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有效的家庭教育指导网络
作者:王运宏 来源:中国家庭教育 录入:Admin 字体:
家庭教育指导是指有关专业人员或社会机构对实施家庭教育的成员(主要是父母)从理论、方法、内容和技术等方面进行指导,确保家庭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当前大部分父母关注孩子成长,并增加智力投资,把更多的时间、精力渗透到子女的教育中。但富裕家庭与非富裕家庭之间、知识分子家庭与非知识分子家庭之间、城市家庭与乡村家庭之间,其家庭教育有相当大的不平衡,并造成了儿童间接受教育水平的差别。而在当前的家庭教育中,误区也很多:以“神童”教育替代早期教育,以知识教育替代智力开发,以智力开发替代素质教育,以传统的礼规教育替代现代文明教育;一些父母过分注重孩子的分数,忽视人格养成和道德发展;有些家长的高期望值造成孩子的过分压力,家庭教育的功利主义相当严重。家庭教育不能支持儿童快乐成长,这种不理性的状态呼唤家庭教育指导须广泛有效地开展。遗憾的是,家庭教育指导还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社会开展家庭教育指导还处在相当粗放的状态;家庭教育研究与专业人员的培训还相当欠缺;一些家庭教育指导机构尚在建立之中,但远未形成网络,且教育培训误区甚多;媒介日益成为父母教育的重要渠道,但媒介传播的教育理论、教育方式等过于泛滥。我们要做的是,建立有效的家庭教育指导网络,使更多的父母能够接受科学的教育培训。
一、提高家庭教育地位,理顺家庭教育指导体制
家庭教育是群体教育的先决条件,是整个教育系统大厦的基础。我国有着良好的支持家庭教育的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四十九条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配合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对未成年子女或者其他被监护人进行教育,学校教师可以对学生提供家庭教育指导。党和政府也高度重视家庭教育工作,2001年10月《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多处提到家庭教育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重要作用[1];2002年5月全国妇联、教育部联合制定下发了《全国家庭教育工作规划》;2003年4月,教育部、国务院妇儿工委、卫生部、全国妇联等10个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确定,教育部门要具体指导和推动家庭幼儿教育,与卫生部门合作,共同开展0-6岁儿童家长的科学幼儿指导;教育部门要建立社区和家长参与的幼儿园管理和监督的机构,幼儿园要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充分利用幼儿园和社区的资源优势面向家长开展多种形式的早期教育宣传、指导等服务,促进幼儿家庭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尽管如此,整个社会对教育的关注基本上集中于学校教育,相当一部分行政部门及主管领导以及广大教育工作者,很少意识到家庭教育也是教育事业的一部分,即使意识到了也没有意识到家庭教育指导的重要性。国家采取完备的条件与成熟的措施进行教师教育,但家庭教育指导的机构与场所还相当有限。在妇联系统,一些针对母亲的教育场所比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被改建为酒楼、招待所,即使有条件开展家教指导的地区,也未能经常开展教育培训,且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不切合父母口味。农村地区的家长几乎难有家长培训。
家庭教育既然是教育的事情,教育行政部门就不能免其责任。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推行父母教育的条件首先是要有固定的场所,其次是有基本达到要求的师资。与计生、体育部门以及妇联、共青团组织相比,能够拥有此优势的是教育部门。中小学、幼儿园广泛分布于各城市社区与乡村,人们对学校与教师的置信度,都能使家庭教育指导在学校更切实可行。目前,由于教育事务繁多,教育行政部门未能将家庭教育作为一项重点工作认真抓起来。国家应明确教育行政部门为主联系各种社会力量负责中小学校家长学校督建,拟定标准与实施细则,通过学校与广大教师,将家教指导工作从学龄段往前延伸。教育行政部门加强家庭教育的管理,可以从下列方面进行:指导与督促各级中小学的家长学校建设,组织开展家庭教育的理论方法研究,在相应的教育活动中列入家庭教育的内容,奖励优秀从事家庭教育的专职与兼职人员;联系新闻出版部门对家教图书与期刊进行管理,对家庭教育中介机构进行评估,发布与家庭教育相关的信息。
二、加强家庭教育理论研究与专业人员的培训
家庭教育指导呼唤着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规律和方法,而其本身也要讲究科学性。当前,我国从事高水平家庭教育研究的机构还不多,特别是省级以上教育科研机构、师范院校都很少设立专职家庭教育研究机构,缺乏专职的家庭教育研究人员与教学人员。比如,仅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广州大学与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等单位设立了家庭教育研究所,更多的研究是由一些家教协会、家教学会等群众性的组织以及中学设立的家教研究会等来进行,完成的也是一些层次不是很高的课题。这些研究,往往只局限于对一些现状的调查描述,缺乏理论探讨,研究方向缺乏借鉴、比较和积累。同一层次的重复性议论较多,可比性研究或在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进行更深入地开创性研究较少。另外,大部分师范院校未能设立相应的课程,难以为未来教师指导家长时打下理论基础,在职教师的培训也未能将家庭教育学列入相应的培训课程。专职人员过少、专业知识贫乏制约了科学家庭教育理论向家庭有效传递,农村地区的家庭教育还停留在相当传统的层面中,根本不理会现代家庭教育思想与方法在子女教育中的作用。当前广大父母对家庭教育持续高涨的热情,更需要科学的理论与方法指导他们的家教实践,为此需要发动各有关学科研究人员和实践工作者,理论联系实际,共同探讨家庭教育问题,即借助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文化学、人类学、伦理学等学科的视野、方法论和研究成果,找到自己的研究范式,将理论系统化、逻辑化,形成家庭教育完整的理论体系。
幼儿园教师与中小学教师熟悉儿童成长规律,了解孩子成长的信息。有了教师这一广泛分布的教育者,家庭教育理论就可以从教师个人、教师家庭以及教师与学生家长的交往中成梯级式向社会广泛传播[2]。师范院校开设相关家教课程,能使将来成为教师的学生,更容易从家庭的角度理解孩子、理解教育教学,也可以成为各类家长学校的主讲人。成熟的社区组织要有成熟的家庭教育指导人员,并选择接受过家庭教育相关培训的人员担当。中介组织从事家庭教育活动与咨询人员,除了合格教师担当外,其他人员都要接受培训,首先达到儿童教育的基本要求。
