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病虫草害防治] 苹果病害词典【图片和防治方法】

 农业书屋 2012-01-17

 

 

[病虫草害防治] 苹果病害词典【图片和防治方法】


来源: 水果邦爱果者论坛www. 详情参考:http://bbs./thread-35493-2-1.html
来源: 水果邦爱果者论坛www. 详情参考:http://bbs./thread-35493-2-1.html
来源: 水果邦爱果者论坛www. 详情参考:http://bbs./thread-35493-2-1.html

 

苹果红粉病


  病害名称: 苹果红粉病 
别名: 
英文名称: Apple pink rot 
侵染部位: 主果为害果实,特别是被黑星病菌侵染后的果实。 
主要寄主: 苹果 
 
病原特征: Trichothecium roseum (Bull.)Link异名:Trichoderma roseum Pers.称粉红单端孢,属半知菌类真菌。菌丝无色,具分隔;分生孢子梗无色、直立、不分隔或少分隔,大小82~189×2.2~3.0μm;分生孢子无色、双胞、长圆形或洋梨形,孢基具一偏乳头状突起,大小12~18×8~10μm;菌落初白色,后渐变粉红色。 
症状: 果实表面形成橙红色霉状物,即病菌分生孢子层,后期病斑扩大,引起果实腐烂。 
越冬和越夏: 主要以菌丝体在染有黑星病的病果上越冬。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翌春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侵染果实,贮藏期多发病,高温、高湿利于发病。 
寄主品种抗性: - 
调查与测报: - 
地理分布: 全国各苹果产区 
防治措施: 清除初侵染源:结合冬季清园,彻底清除园内病残果。贮藏期间,认真检查,及时捡出病果,特别是染有黑星病的果实要集中销毁;药剂防治:早熟品种于5月中旬开花期开始喷洒1:2~3:160倍式波尔多液;以后隔15天一次,共喷5次。也可用53.8%可杀得2000干悬浮剂10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可灭丹(苯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甲基硫菌灵·硫磺悬浮剂800倍液、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50%混杀硫悬浮剂5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控制贮藏库温湿度,避免温度太高、湿度过大。有条件的可选用小型气调库,采收后及时入库进行气调贮藏。
 

苹果黑点病


  病害名称: 苹果黑点病 
别名: 
英文名称: Apple fruit spot 
侵染部位: 主要为害果实,影响外观和食用价值,枝梢和叶片也可受害。 
主要寄主: 除为害苹果外,还为害梨、李、樱桃的果实或枝干,引起黑点病。 
 
病原特征: Diaporthe pomigena(Schw.)Miura称苹果间座壳,属子囊菌门真菌。子囊壳生在子座内,球形,直径300~450μm。子囊圆筒形,子囊孢子8个,纺锤形,双胞无色,大小11~13×3.5~4.5μm。无性态为Phomopsis mali(Schwtz et Sacc.)Rob.载孢体为多个分生孢子器,分隔成多腔室,分生孢子器扁球形,直径70~220μm。分生孢子两型,一种为卵形至梭形,单胞无色,7~9×2~3μm。另一种长钩形,单胞无色。 
症状: 果实染病,初围绕皮孔出现深褐色至黑褐色或墨绿色病斑,病斑大小不一,小的似针尖状,大的直径5mm左右,病斑形状不规则稍凹陷,病部皮下果肉有苦味不深达果内,后期病斑上有小黑点,即病原菌子座或分生孢子器。 
越冬和越夏: 病菌在落叶或染病果实病部越冬。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翌春病果腐烂,病部的小黑点,即病原菌的子座、子囊壳或分生孢子器,产生子囊孢子或分生孢子进行初侵染或再侵染,苹果落花后10~30天易染病,7月上旬开始发病,潜育期40~50天。靠分生孢子传播蔓延。 
寄主品种抗性: - 
调查与测报: - 
地理分布: 全国各苹果产区 
防治措施: 不轻易摘袋:袋内不影响果实生长、内在质量,也不会再感染其它病害,并可减少食心唱害,;改善树冠和果园的风光条件:对通风透光差的密闭果园,和透光度不足20%的树冠,可在7~8月份进行1~2次疏枝疏梢,彻底改变树冠的通透条件;防止树盘积水,控制使用氮肥。降大雨、浇水之后,要及时排除树盘积水,进行划锄散墒,保持土壤的湿度相对稳定。严格控制氮肥用量,防止树势过旺,加重中后期苦痘病发生。可喷3~4次氨基酸复合微肥或叶康等腐殖酸类微肥;雨后检查套袋:雨后及时检查套袋。可解开一部分纸袋看果的情况。保证树上没有不套袋的果,维持到纸袋适时摘除,塑膜袋带袋采收;苹果落花后10~20天及20~30天分两次喷洒50%可灭丹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600倍液、50%甲基硫菌灵·硫磺悬浮剂800倍液、50%溶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
 

