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牙齿都要经过从乳牙到恒牙的更替,恒牙的形态是由许多点、线、面组成的多维立体结构,根据每个牙齿的位置、功能的不同而分化为多种形态,共有四类:切牙、尖牙、双尖牙和磨牙。切牙和尖牙位于口腔前部的两口角之间,在笑的时候能够显露出来,合称前牙,具有更大的美学意义;双尖牙和磨牙位于口角之后,被称为后牙。
从结构上讲,每个牙齿大致可以分为牙冠、牙根和牙颈部三个部分:
1.牙冠。牙冠是我们能够直接看到的部分,既有美学意义,又有咀嚼食物的功能。牙冠的外形会因其功能和牙齿的位置而不同。
2.牙根。牙根是牙齿固定在牙槽窝内的部分,是牙体的支持部分,我们看不到。其形态和数目也会因其功能和牙齿的位置而不同,有单根的、双根的和多根的三种。
3.牙颈。牙颈位于牙冠和牙根的交界处,是一弧形曲线。
每颗牙齿都由三层硬组织和一层软组织组成,分别为牙釉质、牙骨质、牙本质和牙髓。
1.牙釉质。它是构成牙冠表面的半透明的白色硬组织,是牙齿组织中高钙化的最硬的组织,其色彩和亮度对牙齿的美白具有直接影响。
2.牙骨质。是构成牙根表层的硬组织,色泽较黄。
3.牙本质。它是构成牙体主质的硬组织,位于牙釉质和牙骨质内层,不如牙釉质坚硬,呈淡黄色,并且会因为牙齿位置的不同、年龄的差异以及外在因素而发生颜色的改变(如四环素牙),而且能够通过半透明的牙釉质呈现出来。
4.牙髓。在牙本质内由空腔,称为髓腔。牙髓是充满髓腔的蜂窝组织,内有血管神经和淋巴组织。
恒牙的种类和特征是:
1.切牙。切牙在口腔前部,对称排列于面中线的两侧,上下左右共八个。其特点是单牙根,牙冠呈楔形,颈部厚而切缘薄,牙冠光滑平坦,颈缘为弧形,颈嵴较圆突。切牙位于牙弓前部,易因意外创伤而折断、缺损,也可因各种原因致牙齿颜色改变。切牙有缺损,对发音和面容有直接影响,是齿形美学的重点牙位。
2.尖牙。尖牙俗称犬齿,位于口角处,上下左右共四个。尖牙牙冠较厚,呈楔形,切缘上有突出的牙尖,便于穿刺和撕裂食物。牙根是单根,但较为长大。由于尖牙位于口角处,牙根又长大粗壮,能够起到支撑口角的作用,所以,如果缺失和缺损,口角上部就会塌陷,使人显得衰老,对面容影响很大。
3.双尖牙。双尖牙又叫前磨牙,位于尖牙和磨牙之间,属于后牙牙位,上下左右共八个。其牙冠为立方形,上颌一般有双尖,下颌第二双尖牙有时有三尖。牙根扁,有的有分叉,以利于牙的稳固。双尖牙有协助尖牙撕裂食物和协助磨牙捣碎食物的作用。
4.磨牙。磨牙位于双尖牙之后,上下左右共十二个,有六种形态。其特点是牙冠大,呈立方形,宽大的咬合面上有四、五个牙尖,结构比较复杂,便于研磨食物。牙根一般上颌磨牙为三根,下颌磨牙为双根。磨牙位于最内侧,不易显露。但是第一磨牙的位置和关系对建立正常咬合关系起重要作用,其错位或缺失都会影响正常咬合关系而出现畸形,影响面容的美观。
一般人的恒牙在28~32个之间,牙齿的数目不应少于28个,这些牙齿分上下前后顺序排列在颌骨上。一般人为32颗,上下各16颗。多于32颗或少于28颗牙齿都会影响牙齿的外观,甚至严重影响牙齿的功能和美观。
■ 齿的美学基础
台湾的柏杨先生有一篇文章叫做《牙必其白》,收在他的杂文集《浊世人间》中,写得很有意思,其中有一段是这样说的:“上帝造人,真是奇怪,皮肤的颜色有黑有红,头发的颜色有黑有黄,眼睛的颜色则有黑有蓝,只有牙齿一律雪白。论及女人的三围,该粗的地方粗之,该细的地方细之,论及牙齿,则势必'该白的地方白之’,才是第一等人才。”的确,几乎所有的民族都以齿白为美,中国尤其如此,中国人常用“皓齿”、“贝齿”、“瓠犀”等等来形容牙齿,无不取其白也。但是,细论起来,齿之色却并非一个“白”字能够了得。
