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怎样让电视新闻访谈“好看”

 风虎神韵114 2012-01-19
怎样让电视新闻访谈“好看”
时间:2012-01-10 来源:【青年记者】
  ● 周辉强
  电视新闻访谈作为电视工作的创新成果之一,越来越受到各种新闻栏目的重视。虽然访谈有着吸引力强、可塑性高的优势,而且节目内容的深浅度也可根据需要灵活把握,但是,由于很多实际问题的困扰,比如时长有限、主题严肃、内容枯燥等,让电视新闻访谈节目的操作难度很大,想做得“好看”并不容易。
  去年8月,福州电视台《关注》栏目推出了一个名为 “比学赶超跨越发展”的福州各县(市)区书记(区长)大型系列访谈节目。这个节目立足民生问题,深入各区(市)县,把“一把手”和当地百姓请到现场,以电视访谈的形式,与老百姓面对面地沟通交流。这个节目的一些做法和创新,或许能给电视新闻访谈节目提供一些借鉴的经验。
  
  设置中心话题,规避时长限制
  与谈话类节目不同的是,电视新闻访谈往往被设置于新闻栏目惯常的时段内。节目的时长往往比较有限,一般是和民生新闻栏目结合在一起编排。访谈节目的收视效果,频道的决策者并不是很看好,规划出来的时间也仅仅是在《关注》栏目的周末时段。在短短20分钟内进行一个话题的探讨,施展的空间有限。
  同时,大多数民生新闻栏目已实现了直播,这就让新闻访谈不可能像一些谈话节目那样——先天南海北地神侃,录制下来,再后期剪辑加工,“留下精彩”就行了。直播,让新闻访谈必须“一次过”,这就增加了新闻访谈节目的难度。
  为此,栏目编导对节目形态进行梳理,对节目内容和形式进行重新规划。每周一到周五是常态节目,周末两天辟出专门时段给访谈节目。
  虽然这种分割兼顾了“访谈”和“常态”,但短短的20分钟要实现一个话题的完整呈现,时间上显得“捉襟见肘”。特别是要在20分钟时间里,和一位管辖着至少数十万百姓的书记(区长)进行访谈,很难做到“尽兴”。
  为了规避时长的限制,在有限的时间里,尽可能地保持访谈的完整性,发挥访谈的效用,让访谈做得“好看”,就必须下决心“留主干、去枝蔓”,围绕一条主线展开访谈。
  在访谈节目中,主线的表现形式主要是设置中心话题。在各期节目中,以不同的中心话题作为访谈主线,次第展开并引申话题,既区别了各区的特点,也让时间变得相对“充裕”了。
  以中心话题作为主线组织材料,访谈能做到有的放矢,结构紧凑,内容也实在。同时,中心话题的选取对于民生新闻节目来说难度也不大,只需要紧扣民生主题,如拆迁、教育、医疗等问题,就可以和区长们进行访谈了。
  但是,这些主题都很严肃、也显得很“大”,谈不好会让政府官员一味地介绍工作、展示成绩,这样的访谈一定是“形式死板、内容枯燥”的。所以,“寻找小切口,反映大主题”,是解决这个难题的好办法。
  