苹果圆斑病


  病害名称: 苹果圆斑病 
别名: 
英文名称: Apple fruit bloch 
侵染部位: 主要为害叶片、叶柄、枝条及果实。 
主要寄主: 苹果 
 
病原特征: Phyllosticta solitaria Ell. et Ev.称孤生叶点霉菌,属半知菌类真菌。分生孢子器椭圆形或近球形,埋生于表皮下,直径90~192μm,上端具1孔口,深褐色;分生孢子单胞、无色,卵形或椭圆形,大小7~11×6~8.5μm,内具透明状油点。 
症状: 叶片染病初生黄绿色至褐色边缘清晰的圆斑,直径4~5mm,病斑与健部交界处略呈紫色,中央具一黑色小粒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形如鸡眼状;叶柄、枝条染病,生淡褐或紫色卵圆形稍凹陷病斑;果实染病,果面产生不规则形稍突起暗褐色不规则或呈放射状污斑,斑上具黑色小粒点,斑下组织硬化或坏死,有时龟裂。 
越冬和越夏: 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器在病枝上越冬。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翌年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蔓延,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此病多在气温低时发生,黄河流域4月下旬至5月上旬始见,5月中、下旬进入盛期,一直可延续到10月中下旬。该病发生与果园管理情况、树势强弱、种植品种有关。果园管理跟不上,树势弱发病重。 
寄主品种抗性: 倭锦、国光、红玉、元帅、金帅、香蕉等品种易感病。 
调查与测报: - 
地理分布: 全国各苹果产区 
防治措施: 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树体抗病力。土壤黏重或地下水位高的果园要注意排水,保持适宜的土壤含水量;合理修剪,使树冠通风透光,以减轻病害发生;清除越冬菌源:秋末冬初清除落叶,集中烧毁;药剂防治:在落花后发病前喷洒l:2:200倍式波尔多液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其他药剂,如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4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 500~700倍液,25%多菌灵300~400倍液等。每隔20天左右喷药一次。在6月中旬、7月中旬、8月中旬喷药3次。未结果幼树可于5月上旬、6月上旬、7月上中旬各喷一次,多雨年份8月结合防治炭疽病再喷一次药。在谢花后发病前喷一遍1:2:200波尔多液或50%的可湿性退菌特粉剂500~600倍液,并注意剪除病枝,烧毁或深埋;加强贮藏期管理:入窖前严格剔除病果,控制好窖内温度与湿度。
 

 
 苹果疱斑病


  病害名称: 苹果疱斑病 
别名: 
英文名称: Apple blister spot 
侵染部位: 果实 
主要寄主: 苹果 
 
病原特征: Pseudomonas syringae pv. Papulans Rose Dhanvantari称丁香假单胞菌,属假单胞杆菌属细菌。杆状菌,呈长链状或丝状,大小0.7~1.2×1.5~3μm,极生多鞭毛,细菌在培养基上产生扩散性荧光色素,尤其在缺铁培养基中更为明显。属好气菌。生长适温25~30℃,41℃不生长。 
症状: 果实皮孔四周形成紫黑色病斑。发病初期仅在花瓣脱落60~90天后,于果实表面气孔处现出很小的水渍状、隆起的绿色泡斑,后病斑扩大变黑,个别病斑向果肉延伸l~2mm,严重的一个果上生有百余个病斑。 
越冬和越夏: 病菌主要在芽、叶痕及落地病果中越冬。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带菌的苹果芽常引致叶原基坏死。在生长季中,病菌依附于叶、果或园内杂草存活,尤其在陆奥苹果上病菌密度高,在其他品种上也偶而发现病原细菌;该菌可随水流传播,湿度大或雨水多的年份发病重。 
寄主品种抗性: - 
调查与测报: - 
地理分布: 全国各苹果产区 
防治措施: 掌握在花瓣脱落后10~14天开始喷洒1000万单位新植霉素3000~4000倍液或72%链霉素可溶性水剂3000倍液、53.88%可杀得2000干悬浮剂1000倍液、50%琥胶肥酸铜(DT杀菌剂)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隔10天左右一次,连续防治2~3次。
 

苹果白粉病


  病害名称: 苹果白粉病 
别名: 
英文名称: Apple powdery mildew 
侵染部位: 主要为害苹果树的幼苗或嫩梢、叶片,也可为害芽、花及幼果。 
主要寄主: 为害各种苹果属(Malus)植物,尤以小苹果类更为感病,此外,还可为害梨树和榅桲。 
 

 

