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神秘悠远的望海屯

 老兰兰 2012-01-16
本报记者与博物馆考古专家寻访辽金古城系列报道之八(肇源篇):
母城、子城、瓮城,军事要塞古榆、地道、点将台,处处神秘
神秘悠远的望海屯
记者手绘的古城平面图。
记者所站位置就是点将台。
传说这棵榆树能预测天气。
古城墙下的地道。

    望海屯古城,是记者在肇源寻访的最后一个古城址,此城遗址位于肇源县东43公里的三站镇宏大村。 

        “这座城较大,保存也较好,传说金兀术的妹妹驻守过此城。外国人也来这里挖掘过,挖出了不少东西……”一路上,随行的肇源县博物馆工作人员程鹏祥,简单地向记者介绍了望海屯古城的概况。 

        金兀术的妹妹驻守过此城?外国人在这里究竟挖出了什么?带着种种疑问,记者进行了深入调查采访。

        □本报记者 陈景波 刘永生文/摄

        壹 三站有“宝”

        史桂文,今年68岁,是望海屯古城专职文物看管员。 

        听说有记者来采访,史桂文热情地招呼着记者,并讲述了古城的故事。 

        据老人讲,三站,原名“鄂尔多图”,蒙古语意为:有宝的地方。 

        “有‘宝’?”记者对这个“宝”很感兴趣。“呵呵,传说这儿有宝!”史桂文老人讲了起来。 

        说是在元朝的时候,古城附近住着一个姓陈的人家,靠种地打渔过日子。那时过年,人们图吉利,往往找个算卦先生算上一卦,看看下一年的运气。陈家也请了先生来算,算卦先生告诉老陈家当家的陈志才,他家发财的机会来了。于是,陈志才按算卦的所说,年三十晚上,拿着木棍,一个人去了古城。在古城里,果真遇上了一个黑大汉,按照算卦人的嘱咐,陈志才一棍子下去,黑大汉没了,地上却留下了一堆黑铁。那时候,谁家有铁就等于有宝。后来,陈家人把这些铁卖了,果真发财了。 

        这事儿传出以后,大家伙都认为古城是宝地,就开始往古城附近搬家,也想在年三十晚上遇上黑大汉发家。三站有“宝”就是这么来的。史桂文老人说到这里,忍不住笑了起来。 

        “这三站名字总该有个由来吧?”记者问史老爷子。 

        程鹏祥告诉记者,清朝雍正十三年(1735年)设立茂兴至呼兰边台(驿站)时,第三站就设在了“有宝的地方”附近,故称“三台”或“三台站”,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便管这叫“三站”至今。

        贰 “母子瓮”三城

        秋日下,静静的松花江水像条玉带,在三站西南甩了个弯儿,向东流去。身后扔下东、西、南三面环水的突兀险崖,这块幽深秀丽的宝地,就是著名的望海屯古城遗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我们顺路进入宏大村,从村西头往南一折,便看见路东那两米多高的土墙,由北向南伸展出来。 

        “我小时候,这里才40多户人家。夏天的时候,城里开满了野花,别提有多好看了。1957年涨大水,大家挖西面和北面城墙上的土修坝,那(城墙上)土可硬了,用锹都挖不动,大家伙只能用錾子一点一点往下砍……”史桂文老人介绍说。 

        在史桂文的指引下,我们来到古城的母城北部,一座写有“望海屯古城”的石碑映入眼帘,碑后记录着古城曾经的辉煌。据介绍,望海屯古城,由一大一小一瓮三个城组成,当地人称为“子母城”。母城呈长方形,周长2970米,现住着百余户居民。古城虽已年代久远,目前残留的城墙高已不足三米。令人惊喜的是,古城附近还经常有野狐狸和獾子出没。 

        古城西城墙较为完整,长约700余米。顺着西城墙南行,城墙中部偏南有一处十余米宽的缺口,史桂文老人告诉我们,此缺口就是西城门。门宽22米,外伸28米,还有土棱,那该是西瓮城原址。 

        何谓瓮城?程鹏祥解释说,瓮城是在城门外(亦有在城门内侧的特例)修建的半圆形或方形的护门小城,属于城墙的一部分。瓮城两侧与城墙连在一起,设有箭楼、门闸、雉堞等防御设施,加强了城堡或关隘的防御能力。 

        除了瓮城外,母城南城墙东部百米处有一小城,称为子城。子城呈正方形,周长700米。在母城南偏西300米处有一凸起的土丘,高出墙面3米,当地人称之为“点将台”,传说这是金国大元帅完颜兀术操练军队的场地,战时还可燃放狼烟,给远离50里地以外的东部“西八里古城”、江南岸的“前伯都古城”报信,以此相互策应。 

