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域见闻:全球最大的大菱鲆养殖工厂 http://www./fishery/article.jsp?id=1317191887127 来源: 中国水产频道 发布日期: 2011-10-05 在葡萄牙中部、大西洋沿岸小城米拉(Mira)海边,坐落着世界上最大的大菱鲆养殖场、西班牙Pescafresca公司年产7000吨大菱鲆成鱼的Mira养殖场(2009年新建投产)。Pescafresca公司在西班牙西北部加利西亚省的小城霍韦(Xove)还有另外一家年产3000吨大菱鲆成鱼的养殖场(2003年收购)。这两家大菱鲆养殖场分别是全世界设计能力排名第一和第二的大菱鲆养殖场,合计设计年产大菱鲆成鱼10 000吨。另外,Pescafresca公司还在西班牙加利西亚省设有一个专门为这两个养殖场供应大菱鲆苗种的Mougua育苗场,年产600万尾大菱鲆幼鱼。2010年Mira养殖场的产量已经达到2000吨,2011年的产量会进一步迅速增长。 在57万平方米(大约850亩)的厂区内,分两排整齐排列着72个封闭式养殖车间。总养殖水体面积为16万平方米,平均每个车间的养殖水体面积为2200平方米。每个车间内又分别整齐排列着两排大小尺寸不一的(圆角)正方形养殖池,养殖池的边长有6米、8米、10米、12米等不同规格,分别用来养殖不同规格的成鱼。养殖池的水深一般都是60厘米。 令人惊奇的是,这么大规模的工厂,竟然不用全封闭循环水系统,而是采用每天24次全交换水体的海水流水养殖模式,而且采用的海水竟然完全就是从离岸3公里、15米水深的纯净大西洋海底直接抽取的天然海水。超大口径的抽水管和大功率的水泵,直接将抽上来的海水经过过滤后,引入各个养殖车间。贯穿养殖车间高架而过的直径将近一米的粗大海水进水管,显示着这家全球最大养殖场使用天然海水的奢华。 Mira养殖场之所以可以做到这么“奢华”,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西班牙到葡萄牙的大西洋海岸的优良纯净的海水和常年摄氏12~18摄氏度的养殖大菱鲆的“绝佳温度”,冬季不用加热海水、夏季也不用冷却海水,养殖过程中能源的消耗主要只有大功率水泵抽取和输送海水的能耗,比起中国国内为调节水温而绞尽脑汁和弥耗能源的养殖场,不由得让人感叹。二是欧洲各国政府对环境保护的严苛我们应该都不陌生,但谁能想到Pescanova为寻找一处可以养殖大菱鲆的水域并获得养殖许可证,竟然要耗费10年的光阴和执着。正是由于对大菱鲆(以及所有水产养殖场)许可证审批的严格控制,才使欧洲大西洋沿岸在工业化后的今天,很多地方依然保持着高度纯真。 近乎“天然恒温”的海水以每小时一次的大流量水体交换率,成就了Mira养殖场的高密度养殖模式,平均养殖密度为44公斤/平方米,最高可以达到70公斤/平方米。世界著名饲料公司Skretting、Ewos、Biomar等公司研制的代表世界最高水准的大菱鲆专业饲料,被分成不同组别,分别在不同车间,同时喂养同一批次的大菱鲆。大菱鲆商品鱼的养殖过程,同时也是各大饲料企业的饲料效果对比竞赛。自动化的喂料系统和软件会随时告诉饲料企业和养殖场,不同品牌饲料的对比效果。这种“实战效果对比”式的养殖模式,将各大饲料企业饲料的性价比一览无遗地展现在眼前,也迫使各大饲料企业丝毫不敢怠慢地保持和提高自己饲料的产品质量和科技含量,并提供最佳性价比的饲料。Mira: 全球最大的大菱鲆养殖梦幻工厂《水产前沿》杂志 发布者:L.C 时间:2011年9月30日巨大、整齐连排的养殖车间。在57万平方米(大约850亩)的厂区内,分两排整齐排列着72个封闭式养殖车间。