三.发挥学校、社区、媒体以及其他中介机构推广科学家教理论的作用
学校、社区、媒体以及其他中介机构,在推广科学的家教理论方面,都担当了重要的角色,但影响的程度与效果是不相同的,单纯依赖某一方面,是难以覆盖给所有青少年儿童的家长。只有形成网络,才能更广泛更有效地指导城乡家庭教育实践。
1、学校。虽然各级学校与一部分幼儿园近年来纷纷成立家长学校,但远没有普及,有相当一部分家长学校还停留在一块牌子与几位列入名单的人员中,没有专职人员从事家长指导与父母教育工作。有些家长学校组织开展家长培训,一般会用比较模式化的教材,内容生硬陈旧。有些家长学校收费过多,让父母反感。示范性的家长学校还不多,有些家长学校将家长召集起来,进行的不是趣味化的培训,而是教训式的培训,且不能定期开展培训。
家长学校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最好能采取专职家教老师与班级科任教师联手,分年级分类型进行。家长学校不能将家教理论一次性讲授给父母,以防消化不良。家长学校还应该主动接受父母咨询,随时解答家长的疑难问题。同时,还可以聘请家教指导专家来校讲座,请优秀父母进行家教经验介绍,编写家教读本与父母报,推荐优秀家教报刊与书籍。此外,学校还可以开设家教网站,方便父母查阅。学校班主任由于与家长的密切联系及其在学生中的权威,在传播家教理论方面具有重要地位。学校选聘班主任时,不但要考虑其组织管理与教育学生的能力,还要看他们与家长打交道以及影响家长的能力,使他们能够有形无形地推广家教理论、经验与改进父母教育子女的不良方法。
2 、社区。社区在人们生活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社区家庭教育指导还相当薄弱,很多社区没有很经常性的家庭教育指导活动。现代社区要从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度加强家庭教育的指导,形成良好的家教氛围。
社区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可以利用社区就近的便利,创办“社区家长学校”,可联系社区内的学校,聘请有关老师与专家进行家庭教育现场讲座与面对面指导。社区还可以组织文明家庭评选,将家庭教育作为评选的一项内容,邀请优秀家长与社区内的家长交流,定期推出家庭教育墙板报、板报。单位是中国稳固的社会现象,目前有相当比例的人因人事、职业关系而生活在单位或单位周围。很多单位都有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利用单位组织对已经是父母的职工或即将成为父母的职工在业余时间进行父母教育,不仅可以被职工看作精神福利,而且能够活跃职工文化生活,增加单位人际团结与协作。
农村社区更是家庭教育实施粗放的地区,大部分家长传给孩子的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几句现成话,有相当一部分家长对子女的要求是少交学费,别学坏,能够给家里做点活,哪还有什么智力开发、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当前,要改变这种现状,有条件的乡村可聘请高一级学校的教师父母来村进行教育讲座,发挥文化程度较高的家长的带动作用,力推现代家庭教育理论与科学家教方法向乡村靠近。
3、传媒。媒介分为纸媒介与电子媒介。在纸媒介中,家庭教育指导书籍几乎占据了半壁江山。我国目前有专门的家庭教育报刊约30多种,同时还有相当多的报刊开辟了诸如“家庭教育”、“父母学校”、“家长沙龙”这样的专栏。电子媒介主要以网络为主,一些与家庭教育有关的部门、学会、协会等机构以及学校都开设了相关网络或栏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传媒的生产和传播必然受市场规律的支配,商业化运作无可避免。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市场经济利润原则的负面作用,使得媒介产品的生产与传播,刻意诱惑家长,迎合家长,相当多的理念与方法过于简单,经不起推敲,有些媒介直接以考试为中心;概念化模式化以及互相矛盾的教育知识使得父母眼花缭乱,无所适从,降低了媒介应有的教育作用。
大众传媒是家庭教育指导相当重要的力量,在介绍与推广先进家教理论的时候,应该具有专业知识和质疑的精神,对社会的各种说法有一定的知识准备。媒体在进行家庭理论推广过程中,要坚守自己的社会职责,尽力把家长引入科学的教育领域,排除一些花里胡哨的说法和口号。媒体从业人员要不断学习家庭教育专业理论,超越感性经验的局限,不被喧嚣一时的说法或者商业宣传牵制,坚定正确的家庭教育专业方向。同时,家庭教育期刊、广播、电视、网站受众具有年龄跨度大、地域范围广的特点,家庭教育知识的表达方式需要通俗、简洁、易懂,同时,也要讲究学术表述的规范,使传播的家庭教育知识既有可读性又有可靠性。
4 、中介机构。家庭教育尤其是早期教育存在很大的市场,这样的市场催生了一些从事家教指导与咨询机构的形成。因为有赢利的需要,这些机构服务的范围集中于那些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赢利性的中介机构参与家庭教育咨询与策划,关键在于从业人员的高素质。因此这类公司注册时,有关部门一定要将经营人员的个人素质与从教经历列为重要内容。这样的机构应该聘请一些教育专家与家教专家担纲指导方可注册,组织大型活动时应该报请教育主管部门审批。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与教研机构应该支持这类机构开展有意义的培训指导活动。这类机构的发展方向应该专业化,家教指导的方式可以多样化,要以高质量与优质服务来扩大自己的服务范围,而不是从事简单的招生中介与图书经营。每一个这样的机构都要形成自己的特色,特别要防止欺诈行为的产生与漫延。
非营利性家庭教育指导培训机构一般集中在妇女联合会、人口与计生部门、卫生部门、体育部门以及共青团组织内部,比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人口教育中心,健康教育所、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国家明确这些机构义务开展不同时期与不同类别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与父母教育工作。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有一部分此类机构利用这些场所进行有偿培训,不要改建为酒楼与招待所,扭曲了其应有的社会职能。国家应该明确这些机构开展有意义的家庭教育指导与服务工作。
(作者单位系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处)
主要参考文献:
[1]杨辛.德育创新:学校、家庭、社会[J].教育科学研究.2005,2
[2] 周兢.走出“幼儿早期阅读教育”的误区[J].早期教育,2003,7.