病原特征: 病原菌学名为Podosphaera leucotricha Ell. et. Ev. Salm,属子囊菌亚门白粉菌。Oidium sp.属半知菌类真菌,在寄主表面着生的一种外寄生菌,以菌丝、分生孢子梗及孢子在病部构成白粉层。菌丝无色透明,多分枝,有隔膜且纤细,直径为2.5~5.0μm。分生孢子梗棍棒形,大小20.0~62.5μm×2.0~5.0μm。分生孢子串生在孢子梗上,无色,单胞,为广卵圆形至近圆筒形,大小20.0~31.0μm×10.5~17.0μm。吸器似球形,大小10.0~17.5μm×7.5~10.0μm。闭囊壳近球形,壳壁由多角形厚壁细胞所组成,黄褐色到暗褐色。闭囊壳的大小75~100μm×70~100μm。附丝具有两种不同形式。一种着生在壳的基部,无色,较短并呈丛状,另一种着生在壳的上部,无色至浅褐色,较长而分散,具有隔膜。大多数附丝的顶端不分叉,少数产生1~2次两歧式分叉,其大小100~554μm×6~10μm。子囊在壳内单生,呈圆球形或近圆球形,无色,大小42.5~75.0μm×37.5~55.5μm。子囊内含有 8个子囊孢子,呈不规则排列。孢子无色,单胞,卵形至近球形,大小22~26μm×12~14μm。 
症状: 嫩梢染病,生长受抑制,节间缩短,其上着生的叶片变得狭长或不开张,变硬变脆,叶缘上卷,初期表面被覆白色粉状物,后期逐渐变为褐色,并在叶背的叶脉、支脉、叶柄及新梢上产生成堆的小黑点,即病菌闭囊壳。严重的整个枝梢枯死。叶片染病,叶背初现稀疏白粉,即病原菌菌丝、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新叶略呈紫色,皱缩畸形,后期白色粉层逐渐蔓延到叶正反两面,叶正面色泽浓淡不均,叶背产生白粉状漏斑,病叶变得狭长,边缘呈波状皱缩或叶片凹凸不平;严重时,病叶自叶尖或叶缘逐渐变褐,最后全叶干枯脱落。芽受害,呈灰褐色或暗褐色.瘦长尖细,鳞片松散,上部不能合拢而成刷状,表面茸毛少,严重受害的干枯死亡。春季病芽萌动后,生长迟缓,不易展开。花芽受害,轻者花瓣变为淡绿色,变细变长,萼片、花梗畸形;雌雄蕊丧失授粉和受精能力,最后也干枯死亡;严重的花蕾萎缩枯死。幼果受害,多发生在萼的附近,萼洼处产生白色粉斑,病部变硬,果实长大后白粉脱落,形成网状锈斑。变硬的组织后期形成裂口或裂纹。果梗受害,幼果萎缩早落。一般果实受害较少。 
越冬和越夏: 苹果白粉病菌的分生孢子在33℃以上的高温条件下即失去生活力,在1℃低温干燥时只能存活2个星期。因此,分生孢子不能越复、越冬。另外,病菌在有的地区、有的年份也只能形成有性繁殖器官——闭囊壳,并产生子囊孢子。关于证实子囊孢子在越冬中作用的研究工作较少,对其具体情况还不十分明确。一般认为子囊孢子在侵染循环中不起什么作用,即使在某些地区或年份能够越冬并在翌春成为初侵染的菌源,其重要性与数量也远不如在冬芽内越冬的休眠菌丝。根据在陕西省关中地区的观察与试验结果表明,夏季新形成的闭囊壳,在6月下旬逐渐成熟,并产生子囊及子囊孢子,至7月上旬可达到44.4%的最高成熟率,而翌年春季及初夏的成熟率又大大下降,平均仅为2.2%。在果园内及室内利用孢子捕捉法一直未曾见到自然放射的子囊孢子。4~5月间,多次用成熟的子囊及子囊孢子人工接种新梢全部没有成功。从而也证明病菌的子囊孢子在侵染循环中不起什么作用。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分生孢子萌发入侵的最适温度为21℃左右,最适湿度为100%。用分生孢子在13~25℃及100%湿度条件下进行人工接种,45~48小时内即可完成整个侵染过程。生长季节系统接种的结果指出病害的潜育期3~6天,其间所需的平均有效积温为97.5日度。分生孢子由气流传播。空气中孢子捕捉数量的变化曲线与果园病情发展完全一致。空中孢子的传播与气温及雨量有密切关系。当春季气温逐渐升高时,孢子传播的数量即增多,而降雨,尤其是暴雨可使空中孢子数量骤然降低。具体来说,当气温在21~25℃之间,湿度达70%以上时,有利于孢子的繁殖与传播,而高于25℃即有阻碍作用。本病的发生、流行与气候、栽培条件及品种有关。春季温暖干旱、夏季多雨凉爽、秋季晴朗有利于该病的发生和流行。连续下雨会抑制白粉病的发生。白粉菌是专化性强的严格寄生菌。果园偏施氮肥或钾肥不足、种植过密、土壤黏重、积水过多发病重。果树修剪方式直接与越冬菌源即带菌芽的数量有关。轻剪有利于越冬菌源的保留和积累。 
寄主品种抗性: 秦冠、青香蕉、金冠、元帅、甘露、富丽抗病;花红类、倭锦、红玉、红星、国光、印度、柳玉等感病;国外报道,Red Melba、James Grieve、Gala、Delikates及Lired等较抗病。 
调查与测报: - 
地理分布: 在世界上广泛分布,为害严重,近年来发病日趋加重。此病在国内各苹果产区均有发生,其中尤以渤海湾地区、西北各省以及四川、云南高海拔的苹果新发展地区发病严重。 
防治措施: 休眠期冬季修剪:去除病芽,减少越冬菌源;生长期喷药:保护的重点时期放在春季,使用药剂以15%三唑酮1000~15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甲基托布津)1000倍波(5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的防治效果最好,同时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具体喷药时间可放在花前、70%落花以及10天以后喷布3次;其后再根据病情发展酌情考虑喷药。砧苗可在发病初期连续喷药2~3次;加强田间管理:合理密植、控制灌水、疏剪过密枝条、避免偏施氮肥,注意配以磷钾肥,使树冠通风透光。及时搞好枝条的回缩更新,使其健壮,提高抗病力;少种感病品种:在病害经常流行的地区,要避免或压缩感病品种的种植。
 

