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葫芦

 chuntufeiyang 2011-12-02

葫芦由来

甲骨文与《诗经》的叙述

  现代植物学把各种葫芦都归属于葫芦科。而在中国古代葫芦有众多称呼,最早是出现在甲骨文当中。在河南安阳出土的甲骨文中有这种类型的文字 ,古文字学者指出,这是壶字,有专家指出它也是葫芦,除甲骨文这个有待进一步研究的名称外,葫芦在中国古籍中最早称瓠、匏和壶,这三个字都可以在《诗经》中找到,《邶风》云:匏有苦叶,济有涉深;《卫风》云:齿如瓠犀;《幽风》云:七月食瓜,八月断壶;《小雅》云:南有木,甘瓠累之。其中的甘瓠均指葫芦。前二字在古代大约是相通的。

《说文解字》、《世说新语》与孔子的叙述

  葫芦这个名称,从《说文解字》中两字互训这点中可以看出。瓠字从瓜,说明古人把它看作瓜的一种;另外,孔子曾在《论语?阳货》中提到匏瓜,也是很好的说明。后来这些名称在流传中,逐渐出现壶卢这个双音的名称。这个名称大约出现在三国时期,《世说新语》中记载了当时的学者提到东吴有长柄壶卢。大约在南北朝的时候,在江南还出现一个发音与壶卢相近的名字,那就是瓠楼(音娄)。瓠楼的出现,进一步证实我们的推测。胡芦和葫芦这两个名称显然是从这里衍生而来。到了唐朝,葫芦这一名称开始流行起来。宋代以后,由于葫芦品种繁衍,名称也变得更多了。

李时珍《本草纲目》的叙述

  关于葫芦的称谓,在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里出现了七种名称:悬瓠、蒲卢、茶酒瓠、药壶卢、约腹壶、长瓠、苦壶卢。之所以出现众多名称,主要因为古人把葫芦按其性质和用途与形状大小的不同而分类或由古人用字同音假借造成的。

为什么葫芦名称众说纷纭

  一是因为葫芦有很多品种,这是古人的一种分类方法。如陆佃《碑雅》认为:长而唐上日瓠,短颈大腹曰匏似匏而圆曰壶。他的意思是瓠、匏、壶是三种葫芦的名称,其区别主要表现在外形上。瓠即现在用来当菜吃的瓠子,细而长,犹如丝瓜;匏即农家作水瓢用的瓢葫芦;壶即扁圆葫芦。但古人的分类并不统一,李时珍解释匏、壶的含义,正好与陆佃相反,即匏是扁圆葫芦,壶才是瓢葫芦。崔豹在《古今注》中则认为瓠、匏、壶卢、瓢等都不是种与种的区别,而是种属之别。他认为是一切葫芦的总称,而匏、壶卢、瓢、悬瓠都是瓠,只是外形有差别罢了。

  二是古人认为葫芦的性质和用途是不同的,所以名称也就有所不同。有人认为就其质来说,葫芦有甘、苦之分,甘者曰,又曰甘瓠;苦者曰,又曰苦匏《毛诗陆疏广要》。至于茶酒瓠药壶卢,皆因用途而名之《本草纲目》。

  三是由于古人用字同音假造成的。葫芦不但有悠久的栽培历史,而且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从《诗经》记载的时代来计算,中国栽培葫芦也已经有了2000多年的历史。《诗经》之后,记载葫芦的文献就更多了。据清代《古今图书集成》统计,提到葫芦的古书有近百部(篇)。在这些书里,有的写葫芦的种植方法,有的写葫芦的食用、药用及日常器用的价值,有的是歌咏葫芦的诗文,还有大批有关葫芦的神话传说故事。

葫芦传说

  中国至少有20多个民族拜匏,也就是崇拜葫芦,并有葫芦神话相伴随。闻一多在《伏羲考》中,列出了与葫芦相关的神话49种;据统计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就发现葫芦神话119则。上古神话中作为人类始祖的伏羲、女娲,皆看作是葫芦的化身。上古神话中还有开天辟地的始祖盘古,“‘‘?#93;‘?#93;’古通用,音近,盘古即为‘?#93;,而‘?#93;就是葫芦。总之,创造人类及世界万物的始祖乃是葫芦转化,至于为什么以始祖为葫芦的化身,我想是因为瓜类多子,是子孙繁殖的最妙象征。由创生、始祖,再引申到男女性爱、婚恋等方面的意义,正是葫芦作为隐喻意象在《诗》之兴及《易》之象中的真正涵义。