基于家庭教育模式的几种家庭教育方法 |
钟 铧 |
一、家庭教育模式分析
对家庭教育进行模式分析,因为分析视角的差异,家庭教育模式的类型也存在差异。以教育意识为核心,家庭教育过程表现为四种模式。
第一种模式为家长、孩子都有明显的教育意识,也就是说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家长具有明显的教育子女的意识,孩子也意识到家长在教育他,具有被教育的意识。这种家教模式具有教育意识性强的特点。家长的教育意识非常明显,具有很强的外露性,孩子能够通过聆听家长的话语、观察家长的表情、活动、动作等迅速、准确地意识到家长在教育他。由于这种模式的教育意识性强,家庭教育的目的性、方向性明确,家长能够迅速地向子女传情达意、实施教育,这种模式深受家长欢迎。不过,由于有的家长素质低、教育方法不当、子女逆反心理及亲子关系对立等因素的影响,这种模式的家庭教育容易引起子女的反感,教育效果有时反而不好。
第二种模式为家长有明显的教育意识,而子女没有意识到家长的教育目的,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这种模式的家庭教育表现为,为了培养孩子的某种品质使之获得一定的生活经验,家长特意组织、安排了某种活动或交往,使孩子置身于其中,通过子女的主体性活动,达到教育的目的。对子女而言,这种活动或交往是作为他们的生活本身存在的,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这是家长特意安排、组织的,在活动或交往中,使孩子置身于其中,通过子女的主体性活动,达到教育目的。在活动或交往中,孩子发挥了自我教育的主观能动性,受到了教育。这种教育模式的呈现既可以是家长刻意追求的结果,也可能是虽然家长有明显的教育意识,但是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子女没有意识到家长在教育他,自然而然出现了这种结果。在这种模式中,家长的主动性主要表现为根据教育意图组织活动、创设情景,家长不能暗示或指导子女的行动,应该充分发挥孩子的活动主体性。
第三种模式为家长没有教育意识,而子女却有明显的受教育意识,能主动接受教育。这种模式中的家长活动只是他的生活本身,尽管家长有时意识到自己的活动、言行可能会对孩子的身心发展产生影响,但是在活动中却没有以自己的活动、言行主动接受教育。从孩子的感受的视角观之,这种模式与第一种模式有些相似,不同点在于:在第一种模式中,孩子尽管领会到家长的教育意图,却未必买家长的帐,主动配合家长接受教育;而在第二种家教模式中,孩子能够主动受教育。如果以形象化的语言表达这种模式的教育效果,可谓“无意插柳柳成荫。”问题是孩子为何对家长无教育意图的活动产生错觉并主动接受教育?显然,在这种模式中孩子的活动具有自我教育的性质,他们出于求知、成长的愿望而把家长的生活赋予了教育的意图,当然家长自身素质、形象具有教育意义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
第四种模式为家长没有教育意识,但是孩子往往在意外中受到教育。这种家教模式的特点在家长与子女的共同活动和交往中,家长没有教育孩子的意图,孩子也不认为家长在有意地教育他,但是孩子却受到了教育。显然,家长与子女的共同活动和交往,对家长而言只是家庭生活本身,但是对孩子而言却产生了家庭生活中的自我教育。
根据教育意识的有无,把以上四种家庭教育模式列表如下:
家庭教育模式类型表
教育主体
教育意识
模式类型 家长 孩子
第一种模式 有 有
第二种模式 有 无
第三种模式 无 有
第四种模式 无 无
从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一角度分析,第三、第四种家庭教育模式已经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家庭教育,因为家长作为“教育者”没有教育子女的目的性。尽管如此,这种家庭生活本身因为孩子的自我教育的存在使其具有教育意义,我们仍然把它归为家庭教育,目的在于使家长意识到,自己对孩子的影响无处不在,增强家庭教育责任感。
二、 几种有效的家庭教育方法
很多家长习惯于对孩子进行说教,甚至以说教为唯一教育方法,其效果并不理想。根据对家庭教育模式的分析,以下几种家庭教育方法可供家长使用:
身教法
这种家庭教育方法要求家长意识到自己是孩子学习的榜样,不断加强自身修养,为孩子的做人做事树立良好的榜样,使孩子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形成正确的认识观点、态度及良好的行为习惯。在第一种、第二种模式的家庭教育活动中,孩子更多的是从家长组织、设计的活动本身受到教育,例如,父母为了增强孩子的体质,鼓动孩子去登山。而在第三、第四种模式的家庭教育活动中,孩子更多的是从家长的言行获得教益。因为在家庭教育活动中家长的身教更容易使行为规范具体形象化,体现出行为规范的可信性、可行性,家长在亲子关系中具有权威性,青少年以观察模仿为重要的学习方式,所以家长应该以身教为首要的教育方法。
许多家长常常进行言教,而忽视身教。家长不仅应该从身教的作用理解它的重要性,而且应该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来增强身教的自觉性。在第一、二种模式的家庭教育中,家长具有教育子女的意图,此时,家长比较容易意识到自己的言行、形象对孩子的教育意义,注意进行身教;而在其它两种模式的家庭教育活动中,家长没有教育意识,这时家长很难意识到自己的教育责任,不容易做到注意自身形象进行身教。所以,家庭教育模式给家长以启示:家庭无小事,事事是教育;家长无小节,节节皆楷模。从家庭教育模式的角度看问题,家长应该意识到自己时时处处是孩子学习的榜样,意识到身教的重要性,加强自身修养,充分发挥身教的作用。
鼓励法
从家庭教育模式的角度分析,无论是哪一种模式,家长的态度对孩子的自我教育与发展都是一种重要的影响因素,家长应该重视自己的态度对孩子的影响。就第一、第三种家庭教育模式而言,由于孩子意识到或者错觉性地意识到家长在教育他,所以孩子特别关注家长对他的态度。就第二、第四种家庭教育模式而言,虽然孩子没有意识到家长在教育他,或者并不认为家长在有意地教育他,但是孩子还是能够感受到家长对他的态度。与孩子留意、注重家长对他的有意的态度相比,虽然孩子不太在意家长的无意的态度,但是家长的态度毕竟是他(她)对孩子看法的真实流露,终究会对孩子产生影响。因此,笔者提出:“没有不会对孩子产生影响的态度,只有不重视自己的态度对孩子产生影响的家长。”
当孩子遇到挫折、遭到失败、犯错误之时,家长应该容许孩子的不足、失败,从孩子令人不满的状态中发现积极的因素,向孩子表达自己对此的看法、宽容的态度以及对孩子的期望,以使孩子从中获得鼓舞,不断奋进。有一个学生考了全班倒数第一,家长看到儿子的考卷后,微笑着说:“太好了,儿子!这回你没有心理负担了!”儿子大吃一惊,忙问:“爸,你不是有病了吧?”他说:“没病。你想想,一个跑在最后的人还有什么负担呀,你不用担心再有别人会超过你,你只要往前跑,肯定会有进步!”儿子受到启发,心里高兴起来。第二次,儿子考到第二十九名。第三次,儿子考到全班第十名,父亲激动地说:“太好了,儿子,你真了不起,离第一名只差九名了。”无论孩子成绩如何,这位家长都给予孩子以正面的鼓励。当孩子遇到挫折、遭到失败、犯错误之时,他们特别需要家长的理解、宽容、尊重、鼓励,此时家长对孩子令人不满的现状的认识、态度,严重地影响到孩子今后的学习、生活与发展。或进或退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长的认识与态度,宽容、欣赏、鼓励使孩子获得信心、力量与进步,而苛刻、不满、打击使孩子自卑、泄气、退步。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习惯于对孩子苛求、不满、批评,而较少宽容、鼓励、支持,即使是孩子取得了进步,内心满意孩子的成绩,表面上也是不欣赏,担心孩子因此在此,笔者提出:“没不需要欣赏、鼓励的孩子,只有不去欣赏,鼓励孩子的家长。”
