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糖尿病患者健康小贴士

 红花绿叶园 2012-01-19

糖尿病患者健康小贴士

 

糖尿病足的自我保健

20120117 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日常生活中,糖尿病患者要注意足部卫生和保暖,从避免出现足部异常情况开始,经常自查足部,若发生有水疱、皮裂、磨伤、胼胝、足癣、甲沟炎等任何微小的足部损伤和感染,不要随意自行处理,以免形成溃疡或坏疽。

    一、每天用温水泡脚。建议温度应低于37度,切忌用热水烫脚。洗完后可按摩下肢,以促进下肢血液循环,改善局部症状。独居老人尽量不要使用热水袋或电热毯暖脚;

    二、正确的趾甲修剪。要将趾甲剪平,不要修剪得太短,与皮肤边缘保持一定距离,并把边缘磨光滑,小心损伤皮肤;

    三、要穿舒适的鞋子和袜子。避免穿小鞋,硬底鞋、高跟鞋,以防足部运动受到限制。袜子最好是纯棉制品,要保证平整、无褶皱,不穿带补丁或有破洞的袜子。袜口不宜过紧,以免影响血液循环;

    四、坐着的时候把脚抬高。抬高下肢能促进静脉回流,避免长时间跷二郎腿。

    “冬季很多糖尿病患者不注意足部护理,而导致糖尿病足的发生,所以糖尿病足部护理一定要注意日常生活中的细节问题。”谷涌泉建议,老年人每年到医院进行一次足部全面检查。只有这样才能知“足”常乐。

 

糖尿病足:警惕小伤口引起大感染

20120117 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李颖

    病例解读

    73岁刘女士,有近20年的糖尿病史。晚上散步时,她的脚被一小截枯树枝扎了个很小的伤口,不过活动一会儿也就没啥感觉了,她也没多在意。谁知1个月后,原先的小伤口不仅没有愈合,反而还逐渐扩大,发生感染,面积发展到直径10厘米,经医院诊断为糖尿病足。

    “这种被小伤放倒的例子在糖尿病患者中极为常见,对正常人来说是一个小伤口,对糖尿病病人就可能造成严重危害。”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血管外科副主任谷涌泉教授介绍说,糖尿病足是很常见也是很严重的慢性糖尿病并发症之一,是导致患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因此,糖尿病患者要警惕糖尿病足的发生。

    有调查结果显示,一半的糖尿病患者会合并糖尿病足。这就意味着,糖尿病发病率越高,糖尿病足并发症也越多。谷涌泉教授透露,导致糖尿病足发生的因素有很多,长期高血糖会使糖尿病人下肢血管会受损伤,会导致下肢神经、皮肤等发生病变;而因为下肢神经病变糖尿病患者容易受到损伤,伤口不易愈合,易感染,也可以致糖尿病足的发生。因此,谷涌泉呼吁,为了糖尿病患者的健康,应加强糖尿病足防治的教育,做到早期预防,早期治疗,避免病情加重。

    ■ 专家解读

    警惕足部的异常变化

    糖尿病足又称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随着我国糖尿病病人的增加,糖尿病足的发病率比例正在逐年上升。据资料显示:全球每30秒就有一人因糖尿病而引发糖尿病足部病变。

    “糖尿病足如果病变继续发展,就会出现跛行症状。”谷涌泉解释到,当下肢缺血使肌肉供血不足,在行走约数百米甚至数十米后,出现小腿肌肉酸痛,也可以是下肢其他部位的疼痛,患者被迫停下休息一段时间后,疼痛才能缓解。继续活动后,疼痛反复出现。随着病变的加重,出现疼痛的距离越来越短,从开始的能走几百米到最后只能走十几米,甚至几米。“年老者如发生间歇性跛行时高度怀疑由动脉阻塞引起的下肢缺血。”

    谷涌泉说,其实,糖尿病足早期症状表现很多,也是很明显的,比如,初期多表现为双脚麻木、发凉、感觉迟钝、易受伤、浅表伤口不易愈合等,只是,许多人对糖尿病足的危害认识不够,以为在小诊所抓点药,开点止痛片,贴个膏药,熬过冬天就没事了。其实并非如此,糖尿病足主要由于糖尿病造成肢体周围血管、神经病变继发感染所致,如不及时去正规医院诊治,将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有截肢甚至死亡的危险。

    认识不足导致截肢率增高

    临床上,糖尿病患者由于长期受到高血糖的影响,下肢血管硬化,血管壁增厚,弹性下降,血管内容易形成血栓,并集结成斑块,导致下肢血管狭窄或完全闭塞,致使局部血液供应不足,末端神经出现损伤,从而造成下肢组织病变,引发足部疼痛、间歇性跛行等症状。因足部离心脏最远,闭塞现象严重时,则可引发足部水肿、发黑、腐烂、坏死、形成脱疽,甚至还可能为此而截肢。

    据统计,在所有的非外伤性下肢低位截肢中,有40%60%是因糖尿病足引起的。

    谷涌泉认为,糖尿病足病截肢率高的主要原因是糖尿病患者未意识到糖尿病足的严重后果,日常生活中又忽略足部保健,当发生小伤口并感染时强忍或自行处理不当,都可能导致伤口迅速恶化。“一方面是糖尿病足病患者常因为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医治,而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另一方面是部分患者因观念保守,即便是肢体已坏死,也执意拒绝截肢,力求保全肢体完整。事实上,糖尿病患者伤口难愈合,加之感染和延误了治疗时机,一旦引发骨髓炎等病变截肢是难免的。”

    手术方案须综合考量

    糖尿病足通常分为早、中、晚三期。早期症状表现为:脚凉、麻木、运动后下肢不适,短暂休息后症状减轻;中期则表现为下肢疼痛,尤其在夜间疼痛较重;晚期则为下肢疼痛,并伴有局部溃疡、坏疽。对此,谷涌泉说:“早期治疗最关键,效果也最好。”

    “目前,下肢动脉血流重建是治疗糖尿病下肢缺血及糖尿病足的重要方法。”但谷涌泉教授也强调,对于手术方式的选择,临床医师应根据患者病情、身体状况及全身合并症等因素综合考量,“适合什么选什么,切忌会什么用什么。”

