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孔孟论学

 神采飞扬7 2011-12-26

第九课 孔孟论学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孔子、孟子生平及《论语》、《孟子》的基本情况。

疏通文意,理解重点词句含义。

深层理解《孔孟论学》之内蕴,并能学以致用。

过程与方法:本节课可以“学生分组预习”——“学生交流预习”——“教师适时点拨”——“师生共同小结”的形式引导学习此文,此举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孔孟的人格魅力,体会课文的丰富内涵,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学习

1、导入:

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历经千年而不朽。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习《孔孟论学》(板书课题)。

2、交流查阅的孔子、孟子及《论语》《孟子》的资料。

二、诵读课文,初步感知

1、教师朗读示范。

2、“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激励学生熟读成诵。(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借助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初步了解文章内容。)

三、合作探究,理解课文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点拨相结合落实重点词义。(立、惑、逾、罔、殆、篑、覆、或、暴、弈、数、援、杵、不耻下问、一暴十寒、专心致志)

四、练习:抄写《论语四则》各2遍,翻译一遍。

 

第二课时

一、深入理解,体验反思

1、文章分别从什么角度谈学习之道?

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第一则是孔子自述他进德修业的过程和认识能力提高的阶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生经验不断积累的规律。

第二则论述学习的方法: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相得益彰。

第三则论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勤奋虚心地学习,不懂就问。包括要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

第四则:论述学习的态度,不要止步不前,半途而废。要自强不息,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终能成功。

第五则:论学习态度:学习不能一暴十寒,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不能三心二意,必须专心致志。

第六则:不要迷信书本,读书要有批判怀疑精神。

2、哪些道理和我们今天提倡的主动学习相一致?就其中你感触最深的一则,联系自己的学习实际,谈谈体会。

二、课堂小结

引导学习孔子、孟子各自的语言特色

明确:孔子的语言精粹精策,内涵深厚,文字简洁,哲理性强,格言警句多,发人深思。

孟子:善于作形象的类比,逻辑性强,形象性强,富有说服力。

三、布置作业,巩固拓展

1、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加点字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虽覆一篑      一暴十寒

今夫奕之为数            非然也                   取二三策而已

2、查找一条与为学有关的格言,以一两百字的短文加以阐述发挥,在班级交流展示。

例: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曾国藩)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教后反思:

孔子和孟子作为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确实是非凡智慧的集大成者,他们独具慧眼,神思澄明如水,他们的思想对我国几千年的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滋养了一代又一代读书人。学生能够走近他们、了解他们、感受他们,无论是学习方面还是思想方面应该会获益非浅。而作为八年级的同学,已经具备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他们可以通过自己阅读这篇课文去把握文章的大部分信息。但是,让他们从生活经历中去感悟课文的丰富内涵,特别是借助语文学习的经验去观照自己的实际生活,还有很大的困难。

 

 

第十课  勉学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理解文言词语和句意,把握“勉学”的内容。

过程与方法:以自我诵读、自我质疑、自我领悟为主,教师点拨为辅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领悟作者在文字背后隐藏的家庭教育内涵,感受从观念到内容的浓郁、细致、深远的人文关怀。

重难点:在诵读的基础上,积累文言词语和理解句意,把握“勉学”内容。作者如何运用比喻、对比、举例等多种论证方法使自己的观点更有说服力。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中国古代劝勉人们读书的故事或诗文很多,如悬梁刺股,映雪聚萤,如“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等等。大家回忆一下,然后请同学简单地向大家介绍自己积累的有关勤学故事或诗文。

2清朝时期的彭端淑《为学》告诉人们“为学”的成败在于“为”与“不为”的道理。在论证过程中,插入贫富二僧的故事,增添了文章的说服力,教给读者从根本上解决学习中的困难的方法——要立下志向和勇于实践。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教育家和文学家颜之推《勉学》篇,又给我们提供了哪些有关学习方面有益的认识和借鉴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被推为我国家训专著鼻祖的《颜氏家训》中的一篇《勉学》。

二、领读示范

1.请学生先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自由朗读课文。要求:(1)字的正音,并在书上做好标记;(2)注意句子停顿和语气。

2.教师示范朗读。

3.领读:朗读能力好的学生交替领读。

4.开展朗读竞赛。

1)请同学各自大声地朗读课文;

2)请同学大声流利地朗读课文;

3)请同学大声、流利、快速地朗读课文;

4)按照“大声”“流利”“快速”的要求,进行朗读。

三、整体感知

1.通过朗读,同学们一定感受到了本文在表达方式、语言运用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特点。你能从文章的语言写作形式对文章的体裁进行正确的辨识吗?