经历法
对孩子的成长、发展而言,他人的言教毕竟是一种间接经验,其教育作用终究不如孩子在亲身经历,实际锻炼中获的认识、体验那么深刻、有效。现实生活中,我们的家长却习惯于说教,而不重视孩子的亲身经历教育,往往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有一位小学生的家长反映,孩子早起磨磨蹭蹭,不急着起床、洗刷,提醒她上学要迟到了,也不管用。虽然多次给她讲早晨上学要抓紧时间的道理,也不见效果。如何才能让她早起有紧迫感,笔者给他提议,不要再提醒她、对她进行说教,顺其自然,有意地让她迟到一次,让她经历一次上学迟到、挨教师的批评,使她从亲身体验中认识到要遵守学校纪律、早晨要抓紧时间的道理。亲身经历法对于培养孩子的思想品德及独立生活的能力非常有好处,不过有些家长却不愿意采用此法教育孩子。例如,很多家长舍不得让孩子进行吃苦教育、挫折教育,主要原因在于舍不得孩子吃苦受罪。护犊之情可以理解,但是“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为了培养孩子的良好素质,需要让孩子去经历风雨,在亲身经历中成长。
让孩子接受亲身经历教育需要家长有意地组织孩子进行活动和交往,让孩子置身于活动和交往中,使其从中受到教育。在第一种家庭教育模式下的亲身经历教育中,家长、孩子都具有教育意识,家长要组织、甚至要参与活动、交往。这种模式下的亲身经历教育需要孩子认同家长的教育意图,配合家长的教育安排,这一特点决定了它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也就是说,家长以这种模式进行家庭教育,并不能保证孩子积极主动地参加所组织的活动与交往。例如,孩子孤僻,不愿与人交往,家长采用第一种模式教育孩子以培养孩子合群及与人交往的能力,孩子可能因为原有个性,不认同、配合家长的教育;孩子胆小,为了使孩子克服胆怯,家长采用第一种模式教育孩子,孩子可能因为胆怯会拒绝参加父母设计组织的活动。此路不通,另觅它途,家长可采用第二种模式来弥补第一种模式的不足。笔者的女儿有些不愿与人交往,平时告诉她多与人交往,结果事与愿违。一次,孩子在楼下让我把钥匙从窗户丢到楼下以便打开储藏室的门,结果我把钥匙丢到三楼窗外的空调上,女儿要我到三楼邻居家把钥匙取回来。我灵机一动,这不正是教育孩子与人打交道的好机会吗?我告诉女儿我正在炒菜不方便帮助她。要她自己去做这件事,女儿只好自己去了三楼。女儿回来后兴奋地告诉我她如何有礼貌地敲门、请求阿姨帮忙取下钥匙。第二种家庭教育模式下的亲身经历教育要求家长创设一种看似无意的教育情境,让孩子置身其中,使其在独自的亲身经历中受到教育。(作者单位系山东德州学院基础部) |
|
让家庭教育走进中小学课程
杨启光
一、中小学开设当代家庭教育课程的意义
家庭教育的有效进行是教育成功的基础,必须从小学教育做起,在中小学开设家庭教育。首先,社会变迁下,家庭教育出现许多问题,家长与社会积极要求学校能提供特别的支持,中小学校广泛设置家庭教育课,符合社会需求,可弥补家庭功能式微的缺憾,使学生获得身心健全发展的指导效益。其次,学生关于家庭的认知必须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家庭规律认知建构应该及早进行,让学生从小认识正确的家庭伦理、家庭价值观、婚姻中的两性互动关系及子女角色扮演等重要家庭生活内容,进而内化成为行动,从中小学教育入手是比较好的时候。再次,在中小学设立家庭相关课程,可以唤起家长重视家庭教育,主动积极与老师配合,可以促进家长反思对照自己家庭生活与家庭教育,提高家长的教育素质,有利于青少年儿童的健康发展。最后,学校实行家庭教育课程,积极规划相关活动,形成整个学校教育体系,重视家庭的品质提升,可在全社会形成关注家庭教育的环境氛围。
二、中小学开设当代家庭教育课程的新视野
1.中小学校家庭教育课程目的
台湾地区教育管理部门将中小学生纳入家庭教育的优先对象,强制中小学每学年至少开设四小时家庭教育课,是对学校赋予家庭教育的法定责任。《家庭教育法草案》的主要精神,是让学生从小认识正确的家庭伦理、家庭价值观、婚姻中的两性互动关系及子女角色扮演,给日后为人夫为人妻作准备。美国学家庭教育课程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使他们以后胜任持家和具备独立家庭生活能力。
2.家庭教育课程内容
台湾地区中小学家庭教育课程主要包括两性教育、婚姻教育、亲职教育、性教育、世代伦理教育等。在美国,家庭教育还包括家庭资源管理、家庭沟通等。
3.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在课程的调整设计上,主要结合其他学科领域的课程共同实施。在台湾地区,这门课程在中小学通过饮食、衣着、生活管理与家庭等四项核心内容的学习,使家庭生活在学校课程上得到适当体现,从而培养健康的个人,建立美满的家庭、和谐的社会。各学习领域必须将教学生活化。
4.课程资源的开发
台湾地区教育部门指定单位成立相关课程研发中心,负责研究家庭教育课程和教材,供中小学参考并积极培训师资,增加有关知识和正确观念,为引领未来家庭作准备。台湾地区与美国大学积极满足社会需求,承担课程开发、人员培训,设立家庭教育研究中心、家庭教育研究所,或将原来的院、系资源作优化调整,成立新的家庭教育院系,形成完整有力科学的家庭教育课程结构体系,服务社会,赢得发展空间,极大地支持中小学课程的实施。
三、中小学开设家庭教育的现实途径
1.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形成重视家庭教育的社会氛围与成熟环境
全社会都要深刻认识到家庭教育对个人发展、家庭幸福、社会稳定和国家强盛的重要作用,积极倡导并支持家庭教育的成长和发展。积极推广先进经验,在政策机制、资金方面努力创新,为家庭教育的开展打好基础。
2.中小学校从领导、教师到学生家长,必须深刻认识开设家庭教育课的重要意义
统一认识 ,积极开展适全本地区、本学校生活经验的课程开发与设计,努力提高专职教师素质,积极创造适合学生家庭生活经验的各种活动,形成关于家庭方面的认识与技能。结合新的基础教育改革机会,提升学校的特色与品质。
3.充分发挥高校在支持中小学家庭教育课程方面的作用。
中小学需要具有跨专业、多学科视野的专门性家庭教育师资。大学院系必须整合资源,培养中小学需求的师资。高校要大力改编与自编水平高、有特色的适用于中小学的教材与辅助资料。积极开展大学与中小学教师的合作与交流,共同研讨家庭教育的问题。
(摘自《教学与管理》2005.2)
关于家庭教师对学生非智力因素产生影响的调查 |
姜海兰 梁德友 |