    “最近几年来,我们应用自体血管行下肢小腿或足部动脉搭桥取得成功,尤其是在国内首创应用桡动脉行足背动脉搭桥的方法,使不少病人不仅保住了肢体,也挽救了性命。”谷涌泉介绍说,给下肢动脉做搭桥手术前要对患者进行全面检查,以确定身体状况能否耐受手术。对于身体状况良好者,可以行下肢动脉搭桥,甚至小腿或足部动脉搭桥,尤其是后者,手术难度很大,目前治疗的300多例患者,手术成功率达95%

    另外,对于体质较弱、年龄大于70岁,并伴有其他疾病且不能够耐受手术搭桥的患者可以施行下肢动脉介入治疗,一根小小的导管将闭塞的动脉撑起,使血流通畅,必要时可以放置支架,达到改善下肢动脉血供的目的。“而对于股动脉、动脉等中等动脉的病变,除可选择上述两种方式外,还可选择自体干细胞移植;对于累及小腿动脉或足部动脉等小动脉的病变,则可以首选自体干细胞移植。”

 

    首个《中国糖尿病药物注射技术指南》发布

提出“三位一体”新理念

20110901 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李颖

    胰岛素注射是实现良好血糖控制的重要手段,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地位日趋重要,应用的患者群体不断扩大。813,首个《中国糖尿病药物注射技术指南》(下称《指南》)在2011年糖尿病教育管理研讨会上正式出台。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纪立农教授等专家表示,《指南》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在胰岛素应用方面越来越规范化、国际化、细节化,有望帮助患者提高胰岛素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减少糖尿病并发症。

    意义:规范注射技术、促进胰岛素的及时使用

    新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提出:2型糖尿病患者在生活方式和口服药联合基础上血糖仍未达标时,就应选择基础胰岛素或预混胰岛素(类似物)进行胰岛素起始治疗。

    “胰岛素治疗效果的体现受到许多环节影响,其中注射技术(包括注射器具和注射方法)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纪立农指出,“注射技术指南不仅包括了注射技术指导,同时涵盖了注射前的心理准备和注射治疗的相关教育,有望帮助患者减轻对胰岛素的恐惧,正确使用药物及胰岛素注射工具,结合规范的注射技术,提高胰岛素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实现血糖达标,减少糖尿病并发症。”

    亮点:三位一体,一针一换

    《中国糖尿病药物注射技术指南》首次提出的“三位一体”理念:即注射技术与注射药物、注射装置同等重要,缺一不可;不同胰岛素因起效时间的差异,其注射部位也不同。例如:短效胰岛素注射部位首选腹部,中效胰岛素首选大腿和臀部,预混胰岛素及类似物在早餐前注射首选腹部,晚上则首选大腿或臀部,以避免夜间低血糖的发生。

    对于注射装置的推荐,《中国糖尿病药物注射技术指南》提出:胰岛素注射笔具有剂量调节准确、使用方便、便于携带等优点,患者容易掌握;而对于注射针头,《指南》强调:“患者在胰岛素注射过程中应遵守针头一针一换的原则。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糖尿病教育和管理学组组长郭晓蕙教授指出,目前,疼痛和皮下脂肪增生是糖尿病患者在胰岛素注射时最常见的两大问题:因疼痛不愿意进行胰岛素治疗,注射部位都有脂肪组织隆起或硬结现象,而脂肪增生将导致胰岛素吸收延迟或不稳定,影响血糖控制。《指南》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详细讲解了注射技术的9步骤和3要素,便于患者理解和掌握。

    推广:培训加宣传,医护和患者同时受益

    在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糖尿病教育和管理学组的组织下,全国即将在重点医院开展医生和护士的注射技术培训,同时面对患者进行宣传,预计两个月内可教育胰岛素使用者5000人。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糖尿病教育和管理学组副组长孙子林教授表示,《中国糖尿病药物注射技术指南》是医护人员和患者身边必备的工具书,要在短时间内尽快推广。

 

降糖药二甲双胍还可抑制心肌肥厚

20110811 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刘莉

    本报讯(记者刘莉)二甲双胍作为Ⅱ型糖尿病的一线治疗药物,不仅具有降糖作用,还能通过激活单磷酸腺苷激活蛋白激酶(AMPK),来抑制压力负荷引起的心肌肥厚。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教授张幼怡的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近期出版的《中国药理学报》上。这一发现为二甲双胍的老药新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甲双胍是一种古老的药物。早在中世纪的欧洲,人们发现一种名叫法国丁香的植物可以缓解伴有尿多症状的疾病,即现在所称的糖尿病。1922年爱尔兰的科学家将法国丁香中具有降血糖作用的成分——二甲双胍首次合成成功,1957年二甲双胍在法国首次获准作为降糖药用于临床。现在二甲双胍类药物是Ⅱ型糖尿病的一线治疗药物,广泛应用于临床。50多年的循证医学证据表明,二甲双胍除了能够降低血糖,改善胰岛素抵抗之外,还具有心血管保护作用。

    一项多中心大规模的临床前瞻性研究在随访了11年后发现,在各治疗组糖化血红蛋白(HbA1c)均下降到相似水平的情况下,单独给予二甲双胍治疗,与磺脲类药物、胰岛素等传统降糖药物相比,糖尿病相关终点事件发生率降低了32%,心肌梗塞风险下降了39%,全死因风险下降了36%。因而这种降低大血管疾病发生风险是不能归因于降血糖作用的。

    张幼怡的研究发现,二甲双胍具有直接抑制心肌肥厚的效应,而并非是通过降低血糖来实现的,对非糖尿病性的心脏疾病,如压力负荷引起的心肌肥厚,也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别让糖尿病搭上心脏病

20110609 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李颖

    ■ 健康管理与慢病防控系列报道之二十八

     □ 病案解读

    68岁的李先生患糖尿病四年多,最近一年感觉到走走路或是登二层楼就会心慌、气喘,平躺下来后好一些,但稍活动后又会“心发慌”,去医院做心电图发现有心率增快、心肌缺血等异常现象,主治医生告诉他是“糖尿病引起了心脏病”。

    糖尿病对心脏的损害常常是“悄无声息”的,一旦发生严重疼痛,就可能是心肌梗死,危及患者生命。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内分泌和心血管病中心首席专家李光伟教授在接受科技日报社记者采访时指出,糖尿病对心脏的损害是缓慢的,患者同时可能合并神经病变,使患者对疼痛的感觉不明显。实际上,心脏病的疼痛对人体有保护作用,只有疼痛了患者才知道去看病,如果在此之前一点感觉都没有,一旦发生一次严重的疼痛,就可能是心肌梗死。更糟糕的是,可能一点疼痛的警告都没有就被心梗索取了性命。