牙齿之颜色实际是其结构中的牙釉质和牙本质所呈现出的颜色。牙釉质呈帽子状罩于牙齿表面,半透明,为浅黄色或浅白色,有光泽;牙本质呈淡黄色,也有光泽。所以,天然牙一般呈光泽良好的浅黄色、浅白色或淡黄色。由于牙釉质的上下厚薄不均,透出的牙本质的颜色也就深浅有别,从牙尖到牙根颜色渐深,当然并不是非常明显。另外,牙的色泽还会因种族、肤色、年龄的不同而有所差别。
虽然每个人的牙齿颜色会有很大不同,但健康、美观的牙齿一定是晶莹洁白的。自古以来,人们常以“明眸皓齿”、“樱唇贝齿”来赞美牙齿之美,晶莹洁白、富有光泽的牙齿配以健康红润、充满活力的樱唇,当然会给人以自然的美感,对容貌美起到烘云托月的作用。
牙不白,就算不得美人。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两名女子,一个牙齿生得乌黑,一个牙齿生得雪白;一个千方百计遮掩黑牙,一个想方设法炫耀白牙。有人问黑牙女子姓什么,那女子紧闭嘴唇,鼓起两腮,喉咙里叽咕道:“顾。”又问多少年纪,她鼓腮答:“15。”最后问她有啥本事,她又在喉中答道:“会敲鼓。”别人又问白牙女子姓什么,那女子把嘴张开,答道:“秦。”问芳龄多少,她又把口一张,答道:“17。”问她会做啥事,她便把嘴张大,让黑齿尽露,说道:“会弹琴。”听罢这个故事,您一定忍俊不禁,可是要当心啊,笑的时候一定要保证您的牙齿是白的才好。
不仅中国古今都以牙齿洁白为美,外国也是如此。美国人对于白牙癖的热爱由来已久,早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好莱坞就已经有所谓的“皓齿皇后”了。虽然从古到今都有人鼓吹皓齿如贝,不过这样的美齿比赛行为从不曾如此夸张而集体化,到底是怎么回事?“过去的时尚强调高贵气质,每一张脸孔都面无表情,但这已经落伍了,现在是健康、笑容灿烂的美感当道。”《纽约时报》为这个现象下了如此的脚注。
说起来国人不能不觉得惭愧,虽然我们自诩为文明古国,而且可以找出我们早在唐代之前就有刷牙的历史,但这些现象只在上层,并不普及。而且,我们一直没有专门的牙科医生,这固然与中医的特点有关,我们对牙齿的爱护和保养,却真的远远落后于西方了。有人说,中国人的生活质量离西方发达国家还差那么一步,那就是牙齿问题——许多中国人的牙齿还不够白。每个人的牙齿在生长发育的一开始都是洁白无暇的,但是由于长期饮食一些包括茶、咖啡、酱油等有色物质,或者吸烟,而使牙齿的表面开始发黄,甚至变黑。时间久了,这些色素会因而进入牙齿深层。就像是白色的衣服被染了色,是如何清洗也无法使其恢复清白一样。
从美学角度讲,牙齿的形态可以表现出一个人的个性。如果一个高大威猛的大汉,却有一嘴细小的“糯米牙”,或者一位窈窕淑女,一笑之下露出一口的“大板牙”,一定滑稽可笑。牙齿的缺损如牙折、前牙的“V”形缺损、牙齿过度磨损等等,会破坏牙齿形态的完整性,同样也会影响到容貌美。
此外,牙齿的形态要与面型相协调。从唇面看,牙齿的形态可以分为方圆形、卵圆形和尖圆形三种,应该与相应的面型相协调。