苹果花腐病


  病害名称: 苹果花腐病 
别名: 
英文名称: Apple blossom blight 
侵染部位: 在叶、花、幼果及嫩枝上均能发生,以花和幼果受害重,对产量影响大。 
主要寄主: 苹果 
 
病原特征: 有性世代花腐病病原菌Monilinia mali Whetzel(=Sclerotinia mali Takahashi),属于子囊菌亚门,柔膜菌目。菌核为黑色,生于被害组织中,于翌年春季产生子囊盘。子囊盘为蘑菇状,肉质,褐色或暗褐色,盘径3~7mm,柄长1~7mm。子囊圆筒形,无色,大小为125~176μm×6.4~9.6μm,内含有 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无色,单胞,椭圆形,大小为9.6~16.3μm×4.8~6.7μm,平均14.0μm×6.3μm,有侧丝。侧丝无色,少有分枝,大小为90~174μm×3.8~5.1μm。无性世代大型分生孢子为柠檬形,无色,单胞,大小8.1~20.5μm×6.2~16.2μm;小型分生孢子为球型,无色,单胞。 
症状: 叶腐:一般在展叶后2~3天即可发生。初期在叶片的尖端、边缘或中脉两侧,发生红褐色小斑点,逐渐扩大,呈放射状,并沿叶脉向叶柄蔓延直达叶片基部,致叶片腐烂萎蔫下垂。如遇降雨或空气潮湿时,病部表面产生大量的灰白色霉状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花腐:当花蕾刚出现时,即可染病腐烂,病花变成黄褐色而枯萎;另一种是由叶腐向叶柄基部蔓延,使花梗及花丛基部变褐腐烂,花朵枯萎下垂;果腐:病菌经由柱头侵入而造成的。病菌从柱头侵入后,通过花粉管到达胚囊内,再经子房壁而到达表面。当果实长到豆粒大时,果面上即出现褐色病斑,上有褐色粘液溢出,并有一种酒糟气味。褐色部分一直到达心室和子房,逐渐扩展到全果,最后病果失水而变成黑色僵果;枝腐:病菌自果柄、花梗继续向下蔓延至枝梢时,使枝梢变成深褐色的溃疡斑,后病部凹陷、干枯,严重时枝梢枯死。 
越冬和越夏: 苹果花腐病菌在落到地面上的病果中越冬。翌年春季菌核萌发产生子囊盘和子囊孢子,成为第一次侵染源,侵染叶片,引起叶腐和花腐。叶腐的潜育期为6~7天。子囊盘产生的适宜条件是土壤温度2℃以上,土壤含水量达30~40%时。病叶、病花上产生的灰白色霉状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成为第二次侵染源。分生孢子经由花的柱头侵染。引起果腐和枝腐。果腐的潜育期为7~10天。病果失水枯萎落地后,在病果内形成菌核越冬。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生长温度为2~35℃,最适温度为15~20℃。分生孢子形成的最适温度为18℃,分生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18~27℃,在水中即可萌发。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的寿命很短,分生孢子的寿命不超过60天。该病的流行与当地气候、地势及栽植方式有密切关系。春季苹果树萌芽展叶期,多雨、低温是叶腐和花腐大发生的主要条件。其中雨水则是主要因素。因为此时期多雨,可增加土壤的含水量,有利于子囊盘的形成,同时又利于病菌孢子的侵染。而低温会使开花期延长,给病菌增加了侵染的机会。果腐的发生以低温影响较大,开花期降雨可引起果腐的大发生。山地果园发病重,平原较轻,通风透光差以及管理粗放的果园发病较重,感病品种单一成片栽植的比混栽的发病多。 
寄主品种抗性: 金冠、鸡冠、黄海棠、黄太平、大秋等品种发病最重,国光、青香蕉、红玉、祝光、倭锦等品种次之,元帅系品种比较抗病。 
调查与测报: - 
地理分布: 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陕西、四川、云南等省都有发生。 
防治措施: 清除病源:果实采收后,要彻底清除果园内落地病果;发病初期,及时摘除树上的病叶、病花和病果,并要集中一起烧毁或深埋,以减少菌源;翻地:在春季化冻后、子囊盘产生之前,把果园全部深翻一遍,深度15cm以上,以便把病僵果翻于地下,防止产生子囊盘。重病园,尤其是山地深翻有困难,可于春季子囊盘发生初期,实行地面喷药(五氯酚钠1000倍液或石灰粉25kg/亩),以**菌源;喷药保护:发芽前喷布波美5度石灰硫磺合剂1次。展叶初期喷布70%甲基硫菌灵(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波美0.5度石灰硫磺合剂、田安400~500倍液、代森铵600~800倍液、65%代森锌500倍液、50%退菌特800倍液。开花盛期喷布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25%多菌灵250~300倍液)效果最好;加强栽培管理:果园要增施有机质肥料,要深翻改土,合理修剪,以增强树势,提高抗病能力。 
 