    李光伟教授提醒,糖尿病合并心脏病虽然没有疼痛症状,但早期也还会露出些“蛛丝马迹”,如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如头晕、多汗、心悸,容易疲劳,过度活动后出现气促、胸闷、胸骨后不适等。

    □ 专家解读

    糖尿病与心梗等危

    据统计,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80%的患者最终都是死于心血管疾病,尤其是缺血性心脏病。这一数据也表明,糖尿病就是心脏病的等危症。

    糖尿病对心脏的损害常常是“悄无声息”的,被称为“无声杀手”。一旦发生严重疼痛,就可能是心肌梗死,危及患者生命。

    李光伟教授说,近年来,专家已经把糖尿病看做是冠心病的等危症,也就是说,得糖尿病发生心梗的危险等同于已经发生过一次心肌梗死的人,这其中主要原因就是糖尿病极易并发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

    那么,为何糖尿病,特别是2型糖尿病患者易患心血管并发症呢?李光伟教授解释说,这是因为糖尿病对心脏的损害是缓慢的,同时患者可能合并神经病变,使患者对疼痛的感觉不明显。“实际上,心脏病的疼痛对人体有保护作用,只有疼痛了患者才知道去看病,如果在此之前一点感觉都没有,一旦发病则十分严重。”

    糖尿病特别是2型糖尿病患者之所以易患心血管并发症,是因为2型糖尿病与高血压、肥胖症、高脂血症等疾患有许多相互关联的遗传易感基因,这是内因。此外,2型糖尿病患者还常常合并有脂肪肝、高尿酸血症或痛风等,实际上这些异常与上述疾患也有共同的易感基因,都可以称为“姊妹病”。

    糖尿病性心脏病不易发现

    糖尿病患者的冠心病有什么特点呢?可以概括为三个字:高、隐、难。

    高,即发病率高。糖尿病患者的冠心病发病早、发展快,糖尿病女性失去了天生的性别对心血管保护作用。

    隐,指患者大多没有心绞痛症状。即使发生了心肌梗死,患者可仅表现为恶心、呕吐、心力衰竭等,却没有心前区疼痛。如果不及时治疗,患者将会出现生命危险。

    难,是治疗上有困难。这是因为冠心病伴随着糖尿病而生,治疗上可能互相干扰。糖尿病患者发生冠心病,尤其是心力衰竭时,容易产生酮症酸中毒;严重的低血糖可以诱发心肌梗死;由于心肌存在病变,使抗心率失常的药物不能正常发挥作用。

    糖尿病性心脏病死亡率较高,但可怕的不是糖尿病性心脏病,而是至今还有2/3以上的糖尿病患者不知道糖尿病与冠心病的密切关系,不知道糖尿病患者除了严格控制血糖外,还要严格控制血脂、血压,及时纠正高血凝、高胰岛素血症等状况。

    糖尿病性心脏病患者注意啥

    糖尿病性心脏病的范围较广,包括在糖尿病基础上并发或伴发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脏微血管疾病及心脏自主神经病变。心血管并发症是引起糖尿病患者死亡的首要病因,有鉴于此,糖尿病治疗的真正目的是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降低血糖只是一个手段。作为糖尿病患者,不是只把血糖控制好了就达到目的了,在关注血糖的同时,应更多了解并发症情况。

    首先,必须定期做心电图等心脏相关检查。由于糖尿病造成的神经病变,患者对疼痛不敏感,很多合并冠心病的糖尿病患者往往没有任何临床症状或仅感觉轻微憋闷,这使他们容易忽视自己的病情,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甚至造成猝死等严重后果,所以不管是否有胸闷、胸痛等症状,都要定期做心电图等检查,必要时可能还需要通过冠状动脉造影确诊。

    其次,治疗中要尽量避免低血糖。对于冠心病患者,低血糖比高血糖更加危险,因为低血糖可能加重心肌缺血、诱发心肌梗塞导致严重后果。所以,合并冠心病的糖尿病患者在可能的情况下(如病情较轻),尽量选择作用较温和的药物,如二甲双胍、糖苷酶抑制剂等。

    病情较重必须要用强力降糖药时,特别要避免低血糖。对于合并冠心病的糖尿病患者,在抗糖尿病药时应注意药物对心脏的影响。例如,用格列酮类药物注意水肿的出现,预防发生心衰。研究证实,糖苷酶抑制剂阿卡波糖有确切的保护心脏作用,能减少心肌梗塞等事件的发生,较适用于合并冠心病的患者。

    “糖心病”成心血管防治新方向

    在糖尿病人中,有80%的人死于心血管疾病,由糖尿病并发的心血管病被医学界称为“糖心病”,挑战、应对“糖心病”已经成为我国心血管疾病防治的战略方向。

    518举行的阜外心血管病医院糖尿病与心血管病诊治中心成立仪式上,阜外医院院长胡盛寿表示:“‘糖心病’是必须认真应对的‘杀手’。阜外医院作为国家心血管病中心,承担了我国心血管疾病的医疗、教学、研究和预防的重任。为进一步提升我国全方位诊治与预防心血管疾病及相关疾病的整体水平,必须进行心血管疾病防治工作重点的‘前移’和‘下移’。”李光伟表示,为切实发挥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的作用,实行心血管疾病防治工作重点“前移”和“下移”,该中心近期将开展三方面工作。首先,构建“糖心病”社区防治服务体系,开辟社区医疗服务,方便病人就医。其次,建立“糖心病”患者数据库。启动“阜外医院万例心脏手术病人血糖管理、临床结局及预后”的大型调查,对一万个病历进行包括血糖控制指标在内的医疗质量评价,了解现状、总结经验、发扬优势,为“糖心病”患者提供个体化诊治方案,为提升全方位防治服务质量与水平提供数据支持和参考。第三,建立全院病人血糖全方位管理与防治共享服务平台。中心服务站监控全院血糖情况,提供无缝连接的即时血糖管理方案,争取使阜外医院成为中国第一个进行全方位血糖管理的心血管病医院。全面提高心脏病人群围手术期血糖管理质量,并给出个体化出院糖尿病治疗处方,为未来建立全国心血管病患者血糖远程管理与防治共享服务平台,提供技术与服务支持。

