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活剥古诗出新意——剥皮诗话

 兰黛公主 2012-01-02
活剥古诗出新意——剥皮诗话

张百三

              根据“活剥”的具体情况和内容特点,“剥皮诗”可分为若干种,如“谐谑剥皮诗“”、翻案剥皮诗“”、讽刺剥皮诗“”、减字剥皮诗“”、增字剥皮诗”,等等。

  谐谑剥皮诗,属于玩笑之作,内容诙谐、幽默,滑稽而略带戏弄,因而妙趣横生,令人捧腹。明朝时,京城士大夫冬天戴的帽子上,饰有貂套,名为帽套。一天,某士大夫乘马外出,不料帽套被人掠去。同僚见状,便活剥唐代诗人崔颢《黄鹤楼》诗。戏赠某士大夫,诗曰:“昔人已偷帽套去,此地空余帽套头。帽套一去不复返,此头千载空悠悠。”这就是一首谐谑剥皮诗。它仅将崔颢的原诗“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改动十字,便别有风趣,令人忍俊不禁。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这是唐朝著名诗人贺知章的七绝《回乡偶书》,至今仍脍炙人口。清朝时,有个年近半百的老夫子,一心想捞个“秀才”当。但想到自己老态龙钟,怕面试时考官嫌他年纪太大,不予录取,便在面试的头一天剃去胡须,打扮一番,冒充年轻书生前去应考,结果一如既往,榜上无名。他的一个朋友触景生情,将贺知章的《回乡偶书》稍改数字,戏之曰:“老大离家少小回,乡音未改嘴毛摧。老妻相见不相识,笑问儿从何处来?”这首谐谑剥皮诗,极尽戏弄、挖苦之能事,弄得老夫子啼笑皆非,窘态毕露。

  今人童年君也有一首谐谑剥皮诗,题为《再过桥头斋铺》。诗云:“去年今日此门过,人面麻花相对搓。人面不知何处去,麻花依旧下油锅。”此诗脱胎于唐朝诗人崔护的七绝《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作者即景抒怀,仅改八字,别开生面,饶有风趣。

  这类谐谑剥皮诗,虽然并无多大思想价值,但能给人以愉悦和美感,故能传之于世,博得人们喜爱。

  翻案剥皮诗,是推翻原诗的意思,即反其意而用之,变褒为贬,或变贬为褒。有一首流传颇广的诗,批评以种种歪歪道理为借口,不爱学习的人:“春来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正好眠。秋有蚊虫冬又冷,收拾书箱待来年。”有人活剥一首:“春来正是读书天,夏日炎炎不贪眠。秋高气爽正好读,严冬读书志更坚。”这么一改,成了一首赞许珍惜时间勤奋学习的诗,对人们颇有鼓舞、教育作用。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在临终前写了一首《示儿》诗:“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诗中表达了陆游在弥留之际见不到祖国统一,但又坚信祖国会统一的爱国心情,基调是一个“悲”字。七百多年后,爱国诗人柳亚子在重庆,于一九四五年九月十二日,将这首为世人所津津乐道的诗改成:“便死原非万事空,此身已见九州同。中山卡尔双源合,论定千秋属乃翁。”并题名为《戏改放翁临终示儿诗》。这一改,表达了柳先生当时对中国人民抗战胜利的喜悦心情,和坚信光明的新中国即将诞生的坚强信念,基调则是一个“喜”字。这不愧是一首振奋人心、格调高昂的翻案剥皮诗。

  值得特别一提的是,郭沫若的《反七步诗》,更是翻案剥皮诗的佳作。三国时代,曹植的《七步诗》说“煮豆燃豆箕,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原是曹植用以讽刺其兄曹丕不顾骨肉情义的缺德行为之作,几乎是众所周知的。郭老在深入分析此诗之后,别出心裁地认为:“站在豆的一方面说。固然可以感觉到箕的煎迫未免过火;如果站在箕的一方面说,不又是富于牺牲精神的表现?”于是,他一反千百年来人们的传统看法,写出了具有独立见解的翻案剥皮诗《反七步诗》:“煮豆燃豆箕,豆熟箕已灰。熟者席上珍,灰作田中肥。不为同根生,缘何甘自毁?”这是对敢于献身、乐于奉献的美德的赞颂,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

  剥皮诗中,更多的作品是讽刺性的,或讽刺人民内部的某种弊端,或讽刺敌人的丑恶行为和肮脏灵魂。唐人有一首数字诗:“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描绘出了一幅生动的乡村图景。解放前,有人活剥此诗讽刺公路客车:“一去二三里,抛锚四五回,熄火六七次,八九十人推。”去年,有人活剥此诗,写京泸乘车所见:“一去二三里,红灯四五回,停车六七次,八九十人催。”巧妙地批评了交通拥挤,道路不畅的现象,这是属于讽刺人民内部工作上的弊病的讽刺剥皮诗。

  还有两种剥皮诗,并不改变原诗的主要内容,只是增加或减少几个字,名曰增字剥皮诗或减字剥皮诗。如有人将杜牧的《清明》诗缩减为:“时节雨纷纷,行人欲断魂。酒家何处有?童指杏花村。”这便是减字剥皮诗。尽管改诗者可以讲一通每句可以减二字,使之更精炼而又不失原意,但由于缺乏创新,其意义并不大。唐代诗人李义府写有一首诗:“镂月为歌扇,裁云作舞衣;自怜回雪影,好取洛川归。”当时河北有个叫张怀庆的县尉,将此诗每句增加二字,改为一首七绝:“生情镂月为歌扇,出性裁云作舞衣;照镜自怜回雪影,来时好取洛川归。”这便是增字剥皮诗。但这首诗只不过在原作上动了点无关宏旨的小手术,没有在原诗基础上加以引伸变化,更未注入新的内容,赋予作品全新的生机和意义,因而被人讥笑为抄袭,留下个“活剥王昌龄,生吞郭正一”的笑柄,落得后人耻笑。

  在现代文学史上,鲁迅先生是新文化的伟大旗手,在创作剥皮诗方面也是一位高手。他写的《替豆箕伸冤》、《吊卢骚》、《吊大学生》等剥皮诗,脍炙人口,力透纸背,显示了匕首投枪的威力。其《替豆箕伸冤》一诗,依曹植《七步诗》原韵活剥为:“煮豆燃豆箕,箕在釜下泣,我烬你熟了,正好办教席!”为大学生鸣不平,真是正气凛然,何等有力!套用崔颢黄鹤楼一诗改作的《吊大学生》:“阔人已骑文化去,此地空余文化城。文化一去不复返,古城千载冷清清。专车队队前门站,晦气重重大学生。日薄输关何处抗,烟花场上没人惊。”冷嘲热讽,一针见血,令人拍案叫绝。

     【微博】“剥皮诗”的名称。源于古代《文子》一书:“其文好者皮必剥”。后人把模仿别人的诗文,称为“活剥”;把按照前人有影响的诗篇的形式(架子),改动部分诗句,使之变为一首有新内容的诗,称为“剥皮诗”。

来源:秋山红叶博客

活剥古诗出新意——剥皮诗话 - 一中大语文 - 一中大语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