苹果干眼烂果病


  病害名称: 苹果干眼烂果病 
别名: 灰霉病 
英文名称: Apple Botrytis fruit rot 
侵染部位: 主要为害果实,也可为害叶片及嫩枝。 
主要寄主: 苹果 
 
病原特征: 有性世代有性态Botrytinia **eliana(de Bary)Whetzel称富氏葡萄核盘菌,属子囊菌门真菌。分生孢子梗数根丛生,褐色,顶端具 l~2次分枝,大小124~165×2.5~5μm,分枝顶端密生小柄,其上着生大量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圆形至椭圆形,单细胞,无色,大小l.86~4.97×1.24~4.35μm。无性世代Botrytis cinerea Pers. ex Fr.称灰葡萄孢,属半知菌类真菌。 
症状: 果实染病,未成熟果实受害重,果皮呈灰白色至灰褐色水渍状病斑,不凹陷,后扩大变为黄褐色并软腐,空气潮湿时表面生灰色霉层,即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严重时引致全果腐烂。后期病果上可产生不规则形黑色菌核。叶片染病,产生褐色斑点,渐扩大,表面生少量灰霉;嫩枝染病,能引起腐烂,上面着生叶片常早期脱落。 
越冬和越夏: 以菌核在土壤中或以菌丝及分生孢子在病残落叶上越冬或越夏。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春季条件适宜,菌核萌发,产生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借气流、雨水传播,侵入为害。病菌发育温限2~31℃,最适温度20~23℃,相对湿度持续90%以上的高湿状态易发病。早春低温、高湿、日照不足利于灰霉病发生。此外,栽植过密、灌水过多、管理不及时发病重。 
寄主品种抗性: - 
调查与测报: - 
地理分布: 全国各苹果产区 
防治措施: 加强栽培管理:低洼积水地注意排水,合理修剪,增强通透性,降低湿度;消灭初侵染源:秋末冬初结合修剪,除掉病残技、叶及落地病果,集中销毁;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开始喷洒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农利灵(乙烯菌核利)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40%多·硫悬浮剂600倍液、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500倍液、50%混杀硫悬浮剂500倍液、65%抗霉灵(硫菌·霉威)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50%多霉灵(万霉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2%武夷菌素(B0~10)水剂150倍液,隔10天左右1次,共防3~4次。 
 