另外,牙齿的排列对容貌美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牙齿的生理功能是咀嚼食物,同时对容貌也有很大影响。牙齿的排列、色泽、大小和显露情况都会影响到容貌。老年人牙齿掉失以后,不但吃东西无味,外形上也出现衰老的表现,面下部凹陷,失去平衡和谐之美。
牙齿的排列一定要整齐才美。古人常有“齿如编贝”的说法,贝壳在水中长年累月地受到洗刷,是洁白无瑕的,若再用绳子编起来,自然是再整齐不过了。牙齿整齐之重要是丝毫不亚于其洁白的,我们常常会看到,大多数美女笑的时候会微露其齿,其魅力真是无穷。但有些美女是笑不露齿的,究其原因,你就会发现,大半不是因为牙不够白,而是因为不够整齐,对美女来说,美中不足,真是可惜得很。
牙齿健美的标准是:无齿病、整齐、洁白、无牙周病,口中无异味,能进行正常咀嚼功能。科学研究也已证明,健康、发育完备、整齐的牙齿是维持美丽脸形的基础,一旦牙齿错位、缺损,面容便会有较大的改变。
整齐的牙齿应该排列成对称的马蹄形,牙与牙之间应该是紧密排列的,没有间隙,将上下颌牙齿咬在一起来看,上面的中线和下面的中线应该是对在一起的,从侧面看上面的牙尖应该咬在下面两颗牙齿相连接的部位,保证牙齿彼此之间有一个很好的嵌合关系,上牙应该盖住下牙,一般不超过牙冠的三分之一,如果太深也是不正常的,上牙应该在下牙的前面也不能太多,应该在3毫米左右,正常的咬合状态下脸形也应该是很协调的,在自然的放松状态下,口唇可以自然闭合,脸形是对称的,从侧面来看,脸形比较平直、没有凹凸,这就是牙齿的正常咬合状态。
不整齐的牙齿医学上称之为错合畸形。下颌前突反颌俗称地包天;上牙盖住下牙的范围大大超过了3毫米,称之为上颌前突,俗称龅牙。此外还有好几种错合畸形。造成错合畸形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两大类:一是由遗传造成的,在人类进化过程中,有许多器官在退化,并且各器官的退化程度不一。相对较小的牙槽骨无法容纳相对较大的牙齿,于是导致了牙齿的拥挤不齐。
其次是环境因素造成的。由于“食不厌精,烩不厌细”,咀嚼功能得不到充分的发挥,牙槽骨得不到足够的刺激,限制了颌骨的生长,从而引起牙齿拥挤。还有的孩子小时有吮指、舔舌、咬下唇及用口呼吸的习惯,对牙齿的正常萌出及其位置排列产生了不良影响,也能引起牙列不齐。
还有恒牙和乳牙的替换障碍。如乳牙的过早失去或逾期不落等,会引起继承恒牙的萌出错位,也是导致牙列不齐的重要原因。
清代的著名词人朱彝尊有一首《沁园春·齿》,不仅写到了美齿是怎样的,也提到了病齿(龋齿),原词是这样的:
文贝编成,密锁华池,悬浆易霑。
爱兰汤乍嗽,含朱愈莹。
瓠犀难拟,排玉还铦。
刺绣花匀,缝衣结扣,持截余丝不用添。
芳津咽,对青梅一点,软却慵拈。
早鸦啼遍前檐,悄叩罢潜将心事占。
见轻尘动处,歌时定启;
愁眉展后,龋惯休嫌。
忍病先寒,因娇或噤,伫想频衔素指纤。
相思字,漫沉吟啮笔,退了毫尖。
词中所讲的美齿,用了“文贝编成”、“含朱愈莹”、“瓠犀难拟”、“排玉还铦”等词,除了“含朱愈莹”之外,都含有整齐的意思。看来,古往今来的人们都认识到了整齐对牙齿的重要性。
美齿代表人物:莫文蔚。香港三栖明星莫文蔚素以百变形象而著称,而她独有的莫式笑容也成为某洁齿品牌的代言人。她的牙齿可真的是透亮、洁白、整齐,再加上她自然、大方的莫式笑容,让众多的影迷为之追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