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临床治病必须从整体观念出发,不但要重视局部,而且更要重视全局。在方法上,既可通过治疗局部而影响全身,又可通过治疗全身影响局部。中医治则能体现整体观念者举例如下:
(一)调整阴阳
《内经》说:“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调整阴阳从广义来说适用于治疗一切疾病。在具体运用上则有“盛则泻其有余、虚则补其不足”两个方面:
“盛则泻其有余”,主要适用于因邪气实引起人体的阴阳偏胜。如阴邪盛,可出现“阴盛则寒”的寒证,其治则应是“寒则热之”,“治寒以热”,此时宜用温热性的阳药,来纠正阴之偏胜。反之,阳邪盛,可出现“阳盛则热"的热证,其治则应是”热则寒之“,”治热以寒“,此时宜用阴药纠正其阳之偏胜。
“虚则补其不足”,主要适用予因正气虚引起人体的阴阳偏衰。如阴虚阳盛,常是由于机体的阴分不足,引起虚火上炎而致的虚热证,治则应是滋阴清热,常用六昧地黄丸之类;阳虚阴盛,常是由于机体阳气不足,引起阴寒过盛而致的虚寒证,治则应是益阳消阴,常用金匮肾气丸之类。中医常把前者叫作“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后者叫作“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二)间接补泻
间接补泻就是把五行生克关系具体运用到临床的治疗法则,而“虚则补其母,实_则泻其子”就是这一法则的体现。
“虚则补其母”,即当某脏(子脏)虚弱时,除可以直接补益本脏外,还可间接补其“母脏”以治“子脏”之虚,有“母健子强”之意。如培土生金,滋水涵木,补火生土,益金生水,培木生火等,均属“虚则补其母”的范围。临床上,肺结核病人咳嗽胸痛、气短、食欲不振、体瘦、用培土生金(健脾益肺)法治之,往往获效。
“实则泻其子”,即当某脏(母脏)出现实证时,除可直接泻其本脏外,还可以间接泻其“子脏”,来减轻“母脏”的负担,有“母病子分担”之意。如泻心火以平肝木,泻脾土以除心火,泻肺金以燥脾土,泻肾水以宣肺金,泻肝火以壮肾水等均属“实则泻其子”的范围。临床上,肝郁化火的实证,面红目赤、头痛眩晕、急躁易怒、口苦、脉弦;按五行生克关系,母病可以及子,又可出现心烦不寐等心火亢盛的证候。因此,在治疗上,除直接泻肝火外,还可泻心火,减轻“母脏”负担,这种治疗叫泻心火以平肝木。
(三)表里互治(赃腑互治)
脏与腑相表里,互相依存,互相影响。脏病可以影响腑,腑病也可以影响脏,故脏病可以从腑治,腑病也可以从脏治,脏腑同病,也可以脏腑同治。如里热证引起大便秘结致肺气壅塞时,可见胸闷、咳嗽、呼吸困难等症,此时单治肺效果不佳,可根据肺与大肠相表里的关系,采取表里互治法,用凉膈散泻大肠之热而清宣肺气。又如心移热于小肠,口舌生疮、小便短赤涩痛,可根据心与小肠相表里的关系,用导赤散清心火而泻小肠之热,效果很好。
(四)从五脏治五官、五体
中医治疗原则之二:治病求本
治病求本,就是诊治疾病首先要抓住疾病的本质,针对疾病的本质进行治疗。《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的“治病必求其本”和《素问。标本病传论》所说的“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者,是为妄行”,都是强调找出疾病本质治疗的重要性。
中医治疗原则之三:标本缓急
标本,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标”,一般指疾病的现象,“本”,一般指疾病的本质。临床上,标本是用以说明各种疾病过程中矛盾的主次、先后、轻重缓急关系的。如从正邪关系来说,正气为本,邪气为标;从病因症状关系来说,病因为本,症状为标;从病变部位来说,内脏为本,体表为标;从发病的先后来说,先病为本;后病为标;从病的内外因来讲,内因为本,外因为标等等。
疾病的发生发展是复杂的,病情也是不断变化的,因此,标本缓急也应随之而改变。只有这样,才能在治疗中正确区分先后缓急,抓住主要矛盾。现把标本缓急治疗三原则分述如下:
1.急则治其标 急则治标,是在标证甚急,危及患者生命或影响本病治疗时采用的一种急救法则。如暴发型脑膜炎病人,在危重阶段,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血压下降等体克症状时,中医认为是热厥亡阳之证,回阳救逆是当务之急,清热解毒则退居其次;肺痨咯血、溃疡病呕血时,止血为当务之急,滋阴或健脾则退居其次,这些都是急则治其标的具体运用。
2.缓则治其本 缓则治本,适用于一般标证不急的病症,要求抓住疾病的本质来治疗,多用于慢性病人。治疗时采用除去病因、扶助正气等法,从根本上祛除疾病,病本既除则标证自愈。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如哮喘、慢性支气管炎,常见咳喘、痰多、乏力、遇寒和劳累后加剧等症是标,一般在标症不太急时,不应把治疗重点放在止喘祛痰上,而应培补脾肾,以固其本,机体抗病能力提高了,疾病也就痊愈了。
3.标本兼治(又称标本同治) 标本兼治,首先适用于在标本俱急的情况,由于病情严重,不允许单独治标或治本;其次适用于标本都不严重,病情允许采取标本同治,而且可以提高疗效,缩短疗程者。前者如原患肾炎又复外感风寒,既有全身浮肿、不得卧、腰痛、小便不利,又有恶寒无汗、胸痛咳喘等症状。其病本在于肾虚水泛,病标是风寒束肺,治疗时应解表宣肺与温阳化水同用。后者如病人素有气虚,又患感冒,治疗时应解表与益气两法同用,方能收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