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纨袴不饿死 儒冠多误身

 心静意定 2012-01-13
   茶余饭后,翻阅历史,总有无尽的感叹.....! 一代诗圣杜甫也深受穷困潦倒之苦,
住破漏之茅屋;盖如铁之棉衾。即使后来迁居成都,依然过着“百年已过半,秋至转饥寒”
的生活。故而他也悟出“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的硬道理。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杜甫   
  纨袴不饿死, 儒冠多误身。
  丈人试静听, 贱子请具陈:
  甫昔少年日, 早充观国宾。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赋料扬雄敌, 诗看子建亲。
  李邕求识面, 王翰愿卜邻。
  自谓颇挺出, 立登要路津。
  致君尧舜上, 再使风俗淳。
  此意竟萧条, 行歌非隐沦。
  骑驴十三载, 旅食京华春。
  朝扣富儿门, 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 到处潜悲辛。
  主上顷见征, 歘然欲求伸。
  青冥却垂翅, 蹭蹬无纵鳞。
  甚愧丈人厚, 甚知丈人真。
  每于百僚上, 猥诵佳句新。
  窃效贡公喜, 难甘原宪贫。
  焉能心怏怏? 只是走踆踆。
  今欲东入海, 即将西去秦。
  尚怜终南山, 回首清渭滨。
  常拟报一饭, 况怀辞大臣。
  白鸥没浩荡, 万里谁能驯!
 
  诗中对比有两种情况,一是以他人和自己对比;一是以自己的今昔对比。先说以他人和
自己对比。开端的“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把诗人强烈的不平之鸣,象江河决口那样
突然喷发出来,真有劈空而起,锐不可挡之势。在诗人所处的时代,那些纨袴子弟,不学无
术,一个个过着脑满肠肥、趾高气扬的生活;他们精神空虚,本是世上多余的人,偏又不会
饿死。而象杜甫那样正直的读书人,却大多空怀壮志,一直挣扎在饿死的边缘,眼看误尽了
事业和前程。这两句诗,开门见山,鲜明揭示了全篇的主旨,有力地概括了封建社会贤愚倒
置的黑暗现实。
   可以说“科举心态”在绝大多数“儒冠”中是无法抹去的。他们寒窗苦读,皓首穷经,为
的就是“千钟粟”、“颜如玉”。杜甫云:“宰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从表面上
看,知识分子入仕风光致极,但翻开历史,能获此殊荣者仅是少数。
 
   历史的本质,乃是已然消逝的生命。它是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民族生命中血脉相连的根须,
失去了历史,我们都会变得贫血。与历史相遇,就是与我们的生命相遇。许多时候,当我们跋
涉在残阳古垒、西风古道之间,面对茫茫往事,悠悠岁月,一种怅望千秋抚古叹今的情怀自会
涌上心头。
    昔者往矣,今我来兮,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那无端而起的思古幽怀,那无法排遣的心灵孤寂,就这样常常充溢于我们的心中。
 
 
    生命本苦短,岁月亦无痕,那“千古兴亡多少事”,有谁说得清,有谁参得透?!真是人生
如梦,惟有一樽还酹那永恒之江月。
    多少个世纪,一代又一代,那来去无踪的生命感叹,那幽思难寻的岁月挽歌,就这样时时在不
经意间悄然涌上人们的心头。
  与一片片“风干”的历史对话,用一种更富人性化和情感化的方式,去感悟历史的内在精神和
理性;从而获得一种悲慨、悲凉之气,一种逸怀豪气,一种通古今而观之的人生智慧,是我们选择
怀古咏史诗的理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