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文章
|
中国传统特殊疗法:刺血疗法(下) 来源:唐汉中医药网 第五节 刺血常用经穴 1.手太阴肺经常用刺血经穴:中府、云门、天府、侠白、尺泽、列缺、太渊、鱼际、少商。此经起穴中府,终穴少商(图14-2)。
图14-2 手太阴肺经腧穴图 2.手阳明大肠经,常用刺血经穴:商阳、二间、三间、合谷、上廉、曲池、肩髑、迎香。此经起于商阳止于迎香(图14—3)。
图14—3 手阳明大肠经腧穴图 3.足阳明胃经常用刺血经穴:头维、下关、颊车、四A、地仓、气户、库房、乳根、天枢、水道、归来、气冲、髀关、犊鼻、足三里、上巨虚、解溪、陷谷、内庭、厉兑。此经起于头维,终于厉兑(图14—4)。
图14—4 足阳明胃经腧穴图 4.足太阴脾经常用刺血经穴:隐白、大都、公孙、商丘、三阴交、冲门、大横、腹哀、胸乡、大包。此经起于隐白,终于大包(图14-5)。
图14-5 足太阴脾经腧穴图 5.手少阴心经常用刺血经穴:极泉、少海、神门、少冲。此经穴起于极泉,终于少冲(图14-6)。
图14-6 手少阴心经腧穴图 6.手太阳小肠经常用刺血经穴:少泽、前谷、后溪、腕骨、阳谷、小海、肩贞、孺俞、天宗、秉风、曲垣、肩外俞、肩中俞。此经起于少泽,终于听宫(图14—7)。
图14—7 手太阳小肠经腧穴图 7.足太阳膀胱经常用刺血经穴:睛明、攒竹、曲差、大杼、风门、肺俞、昆仑、肝俞、脾俞、胃俞、上黪、委中、承山、至阴。此经起于睛明,终于至阴(图14—8)。
14—8 足太阳膀胱经腧穴图 8.足少阴肾经常用刺血经穴:涌泉、然谷、太溪、复溜、四满、幽门、俞府。此经起于涌泉,终于俞府(图14-9)。
图14-9 足少阴肾经腧穴图 9.手厥阴心包经常用刺血经穴:天池、曲泽、大陵、中冲。此经起于天池,终于中冲(图14-10)。
图14-10 手厥阴心包经腧穴图 10.足少阳胆经常用刺血经穴:瞳子髑、颌厌、悬厘、窍阴、头临泣、脑空、肩井、京门、环跳、阳陵泉、悬钟、丘墟、窍阴。此于瞳子髑,终于窍阴(图14-11)。
图14-11 足少阳胆经腧穴图 11.手少阳三焦经常用刺血经穴:关冲、中渚、肩髑、瘼脉、颅息、丝竹空。此经穴起于关冲,终于耳门(图14-12)。
图14-12 手少阳三焦经腧穴图 12.督脉常用刺血经穴:长强、命门、身柱、大椎、风府、百会、上星、人中、龈交。此经穴起于会阴,终于龈交(图14-13)。
图14-13 督脉常用刺血经穴腧穴图 13.足厥阴肝经常用刺血经穴:大敦、行间、太冲、中封、膝关、章门、期门。此经穴起于大敦,终于期门(图14-14)。
图14-14 足厥阴肝经腧穴图 14.任脉常用刺血经穴:中极、气海、神阙、下脘、中脘、上脘、紫宫、承浆。此经穴起于会阴,止于承浆(图14-15)。
图14-15 任脉常用刺血经穴腧穴图 第六节 常见病症治疗 1、昏迷 【治则】 救逆回阳。 【取穴】 人中、十宣、中冲、大椎、印堂、百会、太阳穴。 【操作方法】 1.人中、十宣、中冲,三棱针放血。 2.从印堂→百会、印堂→太阳,梅花针循经弹刺出血。 【注意事项】 对危重病人,必要时用中西医结合抢救。 2、中暑 【治则】 清泻暑热,开窍,醒神。 【取穴】 中冲、委中、十宣、大椎、脊柱两侧、人中、十二井、曲泽、合谷等。 【操作方法】 1.中暑轻度:中冲、合谷、委中、大椎、十宣,三棱针放血。 2.中暑重度:人中、十宣、十二井、曲泽、委中,三棱针放血;脊柱两侧,梅花针弹刺出血。 3.昏厥者加百会、劳宫、涌泉。 4.头晕、恶心加内关、翳明、足三里。 5.惊厥加后溪、阳陵泉。 6.大渴引饮,加金津。以上均用三棱针刺出血。 3、误死 【治则】 回阳救逆。 【取穴】 人中、涌泉、膻中、大椎、脊柱两侧。 【操作方法】 1.人中、十宣、涌泉,三棱针刺出血。 