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玉器“拉丝工”辨伪

 张胜利图书馆 2012-01-13

管窥玉器“拉丝工”  作者 丁哲

 “拉丝工”是古代玉器制作中一种以软性线具为主要工具进行拉切透雕或切割的技法之俗称。这种“以柔克刚”的技法在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时期的玉器制作中就已有之,其发展绵延于商周两汉,直至明清两朝达到鼎盛。只不过各时期制作的具体步骤和工具有所不同,但原理几乎是一样的。下面笔者对明清时期“拉丝工”的基本流程、制作工具以及新老工的痕迹进行探讨。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清人李澄渊所著《玉作图》中有十二幅图,清楚地描述了清代制作玉器的十二个步骤,并有文字说明每一个步骤的工具及使用方法。其中第九幅图《透花》对“拉丝工”制作方法有较为详细的描述:“凡玉片宜作透花者,则先以金刚钻将玉片钻透圆孔后以弯弓并钢丝一条,用时则解钢丝一头,随将丝头穿过玉孔,复将结好丝头于弓头上,然后用浸水沙顺花样以搜之,如木作弯锯搜花一样……”“弯弓”,又称“搜弓”、“弯锯”,是古代透雕的重要工具。其状如弓,以金属丝线为弦,一段可以解系。透雕时,将玉固定住,用手握住弓的一端反复拉锯,所提及的金刚钻就是铁质钻。透雕制作多选用片状玉料,先按构图设计,以铁质钻加蘸解玉砂在将要剔掉的部位的轮廓上打一个或数个定位圆孔(图1 清代“拉丝工”半成品),搜弓金属弦的一端由此进入,再系在弓头上,抹上潮湿的解玉砂,沿设计好的纹图边缘,反复拉动搜弓带动解玉砂切割进行镂空。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从上文对“拉丝工”的描述,可以发现至少有两种工艺痕迹存在,一为钻孔,另一为切割痕。明清时期的钻孔多为“拉丝工”之首末两端和造型转角之处,呈“U”形,孔壁有深浅不一、间隔不等的不规则螺纹(图2-1、2-2、2-3)。线具拉切的痕迹为趋于垂直玉器表面所在平面的纵向线痕,工痕截面呈不规则的“M”形。但由于雕琢风格的差异以及搜弓上金属丝线粗细之不同,明清两朝“拉丝工”痕迹也不尽相同。明代工艺粗犷随意,拉切痕向多角度偏转(图3-1、3-2)。清代工艺细致讲究且使用的金属线具较细,所以其痕迹较前朝细密、规整,近乎垂直于器表所在平面(图4-1、4-2)。由于工具的相对落后以及拉切时用力的不均,“拉丝工”镂空部位常有拉切痕之间的错位叠加现象,这也是新工通常所没有的。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传统玉雕工艺中不仅仅只有“拉丝工”一种透雕技法,辽代就有用钻以解玉砂为介质直接进行钻磨镂空的,可视之为“拉丝工”之简化。明清时期对窄缝状镂空部位的镂空多以圆钎砣砣磨,镂空处多有半月形的砣痕(图5)。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1-24 22:37:21编辑过]
2楼
caibaojian 发表于:2011-1-24 22:39:12

  仿古作伪者为了达到骗人盈利之目的,对古玉的“拉丝”工艺也多有仿制。但由于现代工艺水平、制作工具与古代的不同,以及仿制者急功近利的浮躁情绪,仿制品上肯定会有不少“蛛丝蚂迹”。

  现代的仿“拉丝工”主要有两步,首先用高速均匀运转的合金钢钻对要镂空的部位进行钻磨镂空直接完成古代需要的钻孔、拉切等步骤。再用表面镀有金刚石的金属线具在镂空处反复拉切出类似“拉丝工”的纵向痕迹以掩饰之前钻磨留下的细密的连续平行划痕。仿制品的镂空部位边角多圆钝,少力度,不及老玉犀利。锯条的仿制拉切痕迹几乎完全垂直于器表所在平面;痕迹很规则,间隔几乎等距,之间过渡锐利不自然。镂空截面多呈锯齿状,痕迹较古玉粗深。镂空部位的边角尽头没有“U”形钻孔起点。(图6-1、6-2)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此外,由于年代的久远以及老玉制作需要长时间的反复拉切研磨,所以老玉“拉丝工”痕迹里有较厚的包浆,且表面呈磨砂状,这些特征仿制品镂空处则没有。此两点也是鉴别新老“拉丝工”必须正确掌握的。

  书面的语言再详细,也不能将“拉丝工”所有的特征及辨伪方法准确无误、形象地描述给读者,真正的学习在于实践,要多看、多上手,必须要对玉器的工艺、形制、纹饰、质地、包浆和沁蚀等多方面的时代风格进行综合地考察。不可片面地仅从制作工艺一个角度探讨,更不能一味地观察玉器工艺的细微痕迹。要全面地分析问题,才可以得到科学的结论。(责编:蔚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