一、 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请家庭教师(亦可简称“家教”)已被人们普遍接受了,从繁华的大都市到偏远的小县城,请家教、当家教都己不是什么稀罕事了。随着家教现象的日益普遍,家庭教师也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众所周知,家庭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既包括智力方面显而易见的影响,如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能够掌握美术或音乐技能等,也包括非智力因素方面潜移默化的影响。非智力因素是美国著名心理测量学家韦克斯勒于1950年提出来的一个重要心理学概念。从心理学角度分析,非智力因素包括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态度、习惯等心理素质。任何一个学生的学习过程都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家庭教师辅导的对象也不例外。但是在当今社会,多数家长大多只关注家庭教师对自己子女智力方面的影响,而对非智力因素影响没有给予必要的重视,这是家长认识中的一个“盲区”。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笔者想通过调查家庭教师对学生非智力因素影响的一些问题,引起广大家长和家庭教师的关注。
二、调查方法
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以南京市拉萨路小学、金陵石化子弟中学的学生、南京晓庄学院从事家教工作的在校大学生和部分中小学生家长为调查对象,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分别抽取中小学生各50名、学生家长50名、在校大学生50名,共200人构成本次调查的样本。
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采取的是问卷调查法和个别访谈法。
问卷共分三个类型,全部为封闭式问题,核心问题是“家庭教师是否会对孩子的非智力因素产生影响?”其中,中小学生问卷上有4条相关题目,大学生问卷有5题,家长问卷有3题。对中小学生和在校大学生的调查采取当场填写、当场回收的方式,有效回收率为98.7%。对中小学生家长的调查由于是委托回收,故回收率较低,为66%。实际问卷调查样本构成情况见表1。
表1问卷调查样本构成情况
调查对象 |
小学生 |
中学生 |
在校大学生 |
家长 |
合计 |
发放数 |
60 |
40 |
50 |
50 |
200 |
回收数 |
58 |
40 |
50 |
33 |
181 |
有效卷 |
58 |
40 |
50 |
33 |
181 |
另外,笔者又从问卷调查对象中抽取了部分对象对之进行了访谈。对中小学生主要围绕“您对家庭教师的看法如何?他的辅导活动对您产生了哪些主要影响?”等问题进行访谈,而对家庭教师的访谈是从谈自己家教的切身体会来进行的。
三、调查结果
(一) 问卷结果
1.南京市中小学生聘请家教的情况
表2
调查对象 |
小学生 |
中学生 |
合计 |
回收数 |
58 |
40 |
98 |
聘请家教 |
24 |
20 |
44 |
百分比 |
41.4% |
50% |
44.9% |
现在南京市小学生中有家庭教师的已达41.4%,中学生中则有50%之多。这说明了家教现象在南京市也很普遍,这是本次调查得以展开的现实基础。
2.学生对选择什么样的家庭教师的看法
表3 调查对象
|
小学生 |
中学生 |
“能很好地指导学习,提高我的学习成绩”型 |
66.7% |
50% |
“性格开朗、道德素养高”型 |
33.3% |
50% |
关注点行为习惯 |
50% |
80% |
对家庭教师的知识 |
50% |
20% |
在这一问题的认识上,中学生和小学生的看法有些差异。中学生与小学生相比,由于个体社会化时间更长、心理发展水平已达到一定程度,因此,其认识也更加全面。他们对家教的关注更多的是其言行举止,行为习惯,小学生由于学习压力、家长督促等原因,在理想的家庭教师类型中,高达66.7%的孩子认为应把“能很好地指导学习,提高我的学习成绩型”老师放在首位。但我们也要注意到,亦有33.3%的孩子认为老师的品行、性格更加重要。
3.学生对自己家庭教师的态度
调查对象
对家庭教师的态度 |
小学生 |
中学生 |
喜欢 |
82.4% |
85.3% |
不喜欢 |
10.2% |
5.1% |
谈不上喜欢或不喜欢 |
7.4% |
9.6% |
本题为半封闭式问题,关于“喜欢自己的家庭教师”的主要理由统计如下:知识渊博、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启发思维、态度亲切平等、为人坦诚等:关于“不喜欢自己的家庭教师”的主要理由有:讲课深奥听不懂、感情交流太少、没有学习兴趣、不喜欢有人管着自己等。
4.家长、家教对家庭教师是否会对学生非智力因素产生影响的看法
表5 调查对象
|
家长 |
家庭教师(在校大学生) |
会 |
42.4% |
84% |
不会 |
48.5% |
8% |
不清楚 |
9.1% |
8% |
合计 |
100% |
100% |
(二)访谈结果
1.部分学生认为,通过家庭教师对自己的辅导, 自己的学习成绩有了明显提高,学习的自信心大大增强,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自己比以前喜欢和他人交流,性格开朗了许多。
2.也有部分学生认为,在家教的帮助下,成绩不但没有进步,而且下滑了,因为心理上产生了依赖性,自己对作业中问题的疑难,不是开动脑筋思考、分析,而是等待家教的帮助,久而久之,便形成思想上的懒惰。另外,家教的辅导加大了课外作业量,自己本想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后,痛快地玩一会儿,但是家教辅导又不能不进行,所以,自己对学习产生了厌烦心理。
3.晓庄学院的小陈同学认为,家庭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全方面的,某些时候,非智力因素影响甚至会超过智力因素方面。他自己就有切身体会。小陈曾经辅导过一个小学五年级的学生。这个学生性格内向、自卑,学习成绩很差。因此,家长找到小陈,请他给孩子补补课。小陈和他一起学习,时时用一个大哥哥的亲切态度对待他、关心他,时间一长,这个孩子就和小陈成了无话不说的好朋友,不仅遇到难题会主动请教,成绩提高了,而且精神面貌也变了,他成了一个开朗、活泼、自信的孩子,跟以前简直判若两人。他对小陈说,是小陈对他的尊重和关心改变了自己,看到老师常常风里来、雨里去持之以恒地辅导自己,觉得如果自己不好好学习就对不起小陈老师了。更重要的是小陈老师告诉他不要自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赋,只要好好学习都会成功的。小陈说,其实在学习上他对这个孩子的帮助很少,只是消除了孩子学习的心理障碍,使其有了学习的动力和信心。
四、分析与结论
追溯历史,我们可以知道,早在我国的夏末商初时期,就己出现“家庭教师”一职,当时称之为“师保”、“女师仆”。《墨子·尚贤》中就曾提到,“伊尹为有莘氏女师仆。”〔1〕西周王朝,周公创建了师、傅、保制度,即当时王室的家教制度,该制度一直延续到了清朝末年。不过,其间有一个很显著的变化,那就是请家教不再是王室贵族的特权,平常百姓之家亦可请,当时被称为“家塾”。因此,可以说家教现象在我国持续了几千年。但是,解放后由于种种原因,其又销声匿迹了近30多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行,家教现象再度出现并且日益普遍。家教现象的兴起不是偶然的,而是受社会经济状况、国家选拔任用人才制度及个人发展需要等多方面因素影响而产生的一个必然现象。