 

中医药干预可降低糖尿病并发症

20110317 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段俊国

  中医科普大讲堂

  世界权威学术刊物《新英格兰》杂志显示,我国20岁以上的人群糖尿病患病率达到了9.7%,总数达到了9200万。糖尿病本身并不可怕,但糖尿病可能导致的并发症会给患者造成严重的后果。糖尿病最主要的并发症是视网膜病变和糖尿病肾病,严重时二者可以分别导致失明和肾衰以致死亡。而中医药在治疗糖尿病上的优势就在于预防和降低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西药在控制血糖方面疗效显著,降糖作用明显,但同时,副作用也突出。有些患者开始服用西药降糖时效果很好,但随着病程增加,降糖效果也会越来越差。而且患者一旦查出患有糖尿病,也将面临着长期服用降糖药物的现实。而胰岛素的长期应用可以导致肥胖。通过中医药的干预使用,不但能帮助患者减少西药用量,同时也可以稳定血糖水平。

  针对高脂血症、肥胖者这类糖尿病易患因素的人群,通过中医药干预可以进行前期预防,降低这类人群的发病率。对糖尿病患者而言,对靶器官的损害是糖尿病最主要的危害,应用中医药可减少对靶器官的损害。比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如果使用中医药干预,可以延缓进程,减缓终点时间的发生,降低损害程度,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减轻负担。

  糖尿病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糖尿病所带来的并发症。在糖尿病患者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者高达50%以上,已经成为我国非炎性致盲率较高的眼病。而西药在治疗糖尿病并发症这方面却没有什么疗效。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糖尿病临床研究基地,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在多年的实践中研制成功了芪明颗粒,成为国内首个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中成药新药,通过多靶点、多层次的综合作用,对视网膜周细胞和视觉神经的恢复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延缓了糖尿病对视力的损害。曾经有位患者患有糖尿病十几年后出现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后来通过激光做了一只眼睛的眼底手术,但是术后出现出血,最后手术这只眼睛彻底失明了。而另一只出现同样病变的眼睛经过中医药的辨证施治治疗后,目前的视力也一直保持在0.60.7

  血糖的波动对器官损害最大,因此对糖尿病患者而言,控制血糖只是治疗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要稳定血糖在一定水平,而中医药在这方面恰恰有很好的疗效。血糖控制稳定在正常范围内可以预防、延缓微血管病变的发展和眼部的并发症。

  中药的整体调节优势可以有效地防治糖尿病多种并发症的产生,在降糖的同时,可以通过益气活血降低血液黏滞度和血脂等,从而防治并发症。国内学者采用活血化瘀的方法,在糖尿病并发症防治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疗效。数据显示,如果在基础治疗同时配合中医治疗糖尿病,超过80%的早期糖尿病患者血糖恢复状况更为理想,并发症的发生率同比下降了60%

  中医倡导综合治疗的方式,除了药物以外,饮食、运动、教育、体育锻炼都是防治糖尿病的综合手段。中医治疗也不排除西药的介入,在控制血糖上,西药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本文作者系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医师、教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视功能保护重点研究室主任)

 

美国最新生物降糖技术戴可普登陆中国

20101216 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常宾

  ■ 行业播报

  本报讯(常宾)一种能够修复激活人体胰岛B细胞的美国生物制品——戴可普,近日被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为具有辅助降血糖功能的进口保健食品,允许进入中国市场,受到国内医学界广泛关注。

  据了解,戴可普是美国多位糖尿病专家从美国阿拉斯加洋葱中成功提取出一种天然降糖物质——降糖因子,这种物质能够修复并激活人体胰岛B细胞,使其正常分泌胰岛素,从而有效调节血糖、阻断糖尿病并发症。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戴可普”进行的人体试食试验表明:戴可普能明显改善受试者临床症状,降低受试者空腹血糖及餐后2小时血糖,使其保持在正常范围之内。

  “戴可普”的问世实现了糖尿病研究领域的一次重大飞跃,它将成为人类战胜糖尿病的有力武器。

 

健康小课堂

20101104 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四种糖尿病风险者

    目前通用的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分类方法,临床类型分为糖尿病型、型(BM)、葡萄糖耐量减低(IGT)、妊娠糖尿病(GDM)糖尿病风险者4种。

    型胰岛素依赖型:发病年龄多在35岁以下,但成年和老年也可得,起病急,病情重,多饮、多尿、多食症状明显,多数容易发生酮症酸中毒,需用胰岛素治疗,对胰岛素很敏感。

    型非胰岛素依赖型:多为40岁以上,儿童也有此型的,发病缓慢,病情较轻,不依赖外来胰岛素为生,在感染和应激时,可诱发酮症,空腹胰岛素水平较低、正常或高于正常,在糖负荷下,血浆胰岛素水平的高峰延迟,但高峰的水平常高于正常,形成高胰岛血症,对胰岛素治疗的敏感性较差。

    糖耐量减低:诊断临床糖尿病不够条件,但糖耐量低于正常人,每年有1%5%左右转为糖尿病,此类病人大多数发生血管并发症,高血压,高胰脂症,视网膜病变,肾病变。

    妊娠糖尿病:指血糖和糖耐量正常,但比正常人易患糖尿病。已有过糖耐量异常,现以恢复者。糖尿病人直系亲属分娩新生儿体重超过4千克的孕妇,肥胖者。

    糖尿病患者运动应该分四级

    专家指出,糖尿病患者运动最好分四级按时间来掌握运动量。

    第一级:最轻运动持续30分钟消耗90千卡热量:散步、购物、做家务、打太极拳。

    第二级:轻度运动持续20分钟消耗90千卡热量:跳交谊舞、做体操、平地骑车、打桌球。

    第三级:中度运动持续10分钟消耗90千卡热量:爬山、平地慢跑、打羽毛球、上楼梯。

    第四级:强度运动持续5分钟消耗90千卡热量:跳绳、游泳、举重、打篮球。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每次正常情况下运动消耗90千卡热量最好,因此,必须把自己的运动分级,严格控制运动时间和强度。

 

马拉松冠军与糖尿病的抗争路

20101104 来源: 科技日报

血糖控制一直都是“老糖友”最关注也最头痛的问题,即使依照标准的手工注射方式,依然不能避免低血糖事件的发生。低血糖会导致神志不清,严重情况下甚至致人死亡,因此,运动似乎与糖尿病患者无缘。

    然而,患1型糖尿病已20余年的的张乐庭,却做到了普通人都不可能完成的事情。201010月,现年55岁的张乐庭入选美敦力全球英雄活动,作为唯一的中国选手远赴美国,参加了美敦力双子城马拉松赛,并在7000多人参加的马拉松比赛中获得了前650名的好成绩。张乐庭从1999年开始使用美敦力胰岛素泵控制血糖,保证了他常年的长跑锻炼,并多次在国际马拉松比赛中获得名次。

 

手术能治好糖尿病吗?