  葫芦神话大多有这样一些内容:葫芦是诞生始祖的母体;是先祖灵魂的归宿地;葫芦籽是万物的种子;葫芦笙声是祖先的声音。彝族民间长诗《梅葛》说,汉、傣、彝、僳僳、藏、白、回等民族,都是从一个葫芦里出来的亲兄弟;拉祜族长诗《牡帕密帕》中说:第一代人扎笛和娜笛是天神厄莎用葫芦孕育出来的,拉祜、佤、哈尼、彝、傣等九个民族是扎笛和娜笛所生的九对孩子。佤族司岗里》也有类似的传说。《牡帕密帕》中又说扎笛和娜笛长大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扎笛砍来最好的泡竹(不是爆竹),找来最好的葫芦,找到蜂蜡和树槽,做出了第一只葫芦笙。”“娜笛砍来最好的金竹做响篾(口弦)。弹起响篾象夜莺歌唱,吹起葫芦笙象布谷鸟欢唱厄莎给响篾放上相思药,厄莎给葫芦笙放上相思药;扎笛吹葫芦笙就想到妹妹,娜笛弹起响篾就想起哥哥。还说,葫芦笙的五根音管是五兄弟,有一年天大旱,五人每人拿一根竹管去找天神降雨,可是天神睡着了,怎么推喊也叫不醒,五人吹响了竹管,天神听到这美妙的乐声才醒过来。有一次五兄弟去深山,老父亲盼儿归来,就采集了五根竹管捆扎在一起,吹响后五兄弟听到,知道是老父亲在召唤,立即回到了父母身边。

葫芦崇拜的传说

  葫芦还是有的少数民族崇拜的图腾。在傈僳族口头世代相传的《创世纪》中有这样一个故事:远古时候,天地相连,混混沌沌。人们都要弯着腰走路、要不然,头就会碰着天。有一个人骂道:该死的老天,你不能高一点吗?”这咒骂触怒了老天,突然天降倾盆大雨、九天九夜不停,世间一片汪洋。有对兄妹俩人躲藏在一个大葫芦里,随着洪水漂流。洪水退落后,葫芦搁浅在泥滩上,兄妹俩人从葫芦里走出来,发觉天地分开了。天是那么高,地也不是那么混浊,出现高山、平原、河流、森林,但世上的人都被淹死了。世上只剩兄妹二人,如何生活和繁衍?哥哥说,世上人都死光了,只剩我们兄妹二人,为了不使人类绝种,我们结婚,才能繁殖后代。妹妹说,不行不行、我们都是一母所生,结婚是违反天道的。哥哥说,世上只剩我俩人,若不结婚。人类将会绝种。妹妹说,若老天同意我们才能结婚,如果你的箭射穿我的骨针孔,表示老天同意、我们就结婚。哥哥拉起弯弓、一箭射穿骨针孔。哥哥高兴地说,老天同意我们结婚了。妹妹又说,还是不行,并指着一付磨盘说,我拿磨心,你拿磨轴,我们把它滚下山,如果磨心和磨轴合在一起,我们方可结婚;如果磨盘分开,我们就不能结婚。俩人把磨盘滚下山,磨心和磨轴果然合扰在一起。于是兄妹结为夫妻。

  兄妹结婚后,生了五个孩子。生第一个孩子时,父亲把白布裹在孩子身上,对孩子说,你是汉族;生第二个孩子时,父亲把弩箭放在孩子身旁,对孩子说,你是傈傈族;生第三个孩子时,父亲把黑布裹在孩子身上,对孩子说、你是彝族;生第四个孩子时、父亲把木棍插在孩子身旁,对孩子说,你是独龙族;生第五个孩子时,父亲把簸箕盖在孩子身上。对孩子说。你是怒族。总之,我们中华各民族都是同胞弟兄。

中国葫芦文化

  葫芦是中华民族最原始的吉祥物之一,人们常挂在门口用来避邪、招宝。上至百岁老翁,下至孩童,见之无不喜爱。就连电视剧中也要赋于葫芦以多能和神话的功效。缘由之一也不乏因其有着古老的渊源。葫芦的枝与万谐音,每个成熟的葫芦里葫芦籽众多,汉族就联想到子孙万代,繁茂吉祥;葫芦谐音护禄”“福禄,加之其本身形态各异,造型优美,无须人工雕琢就会给人以喜气祥和的美感,古人认为它可以驱灾辟邪,祈求幸福,使子孙人丁兴旺。亚腰葫芦在外型上看是由两个球体组成,象征着和谐美满,寓意着夫妻互敬互爱。如果夫妻缘薄,可以摆放一只在床头,加强夫妻情分,增加夫妻感情。葫芦还用作除病之用,只须挂在病者的床尾或摆放在病者的睡侧。就可以吸取病人身上的病气,使其快速的好起来。如果是健康人,则可以吸取人身上的晦气,提升运势。葫芦挂在大门外,则有保屋内人平安的作用。因此,千百年来,葫芦作为一种吉祥物和观赏品,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和珍藏。