 
 苹果青霉病


  病害名称: 苹果青霉病 
别名: 水烂病
英文名称: Apple blue mold rot 
侵染部位: 果实 
主要寄主: 苹果、梨、柑桔、葡萄等多种水果。 
 
病原特征: Penicillium expansum(Link)Thom称扩展青霉,属半知菌类真菌。菌落粒状,粉层较薄,灰绿色,背棉色,白色边线宽2~2.5mm,灰白色,帚状枝不对称。分生孢子梗直立,具分隔,顶端l~2次分枝,小梗细长,瓶状;梗顶念珠状串生分生孢子,无色,单胞,圆形或扁圆形,作念珠状串生,大小3.0~3.5μm×3.5~4.2μm。分生孢子集结时呈青绿色。 
症状: 果实发病主要由伤口(刺伤、压伤、虫伤、其他病斑)开始。发病部位先局部腐烂,极湿软,表面黄白色,成圆锥状深入果肉,条件适合时发展迅速,发病后10余天全果腐烂。空气潮湿时,病斑表面生出小瘤状霉块,初为白色,后变青绿色,上面被覆粉状物,易随气流吹散,此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及孢子,易随气流扩散。腐烂果肉有特殊的霉味。 
越冬和越夏: -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此病主要发生在贮藏运输期间,病菌经伤口侵入致病,也可由果柄和萼凹处侵入,很少经果实皮孔侵入。病菌孢子能忍耐不良环境条件,随气流传播,也可通过病、健果接触传病;分生孢子落到果实伤口上,便迅速萌发,侵入果肉,分解毒素——Patulin及分解中胶层,致细胞离解,使果肉软腐。有时毒素也可混进苹果汁里。气温25℃左右,病害发展最快;0℃时孢子虽不能萌发,但侵入的菌丝能缓慢生长,果腐继续扩展;靠近烂果的果实,如表面有刺伤,烂果上的菌丝会直接侵入健果而引起腐烂。在贮藏期及末期,窖温较高时病害扩展快,在冬季低温下病果数量增长很少。分生孢子萌发温限3~30℃,适温15℃;相对湿度大于90%不能萌发,最适pH4。菌丝生长温度范围13~30℃,适温20℃。该病用塑料袋袋装贮藏发病多。 
寄主品种抗性: - 
调查与测报: - 
地理分布: 全国各苹果产区 
防治措施: 防止产生伤口:首先要选择无伤口的果实入贮,在采收、分级、装箱、搬运过程中,尽量防止刺伤、压伤、碰伤。伤果、虫果及时处理,勿长期贮藏,以减少损失;果库及包装物消毒:该菌对温度适应范围较广,且易于在空气中飞散,故作好果库和包装物的消毒是十分重要的。果库消毒一般用的化学药物有①硫磺(SO2)熏蒸;②50%福尔马林30倍喷撒。果场、果窖尽量保持清洁、清除烂果;贮果消毒:入贮的果实可用仲丁胺衍生物18号或20号药物洗果或仲丁胺衍生物1号固体剂熏蒸。另外1000~2000ppm的抑霉唑洗果亦能收到较好的效果;药剂处理:苹果采收后,用1000~2500mg/kg噻苯咖唑或500~1000mg/kg50%苯菌灵;50%甲基硫菌灵、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氨丁烷200倍液、45%特克多(噻菌灵)悬浮剂3000~4000倍液等药液浸泡5分钟,然后再贮藏,有一定的防效;提倡采用气调:控制贮藏温度为0~2℃,O2为3~5%,CO2为10~15%。 
 

 苹果褐腐病


  病害名称: 苹果褐腐病 
别名: 
英文名称: Apple brown rot 
侵染部位: 果实,也发生于小枝。 
主要寄主: 苹果、梨、核果等。 
 
病原特征: 有性世代Sclerotinia fructigena Aderh. et Ruhl.属子囊菌亚门,盘菌纲,柔膜目,核盘菌属。一般很少产生。菌核生于病果中,黑色,不规则形,大小1mm左右。子囊盘漏斗状,平滑,灰褐色,直径3~5mm。子囊无色,棍棒状,大小125~215μm×7~10μm侧丝棒状,无色,1~3胞。无性世代Monilia fructigena Pers.属半知菌亚门,丛梗孢目,丛梗孢属。分生孢子梗着生在垫状子实体上,丝状,无色,大小60~125μm×6~8μm。分生孢子单胞,无色,椭圆形,念珠状串生,大小11~31μm×8.5~17μm。 
症状: 果实发病大多以伤口为中心,果面发生褐色病斑,逐步扩展,使全果呈褐色腐烂,且有蓝黑色斑块。在田间条件下,随着病斑的扩大,从病斑中心开始,果面上出现一圈圈突起物,渐突破表皮,露出绒球状颗粒,浅土,上面被粉状物,呈同心轮纹状排列,即病菌的子实体。病果质地坚实,按之有弹性,有土腥味,固着树上,或随风落地,逐渐失水,表面皱缩,颜色变深,最后形成黑色僵果。在贮藏期,当空气潮湿时,有白色菌丝蔓延到果面,因不见光,不产生绒球状子实体。枝条被害时,形成溃疡。 
越冬和越夏: 病菌在病果和病枝中越冬。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春季产生分生孢子,随风传播。病菌可经皮孔侵入果实,但主要是通过各种伤口侵入,刺伤、碰压伤和虫伤果以及裂果容易受害。贮藏期内,病果上的病菌可以蔓延侵害相邻的无伤果实。树上病果中的病菌经过果梗蔓延到果台以及大枝上,形成溃疡。褐腐病菌分生孢子萌发的温幅很宽。病害的流行主要和雨水、湿度有关,多雨高温条件下发生较重。 
寄主品种抗性: - 
调查与测报: - 
地理分布: 全国各苹果产区 
防治措施: 减少菌源:清除树上僵果、病枝和落地病果,减少病源;防止伤口:生长期中要防治虫害、预防虫伤及裂果;采收、贮运过程中要减少刺伤和碰压伤。有伤和拔掉果柄的果实勿长期贮存,以防止贮藏期染病腐烂;喷药:在近成熟期喷50%甲基硫菌灵(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或50%苯菌灵(苯莱特)1000倍液,或波尔多液(l:1:200)。 
 