20111126 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李颖

  打破砂锅

  一直以来,内科医生认定糖尿病是可控而不可治愈类疾病,然而,最近,胃转流手术治疗糖尿病却成了人们热议的话题。请关注——

    最新数据显示,在我国,每十个人中就有一名是糖尿病患者,还有1.5亿人存在糖代谢异常。众所周知,糖尿病一般都是内科治疗,控制糖尿病都以内科治疗加上生活方式调整为主。如果糖尿病可以像阑尾炎一样,通过外科手术治疗,你相信吗?

    减肥手术中意外发现降糖作用

    目前还没有专为糖尿病人设计的手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普通外科宋茂民教授介绍,所谓糖尿病手术,其实就是胃转流手术,也称胃转流手术”“胃旁路手术。顾名思义,就是重建一个通路,食物绕过十二指肠,直接进入空肠。改变治疗目的后,就是现在大家了解到的糖尿病手术。

    胃转流手术最早是由一位美国的外科医生发明的,治疗糖尿病是一个无心插柳的意外发现:接受手术的患者不仅体重降了下来,多数患有糖尿病的患者,血糖问题也得到明显改善。

    上世纪90年代末,另一位美国外科医生公布了他的随访数据,肥胖并伴有2型糖尿病患者实施胃转流手术后,降糖有效率高达80%以上,治愈率达到70%

    手术治疗糖尿病机理尚不明确

    宋茂民介绍,手术减肥的方法有三类:一类方法是胃束带手术,像用绳系口袋一样把胃部束上,手术后,进食时胃膨胀受限,饱腹感提早出现,使进食总量减少,从而达到减肥目的;另一种方法是胃减容手术,把胃切除掉一部分,胃变小了,吃得就少,同样可以减肥。第三类减肥手术,即胃转流手术。术后,食物越过十二指肠,直接从胃进入小肠。

    研究者在手术和随访中发现,在实施减肥手术的肥胖伴2型糖尿病人中,进行胃束带手术、胃减容手术的,高血糖值并没有随着手术的实施而降下来。只有接受胃转流手术的病人,血糖水平明显改善,其中大部分病人血糖完全恢复正常,另一部分人达到减服药量和减少注射胰岛素的效果。

    为什么只有通过胃转流手术的人实现了降糖作用,其他两种手术仅是减肥有效,降糖无效呢?

    进一步研究发现,对于肥胖并伴有2型糖尿病的病人,术后血液中胰岛素水平的增加先于体重减轻。进而推断,并非因体重减轻而致血糖改善,可能是食物流向转变导致胰岛素分泌增加。

    研究者提出胃转流手术后,食物越过十二指肠,直接由胃进入小肠。手术前,由于胰岛分泌胰岛素相对不足,难以完成代谢血液中糖分的任务,导致血糖升高,需要外界干预,注射胰岛素协助降糖。

    手术后,病人由于没有食物刺激,十二指肠内分泌激素发生变化,导致胰岛功能活跃,从原来的需要外力帮助,恢复到可以独立完成代谢糖分任务。依此推断,胰岛分泌胰岛素的多少与肠道内分泌系统密切相关。

    但该假说目前还缺乏理论依据。宋茂民表示,由于手术治疗的机理尚不明确,很多内科医生并不认可手术治疗方法。

    不是所有糖尿病人都可手术

    今年3月,国际糖尿病联盟(IDF)正式发表声明,承认该项手术可以作为治疗肥胖2型糖尿病的手段之一,并推荐早期进行干预治疗。而在我国,也有少部分医院采用了这种治疗方法。今年7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纪立农教授指出,外科手术作为治疗糖尿病的方法之一,已成为业界共识。

    那么,是所有糖尿病患者都可以进行手术吗?北京天坛医院内分泌科钟历勇教授明确告诉记者:不是的,需要严格符合以下条件:包括体重指数(BMI)大于等于35BMI3035时,生活方式和药物治疗难以控制血糖或并发症,尤其是具有心血管风险者;BMI2829.9时,有向心性肥胖(女性腰围大于85厘米,男性大于90厘米),且至少符合两条代谢综合征标准(高甘油三酯、高血压等);患者年龄在60岁以下等。从中可以看出,适合手术的适应症主要是肥胖、药物难控制和非高龄。

    钟历勇认为,有些糖尿病患者就绝对不能进行手术,比如:1型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及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衰竭者;年龄超过65岁,有心、肺、脑、肾衰等严重并发症不宜手术者;有严重精神、心理、智力障碍者;近3年内有生育要求的女性。

    为什么手术只适合2型糖尿病患者,1型糖尿病患者不行呢?记者了解到,这是由于体内胰腺产生胰岛素的细胞已经彻底损坏,完全失去产生胰岛素的功能,必须是要终身依赖胰岛素治疗。另外,如果患者已经出现了如糖尿病足等并发症,也不适合手术。

    内调好还是手术好?

    有数据显示,目前大约有1100例糖尿病患者接受了这种手术治疗,和所有糖尿病患者人数相比,接受手术的病人简直九牛一毛。是什么原因没有让这项手术推广开来呢?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内分泌科的邱明才教授认为,特别肥胖的糖尿病患者、严重的高胰岛素血症患者,手术之后可能会减轻体重,但这类手术与糖尿病治疗是性质不同的两个问题。采用胃部手术治疗糖尿病,对胃部正常的生理功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仅仅是把胃切除,不利于胰腺的恢复,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糖尿病的问题。

    对于糖尿病患者,内分泌领域专家提出建议:手术是有严格适应症的,而且必须是药物治疗效果不好的,这样的人才可以试着做一下。”“现在只是知道手术的效果,随访时间也才仅仅几年。

    专家指出,包括在国外,内科学治疗仍然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应贯穿于整个治疗的始终。对2型糖尿病患者而言,首先选择运动锻炼、饮食控制及口服药物治疗等传统治疗方式。外科治疗2型糖尿病有其比较严格的适应症,但它为糖尿病的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方法。

 

你会是下一个“新糖友”吗?