总养殖水体面积为16万平方米,平均每个车间的养殖水 天然纯净、近乎“天然恒温”的海水,以每小时一次的大流量水体交换率,成就了Mira养殖场的高密度养殖模式,平均养殖密度为44公斤平方米,最高可以达到70公斤平方米 鲜活的养殖大菱鲆成品,就在养殖车间外就地分级,然后进入屠宰车间宰杀 Pescanova公司的产品品牌在法国、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希腊也是家喻户晓,占有当地40%的水产品市场 樊旭兵与养殖场厂长Roberto先生,背后是令人震撼的巨大的进水抽水井,就像电影中核电站的冷却井 海水进水沉淀池。茂密的树林后面就是浩瀚的大西洋,那里的纯净海水可以无限量地供应这座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水产养殖场 在风景秀丽的南欧伊比利亚半岛,葡萄牙中部、大西洋沿岸小城米拉(Mira)海边,坐落着世界上最大的大菱鲆养殖场、西班牙Pescafresca公司设计年产7000吨大菱鲆成鱼的Mira养殖场(2009年新建投产)。 Mira养殖场总面积57万平方米,共有72个封闭式养殖车间。令人惊奇也令人羡慕的是,这么大规模的工厂,竟然不用全封闭循环水系统,而是采用每天24次全交换水体的海水流水养殖这种“奢华”的模式,而且采用的海水竟然完全就是从离岸3公里、15米水深的纯净大西洋海底直接抽取的天然海水。超大口径的抽水管和大功率的水泵,直接将抽上来的海水经过过滤后,引入各个养殖车间。 Mira养殖场之所以可以做到这么“奢华”,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西班牙到葡萄牙的大西洋海岸优良纯净的海水和常年摄氏12-18度的大菱鲆养殖“绝佳温度”,比起中国国内为调节水温而绞尽脑汁和弥耗能源的养殖场,不由得让人感叹上帝对欧洲人的垂爱。 二是欧洲政府对环境保护的严苛。谁能想到Pescanova为寻找一处可以养殖大菱鲆的水域并获得养殖许可证,竟然要耗费10年的光阴和执着。正是由于许可证审批的严格控制,才使欧洲大西洋沿岸在工业化后的今天,很多地方依然保持着处女般的纯真,这也最终成就了举世无双的Mira大菱鲆养殖场。 文/图 北京海桥市场推广有限公司 樊旭兵 《水产前沿》杂志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必究!
![]() 制度创新和市场营销决定大菱鲆(多宝鱼)产业未来
兼论全球视野下的中国鲆鲽鱼产业发展战略
樊旭兵 北京海桥市场推广有限公司董事长
2011年2月,笔者陪同全球最大的大菱鲆养殖公司西班牙Pescanova集团的高层考察中国大菱鲆产业的主产区山东和辽宁,参观了当地主要的大菱鲆科研、苗种、养殖、饲料机构和公司,并拜会了包括雷霁霖院士在内的中国鲆鲽类权威人士和企业界高层。通过考察和与中外专家的交流,结合笔者对鲆鲽类产业的思考,特写此稿,与业界和同行共同探讨。
全球最大的大菱鲆养殖场巡礼:大菱鲆养殖的梦幻工厂 全球最大的大菱鲆养殖场:年产7000吨的Pescafresca公司的Mira养殖场 (图片提供:Pescafresca公司)
在风景秀丽的南欧伊比利亚半岛,葡萄牙中部、大西洋沿岸小城米拉(Mira)海边,坐落着世界上最大的大菱鲆养殖场、西班牙Pescafresca公司年产7000吨大菱鲆成鱼的Mira养殖场(2009年新建投产)。Pescafresca公司在西班牙西北部加利西亚省的小城霍韦(Xove)还有另外一家年产3000吨大菱鲆成鱼的养殖场(2003年收购)。这两家大菱鲆养殖场分别是全世界设计能力排名第一和第二的大菱鲆养殖场,合计设计年产大菱鲆成鱼10000吨。另外,Pescafresca公司还在西班牙加利西亚省设有一个专门为这两个养殖场供应大菱鲆苗种的Mougua育苗场,年产600万尾大菱鲆幼鱼。2010年Mira养殖场的产量已经达到2000吨,2011年的产量会进一步迅速增长。
