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泰山石刻文化

 问道翰墨 2012-01-08

    被誉为「五狱之首」的泰山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千万年来的帝王将相,文人墨客留下的众多名碑石刻,大都文辞优美,书体高雅,制作精巧,自秦至今,历朝历代,几乎从未间断,石刻内容十分丰富,多为见景生情,抒怀题咏,对泰山壮丽的自然景观起着“点睛”的作用,仿佛是无声的导游,在与自然的结合上,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特别是当我们来到经石峪,只见在一幅几百米宽广的石坪上,以介乎楷隶的书体,刻上《金刚经》经文,字如斗大,总数有上千字,字体遒劲刚健,丰润浑厚,气势壮观宏阔,古劲深雄,真令人叹为观止。有人说,人们的民族是在石头上书写历史的,泰山的石刻中的许多记载,可以与历史相佐证。几千年来泰山之所以成为「五岳独尊」,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其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主要就是体现在石刻上。
   
  
泰山:丰富的石刻文化
                                                      ▲P1:泰山的价值所在

泰山:丰富的石刻文化

▲P2:登高必自

       为泰山登山起点孔子登临处石坊前碑刻(明嘉靖39年济南府同知翟涛题),语出《中庸》“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意思是登高一定从低的地方开始,远行一定从近的地方起步。泰山的“登高必自”石碑有双重含义:1、.碑文字面意思指从泰山脚下往上“登高”必须要“自”此经过。“自”是从、经过的意思。2、“登高必自”加上石“碑”作“卑”的谐音,切合《中庸》“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之句,是古人一个小小的文字游戏。


泰山:丰富的石刻文化▲P3:第一山
      此碑位于“孔子登临处”石坊前。碑高300厘米,宽110厘米。字径65×60厘米,楷书体。系明嘉靖年间巡按山东监察御史李复初题书 。碑阴有 “入云有路” 四大字 ,字径70×55厘米,系明隆庆四年(公元1570年)张继红书,篆书体。

泰山:丰富的石刻文化
▲P4:中流砥柱( 
明嘉靖丁未中秋日,
 
莆田少渠陈甘雨书 
      “中流砥柱”石刻大字径为80×60cm,字体为飞白书体,书于明朝嘉靖丁未年间,即公元1547年中秋,作者为当时任莱芜知县的陈甘雨。陈甘雨为福建莆田人,公元1544年(明嘉靖二十三年)中进士,第二年也就是1545年即任莱芜知县,可以说是得到朝廷的重用。“中流砥柱”一词比喻坚强独立的人或事物,喻指泰山是能抵挡一切的坚强力量。吕继祥推测,罗汉崖附近的溪涧在历史上应该水流湍急,根据石刻所处的位置可以想象,当陈甘雨行至此处时,看到洪流中一块巨石屹立不倒,有抵挡激流之势,再加上作者感情使然,便挥笔在这一巨石上留下了气势磅礴的“中流砥柱”四个大字。
  陈甘雨所处的嘉靖年间朝廷政局并不稳定,而泰山作为国家政权稳固的象征,陈甘雨以天下为己任,在泰山上留下了“中流砥柱”四个大字,抒发自己希望能在动荡的历史环境中干出一番事业,为国效力之情,因此这一石刻有着深刻的历史政治寓意。同时,泰山安则四海皆安,泰山作为中国的国山,自古便有“国泰民安”之说,而“中流砥柱”一词的涵义与“国泰民安”之寓意相辅相成,是对泰山精神的更好诠释。

泰山:丰富的石刻文化
▲P5

      增福庙西约50米盘路的石壁上,有清咸丰的两江总督何桂清在道光丁未年携友游泰山的石刻:“道光丁未二月十七日,督学使者昆明何桂清,偕平湖高振镆、上元王至华、阳湖庄敏、萧山来献琛、固始元伟、无锡秦缃业、归安姜赓元同登,夜宿碧霞宫,次日黎明养云亭观日出。”此题刻在中天门刻于道光丁未年即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共69字,字径20厘米,楷书。