20100130 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李颖

    最新的糖尿病发病率数据告诉人们这样一个现实:作为全球糖尿病第二大国,中国的糖尿病发病率增长迅猛,新糖友与日俱增,糖尿病防控形势不容乐观。请关注——

  根据最新的糖尿病发病率数据,在中国,大约每天要增加几千例“新糖友”(糖尿病新患者)。而这些初上“战场”的“新糖友”,由于缺乏正确的治疗观念和指导,往往会在与糖尿病的“交战”中手忙脚乱,以至贻误病情。

  那么,糖尿病究竟该如何防治呢?

  “新糖友”初始治疗关键词

  “糖尿病主要是通过遗传、不良的生活方式、肥胖等原因造成的。”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内分泌科主任郭晓蕙教授指出,“新糖友”在初次面对糖尿病时,要建立对疾病的正确认识,把握住“早干预”“双目标”“控体重”这三大关键词,才能有效控制糖尿病,远离疾病威胁。

  郭晓蕙解释,Ⅱ型糖尿病是一个进展性疾病,如果不及时治疗,就会延误治疗时机。事实证明,“管住嘴”“迈开腿”的生活方式调整,对于现代人来说往往难以坚持。因此,为了减缓疾病的进展,在初始治疗阶段时就要增加使用降糖药物治疗。

  除了“早干预”外,“新糖友”在治疗时要关注两个目标:短期来说,就是要控制血糖,从而防止并发症;长期来说,就是要保护心血管,降低死亡率。为了更好地实现“双目标”,专家建议“新糖友”应从一开始就选择血糖控制和心血管保护兼具的药物。

  在Ⅱ型糖尿病患者中,常常伴有超重或肥胖。而超重和肥胖是发生糖尿病及相关并发症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会引发心血管疾病。卫生部资料显示,体重每增加1公斤,糖尿病患病的危险至少增加5%。肥胖者发生型糖尿病的危险性是正常人的3倍,约50%的肥胖者将来会患上糖尿病。因此肥胖或超重的新糖友需要时刻关注控体重这一关键词。

  “新糖友”每年要做“四检查”

  郭晓蕙指出,糖尿病之所以要引起我们的注意,很重要就是糖尿病会带来严重的并发症。对于很多“新糖友”来说,别只盯着血糖,要尽快做并发症筛查,主要是“四检查”:血管、眼部、肾脏和神经,而且要每年都查一次。

  郭晓蕙说,并发症会不知不觉地侵犯患者的心、脑、肾、眼及神经等全身性大血管和微血管。有统计显示,因并发症死亡的糖尿病患者中,60%70%都是死于心脑血管疾病。因此,每年做个血管检查,就能早期发现并发症的蛛丝马迹。

  另外,视网膜和肾脏也是人体内最容易受到糖尿病危害的组织,这些病变在初期根本没有症状,只有通过检查才能发现。眼部检查主要指眼底检查。尿白蛋白则是用来检测肾脏病变的,尿中若出现微量白蛋白,说明肾脏已经受损。神经病变则可通过10克尼龙丝联合128音叉来筛查。

  研究显示,在糖尿病的早期患者中,脑卒中、心肌梗死、心绞痛等疾病的发生率,已明显高于健康人群。“糖尿病病人得心脏疾病的比例是普通人的4倍,糖尿病脑血管并发症、糖尿病肢体动脉的狭窄导致非创伤性截肢的也是普通人的3倍以上,这些都会大大降低糖尿病患者的生存质量。郭晓蕙强调,糖尿病患者在短期控制血糖的同时,不要忽略长期的心血管保护和预防并发症。

  控制饮食警惕“两大误区”

  国内著名糖尿病专家均表示,早期控制血糖水平可以有效地减少糖尿病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而合理控制饮食则是早期控制血糖水平的关键要素之一。而要对饮食合理控制就需走出两大误区:

  误区一:认为得了糖尿病就与珍馐美味无缘了,什么都不敢吃。郭晓蕙说:“长时间过严的饮食控制可能会导致能量摄入不足。应用胰岛素的患者,在不当控制饮食的情况下还可能出现低血糖。”

  郭晓蕙指出,低血糖的危害甚至超过高血糖。而经常发生低血糖且达到严重程度的患者,会对大脑产生不可逆的损害,造成记忆下降、智力减退等,并可使心脏功能出现异常。“因此,在降低高血糖的同时,也要防止低血糖的发生。”

  误区二:觉得自己已经吃降糖药,就可以敞开吃了。殊不知,超量饮食会引起餐后血糖急剧升高,给本已脆弱的胰岛功能添加更多负担。因此,选择药物治疗在控制空腹血糖的同时,也要控制餐后血糖。“餐后血糖的变化不但直接影响整体血糖的控制,而且比空腹血糖更能预测心脑血管并发症的风险。”郭晓蕙说。

  多管齐下控制糖尿病

  研究表明,运动和生活方式干预,包括饮食和中等程度的体力活动,能够减少患Ⅱ型糖尿病的危险。保持正常体重和适当的体力活动是预防糖尿病和很多慢性疾病的最有效途径。

  郭晓蕙强调,预防糖尿病,一定要讲究膳食科学,避免营养过剩及偏食。同时,要加强体育活动,注意劳逸结合,保证良好睡眠,避免精神长期高度紧张。在生活方式调整方面,建议糖尿病患者每周保持5天运动,每天至少运动30分钟;少摄入脂肪和食盐,多摄入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全麦食物、水果、蔬菜和豆类;保持标准的体重;戒烟;按照医嘱服药等。

  “近年来中外糖尿病治疗指南都提出,仅仅依靠生活方式干预不足以控制血糖。因为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往往很难改变,而且糖尿病患者的胰岛功能通常已经受到损害,如果只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多数患者血糖可能难以得到控制。由于血糖得不到控制,又会对血管和胰岛细胞造成损害。所以‘新糖友’在早期就应该使用‘生活方式干预+口服降糖药双管齐下的方式进行治疗。郭晓蕙说。

 

    专家提醒:糖尿病患者降糖别忘护心脑

20110511 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王旭

  ■ 医卫动态

  有数据显示,我国糖尿病患者人数目前超过9200万,大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同时合并心脑血管病,75%以上的糖尿病人最终死于心脑血管病。

  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的症状有哪些呢?