Pescafresca公司是西班牙最大的渔业集团公司Pescanova旗下专门从事水产养殖的子公司之一。Pescanova公司是西班牙和整个欧洲最大的渔业集团公司之一,是欧洲四大渔业集团公司之一(与挪威耕海公司、英国Findus集团、冰岛渔业集团并称),也是全球前10大渔业集团公司之一。Pescanova的远洋渔业捕捞船队遍布世界各大洋和20多个国家,水产养殖业务也遍布南美洲的巴西、智利、中美洲和西班牙、葡萄牙,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菱鲆养殖公司,产量占整个欧洲大菱鲆养殖产量的60%。Pescanova公司的产品品牌在法国、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希腊也是家喻户晓,占有当地40%的水产品市场。
让我们通过这张照片来领略一下Mira养殖场的风采吧。在57万平方米(大约850亩)的厂区内,分两排整齐排列着72个封闭式养殖车间。总养殖水体面积为16万平方米,平均每个车间的养殖水体面积为2200平方米。每个车间内又分别整齐排列着两排大小尺寸不一的(圆角)正方形养殖池,养殖池的边长有
最令人惊奇也最令人羡慕的是,这么大规模的工厂,竟然不用全封闭循环水系统,而是采用每天24次全交换水体的海水流水养殖模式,而且采用的海水竟然完全就是从离岸3公里、
Mira养殖场之所以可以做到这么“奢华”,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天上的上帝。西班牙到葡萄牙的大西洋海岸的优良纯净的海水和常年摄氏12-18度的养殖大菱鲆的“绝佳温度”,冬季不用加热海水、夏季也不用冷却海水,养殖过程中能源的消耗主要只有大功率水泵抽取和输送海水的能耗,比起中国国内为调节水温而绞尽脑汁和弥耗能源的养殖场,不由得让人感叹上帝对欧洲人的垂爱。二是人间的上帝(政府)。欧洲政府对环境保护的严苛我们应该都不陌生,但谁能想到Pescanova为寻找一处可以养殖大菱鲆的水域并获得养殖许可证,竟然要耗费10年的光阴和执着。正是由于对大菱鲆(以及所有水产养殖场)许可证审批的严格控制,才使欧洲大西洋沿岸在工业化后的今天,很多地方依然保持着处女般的纯真。大自然得天独厚的先天条件和欧洲政府后天倍加呵护,成就了举世无双的Mira大菱鲆养殖场。
天然纯净、近乎“天然恒温”的海水,以每小时一次的大流量水体交换率,成就了Mira养殖场的高密度养殖模式,平均养殖密度为44公斤/平方米,最高可以达到70公斤/平方米。世界著名饲料公司Skretting、Ewos、Biomar等公司研制的代表世界最高水准的大菱鲆专业饲料,被分成不同组别,分别在不同车间,同时喂养同一批次的大菱鲆。大菱鲆商品鱼的养殖过程,同时也是各大饲料企业的饲料效果对比竞赛。自动化的喂料系统和软件会随时告诉饲料企业和养殖场,不同品牌饲料的对比效果。这种“实战效果对比”式的养殖模式,将各大饲料企业饲料的性价比“赤裸裸”地展现在眼前,也迫使各大饲料企业丝毫不敢怠慢地保持和提高自己饲料的产品质量和科技含量,并提供最佳性价比的饲料。
要了解全球大菱鲆养殖的历史和现状,以及梦幻般的Mira养殖场是如何造就出来的,还是让我们回顾一下全球鲆鲽鱼捕捞和养殖的历史吧。