2.本文的题目叫《勉学》,请结合文章的内容,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3.通过熟读课文,你还发现了什么?

四、质疑问难

请学生默读课文,借助课文注释、工具书,提问交流,初步领悟文章内容。

1、请学习小组双向交流,相互提出和解答疑难字、词、句的意思,并口头解释课文意思。

2、学生把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提给老师,由教师引导、帮助解答。(第一段:学习在于“修身利行”。第二段:学习在于“固须早教”“不可自弃”。第三段:学习在于“使言行有得”“博览机要”。)

3、请学生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三个自然段的议论要点。(第一段:学习目的;第二段:学习态度;第三段:学习方法。)

4.教师反过来问学生,看还有哪些地方需要进一步落实。如:这三段文字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勉学”,请同学们思考并说出它们各自议论的角度分别是什么?

 

第二课时

一、领悟要义,积累背诵

1.指名朗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1)作者在面对人、教育人、塑造人的情景时,是怎样使自己的看法更有说服力的?(第一段: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第二段:举例论证、比喻论证;第三段:举例论证、比喻论证。)

2)在有说服力的事理面前,作者并没有舍弃对后辈及世人的真情,而是用情感的心灵的沟通去感召后辈,你感受到了作者亲情或人文的关怀了吗?学生思考讨论作者亲情和人文关怀时要联系具体的词句,如:“修身利行”“吾七岁时,颂《灵光殿赋》”“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以此得胜,宁有益乎”“必能兼美,吾无间焉”等句来感受。

3)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教师可适当补充关于作者颜之推的简单介绍,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

2.请学生选择自己感悟最深的语段背一背,进行小组背诵比赛,看谁背得流利而有感情。

二、梳理课文,灵延伸

1.请学生记录下自己学完课文后的感受,并和同学、家长交流。(必做题)

2.要求学生分类整理练习

整理项目

整理内容

作家作品

1.  作者简介:

2.  代表作及意义:

实词积累

1.  说:       4 济:        7 所以:          10 秉:

2.  注:       5          8 进:            11 学者:  

3.  疏:       6可惜:      9 登:            12 专利:

难句翻译

1.  行道以利世:

2.  修身以求进:

3.  然人又坎壈,失于盛年,犹当晚学:

4.  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

事理观点

1.  学习的目的:(2)学习的态度:(3)学习的方法:

论证方法

1.  对比论证(例句):

2.  举例论证(例句):

3.  比喻论证(例句):

名言积累

 

 

教后反思:

根据学生的程度,教师还可以采用以下方式展开教学:可以通过反复诵读,紧紧抓住这个单元的主题“为学有道”的“道”字,通过品读具体的内容来体会“学者”的“为学之道”在于“修身”、在于“早教”、不能“自弃”、要“言行有得”、要“博览机要”,从而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避免象作者在文中所提出的“何必‘仲尼居’即须两纸疏义”的细微探究;再通过教师引导,积累对学习有启示性的句子,联系学生自己学习的实际,说出本文对自己学习的启示,从而强化学生对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

或者根据单元内容的不同,进行比较阅读教学,重点从家庭教育这一点,体现学习这一课的价值之所在。

 

第十一课 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

教学目标

目标与能力:积累重点文言实词,初步掌握举例论证、比喻论证、正反论证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指导学生圈划、品读、诵读来体会作者真挚的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作者对读书的真知灼见,对堂弟的循循教导、切切关爱。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备注:本文是一封告教堂弟郑墨的家信,也是一片出色的驳论文。作为家信,教师要引导学生读出写信人的主张和对堂弟的循循教导、切切关爱。此文为文言文,当然还要推敲文中词义,积累文言实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板书课题、释题
2
、请学生介绍郑燮,并了解《板桥家书》。

明确:潍县的官署中寄于堂弟郑墨的第一封家书

二、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1、读一读这封家信,这位才华横溢、治学有道德兄长,在家信中对堂弟有何告教?