  56日,由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北京安贞医院联合举行的将爱表达·关爱从心开始心血管疾病宣讲活动在京举行,卫生部首席健康专家、北京协和医院糖尿病中心主任向红丁教授参与此次活动并进行现场讲解。 

  向红丁教授指出,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的症状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发生心梗,却无心痛。一般人在发生急性心梗时往往有剧烈疼痛。而糖尿病患者由于有神经病变(尤其是末梢神经病变),因此常有感觉减退。发病时患者常无明显疼痛症状,甚至在出现心肌梗塞等危重情况时仍毫无知觉,这种无痛性心肌梗塞极易误诊、漏诊,也是造成猝死原因之一。

  对于哪些是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的高发人群,向红丁教授介绍到:糖尿病患者患冠心病首先是“高发低龄”,糖尿病患者冠心病发病率很高,七成以上的糖尿病患者会并发冠心病,同时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病的发生时间比非糖尿病患者早;其次是“男女平等”,对普通人而言女性患心血管疾病的机会低于男性,但是患糖尿病后女性的这种心血管保护作用消失,女性患心血管疾病的机会大大增加且不亚于男性;最后是“不典型”,因为糖尿病患者常合并神经病变,疼痛感觉迟钝,1/3以上的患者在急性发作的时候没有胸口疼痛的典型表现,让人不易联想是冠心病,从而贻误病情。

  由于糖尿病性心脏病的发生、发展是一个缓慢而隐匿的过程,临床症状出现以前已有一定的功能损害。因此,一旦2型糖尿病获得确诊,就应该进行糖尿病性心脏病防治。一方面,糖尿病性心脏病死亡率高,而另一方面,糖尿病患者对此了解甚少,2/3的患者不知道糖尿病与冠心病的密切关系,不知道除了严格控制血糖外,还要防范心血管并发症,要严格控制血脂、血压等。很多患者一看到自己的血糖指标正常就以为万事大吉。因此,让患者正确认识糖尿病和潜在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进行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非常必要。

  心血管疾病虽然仍是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但却可防可控,向红丁教授指出。由于血栓形成是心血管事件的共同通路,抑制血栓形成,才能把住心血管危险因素干预的关键一环,从而使血压、血脂及血糖等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控制更为有效。目前,已被证实切实有效的心脑血管疾病一级预防措施主要包括;改善生活方式、降压、调脂、降糖以及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在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都是非常重要的。研究显示,每天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可明显降低糖尿病患者心肌梗死的发生率、预防一过性脑缺血发作等,从而明显降低病残率和病死率。

 

    专家告诫:低血糖是糖尿病患者的另一个“杀手”

20101116 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杨步月

  ■ 医卫动态

  1114日是世界糖尿病日,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副主师李文慧博士接受记者采访时告诫说,低血糖是糖尿病患者的另一个杀手,请大家务必提高警惕。

  糖尿病是由遗传因素、环境因素以及自身免疫系统缺陷等多种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导致机体出现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胰岛素抵抗等情况,进而引发人体糖类、脂类和蛋白质等营养代谢失调的一大类疾病。临床上以高血糖为主要特征,常常伴以高血脂和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终其一生要与高血糖等“三高”抗争。因此,一些患者认为血糖应该宁低勿高,不惜冒着频繁发生低血糖的危险,执著地将血糖控制在绝对“正常”的范围内。

  “其实,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低血糖相当危险,其引起的心、脑、肾损害是不可逆转的。”李文慧说,低血糖发生时,轻则心慌、冒冷汗,重则昏迷或引发心梗、脑梗,甚至危及生命。一次严重的低血糖可能抵消患者终生维持血糖正常带来的益处。

  据记者了解,低血糖通常分两种:一是药物性低血糖,主要是超量使用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物导致的,也有的是患者没有按时进餐或加餐造成的。二是自发性低血糖,这种情况在糖尿病患者和正常人中都会发生,主要是与体质有关,也与膳食纤维含量少、碳水化合物过精或油脂含量偏多有关(即食物能量密度过高)。比如,部分人会在吃了早餐两三个小时后出现明显的饥饿感,或伴有心慌、头晕等症状。此外,运动过度也可导致低血糖。

  李文慧特别强调,病程过长(超过10年至15年)的糖尿病患者,注射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物品种多、数量大的糖尿病患者以及老年人(尤其是70岁至75岁以上者)等三类人群对低血糖的调节能力较差,容易发生低血糖意外。

  李文慧建议以上高危人群高度重视血糖监测,不仅要查早晨空腹和三餐后两小时的血糖数值,还要抓住“三餐前、睡前和夜间两三点钟”这几个低血糖高发的重要时间节点做好血糖监测。

  李文慧介绍,低血糖往往表现为一些容易被忽视的症状,比如困倦、乏力、情绪低落或烦躁、不爱听声音、夜间盗汗等。如果进餐后上述症状缓解,就证明是低血糖导致的,建议人们对此多加留意。

  “糖尿病患者应该常备糖果、巧克力等食品。”李文慧说,当低血糖发生时,糖尿病患者首先要采取自救措施,一般为复合加餐,即先吃糖果等含糖量多的食物,后吃饼干等含淀粉多的食物。其次,借助医生等专业人士的力量,帮助自己分析、查找导致低血糖的原因,然后有的放矢地采取防治措施。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不要不敢加餐,而是要注意及时调药和调餐,才能更好地预防低血糖的发生。

 

百时美施贵宝公司推出糖尿病治疗新理念

20101109 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李颖

    血糖达标率低已成为全球糖尿病控制的一个突出难题。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内分泌科主任、亚洲糖尿病学会副主席杨文英教授近日表示,虽然国内糖尿病的诊断率和治疗率近几年大有提升,但仅有不到三分之一的患者血糖达标。

    无法长期有效控制高血糖的一个重要原因:现有的血糖控制治疗方案尚不能持久有效地保护人体胰岛素的生产工厂”——胰岛β细胞,致使β细胞分泌胰岛素的功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衰退,病情持续进展,因而无法持久控制患者的血糖。