  葫芦不但在古代人民的物质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与文学、艺术、宗教、民俗、神话传说乃至政治等关系也十分密切,围绕葫芦所形成的种种意识形态,无疑是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几千年的灿烂文化博大精深,葫芦文化经历数千年的历史积淀,以其独特的历史渊源,深厚的文化内涵以及广泛的群众基础,在现代文化中仍占有重要的地位。

  总之,葫芦已成为观赏、收藏、实用的上好佳品,是中华吉祥文化的代表象征。葫芦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作物之一,中国考古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发现了7000年前的葫芦及种子,是目前世界上关于葫芦的最早发现。葫芦在中国古代有许多记载,同时关于其名称也有多种叫法,甘瓠壶卢蒲卢均指葫芦。本为两种盛酒盛饭的器皿,因葫芦的形状和用途都与之相似,所以人们便将合成为一词,作为这种植物的名称。而葫芦则是俗写,并不符合原意。不过后来人们约定俗成地写作葫芦,一直延续到现在。葫芦文化研究者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钟敬文认为,葫芦文化是中华民俗文化中具有一定意义的组成部分。中国的好些民族都有起源于葫芦的神话,葫芦被当作祖先的来源看待。从文献上看,中国古代民间就有以葫芦等为多子象征的信仰。后来道教兴起,葫芦被纳入其宗教体系,增加了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佛教的传入和流布,也给葫芦增添了新的花叶。现在民间传承的故事中,葫芦成为一种灵物。例如广泛流传的宝葫芦故事就说故事的主人翁拥有了宝葫芦,想要什么就可以有什么。这表现了过去贫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那使他们欲望得到满足的手段就是得到宝葫芦。所以说,葫芦是中华文化中有丰富内涵的果实,它是一种人文瓜果,而不仅仅是一种自然瓜果!

葫芦与孟姜女的传说

  从前有两户人家,住在寿山的长城岭下,一家姓孟,一家姓姜,他们是一墙之隔的好邻居,但两家都无子女。

  有一年,孟家栽了一棵葫芦,葫芦长得很旺盛,葫芦秧都爬到了姜家的屋顶上去了。奇怪的是这棵葫芦只结了一个葫芦,葫芦又正长在两家共有的墙上。秋天葫芦成熟了,孟、姜两家都希望葫芦归自家,两家各不相让,争吵不休。最后,在村人的调和下决定每家各分一半。

  两家把葫芦摘下来,当场就要锯为两半,但孟家找到锯后怎么也锯不开,后经木匠师傅指点才总算锯开。当锯开后,众人十分惊讶!里面竟然端坐着一位俊俏的小姑娘,长得似仙女下凡。两家一见这小姑娘都不争着要那葫芦了,却抢着要抱那小姑娘。两家谁也不能说服谁,最后还是由众人调解,两家轮流抚养这个小姑娘。

  从此之后,这个小姑娘就被孟、姜两家养活着。一天,孟家对姜家说:我们给她取个名吧。,经双方商量便起名孟姜女。从此,孟姜女这个名字就被人们叫开了。等她长大后就出嫁了,没到两个月的时间,丈夫便被齐威王征召为民夫,到寿山后修筑长城去了。后来丈夫累死在长城下,又被埋进了长城内,她便哭塌了长城。她的美名就在民间流传下来了。