2、如果你是郑墨,你明白了些什么?

三、梳理思路,深入理解

1、在“第一书”中就谈读书,读书是读书人的基本功。今天,我们这些读书人也来读读板桥如何谈读书?明确:驳:过目成诵   立:苦读深思、深入探究

驳:无所不诵   立:择其精华、反覆诵观

2、为什么不直接陈述主张,而要采用“驳论”?

“过目成诵”“无所不诵”很多人误以为正确,可见郑燮倾生平治学之经验,告教堂弟正确的读书方法、言之恳切、情之关爱

四、研读探究,迁移训练

1、“第一书”不仅对读书有真知灼见,对堂弟循循教导、切切关爱,论证也极出色

1)反问句式

(2)比喻论证

3)举例论证

4)正反论证

2、片断写作:选用两种论证方法,以郑墨的口吻,写一段回信,谈一个读书心得

五、作业

完成课课练上的作业

 

教学反思:

此文是一封情深意长的家书,也是一篇出色的驳论文。既是书信又是驳论文的文章,学生已学过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八年级下),教师也可先让学生回顾《答司马谏议书》,然后再指导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学习此文。这样的教学亦是沟通了学生的旧知与新知,有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学习,提高、巩固学生学类似文章的能力。

 

第十二课    黄生借书说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把握文中汗、祖父、无论、惴惴、业、庋、致、省记等词的意思。学习课文对比鲜明的写作特点,鼓励学生珍惜现在优越的学习环境,专心学习。

过程与方法:用多种方式朗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指导学生理清写作思路。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积累文言实词的同时,借助注释弄懂文章大意,充分感受到自己的优越环境要珍惜,努力学习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生活中常有借书借东西一类的事,当你借到你所需要的书时,你会怎样呢?请同学向大家说说。今天我们学习《黄生借书说》,看看作者表达了自己怎样的观点呢?是否和你的想法一致呢?

二、朗读课文,疏通大意

1、自读课文要求:
1).读得清楚:句读分明,节奏合理。读得流畅:语句流利、音韵铿锵。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内容,补充文体知识

2、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并强调部分字词的读音。
3
、学生两人一组,参照书下注释疏通文意,之后请几位学生起立说课文大意,老师和其他学生倾听并纠正他们翻译得不够准确的地方。

明确:

课文标题中的,是古文体中的一种,这种体裁的文章往往就社会生活中的某种现象提出作者的看法,观点是发人之所未发的,一般以议论为主,也兼有记叙和抒情的成分。在写法上讲究波澜起伏,使人感到变化莫测。篇幅一般不长,要做到言简意赅。它起源于春秋战国时策士们的游说,到唐代便扩大成为一种通用的文体。我们以前学习过的韩愈的《马说》,柳宗元的《捕蛇者说》都属这类文章。

强(qiáng)假 惴(zhuì)惴  庋(guǐ)藏俟()素蟫(yín

三、研读课文,理解体味

1、作者写本文的目的是什么呢?找出文中的句子。概括文章写了什么内容?

课文组织内容的思路是先阐明自己对借书读书的看法,然后向黄生提出希望的。因此课文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13段):阐明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
第二部分(45段):向黄生提出读书也必专,”“归书也必速的希望。
讨论交流

作者列举了实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作者运用了3个实例证明书非借不能读也的观点:先以七略四库汗牛塞屋极言天子和富贵之家藏书之多,继而以读书者有几进行反问,表明他们无心读书,有书不读。这两例是叙述的重点,语气也比较严厉。第3例以祖父积,子孙弃概括其他藏书者的情况,意在说明有书不读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这3个实例初步论证了作者观点的正确性。

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论证书非借不能读的中心论点

作者幼时好书,由于家贫无书,向张氏借,但张氏不借,饱尝了借书之难,所以一旦借到书,看过就能清楚地记在心里,因而读书效率很高,这说明借书能促使人发奋学习。到做官之后,经济条件改善了,得书容易了,落落大满,藏书不少,但有书反而不读了,让书布满虫丝,被虫蛀。这样一正一反,两相对照,有力地论证了书非借不能读的论点。

2、为了阐述这一观点,作者是如何着笔的?