全球鲆鲽鱼类的捕捞和养殖:没有主角的舞台
全球鲆鲽鱼类品种繁多,但缺乏主角
与其他鱼类和水产品相比,鲆鲽鱼的外观特点是体型侧扁,由于长期栖息海底、贴底生活,形成两眼均分布于头部的左侧或右侧,上侧颜色非常接近海底颜色,并会随海底颜色不同而变化(类似于变色龙,养殖鲆鲽鱼也有这个特点),下侧由于长期贴底颜色为白色或浅灰色。
鲆鲽类的特点是品种特别多,但却缺乏主导品种。根据鱼类分类学,鲆鲽鱼全部属于鲽形目(Pleurnectionformes),又分为鳒亚目、鲽亚目和鳎亚目。全世界共有11科、123属、570种,其中我国产3亚目、8科、51属、143种。鳒亚目全球只有1科、1属、2种,我国产1种。就是大口鳒,通常被称为印度鲆,广泛分布于我国东海南部、南海、台湾、印度洋非洲南岸、印度,东至澳大利亚,北至日本。 鲽亚目我国产5科、36属、94种。鲽亚目下著名的品种包括:一)牙鲆科、牙鲆属(Paralichthys)。中国只产一种即褐牙鲆,广泛分布于中国沿海、朝鲜、韩国、日本及俄罗斯北太平洋西部沿岸,也是目前东亚最主要的养殖鲆鲽鱼品种。二)鲽科、鲽亚科下的星鲽属(Verasper)、拟庸鲽属(Hippoglossoides)和黄盖鲽属(Pseudopleuronectes)。三)菱鲆科下属的瘤棘鲆属(Psetta)。大菱鲆和菱鲆都属于该属。 鳎亚目我国产2科、15属、61种。鳎亚目下著名的品种包括:一)鳎科、鳎亚科、鳎属(Solea)。欧洲著名的欧鳎和塞内加尔鳎就属于鳎属。二)舌鳎科、舌鳎亚科、舌鳎属(Cynoglossus)。我国产的半滑舌鳎就属于舌鳎属,也是目前中国主要养殖品种之一。 鲆鲽鱼根据眼睛在体测的分布不同,通常又分为左眼鲆鲽鱼(Lefteye Flatfish)和右眼鲆鲽鱼(Righteye Flatfish)两类,并素有“左鲆右鲽、左舌(鳎)右鳎”的分类记忆口诀。写道这里,不由得感叹造物主的鬼斧神工。
当前全球主要商业捕捞鲆鲽鱼名称对照表
(笔者根据FAO鱼类名称数据库和捕捞数据库整理)
捕捞几起几落,养殖刚刚起步
根据FAO最新统计,全球鲆鲽鱼年总产量自1950年以来经历了很大变化。1950年至1960年这10年是捕捞产量“大跃进”的年代,从40万吨急剧增长到120万吨。1960年以后,年总产量有三次超过120万吨,分别是60年代初期、60年代末期/70年代初期、80年代中后期。但每次年产量超过120万吨,都会伴随着产量的再次下滑,显示全球鲆鲽鱼资源的脆弱性。但由于鲆鲽鱼是繁殖生长速度很快的底层鱼类,捕捞过度后只要注意保护,资源恢复速度还是很快的(比鳕鱼类资源恢复速度快很多),因此捕捞产量恢复得也比较快。 从1994年开始至今,年总产量基本稳定在100万吨左右。其中捕捞产量实际是基本稳定在95万吨左右,而养殖产量是在不断上升的。与其他鱼类的养殖发展相比,鲆鲽鱼养殖发展还是很缓慢的,2008年全球鲆鲽鱼总产量为109.4万吨,其中捕捞产量为94.5万吨(占总产量的86.4%)、养殖产量14.9万吨(占总产量的13.6%)。养殖产量占总产量的比例相当低,显示鲆鲽鱼养殖潜力还没有得到很好发挥。 野生鲆鲽鱼价格长期比较稳定,养殖鲆鲽鱼价格大幅回落 但如果对比看鲆鲽类养殖产量和价格变化,就会发现这些年正发生着巨大的改变。根据FAO统计,全球养殖鲆鲽类的产量,从1994年的1.5万吨,迅速增长到2008年的14.9万吨;更加令人惊奇的是,养殖鲆鲽类的平均价格从1994年的18.65美元/公斤,迅速地逐年降低到2008年的4.37美元/公斤。期间只有1998-2000年间和2005-2006年间,价格有短暂回升,其余年份都是在不断下降的。如果我们细节观察这些数据,会发现一些违背我们常识的现象:
1、 通常野生鱼类的价格,要比养殖鱼类的价格高,有些品种的野生鱼类价格比养殖鱼类甚至要高出很多。但鲆鲽类却恰恰相反,养殖产品比野生产品价格要很多高,虽然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养殖产品的价格正在快速下降并逐步接近野生产品的价格。 2、 随着野生鱼类资源的不断衰退,通常同种或同类的替代养殖产品产量也同时逐渐扩大。但是我们看到的却是近20年来野生鲆鲽类的产量基本维持稳定,而养殖鲆鲽类的产量却大幅度增长。似乎我们正看到两个“毫不相干”的产业在“独立发展”。 让我们进一步深入进去,看看全球鲆鲽类的捕捞和养殖的各国、各地区产量和价格的变化,从中去发现这些反常现象背后的原因。
鲆鲽鱼国际贸易率大幅度升高,越来越多的鲆鲽鱼被供应国际市场
虽然鲆鲽鱼的总产量在过去60年间并没有很大变化,但国际贸易率(出口量占总产量的比例)却大幅度上升,从1950年代不足5%,快速增长到目前40%以上,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鲆鲽鱼的国际贸易率更是进一步升高。这说明一个清楚的事实:鲆鲽鱼已经越来越成为国际水平品贸易体系的重要部分,也就是说全球的消费者有更多的机会在本国市场上购买和消费到进口的鲆鲽鱼(当然目前主要是进口的野生鲆鲽鱼)。
6种年产4万吨以上主要品种构成主要捕捞产量 根据FAO最新统计,目前全世界商业捕捞的鲆鲽鱼类大约有60多种。但年产量在4万吨以上的主要捕捞品种只有6种;年产量在1万吨以上的重要捕捞品种有17种;其余大约50种鲆鲽鱼的年产量都低于1万吨,(按照2009年捕捞产量依次排序)如图:
2009年全球商业捕捞产量在1万吨以上的17种鲆鲽鱼的年产量 (根据FAO Fishstat数据整理)
从上图可以看出,2009年捕捞年产量超过10万吨的品种有:格陵兰庸鲽(Greenland Halibut)和黄盖鲽(Yellowfin Sole);年产量超过4万吨的有欧鲽(European Plaice)、岩鲽(Rock Sole)、剑齿鲽(Arrow-tooth Flounder)和欧鳎(Common Sole);还有11种年产量在1万吨-4万吨之间。
多数品种过度捕捞后资源恢复缓慢,少数品种资源已恢复到可持续水平
从上图还可以看到,曾经全球产量最大的欧鲽(1970年曾经达到过历史最高产量18.6万吨),目前产量已经大不如昔,2009年产量只有7.8万吨,从曾经的冠军王座上下滑到目前的第3位。同样在1970年产量达到历史最高峰18.1万吨的格陵兰庸鲽,虽然现在仍然是排名第1位(2009年产量10.8万吨),但年产量也长期徘徊在10万吨左右无法继续提高。
另外,黄盖鲽从1970年代初开始大规模商业捕捞以来,一直保持着较大规模的捕捞和较高的产量,1988年年产量曾经达到历史高峰的21.9万吨,但不同年份之间产量波动相当大,最低年份只有5万吨左右,最高年份超过20万吨,2009年的产量为10.1万吨。
目前产量排名第4、5、6位的分别是岩鲽、剑齿鲽和欧鳎。其中岩鲽和剑齿鲽都是本世纪初以来产量增长较快的品种,2009年产量分别为5万吨和4.1万吨;欧鳎是传统的捕捞品种,年产量1960年代以来长期在3万吨-4万吨之间徘徊,2009年产量为4万吨。
从这些品种历年产量的变化来看,大多数已经处于过度捕捞后的恢复阶段,少数处于可持续利用阶段,还没有品种处于开发不充分阶段:
全球主要商业捕捞鲆鲽鱼产地产量和目前资源状况
(笔者根据相关资料整理)(未完待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