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八大到波洛克:艺术无国界

 京华赏石 2011-12-18

艺术中国专稿

 

八大作品

文/韦佳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正在展览香港至乐楼所藏明末清初的书画,至乐楼楼主何耀光先生毕生的收藏以人品为第一,说是如果人的节亏品恶,画再精美绝伦也不收藏。所以在这个展览上清初“四僧”(石涛,弘仁,髡残,八大山人)都有精彩的作品。引人注意的是八大山人的《山水图册》,因为它与我们常见的翻眼奇鱼怪鸟,残山剩水败荷不同,没有“墨点无多泪点多”的悲凉,却见“山河仍是旧山河”的心境。这11幅册页像是让自己一生的艺术积累和才华自然的流露,无加思索,不劳匠心。有似于倪瓒的“逸笔草草”,却更是逸笔没完没了。执着固执,墨色前后相似,笔法左右相同,重复重叠。干笔侧锋,皴擦积墨,深灰浅灰,不加晕染,处处留白。干湿浓淡参差满纸,树木山石交错无主无宾,全然是“遍布画面的画法”。

波洛克作品

“遍布画面的画法”或称“遍布法”(alloverness)是美国战后绘画界各流派最重要的话题之一,是让画面做为一个完整的整体,左右上下达到一致性,没有宾主,全面呈现,一目了然。除了画面上的结构,特别体现的是用笔和用色。我们看看波洛克(Jackson Pollock),贾斯珀·琼斯(Jasper Johns),塞·托姆布雷(Cy Twombly),甚至具象画家克劳斯(Chuck Close)等等的绘画,就很清楚。他们背弃了他们传统油画中那种主体加背景的呈现方式和集中刻画突出主体细节的表现方法,更多的体现出绘画的整个过程,无意识的过程,重复性的过程和绘画中的心态。这种对传统的背叛和挑战是否就是一种传承?

塞·托姆布雷作品

八大山人的传承当然与上面所谈不同,且看他《山水图册》最后一页的题跋;“郭家皴法云头小,董老麻皮林上多。想见时人解图画,一峰还写宋山河”。郭熙,董源的笔法,黄公望的山水境界,当然影响他的还有倪瓒和明代董其昌。这些前人的笔墨规律被重复千百遍后溶于一身,到了晚年还在乎什么呢?73岁完成的这11幅册页中可以看出第一幅是以自己熟练的花鸟笔墨,倪瓒的构图,数笔而就。第二,第三幅用董源,黄公望的皴法,这之后的几幅就是无所顾忌,一气呵成,独树一格。重金收买这《山水图册》的八大的朋友黄砚旅感叹道“展玩之际,心怡目眩,不识天壤间更有何乐能胜也”。

美术史的发展中有许多相似相近而偶然的现象和事情,尽管它们发生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或民族。有的时候是个人意识,有的时候是集体意识。有的只是一种艺术实践和艺术行为,有的却是这种实践的艺术理论和艺术运动。这些过去,对我们的今天该会有什么样的启示呢?

八大作品欣赏

八大山人作品

八大山人作品

八大山人作品

八大山人作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