        站在点将台眺望,四周景色一览无余,此地给人以易守难攻之感。城南、城东两面均有护城河,如今栽种的大片杨树,棵棵都有十余米高,枝繁叶茂,郁郁葱葱。 

        程鹏祥告诉记者,望海屯古城初名为“镇东县”,公元1173年改为“曲江县”,是我国北方不多的最早的古城遗址之一,主要用于战争。其表层有辽金时代和渤海文化遗存。二至三米以下属新石器文化层,有供人住的穴居,面积约5万平方米。该城出土文物十分丰富,挖掘出铜器、陶片、鬲、鼎、足之类文物,现存黑龙江省博物馆,其中黑色泥质陶的陶鬲是我省西部仅见的古文物。 

        望海屯遗址的原始文化遗存材料已经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有些研究论著把松嫩平原青铜时代的文化遗存命名为“望海屯类型”文化。可见其考古价值的重大。

        叁 古城外有三处神秘

        如果说望海屯古城比较特殊,特殊之处就在除去母子两城和瓮城三个城池之外,还有三处神秘的地方。

        能预知天气的古榆

        没来望海屯古城之前,就听说这里有棵古榆树。据说它很神奇,能预测天气阴晴。 

        在望海屯古城东南侧城墙旁,我们看到这株古榆树,树高在七八米左右,树冠呈伞状,直径15米有余,主干粗得两个人合抱,树枝低垂处伸手可及。对于它的年龄,没人能说清楚。史桂文向记者介绍,听村里的老人讲,这棵榆树是金兀术的妹妹和妹夫,为了见证夫妻俩忠贞的爱情而栽种的。 

        远处观看古榆树,与其它榆树没啥特别之处,只不过比一般榆树粗壮、高大一些。走近榆树,记者有了惊奇的发现。 

        古榆树的枝枝杈杈上,拴了很多红布条,最令人稀奇的是,在古榆树主干朝阳面的中间,有一道明显的凹痕,凹痕处有些微黄。 

        指着那块凹痕,史桂文老人说:“如果这块湿了,最近两天会阴天,如果这淌水了,最近两天肯定要下雨,流的水越多,雨下得越大,村民们都把这棵古榆树叫免费天气预报员。”

        墙下有地道

        在望海屯古城东南角,我们再次发现了墙下地道。与其它古城不同的是,我们在踏查中发现,这座古城非只一处地道,而是有近十处地道口,只是有的已经塌陷,地道口已被沙土掩埋,现在尚能辨别的还有八处。据村民们反映,古城墙上的这些地道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文革”时期“深挖洞、广积粮”,由村民们挖出来的。这些地道与望海屯古城的历史相比非常短暂,而记者在村民中调查时,又有了新的发现。 

        在子城东南角,记者发现了一处直径一米多的地道,洞口附近堆满了柴草。村民李术涛的家距离地道仅一道之隔,他说:“听老人讲,这个地道是四五十年前老百姓挖的,当年村民在挖地道时,挖着挖着,却意外发现古城墙里原来就有地洞。里面黑乎乎的,没人敢进去,后来就改到别的地方挖了。” 

        古城墙里的地道究竟为何用?记者查阅资料得知,这些地道可能是用来运送军用物资,通往粮仓、军械库、主人寝室,紧急时作为逃生用的进出城暗道。

        神秘的点将台

        望海屯古城南的点将台很神秘,外国人都来挖掘过。 

        在点将台的西侧,是一处宽约五米,长约7米,深约一米有余的大坑。这个大坑,当地群众也叫它点将台,其实是一座古墓葬。解放前,此墓曾先后被俄国人和日本人所盗掘。 

        史桂文老人告诉记者,他听老辈人说,俄国人和日本人在这里挖掘时,雇佣了很多村民,挖到一半的时候,外国人就不让村民们挖了,而是自己继续往下挖。后来,听说日本人只挖出来两个瓷盘子,盘子中间有两根鱼刺。 

        还有村民说,子城居住的全部是军队,这支军队的任务是既把关又守城。据说当年大金统帅金兀术就是在这个点将台上调兵布阵,操练金军。 

        近些年来,人们的文物保护意识都增强了,古城再没有受到伤害,史桂文老人还专门搜集整理了一些古城传说讲给游客听。老人说,他有个心愿,希望古城能恢复原貌,成为供大家参观游玩的好地方。

        (注:有读者来电询问,“日报记者寻访古城系列”前几期都是什么时候刊登的?还有很多读者想把见报的“古城系列”完整地收藏。现将“古城系列”已刊出的具体日期和版次告之:2011年12月23日13版;2011年12月13日15版;2011年12月6日19版;2011年11月29日19版;2011年11月22日19版;2011年11月14日14版;2011年11月7日13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