具体说来,主要原因有:1.虽然我国正处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时期,但考试仍是当前学生竞争的主要方式,“考不好就不能进好中学,进不了好中学就考不上好大学”,往往一分之差就可能决定一个学生的命运。所以,为了稳操胜券,众多的家长把目光投向了家教,这样可以使自己的子女升学更有把握。所以,家教现象是应试教育的一个必然产物。2.“4—2—1”的核心家庭模式使现在的孩子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望子成龙、盼女成风是当代家长的普遍心态,他们对孩子有着很高的期望值。再加上当今社会是知识经济时代,许多家长为了孩子今后的发展,就请家教给孩子补课、加油;还有的家长希望孩子能有一技之长,因此在孩子小的时候就请家教培养他们的音乐、美术才能或者学习一两门外语。3.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一般人家现在都有请家教的经济条件。过去没有家教时,一些家长想自己辅导孩子,但是,他们或者没有时间,或者受知识水平的限制,如今请了家教,既对孩子有帮助,无形之中也减轻了自己的负担。
正因为家教有了巨大的需求市场,所以相应地产生了一支庞大的家教队伍,其中80%为在校大学生。一些在职教师、离退休教师,甚至“老外”也加入了这支队伍。
家庭教师辅导的对象基本上是中小学生。马克思曾经说过:“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那么,学生的发展是否也取决于和他直接进行交往的家庭教师呢?或者说,家庭教师除了在学习上可以给学生有力的帮助外,能否通过和学生的交往从而对学生产生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呢?
我们先来分析这一问题:家庭教师为什么会对学生产生非智力因素影响?
当代独生子女家庭居多。在这种家庭中,家庭关系相对简单,而个体社会化、优良个性的形成是由丰富、多样的社会关系决定的。在一个家庭中,家庭教师的出现,对一个孩子来讲,也就是一个仅次于父母亲和学校任课老师的“重要他人”出现了。“家庭教师——学生”这一关系给孩子原本相对单调的社会关系增添了一大内容,因此,其对学生个体社会化、优良个性的形成肯定会产生影响。
在人生中,一个人的父母亲往往是他人生中的“重要他人”,他们与父母亲相处的经验,对形成他们最初的性格、态度、意志、情感、习惯有着巨大的影响。在入学之后,孩子的生活中出现了另一个参照指标,那就是老师所给予他的影响。中小学生模仿性强,向师性强,什么事都以老师的言行为标准。因此,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学生都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一个孩子来说,他的家庭教师在他心目中的地位仅次于父母和学校老师,其权威性也是相当高的。因此,自然而然地也会对其产生向师性和崇拜感,家庭教师亦会成为孩子模仿的对象和示范的榜样。
面对榜样范例,观察者关注些什么?向往些什么?也就是说,观察者在显示给他的榜样中选择什么来进行模仿?通过大量儿童行为的实验,可以总结出这样的规律:一般说来,与观察者有着相同或相近的榜样特点,如年龄、性别、兴趣爱好、态度和价值观念等等,会使观察者容易产生向榜样学习的心理倾向。〔2〕目前,在家庭教师队伍中,80%为在校大学生,他们多在80年代出生,年龄集中在18—23周岁之间。因此,在年龄、兴趣爱好、价值观念等等方面与他们的家教对象之间的差别并不太大,他们大多和学生很谈得来,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学生很容易对他们的言行举止产生认同感,把他们作为自己的学习榜样。从而参照他们,对自己已有的性格、态度、意志、情感、习惯进行“修正”。
但是,在对家庭教师是否会对学生产生非智力因素影响这一问题上,我们可以从表5中看出,家长和家庭教师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大相径庭。48.5%的家长认为家教不会对孩子的非智力因素发展产生影响,而有84%之多做过家教工作的大学生持反对意见。为什么反差如此之大?原因是多方面的,认为家教不会对孩子产生非智力因素影响的家长可能基于以下方面的考虑:
1.家教是自己花钱雇佣的老师:
2.家教辅导的内容多是双方事先商定的,多是纯课程辅导;
3.家教辅导多数是短期的(每周大约2——3次而已)。
所以,他的道德修养、言行举止、习惯等对孩子的影响不会太大。其实,每次是“短期”,但次数多了,加起来就成为“长期”了,多数家长没有看到这一点。而且,孩子年龄较小,模仿性强,辨别是非能力弱,他们对新生事物的接受往往比成人还要快。通过对一些从事家教工作的大学生进行访谈,笔者了解到,其实,多数大学生认为,他们和学生家长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金钱雇佣关系。很多情况下,他们和孩子已形成了亲密的朋友关系。某些时候他们比父母更能了解孩子们的需要,所以,他们认为自身的合作会对孩子产生全方位的影响,既有智力方面,亦有非智力因素方面。
一般说来,家庭教师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以下四个途径来完成的:
首先,家庭教师可以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其学习兴趣。动机是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活动的内部原因,在人的智能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能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并争取达到预定的目标。在家教辅导活动中,家庭教师可以通过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比如,中小学生大多对大学生活充满憧憬,而他们的家教老师又大多为在校大学生,所以,在恰当的时候,家庭教师给学生讲讲大学生活,说说各自的理想,能激发学生更大的学习兴趣。
其次,家庭教师可以创设情感环境,培养学生的良好情绪。人的良好情绪是一切活动强有力的发动者和鼓舞者。在辅导过程中,家庭教师以高兴、愉快、饱满的热情投入教学,会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情绪。民主、平等的学习气氛,也会使学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再次,家庭教师可以磨练学生的意志。家庭教师有意识地为学生设置一些难关,能使其养成独立、自信、乐观的意志品质。但是布置困难的任务应当有一定的限度,“跳一跳,够得着”最好,学生经过一定的努力就能完成。如果经过一次一次的努力,但总是不能完成任务,不但会使学生丧失学习成功的信心,反而削弱其意志。