    在最近召开的第21届国际糖尿病联盟大会上,由百时美施贵宝公司和阿斯利康公司基于肠促胰素的治疗方案,共同研发了新药沙格列汀。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内分泌科教授、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顾问潘长玉教授指出:这类药物不仅能促进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而且,新降糖药属于口服用药,一天一次,更利于患者克服因用药麻烦而带来的停药减药的问题。

 

    专家呼吁:糖尿病患者应掌握结构性自我血糖监测

20101102 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李颖

“全国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达标率仅为25%,致使我国每年因糖尿病并发症导致的死亡率居高不下。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内分泌科主任郭晓蕙近日介绍说,在血糖监测方面,对糖化血红蛋白的控制改善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但是,仅对糖化血红蛋白浓度进行监测还不够,应该对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及低血糖进行全面的监测,进而不断地对治疗进行调整。因此,结构性自我血糖监测的应运而生很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

  血糖监测是糖尿病综合治疗的关键环节。专家认为,糖尿病监测诊治过程中高效运用社区医生的医护能力,不仅能减少患者去大医院的麻烦和负担,降低患者医疗成本,同时也能缓解“看病难”,提高医疗效率,减轻社会和政府的医疗负担,更重要的是能提高患者的健康及生活质量。

  据介绍,刚刚启动的“中国社区医生糖尿病管理培训项目”,计划在全国范围内逐步推广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国际糖尿病联盟血糖监测指南和哈佛大学糖尿病管理血糖监测课程,2010年从北京起航,之后陆续覆盖上海、天津、成都,以后将逐渐开展到其它社区医院比较成熟的城市,共计划覆盖20个城市;计划用3年时间,通过对社区医师进行糖尿病管理课程的培训,不断提升社区医生对于血糖的规范管理能力,最终培养出近千名社区糖尿病管理人员。

 

灯盏花素可改善糖尿病心肌病

20090901 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据《中国药理学报》报道,浙江省中医药心血管病重点实验室傅国胜、周斌等人研究发现,灯盏花素对糖尿病心肌病具有保护作用。

  灯盏花素是从菊科属植物短亭飞蓬全草灯盏细辛中提取的一类黄酮类成分,具有扩张血管,降低血管阻力,增加血流量,改善微循环以及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研究人员通过建立糖尿病心肌病大体动物模型以及高糖培养的乳鼠心肌细胞损害模型,并用灯盏花素治疗糖尿病心肌病的大鼠以及干预高糖培养的乳鼠心肌细胞,结果表明灯盏花素可以有效逆转糖尿病以及高糖环境导致的心肌结构损害和心肌细胞的肥大,同时抑制糖尿病以及高糖环境诱导的心肌细胞PKCNF-κBc-fos等相关蛋白的过度活化和表达。这一结果证明了灯盏花素对糖尿病导致的心肌结构损害和心肌细胞肥大具有保护作用。

  点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糖尿病患者心血管发病率较非糖尿病患者高23倍,而且糖尿病患者心力衰竭的发病率是血糖正常者的3.6倍(11.8% vs 3.2%)。糖尿病心肌病是糖尿病最常见的独立于冠状动脉病变的心血管并发症之一,糖尿病心肌病与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的高发生率和高病死率密切相关。目前糖尿病心肌病的治疗主要还是针对糖尿病患者血糖的控制和心力衰竭的治疗,如何预防、治疗、延缓并逆转糖尿病患者的心肌功能异常是目前国际上研究的热点之一。

  而灯盏花素对糖尿病心肌病具有一定治疗作用,从而明确了灯盏花素在糖尿病心肌病中的应用价值,也为糖尿病心肌病的治疗开拓了一个新的领域,提供了有效的治疗手段。

 

    糖尿病患者说健康:合理运动和积极心态很重要

20090825 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李颖

  本报讯 86日,法国型糖尿病患者环球旅行·中国站媒体交流会上,主人公戴尔芬·阿杜尼提醒广大糖友,在必要的药物治疗的同时,适当的运动和积极的生活态度也非常重要。

  31岁的戴尔芬已患型糖尿病15年,必须用药物维持生命。她提到运动对糖尿病的帮助:如果我一整天坐着不动,需要30个单位的胰岛素;如果我爬山或慢跑,则只需15个单位的胰岛素。她建议广大糖友根据自身状况选择体育活动。戴尔芬说:考虑到运动的安全性,我在跑半程马拉松时,每5000米测一次血糖,了解自己的血糖变化情况,并使用胰岛素泵及时调节自身的血糖水平,以保证体内血糖平衡。

  在谈及糖尿病患者心理调节问题时戴尔芬说,她更希望家人能和她共同努力、迎接挑战,现在她的丈夫已经成为了她的运动伙伴。

  活动主办方美敦力中国公司糖尿病业务部负责人女士说:“戴尔芬的生活态度令人感到鼓舞,我们希望通过她的环球旅行来激励更多糖尿病患者积极面对生活。”

 

    人工甜味剂使糖尿病风险倍增

  2009年07月07 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根据内分泌学会第91次年会的研究报道,与不吃人工甜味剂的人相比,食用人工甜味剂的人更容易发胖,患糖尿病的风险更多,也更多可能有胰岛素抵抗。

  在美国,食用人工甜味剂的人与对照组相比患糖尿病的风险可能是双倍的(8.8%vs4.4%)。

  进一步分析数据,人工甜味剂食用者的空腹血糖水平更高,空腹胰岛素水平也更高还有更高的胰岛素耐受值,但在接受稳态模型评估时,这2组人的糖化血红蛋白A1C的水平接近。

  点评:

  研究者提出一种替代假说,即人工甜味剂使用者通过肠内分泌细胞的作用改变了代谢率,人工甜味剂激活肠内分泌细胞中的甜味受体,这使得肠促胰岛素释放,它可以促进葡萄糖的吸收,因此更容易引起糖尿病或是肥胖,但是,这个假说需要进一步的纵向分析和干预实验来验证。

  不过,到底是人工甜味剂引起了糖尿病还是因为实际操作中很多医生推荐人们使用人工甜味剂来预防糖尿病而使得人工甜味剂的使用越来越多,研究者正计划通过分析来阐明这个问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