2.头部、脊柱两侧,梅花针弹刺出血。 4、毒蛇咬伤 【治则】 消肿泻毒。 【取穴】 局部为主。 【操作方法】 在被毒蛇咬伤的患部,用三棱针刺出血。 【注意事项】 1.被毒蛇咬伤后,应迅速用带子或布条在伤口上端(约3~7厘米处)扎紧,以防止毒液向上扩散。 2.在针刺放血时,应将患肢放低,进行针刺后,应用手在上部往下推挤压,以促使毒液排出。 5、中风 【治则】 活血祛风,通经活络。 【取穴】 人中、手十二井穴、大椎、命门、翳风、内关。 【操作方法】 1.人中、手十二井穴,三棱针刺出血。 2.在颈后部、翳风、内关,梅花针弹刺出血。 6、风热头痛 【治则】 疏风解表。 【取穴】 印堂、百会、大椎、脊柱两侧。 【操作方法】 用梅花针从印堂→百会→大椎;再从印堂→太阳→风池弹刺。然后两指提捏针刺部位微出血,出血为淡红色。 7、风寒头痛 【治则】 疏风散寒。 【取穴】 太阳、百会、印堂、大椎。 【操作方法】 1.用三棱针点刺太阳、百会出血。 2.用梅花针沿印堂→百会→大椎弹刺,然后推揉此经穴。 8、胃痛 【治则】 理气止痛。 【取穴】 足三里、膏肓、大椎、脾俞、胃俞、腰背、胸腹部、中脘、太冲、二间。 【操作方法】 1.足三里、膏肓,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2.腰背、胸腹部,梅花针弹刺出血。 【随症加减】 1.肝气犯胃加太冲、少冲、二间,三棱针点刺出血。 2.肝俞、胃俞、中脘区域,梅花针弹刺。 9、腹痛 【治则】 舒筋通络,活血止痛。 【取穴】 肾俞、腰阳关、腰俞、委中、阿是穴、脊柱、腰背部、环跳。 【操作方法】 1.腰俞、委中,三棱针刺出血。 2.脊柱、腰背部,梅花针弹刺出血。 【随症加减】 1.急性期:加腰阳关、肾俞,三棱针刺出血。 2.慢性期:加腰两侧、环跳穴,梅花针弹刺出血。 3.伴瘀血:在委中、阿是穴放血,血为紫黑色。 10、落枕 【治则】 舒筋活血,温经通络。 【取穴】 悬钟、临泣、大椎、肩外俞、风门、风池、外关。 【操作方法】 1.悬钟、临泣,三棱针点刺出血。 2.风池、外关,梅花针弹刺出血。 11、乳痈 【治则】 通经活络、清热解毒、软坚散结。 【取穴】 少泽、行间、大椎、肝俞、期门、膻中、肩井、合谷。 【操作方法】 1.少泽、行间,三棱针点刺出血。 2.期门、膻中、肩井、合谷,梅花针弹刺出血。 12、疔疮 【治则】 泻热解毒。 【取穴】 灵台、委中、大椎、肝俞、合谷、巨阙、神门、身柱、脾俞、脊柱两侧。 【操作方法】 1.灵台、委中,三棱针点刺出血。 2.脊柱两侧、合谷、巨阙、神门,梅花针弹刺出血。 13、牙痛 【治则】 舒通经气。 【取穴】 颊车、内庭、大抒、胃俞、下关、大椎、肾俞、合谷、风池、大迎。 【操作方法】 1.颊车、内庭、下关,三棱针点刺出血。 2.合谷、风池、大迎,梅花针弹刺出血。 14、鼻渊 【治则】 疏邪宣窍。 【取穴】 印堂、上星、太冲、身柱、大抒、风池、合谷、迎香、大椎、肺俞。 【操作方法】 1.印堂、迎香、上星、太冲,三棱针点刺出血。 2.风池、合谷、迎香,梅花针弹刺出血。 15、小儿麻痹症 【治则】 通经活络。 【取穴】 解溪、足三里、十宣、曲池、大椎、命门、中脘、阳陵泉、环跳、腰腹部、患肢部、后颈部。 【操作方法】 1.十宣、曲池、解溪、足三里,三棱针点刺出血。 2.患肢、后颈部、背部、阳陵泉、环跳、腰腹部,梅花针弹刺出血。 16、痛经 【治则】 通调气血,佐以活血化瘀。 【取穴】 行间、太冲、大敦、关元、中极、三阴交、膈俞、肝俞、天枢、气海。 【操作方法】 1.太冲、大敦、行间、三阴交,三棱针点刺出血。 2.气海、三阴交、期门,梅花针弹剌出血。 相关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