最后,家庭教师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提高学生素质。良好习惯的养成是个复杂而渐进的过程,既需要学生主观的努力,也需要家庭教师和家长的示范。其中,家庭教师的榜样垂范是重要的方式。家庭教师良好的习惯总会表现在自己的言行举止中,学生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道德素质、个人修养是一个人人格的灵魂,在家庭教师和学生的交往中,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身教重于言教,学生能在家庭教师的榜样示范过程中受益匪浅。
综上所述,家庭教师作为一个特殊角色,他不仅能对辅导对象的学习有所帮助,而且在非智力因素方面如学习习惯的养成、意志力的的培养、学习兴趣的增强、自身素质的提高等都能产生影响。
这就要求,我们从事家教工作的大学生以及在职教师等不仅在学识上要提高自己,而且应该提升自己的非智力因素发展水平,了解辅导对象尤其是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增强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学生的成长负责。广大家长也应该摈弃传统观念,不能单纯地把家教作为收取报酬的雇佣对象,要平等对待他们,尊重他们,因为他们是孩子的老师、孩子的朋友。他们对孩子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作者单位系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毕诚.中国古代家庭教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11.
〔2〕朱小蔓.道德教育论丛(第1卷)〔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486. |
|
谈家庭教育中儿童创建性思维的培养与开发 |
赵 军 |
家庭是儿童个性实现社会化的主要场所,儿童个性及思维方式的形成,社会行为的获得,最关键的几年是在家中完成的。当社会热点投诸于探讨反思过去的教育在培养人才的得失时,家庭教育亦在更大范围追溯、寻找人才培养的新契机;当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家庭教育走向与社会发展、人才需求时,家长们自身亦在探求完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同步。
二十一世纪的人才必备的基础素质是要富于开拓性和创造力,因此,作为最早启蒙乃至于影响终身发展的家庭教育,也必须为此开创各种条件和契机,对儿童创造力的开发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也就愈加重要。在现代家庭教育中,对儿童创新精神的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开发理应成为家庭教育活动的主题。思维是打开一切宝库的钥匙,在思维结构的大厦里,创造性思维是中流砥柱,是培养和发展儿童创新能力的核心。创造性思维水平决定着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即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对创造性实践活动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对创造性思维特点的理解 |
|
1、具有实践性和社会性。
中国有句古话——“神仙本是凡人造”,所谓神仙,即指超越常人能力的人,这种能力的产生,就源于创造。创造,是人的全部体力和智慧都处在高度紧张状态下的一种活动。创造性总是与创造性实践活动联系在一起的,是与思维运用已有知识和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活动结合在一起的,新颖独特性是创造性思维的根本特征。
2、是发散思维与复合思维的统一。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发散思维是从给定的信息中产生信息,其着重点是从同一的来源中产生各种各样的为数众多的输出,很可能会发生转换作用”。发散思维强调的是多解求异、触类旁通,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或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这还构不成创造,辐合思维确定发散思维的方向,集中有价值的东西,找到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和正确答案,才能发挥创造力。即任何一个创造活动的全过程,都要经过从思维扩散到思维集中,再从思维集中到思维发散多次循环的巧妙结合,直到解决问题。 |
3、是分析思维和直觉思维的统一。
分析思维就是逻辑思维,即遵循严密的逻辑规律,逐步推导,最后获得符合逻辑的正确答案或做出合理的结论;而直觉思维是人脑对于突然出现在面前的新事物、新现象、新问题及其关系的一种迅速的识别,是对事物的直接的理解和综合的整体判断,即直接领悟的思维或认知。直觉思维与灵感有着一定的联系,在家庭中提倡尊重儿童的个性特点,目的在于鼓励他们抓住突发的灵感思维,通过分析概括,逐步提高创造性思维品质。
二、家庭教育中对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创造性的活动总是与创造性思维联系在一起的,许多心理学家曾对“创造性思维如何解决问题的模式结构”进行过研究,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英国心理学家瓦拉斯(Wallas)的研究。他认为,无论哪一个科学家、艺术家,也无论是其发明创造的成就具有多大意义,任何发明创造活动都必须经过以下四个阶段:准备期、酝酿期、明朗期(顿悟期)、验证期,这四个环节是不可缺少的统一体。
1、准备时期。这个阶段的主要活动表现在激励儿童创造性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想到有价值的问题。
创造力是作为智慧生物的人类普遍具有的才能。任何人都有创造的禀赋,问题在于要善于发现它们并加以发展,在幼年生活中,对创造才能影响最大的无疑是家庭教育。俄国文豪列夫·托尔斯泰的次子在《我的回忆》里谈到,他原先是个劣等生,由于父亲教育有方,注重引导他认识到知识的趣味性,激发他的求知欲,培养他的创造力,因而在他中学升学考试中,他的成绩让所有的教师都惊讶。更为典型的是被学校认为无可救药的差等生爱迪生,在母亲的悉心指导和启发下,成为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发明大王。
家庭教育是培养孩子创造才能的大课堂,为孩子“设计深远”的父母要抓住孩子发展的有利时机,从培养发散思维入手,强调多解求异、触类旁通,这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基础或者说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发散思维能从给定的信息中产生信息,其着重点是从同一的来源中产生各种各样的为数众多的输出,很可能会发生转换作用。
