认可。 八、教学进度与学时分配 教学计划进程见附表 九、成绩考核 1、成绩考核依学校学籍管理有关规定进行。考核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形式,每学期考试课一般安排三至五门。考试以百分制记分,考查以五级分制(优、良、中、及格、不及格)记分。无论考试、考查课程,成绩考核一般由平时考核(40%)+技能考核(20%)+期末考核(40%)组成。 2、技能考核具体考核项目和标准,由教师在每学期初以书面形式上报到系里;顶岗实习和毕业论文撰写成绩单独考核。 3、本专业实行技能证书制:一是英语技能证书,二是专业技能证书。学生通过三年的学习与实践,在获得两项技能证书后,方可拿到毕业证书,从而使学生毕业时获得学历、技能“双证书”,以增强择业、就业的竞争力。 4、社会调查与专业社会实践:每年安排两次社会调查,利用假期让学生了解社会经济发展变化及人才需求的变化情况。专业社会实践主要结合课程教学安排,有计划的实施,培养学生专业调查研究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并要求写调查报告。 5、毕业论文设计与撰写:通过三年的学习,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主要从专业知识、岗位实践中、当前国际经贸领域的热点问题中选择论文题目,拟写论文提纲,撰写论文,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写作能力。 附: 知识、能力、素质与课程分解图 职业选择课 专业主干课 综合素质养成 基本素质课程 综合素质 主要职业技能 基本素质 跟单员 报关员 报检员 外销员 渤海大学高职学院 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学分制指导性教学计划进程表(基本素质模块)
注:1、工商企业管理(超市与连锁经营)专业、市场营销专业、文秘(商务)专业不修管理与沟通课程; 2、计算机网络、计算机应用技术(软件)、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不修计算机应用、计算机晋级辅导课程; 3、商务英语、旅游英语专业不修实用英语、英语晋级辅导课程; 4、公共选修课1、公共选修课2为课程群,学生可以在教务部统一安排的课程群中进行选择。 5、文秘(商务)专业不修应用文写作课程 渤海大学高职学院 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学分制指导性教学计划进程表(职业能力模块)
渤海大学高职学院 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学分制指导性教学计划进程表(职业选择模块)
注:1、职业选择模块课程全部安排在第五学期或第六学期进行; 2、职业选择模块课程为选修课程组,学生在选修时,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爱好和能力选择某一课程组,并获得相应学分; 3、每一课程组最低应修学分为12分。 渤海大学高职学院 专业学分制指导性教学计划进程表(综合素质养成模块)
注: 1、入学教育、军事常识、大学生心理健康、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调查)、毕业教育课程,学生根据学院安排进行修读,并取得相应学分; 2、阅读与测试、专业实践、社团活动、专题报告等课程,学生可以根据学院的安排进行选修,但必须修满最低学分。 3、对于专业实践课程 ,本系要求学生在每个假期进行社会实践,并在开学写一份实践报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