葫芦与端午节的传说

  端午节习俗,民间门上插桃枝挂葫芦。现代气功测试证明,葫芦有隔绝气场功能。民语有不知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意即难以穿透葫芦测视内中物品。从风水场气分析,乃葫芦的曲线外形状含“S”形的太极阴阳分界线的神奇功能。因此常在风水化煞中应用。据神话传说,八仙之中的吕洞宾化作卖油郎到一山村中卖油,油价标明后任人根据所打油的多少而自付油款。于是有好多人都是油多取而钱则少付。有一少年也学着别人的样子,也是多取了油而少付了钱。这位少年归家后将大家买油及自身买油情况向母亲如实介绍,母亲对儿子进行了严肃批评,并责令儿子立即把多打的油退回,并前去对卖油郎赔礼。吕洞宾深感其诚实,于是告诉这位少年,五月初一将有大祸降到人间,在门口挂一个葫芦则可太平无事,躲过灾难。这位心地善良的母亲急忙把这一消息转告邻友,凡是听到消息的家家户户都纷纷在门眉处挂起了葫芦。果然未过数日,一场特大山洪卷走了没有挂葫芦的人家,而挂葫芦人家则是安然无恙。从此留下了端午节前几天挂葫芦的习俗。也有民间传俗,说的是在某一年的五月初一,药王爷下凡,见到人间毒虫横行,瘟病四起,他就把自己装神药的葫芦挂在一家门口,灭虫降瘟,普救众生,留下了这一习俗。

葫芦与民俗的传说

  古代夫妻结婚入洞房饮合卺酒,卺即葫芦,其意为夫妻百年后灵魂可合体,因此古人视葫芦为求吉护身、避邪祛祟的吉祥物。葫芦与仙道的关系非常密切。《列仙传》上的铁拐先生、尹喜、安期生、费长房这些传说中的神话人物,总是与葫芦为伍的,以致后来葫芦成为成仙得道的标志之一。由于葫芦福禄音同,它又是富贵的象征,代表长寿吉祥,民间以彩葫芦作佩饰,就是基于这种观念。另外因葫芦藤蔓绵延,结子繁盛,它又被视为祈求子孙万代的吉祥物,古代吉祥图案中有不少关于葫芦的题材,如子孙万代万代盘长等。有些民家在屋梁下,悬挂着葫芦,其称之为顶梁,据说有此措施后,居家比较平安顺利;较讲究的民众,则用红绳线串绑五个葫芦,称为五福临门。在台湾的乡间,流传一句谚语厝内一粒瓠,家风才会富,意思是说,在家里摆放一个葫芦,才会发财、富有。

有关葫芦的诗篇

  《葫 芦》

  陈

  坐在矮墙上,我已年老

  老年的我 徜徉在自家院子

  看海浪飞扬

  醒来时 绑我的绳子

  却成了我生长的藤枝

  越过高高的墙顶

  弥漫整个院子

  谁也看不见

  我的内心不停地欢跳

  昨夜的月光奏响音乐

  墙上挂着却是一把

  陈年的琵琶

  当红烛灵光的手抚去

  琵琶上的积尘旧事

  墙上的葫芦被星光击得粉碎

  我坐在自家院子 看漏雨的

  老屋。回响琵琶的歌

  歌声是一条条葫芦藤

  传遍千万个村庄

葫芦产地

  过去有人认为葫芦的原产地是印度与非洲。但据考古材料记载,亚洲的中国、泰国,南美洲的墨西哥、秘鲁,非洲的埃及,都曾出土过石器时代的葫芦化石。早在近一万年前,在我们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已经生长着葫芦植物。据浙江河姆渡原始社会遗址的考古发现 ,在7000多年前,我们的先人就已开始种植葫芦,而用葫芦作为盛水的用具则要早于陶器和青铜器。在以后的岁月里,人们对葫芦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对它的利用也愈来愈广泛,如用它制成乐器,作为养虫的器具,甚至用模具套制出多种多样的高级艺术品——葫芦器。这些都说明,葫芦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植物,不是从外国引进的;当然,也没有材料说明,葫芦是由中国传到外国的。

1、做家务我最棒小组上台汇报。

小组长黄宇喆介绍小组活动情况,李雨菲等同学用幻灯片向大家介绍活动时的照片和体验日记。

 

活动汇报: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前段时间我们开展了以《走进昆虫世界》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大家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分成了学习小组,分别对自己感兴趣的昆虫进行研究。同学们研究的怎样?有什么收获?今天,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进昆虫世界,一起来展示分享活动成果。

    师:展示之前,我提一个建议:汇报的同学要表现大方,声音洪亮;听的同学要有礼貌,认真倾听。下面有请主持人孙予晴、张津铭上台主持,大家鼓掌欢迎。

二、主持人就位:

孙予晴、张津铭(齐):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欢聚一堂,共同运用综合实践的学习方式,探讨有关昆虫方面的问题。我们班的同学表现得非常积极,有的同学上网查找资料,有的阅读大量书籍,还有的同学进行认真的喂养、观察。瞧,个个头上都戴上了自己制作的昆虫头饰,迫不及待地想把带来的成果与大家分享,希望大家喜欢。

三、各小组进行汇报交流

(一)第一小组活动。

1、孙予晴:首先,有请“奇妙的昆虫”小组的成员汇报他们的研究成果。

2、组长发言:老师、同学们,大家好!我们是“奇妙的昆虫”小组,我们小组收集了许多昆虫的图片、谜语、成语等,而且还把昆虫的趣闻也带来了。下面请欣赏我们带来的成果。

(每个成员通过幻灯片介绍)

我们小组汇报完毕,谢谢大家!