 苹果蝇粪病


  病害名称: 苹果蝇粪病 
别名: 污点病
英文名称: Apple fly speck 
侵染部位: 果实 
主要寄主: 苹果 
 
病原特征: 蝇粪病 Leptothyrium pomi(Mont. et Fr.)Sacc.称仁果细盾霉,属半知菌类真菌。分生孢子器半球形、圆形或椭圆形,小而黑色发亮,器壁组成细胞略呈放射状。未见形成真正的分生孢子。无性态为Zygophiala jamaicensis也是该病病原。 
症状: 在果面形成由十数个或数十个小黑点组成的斑块,黑点光亮而稍隆起,小黑点之间由无色菌丝沟通,形似蝇粪便,用手难以擦去,也不易自行脱落,影响果实外观,降低食用和经济价值。苹果蝇粪病和煤污病常混合发生,症状复杂,不易区分。但常见症状为:果皮表生黑色菌丝,上生小黑点,即病菌分生孢子器或菌核;小黑点组成大小不等的圆形病斑,病斑处果粉消失。 
越冬和越夏: 寄生于苹果芽、果台及枝条上越冬。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春末,蝇粪病菌在菌丛里形成分生孢子器,产生分生孢子,借雨水传播,侵染为害。高温多雨利于病菌繁殖,对果面进行多次再侵染。北京地区一般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病菌在果面上迅速繁殖,病斑扩展迅速。黄河故道果园发病早,为害时间长。修剪不当、低洼积水、树冠过密、管理粗放的果园半月之内可使果蜜黑。生长温限6~29℃,适温26℃,pH5~13能生长,最适pH9。 
寄主品种抗性: 元帅系、(红香蕉、红星、新红星)青香蕉是斑点落叶病的易染品种。 
调查与测报: - 
地理分布: 全国各苹果产区 
防治措施: 冬季清除果园内落叶、病果、剪除树上的徒长枝集中烧毁,减少病虫越冬基数;谢花后至套袋前春梢生长期,结合防治轮纹病可间隔10天左右喷80%大生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套袋前喷布10%宝丽安(多氧霉素)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500~1000倍。注意,药剂干后2~4小时套上袋;套袋后,结合防治果实上、叶片上的病害打好杀菌药,药剂可选用:波尔多液、喷克、退菌特、代森锰锌、多菌灵、甲基托布津等;7月底~8月初,即秋梢生长旺季是斑点落叶病发生重点时期,这期间一定要喷一遍扑海因+退菌特;9月份防病药剂应选择:大生、喷克、甲基托布津、多菌灵等有机杀菌剂;夏季必须及时清除树冠内徒长枝和过密的枝条,以保证冠内通风透光,利于药剂喷布。一般喷药后要求95%以上叶片着药均匀,才能达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参考文献: 1.陈善铭,齐兆生等,1999年,中国农作物病虫害(第二版)下册,中国农业出版社。 2.吕佩珂,苏慧兰等,2002年,中国果树病虫原色图谱(第二版),华夏出版社。 
 