泰山:丰富的石刻文化
▲P6: 天下名山第一 光绪庚子八月,石祖芬题。

       此题刻位于云步桥南。摩崖高160厘米,宽95厘米,大字径20×24厘米,系清光绪庚子年(公元1900)八月,石祖芬题书,楷书体。

泰山:丰富的石刻文化

▲P7:造化钟神秀,语出杜甫《望岳》

泰山:丰富的石刻文化
 
P8:中华民国十年二月九日,偕吴兴沈瑞麟、兴宁于作谦、松江吴葆諴同登岱顶,爰纪岁月,以志游。上海颜惠庆题。
    相从岱岳游,日向天门丽。连蹬曲盘空,危峦高负势。钟声落涧圆,岚气入松(月邑)。此地一登临,幽怀已天际。
      此 
诗摩勒于云步桥南。摩崖高110厘米,宽130厘米。系民国十年(公元l921)二月九日,上海颜惠庆题。诗前有小跋,记载了登岱的时间及同遊者姓名。诗文共7行,满行16字,字径8×9厘米,楷书体。


泰山:丰富的石刻文化

▲P9:江山多娇。

       此题刻位于云步桥南。摩崖高120厘米,宽315厘米,字径62×70厘米,系泰安市文物风景管理局于1983年据毛泽东手迹刻制,草书体。

泰山:丰富的石刻文化
▲P10:如。辛酉春三月,李和谦游山乐。
      此题刻位于云步桥南,摩崖高45厘米,宽110厘米,系辛酉年(公元1921年)春三月,李和谦游山乐题。大字径20*50厘米,草书体。

泰山:丰富的石刻文化                                            ▲P11:逍遥游    一九八九年冬重刻

       此题刻位于云步桥南。摩崖高120厘米,宽400厘米,系泰安市文物局1989年集毛泽东手迹而成。大字径90×80厘米,草书体。  

泰山:丰富的石刻文化

泰山:丰富的石刻文化

▲P12、P13:泰山石刻——唐摩崖

      唐摩崖,刻于唐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九月,为唐玄宗李隆基封禅泰山后所制。铭文刻于岱顶大观峰崖壁上。摩崖高1320厘米,宽530厘米。现存铭文1008字(包括标题“纪泰山铭”和“御制御书”),字径25厘米,隶书。额高395厘米,题“纪泰山铭”,2行4字,字径56厘米,隶书。铭文为玄宗李隆基撰书,相传由“燕许”修其辞,韩史润其笔。形制壮观,文辞雅驯,为汉以来碑碣之最。其书法道劲婉润,端严浑厚,为隶书造成一种新面目,透露出一片太平盛世的景象。

泰山:丰富的石刻文化

▲P14:无字碑

      此石在泰山极顶玉皇庙山门前8米处,因通体无字,故俗称无字。通石由石柱、顶盖石和顶柱石三部分组成。石柱高 495厘米,左右二侧面上宽69.3厘米,下宽83.2厘米;前后二面上宽110厘米,下宽124.7厘米;四隅棱面宽皆约4.93厘米。石柱之下无榫,直接下寝于自然石穴内。顶覆顶盖石,呈覆斗形,类似四阿式屋顶,高40厘米。斗沿厚13.8厘米,左右长166.4厘米,出檐28.2厘米;前后宽97厘米,出檐13.8厘米。顶盖石无任何纹饰,其石质与石柱同,皆为花岗岩质。顶盖石之上为顶柱石,高60厘米,左右宽30厘米,前后厚20厘米,最顶部略呈圆形,亦无纹饰,其石质为石灰岩,疑为后人更换。因此石无一字痕可考,故对立石人及立石年代众说不一。一说是秦始皇封禅坛上北边的石阙,现从汉武帝所立之说。

泰山:丰富的石刻文化

P15

泰山:丰富的石刻文化
P16:与国咸宁,体润万物

1、与国咸宁。乾隆戊辰年仲冬,知泰安府事、长白萨槎题。此题刻在岱顶大观峰西侧石壁上,刻于乾隆十三年(1748)。字面高270厘米,宽100厘米。“与国咸宁”4字竖列1行,字径52厘米,楷书。

2、体乾润物。乾隆十三年戊辰仲冬月。 此题刻在大观峰西侧石壁上,刻于乾隆十三年(1748)。字面高270厘米,宽100厘米。“体乾润物”4字竖列1行,字径52厘米,楷书。


泰山:丰富的石刻文化
P17:万法唯识,登峰造极


泰山:丰富的石刻文化

▲P18:这个大家都比较熟悉吧?

泰山:丰富的石刻文化

泰山:丰富的石刻文化
▲P19、P20:泰山最高处极顶1545米。上面的那个字认识吗?

泰山:丰富的石刻文化 ▲P21:登泰观海
 
 飞来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