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川木牍于1980年出土四川青川县郝家坪第50号战国墓。木牍为墨书秦隶,笔法流畅,率意而不呆板,结体错落有致,并有篆籀遗韵,有些字形已体现篆隶之间的转化轨迹。木牍正面记载了公元前309年(秦武王二年),王命左丞相甘茂更修《田律》等事,背面为与该法律有关的记事。<br>青川M50所出木牍,记载了公元前309年(秦武王二年),王命左丞相甘茂更修田律等事。按《史记》所记,公元前310年武王元年甘茂伐蜀,二年定相位正与此合。简十六“王命丞相”牍文中,称王而不称帝,下文“正疆畔”的“正”字又不避秦皇政之讳,故下限当在秦始皇称帝以前。据《史记·秦本记》所载,秦国在公元前309年(秦武王二年)“初置丞相”,故牍文所称“丞相戊”,其上限在公元前309年之后。再参照M50墓中出土的半两钱,则“丞相戊”应是秦相,武王之后,始皇之前,只有昭王、孝文王、庄襄王三王。孝文王在位仅一年,与牍文“二年”不合。庄襄王在位三年,然以吕不韦为相。详查史料,唯武王时期左丞相甘茂其人。而公元前306年(秦昭王元年),甘茂因“击魏皮氏,未拔”,为向寿、公孙奭所谗,故亡秦奔齐了。所以,公元前307年(昭王二年),甘茂已不再秦国,秦已相向寿,则牍文所记,只能为公元前309年(秦武王二年)。<br>书写时间比秦始皇统一中国(公元前221年)早88年。它被视为年代最早的古隶标本。《青川木牍》上的书体,与以前及当时钟鼎上所铸金文相比较,有许多差别。其特点是:减少盘曲,化繁为简,圆者渐方;字形从狭长渐变而为正方或扁形;纵有行、横无格,字距大、行距小,是竹简书写章法形式的发展。用笔的动势和笔迹清晰地表现出起止时回锋和出锋的变化,向右方向的末笔已显露波挑之势,横势强烈。作为大篆快写趋向隶书的过渡期作品,青川木牍还夹杂着许多篆体字,显示了与其隶变母体(同时代金文)的一致性和延续性。木牍简率的用笔意识和参差不齐的天然美感与金文所具有的严整、匀衡对称、凝重等美感已大相径庭,展示了与金文审美系统完全不同的书法语言和审美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