 苹果煤污病


  病害名称: 苹果煤污病 
别名: 水锈
英文名称: Apple sooty blotch 
侵染部位: 果实 
主要寄主: 苹果 
 
病原特征: 煤污病 Gloeodes pomigena(Schw.)Colby称仁果都壳抱,属半知菌类真菌。菌丝几乎全表生,形成薄膜,上生黑点,即病菌分生孢子器,有时菌丝细胞可分裂成厚垣孢子状;分生孢子器半球形,直径70~100μm,高20~40μm,分生孢子圆筒形,直或稍弯,无色,成熟时双细胞,两端尖,大小10~12×2~3μm,壁厚。 
症状: 发生在苹果果皮外部,在果面产生棕褐色或深褐色污斑,边缘不明显,似煤斑,菌丝层很薄用手易擦去,常沿雨水下流方向发病。苹果蝇粪病和煤污病常混合发生,症状复杂,不易区分。但常见症状为:果皮表生黑色菌丝,上生小黑点,即病菌分生孢子器或菌核;小黑点组成大小不等的圆形病斑,病斑处果粉消失。 
越冬和越夏: 寄生于苹果芽、果台及枝条上越冬。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煤污病菌则以菌丝和孢子借风雨、昆虫传播,进行侵染。从6月上旬到9月下旬均可发病,集中侵染期7月初到8月中旬。高温多雨利于病菌繁殖,对果面进行多次再侵染。北京地区一般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病菌在果面上迅速繁殖,病斑扩展迅速。黄河故道果园发病早,为害时间长。修剪不当、低洼积水、树冠过密、管理粗放的果园半月之内可使果蜜黑。生长温限6~29℃,适温26℃,pH5~13能生长,最适pH9。 
寄主品种抗性: 元帅系、(红香蕉、红星、新红星)青香蕉是斑点落叶病的易染品种。 
调查与测报: - 
地理分布: 全国各苹果产区 
防治措施: 冬季清除果园内落叶、病果、剪除树上的徒长枝集中烧毁,减少病虫越冬基数;谢花后至套袋前春梢生长期,结合防治轮纹病可间隔10天左右喷80%大生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套袋前喷布10%宝丽安(多氧霉素)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500~1000倍。注意,药剂干后2~4小时套上袋;套袋后,结合防治果实上、叶片上的病害打好杀菌药,药剂可选用:波尔多液、喷克、退菌特、代森锰锌、多菌灵、甲基托布津等;7月底~8月初,即秋梢生长旺季是斑点落叶病发生重点时期,这期间一定要喷一遍扑海因+退菌特;9月份防病药剂应选择:大生、喷克、甲基托布津、多菌灵等有机杀菌剂;夏季必须及时清除树冠内徒长枝和过密的枝条,以保证冠内通风透光,利于药剂喷布。一般喷药后要求95%以上叶片着药均匀,才能达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参考文献: 1.陈善铭,齐兆生等,1999年,中国农作物病虫害(第二版)下册,中国农业出版社。 2.吕佩珂,苏慧兰等,2002年,中国果树病虫原色图谱(第二版),华夏出版社。
 

 
 苹果黑腐病


  病害名称: 苹果黑腐病 
别名: 
英文名称: Apple black rot 
侵染部位: 主要为害果实、枝干和叶片。 
主要寄主: 苹果 
 
病原特征: Physalospora obtuse Schw. Cooke称仁果囊孢壳,属子囊菌门真菌。一般只形成分生孢子,有时产生子囊孢子。分生孢子器多聚生,初埋生,后突破表皮,近圆形或卵圆形,黑色,直径144~360μm;分生孢子单胞,椭圆形,暗褐色,大小20~32μm×10~14μm;子囊壳黑色,扁球形,顶部具短颈,大小200~400μm×180~324μm,子囊无色,棍棒状,大小130~180μm×21~32μm;子囊孢子无色或黄褐色,单胞,椭圆形,大小23~38μm×7~13μm。无性态为Sphaeropsis malorum Peck称仁果球壳孢,属半知菌类真菌。 
症状: 叶片染病,初在花瓣脱落后7~21天出现紫色小黑点,后扩展成边缘紫色的圆斑,中部黄褐色或褐色,似蛙眼状,直径4~5mm,严重的病叶褪绿脱落。枝干染病,多发生在衰老树的上部枝条上,初现红褐色凹陷斑,自皮层下突出许多黑色小粒点,树皮粗糙或开裂,严重的致大枝枯死。果实染病,多始于萼片处,初现红色小斑点,后成紫色,外缘红色,数周后,整个萼片变成黑褐色,致果实萼端腐烂。花瓣脱落后幼果受侵,也现丘疹状红色或紫色斑点,果实成熟后迅速扩展。成熟果实染病,产生边缘有红晕的病斑,或形成黑褐色相间的轮纹,病斑坚硬,不凹陷,常散有分生孢子器。 
越冬和越夏: 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器在病斑上或树上溃疡斑、落叶及僵果中越冬。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翌年4月,苹果绽芽后释放出分生孢子,随雨水飞溅进行传播。分生孢子释放取决于雨量及降雨持续时间。当花瓣脱落后4~6周,产生子囊孢子,子囊孢子随气流传播蔓延。16~32℃,相对湿度96%以上,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均可萌发,孢子通过气孔或表皮裂缝及伤口侵入,侵入适温26.6℃。 
寄主品种抗性: 瑞光、红玉、醇露、旭等易感病,金冠较抗病。衰弱树及幼叶和近成熟期果实发病重。 
调查与测报: - 
地理分布: 全国各苹果产区 
防治措施: 及时清除僵果、枯枝,集中烧毁或深埋;精细整枝、修剪,及时剪除细弱病枝,适当回缩;结合防治其他烂果病,从萌芽期开始喷80%喷克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80%大生M-45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混杀硫悬浮剂500倍液、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500~600倍液、50%甲基硫菌灵·硫磺悬浮剂800倍液、50%可灭丹(苯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隔10~14天1次,连续防治2~3次。 

【完】
 

来源: 水果邦爱果者论坛www. 详情参考:http://bbs./thread-35493-2-1.html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