3、张津铭:听了“奇妙组”的介绍,真是太有趣了。感谢你们的精彩汇报。下面有请“饲养昆虫”小组成员汇报他们的饲养经历。

(二)第二小组活动。

1、组长发言:大家好!我们是“饲养昆虫”小组。我们小组成员分别在自己的家中饲养昆虫,我们把在饲养过程中,记录下来的日记、研究报告、和喜欢的动物歌曲带来了,希望大家喜欢。

(小组成员用幻灯片的形式展示饲养日记中印象最深的内容和研究报告。)

我们小组汇报完毕,谢谢大家!

2、孙予晴:谢谢“饲养组”同学精彩的汇报,你们的饲养经历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后有请“表演昆虫”小组的成员给大家做汇报。

(三)第三小组活动。

1、组长发言:老师、同学们,大家好!我们是“表演昆虫”小组,请大家认真观看我们的表演,更进一步地了解昆虫。

我是一只…(蝴蝶、蜜蜂、蚯蚓、蜗牛…)

1).肢体游戏,学着昆虫的蠕动、爬行、飞舞、吃东西、逃难…

2).昆虫剧场正式开始…小组设计的昆虫形象隆重登场,随音乐舞蹈…

2、老师小结 :刚才各组都把研究情况向大家作了介绍,我觉得同学们在这次活动中都非常投入。大家走出教室,走进家庭,融入社会,了解昆虫,收获挺大。另外在这次活动中大家还能互相帮助,团结合作,増强了彼此间的情谊,连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也加强了。我对大家的表现很满意。

四、师生进行互动谈感受。

同时,我还想听听同学们在活动中的感受,同学们愿意说说自己的感受吗?(学生自由说)

五、老师总结:

通过这次活动,我们学到了许多课外知识,还懂得了一些道理。让我们永远保持这种探索自然的兴趣,做生活中的小主人。希望在今后的综合实践活动中看到同学们更大的进步与收获。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欢聚一堂,共同运用综合实践的学习方式,探讨有关动物方面的问题。我们同学表现得非常积极,有的同学上网查找资料,有的阅读大量书籍,还有的进行访问调查。瞧,个个头上都戴上了自己制作的动物头饰,迫不及待地想把带来的成果与大家分享,我们的成果汇报活动开始。

组长发言:老师、同学们,大家好!我们是“保护动物”小组。我们小组对附近的村民进行动物方面的问卷调查,从调查中我们发现村民们对动物生存现象并不了解,保护动物的意识不强。因此,我们通过撰写倡议书、宣传标语、手抄报方式向大家宣传关爱动物、保护动物的意识和行动。(小组成员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宣传、《倡议书》形式宣传、宣传标语形式、手抄报的形式宣传。)  

我们小组汇报完毕,谢谢大家!  

 

刚才各组都把研究情况向大家作了介绍,我觉得同学们在这次活动中都非常投入。大家走出教室,走进家庭,融入社会,了解动物,收获挺大。另外在这次活动中大家还能互相帮助,团结合作,増强了彼此间的情谊,连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也加强了。我对大家的表现很满意。  

 

、师生互动谈感受  

师:欣赏完了各小队的展示,老师由衷的感到你们的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通过你们的表现我知道了在实践活动中你们学会了很多东西,也有许多想要说的,那就让我们敞开心扉说说自己的感想吧。  

 同学1:通过这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也知道了一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只有团结的力量大。  

同学2:我感到我在过程中认识了许多动物,也学会了写倡议书。  

 同学3:我在这个活动中知道了自己还有很多不足,以后还要向同学和老师多多学习。  

……  

 

教师小结  

同学们,在这次活动中,我们共同努力,共同学习,共同研究,共同讨论完成了我们自己预定的目标。这次,老师对你们表示衷心的祝贺,在这个过程中,你们每一个人都长大了许多,知道了与人合作;知道了与人交往;知道了如何向陌生人采访等等实践能力,同时你们也学会了小组合作,只有我们共同去努力,才会有更好的结果,相信同学们的下次综合实践活动会更加出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