有些家长,为了维护家长尊严,在小孩面前摆出一副不可冒犯的权威面孔,要培养孝顺听话的孩子,久而久之,儿童的思维能力就会刻板呆滞。实际上,孩子的年龄越小,顾虑越少,思维越容易发散,求异,那么创造倾向性越强。现实生活中很多成人往往习以为常的事情,在孩子们的世界里觉得很离奇,因而充满新鲜和好奇感,想探求其中的奥秘。然而许多家长却习惯灌输现存的答案,忽视、埋没这刚出土的创造力幼芽而阻止孩子探寻;有时家长对孩子提出的问题无法回答,不通过讨论或其他途径寻找答案,以保护孩子的积极性,相反粗暴地嫌孩子“烦”,不回答或不许孩子提问,为保全“父母权威”而熄灭孩子创造的火花。
所以,家庭教育中,父母要收起权威面孔,用微笑耐心创设民主祥和的家庭氛围,注意培养儿童的独立思维能力。父母要鼓励孩子多提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引导孩子寻找答案,并注意培养孩子独立思维的能力。“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礼记·学记》),这就是说,好的教育方法应当是注重开导,加强疏导和开发,培养孩子发散思维,开发想象力,并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2、酝酿(开发想象力)阶段。
在这一阶段简单的问题可能很快找到求解方法,但碰到的复杂问题可能要经历多次失败的探索,在冥思苦想中百思不得其解。这时就需要家长鼓励孩子发挥丰富的想象力,收集信息资料和分析资料,这些对形成跳跃突变功能的思维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可以认为,一切创造活动,几乎都离不开想象的创始作用,想象按其不同的机制和特点,可分为不同的类型。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如从有无目的和自觉性来划分,可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有意想象又可细分为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和幻想三种。想象力的训练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其一,借助形象思维强化想象。它是以反映客观事物的形象特征为主要任务的一种思维形式,在采用形象化联想时,要把思维具体化和形象化,按有意想象的要求去思考,以找出不同的对象之间的联系,建立富有创造性的新形象。
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积极鼓励孩子参加、组织、设计一些竞争性、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实践活动在心理学上被解释为儿童与周围现实相互作用、与周围人们相互交往的过程中,以一定的行为和动作反作用于客观现实的活动,它以认识世界、吸收知识、自我完善、自我成熟的特性为主,通过儿童自己的主观努力主动取得发展。所以儿童的心理随着活动的发展而发展,想象力随着实践活动的增加而得到增强。
其二,借助超常规假设强化想象。经常提出超常规现实的“假设”问题,对于展开想象是有帮助的,如“假如汽车不用人驾驶行不行”、“假如真有外星人存在怎么办”、“如果苹果树高度超过了月亮,苹果还会落下来吗”等。
其三,借助联想强化想象。运用联想也是让想象张开翅膀的重要途径,进行“风马牛不相及”的联想,就可以产生各种各样的想象。另外通过加大儿童的联想跨度,进行相似联想,对称联想和相关联想等的训练,培养他们养成善于将那些表面看来风马牛不相干的事物联系起来的能力。
3、明朗期。是创造性思维中的突变阶段,这一阶段是顿悟期。
在家庭中,家长应该引领孩子学会捕捉灵感。灵感是儿童在实践活动中,因思维高度集中而表现出来的一种现象。灵感的出现与潜意识有关,在潜意识中,对思维进行信息加工,并将其呈现于意识之后就可能激发灵感。苏霍姆林斯基有一句名言:“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上。”的确如此,十九世纪德国伟大的数学家高斯,小时候在帮着父亲砌墙递砖头的过程中,边递边数,逐渐掌握了其中的一些规律,通过多次实践体验,他终于在刚满八岁时,就发明了一个计算系列总和的公式。任何一个创造活动的全过程,都要经过从思维扩散到思维集中,再从思维集中到思维发散多次循环的巧妙结合,需要分析思维和直觉思维的统一。
许多发明创造都源于生活中的某个场景、某项活动的启发,家长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例子,使孩子懂得创造在生活中乃至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并创设机会让孩子体验到创造想象和创造活动带来的乐趣。
4、验证期。这是创造性思维转化成成果的过程,是创造性思维的飞跃期。
有利于创造的家庭环境,不仅会促进求知欲滋长旺盛,激发探索“异常解决办法”的强烈兴趣,而且还会刺激新思路的开拓。有了这种氛围,孩子就能大胆接受突破常规的新事物,愿意大量运用他人的创造性成就来验证自己的成果。
需要进一步强调的是,孩子参加一些竞争性活动或实践活动时,一方面鼓励、引导孩子积极地合作与竞争,另一方面又带动孩子不断地向自己的“极限”冲刺,不断开掘孩子的创造潜能,让孩子不断地发现自己的创造力。如果能帮助孩子自己设计、组织这一类活动,他会更精心地布置,更具有独创性。孩子在实践中能找到探索的途径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且每一次都可能另辟蹊径和产生新的灵感。
三、培养和开发儿童创造性思维应遵循的原则
1、主动施教原则。
家长树立两种信念:一是坚信创造力是人人皆有的,除了极少数患有某些疾病的外,所有正常人都具有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二是创造力是可以通过教育、训练、学习而激发出来的,并且可以不断得到提高,只要在家庭教育方面主动施教并有适当的安排,一定会得到预期的发展。
2、超越模仿原则。
学习不可停留在模仿阶段,应注意在超越模仿方面养成习惯,引导儿童运用思考,采取批判研究的态度,理解学习目的,吸取知识的精华,寻求更深的意义,做出更新颖的设计。
3、以思代记原则。
教育儿童把记忆知识或经验作为创造的基础,而不能当成学习的目的。为此,注意采用启发式代替注入式,在理解中记忆,在记忆基础上运用知识。
4、鼓励求异原则。
要崇尚求异,一题多解,对各种“荒唐想法”不要过早地纠正,更不能压制求解问题中的“离谱想法”。
5、联合启发式的原则。
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拓展他们的视角,任何一个创造活动的全过程,都要经过从思维扩散到思维集中,再从思维集中到思维发散多次循环的巧妙结合,直到解决问题。
6、必须创造原则。
创造力是我们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是未来人才的必备条件。只有在创造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智能水平才能发挥到最高水平,家庭教育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创新精神,开掘孩子创造的潜能,以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作者单位系四平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