小结:作者提出了书非借不能读的论点,并举出社会实例和自己的亲身体会有力地论证了论点。这部分内容意在告诫黄生借书之难。现在借到了书,就应珍惜时光,用心读书。由此课文自然转向对黄生提出希望,这就是课文第二部分内容。
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知幸与不幸归书也必速

知幸与不幸这句话是要黄生以作者幼时借不到书而形诸梦的不幸,知道自己能借到书是非常幸运的。希望黄生懂得借书的艰难,要珍惜眼前难得的机遇,勤奋地读书。归书也必速表面上的意思是希望黄生能尽快把书还回来,似有吝书之嫌,但实际上是作者以此督促黄生要抓紧时间读书,要珍惜少时之岁月

 

第二课时 

一、深入理解,总结全文

学生齐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归纳中心思想。

课文篇幅短小,但观点鲜明,说理充分,感染力强,令人信服,读来就如聆听一个长者对我们既严肃又殷切的谆谆告诫。那么课文在安排内容和运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点?

课文以社会实例和作者自己的读书经历论证了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勉励黄生及青年人要珍惜大好的学习条件,发奋读书。

 

课文在安排内容上构思严密。

充分运用对比的手法说理。

 

二、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学习体会

 

三、课后作业,学习反馈

1朗读背诵教材要求部分

2写一篇读后感

3自选题:课外收集古人苦读书的故事;如有兴趣,编辑小报,关于读书主题的

 

反思:

本文篇幅不长,但运用了多种句式,起了很好的加强语气、表达情感的作用。而且用词简练,语言生动,给人以形象感,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老师也可以从以读促写的角度入手,引导学生细细品味语言,如叙述读书时的两种心理,生动而形象地描绘了读借来的书和读自己的书两种不同神情。

 

十三   问说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借鉴古代学者的论述,培养虚心好问的良好学风;初步掌握正反论证的方法;

积累重点文言实词:广、致、正、难、审、轻。

过程与方法:在疏通字词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有关论证的方法,掌握文中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清学与问之间的辨证关系,不仅是理解文本的需要,也是理解作者写作意图的需要,更是我们学生养成虚心好问的良好学风的需要。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简介作者

1、板书课题、释题;
2
、介绍作者(在学生介绍的基础上进行补充)。

二、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1、读课文,正音。(注意“臆度”的读音)

2、读课文,说说作者的观点:用文中的原话来回答。

三、再读课文,疏通字词

1、请学生在读课文时,把读起来不够顺畅的句子圈划出来,师生共同交流解决;

2、结合注释和古汉语字典,疏通文本,把自己觉得困惑的句子或字词圈划出来,师生交流解决。

3、教师小结:

①积累词语:除学习建议中要求掌握的字词外,重点掌握——词类活用:广、正、多、难、大;

意动用法:轻;

②掌握判断句式的译法:

“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

“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贤于己者……所谓‘就有道而正也’。”

四、梳理思路,深入理解

1、本文是如何阐述“问”与“学”之间的关系的?

2、第二第三段阐述的是什么内容?作者的阐述有何特点?

明确:对当时读书人不能虚心问人的恶劣风气,阐述了学习一定要问的观点。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自然段)提出论点,略加说明。第二部分(23自然段)从正、反两个方面,详细阐述为什么要勤问。第三部分(4自然段)总结  强调为学决不能少问,不应以问为耻,应当学习古人,以好问为美德。

五、研读探究,迁移训练

1、本文的语言特点:多用整句。请学生划出这样的句式,体会这种语言的表现特色及其表达效果。

2、交流学习体会:可以从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的角度来谈;也可以谈谈学了本文后的心得体会。

六、布置作业:读刘开的原文《问说》。

反思:

本文是刘开《问说》的删选本。尽管与原文相比,已降低了阅读的难度,但对初二的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加强朗读的基础上,教给学生阅读文言文的方法还是很有必要。如:利用工具书和注释疏通文本的能力;掌握句式特点翻译句子的能力;梳理归纳文言字词中的不同用法的能力(词类活用、意动用法)等。此外,针对文体特点,梳理思路,加深理解——明确观点;正反论证的方法;整句的特点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