  小切口反映大主题,避免内容枯燥
  新闻访谈节目的优势在于内容的选取具有社会性和新闻性,但这也恰好是其弱势所在,相比谈话节目的娱乐性、文艺性,新闻访谈往往显得说教、枯燥。这个系列访谈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这次系列访谈节目在确定了不同的中心话题之后,每一期的访谈都精心选择了一个具体而贴切的小切口,开门见山、直入主题。然后,通过一个又一个问题或者是新闻短片的过渡、衔接,让访谈关注的“点”层层递进、逐步引申,最后落脚到一个超越某单一城区的“面”,让观众在不知不觉中,跟随着访谈内容的推进,逐步把视角集中到一个影响面更广泛的民生话题上来。
  如:在一期节目里,就是从一张门票引出了永泰原生态旅游的话题;而有一期节目则是从一根扁担说到了台江商贸街的整治;更特别的是,在一期节目中,我们选了更小的一个切入点,话题起于一部手机,引出了鼓楼区在五大战役中建设数字政府的“大”主题。
  这些切入点虽然很小,但观众很熟悉,能迅速被这些新颖的“点”吸引,很快就能被访谈内容的“共振点”所带动,接着“看下去”。在观众“走”进话题之后,一个又一个的“包袱”随之抖开,让话题的中心 “真相大白”。“极小”的切入点,通过节目编导的“匠心独具”的情景设计,自然过渡到了一个“很大”的关注面。
  这种以“小切口反映大主题”的构思,让访谈对象也就是领导们“有话可说”,同时避免了“说空话、说大话、说套话”,也让观众兴趣盎然地参与进来,不觉得内容空泛。更重要的是,这样的访谈手法让一个个很难把握的城市话题,由“大”化作了几个“小”,又把几个“小”联在了一起变成了一个“大”,有可能枯燥、单调的新闻访谈也因此有了“颜色”、有了“动感”、有了“看头”。
  
  电视新闻访谈应做足“看的文章”
  电视节目,当然包括新闻访谈在内,都应该首先基于电视特有的表达形式。什么是电视特有的表达形式呢?简单笼统地说,就一个字——“看”。
  访谈是以对话为主的节目,让观众以“听”为主,很容易产生“审美疲劳”。所以,这次的系列访谈就紧扣住电视元素的调动,在“看”字上做足了文章。
  “看的文章”里最突出的当然是“道具”的运用。恰如其分地借用“道具”引出话题,直观、形象,让观众觉得好看、有意思。
  如在一期节目里,在和台江区区长谈财政用于民生的份额时,就借用了“蛋糕”这个形象的道具。用“切蛋糕”的比喻准确、直观地再现了区政府在老百姓身上,是“怎样用钱,用了多少钱”。
  大胆地引入文艺元素的包装,提升观众的兴趣点,使电视的“看点”被充分地放大。以内容为基石,以创意做包装,借用道具,烘托主题,增强了可视性,让枯燥的访谈变得有趣,让严肃的对话变得亲和、贴近。
  
  以互动增加访谈的参与性
  在大多数电视新闻访谈的节目里,都不约而同地采用“互动”来增强节目的参与性。而在这个系列访谈节目中,“互动”不只是直播过程中的一种形式,而且贯穿于整个过程之中。
  访谈被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社区行”活动。由栏目组织,相关部门配合,邀请书记(区长)们率领区属职能部门走进各自辖区的某一个社区,在现场搭台,直接受理市民投诉,处理民生问题。这个活动,将“互动”这种模式搬到了现场。
  进入第二阶段,也就是直播访谈阶段,“互动”得到了进一步的体现。
  栏目在直播现场设置了观众区,邀请来新闻当事人、社区群众干部和各位书记(区长),让双方在演播厅里继续实现真正的“面对面”。现场观众的出现增强了访谈的真实感,提高了节目的客观性,让电视机前的观众产生了认同感和参与感,也有助于增强传播效果。
  同时,在直播过程中,不断地与电视机前的观众进行互动,把观众的问题直接向区长提出来,以现场办公的形式,突出了节目的实效,也将这一“面对面”节目营造成了真正的公众论坛。
  
  现场办公,突出访谈节目的实效性
  电视新闻访谈节目大多选择社会近期关注的焦点、难点作为关注面,但多数情况下停留在了“谈”上,对于问题的产生原因、社会背景和解决方案,能做到深入地“谈”,却不能现场解决问题,这多少会给人留下“不痛不痒”的感觉。
  这个系列访谈的谈话的对象是一级政府的主要负责人——书记(区长),是有决策能力和行政权力的人,能请到这样的“嘉宾”,就应该让他们尽情地展现各自的能力、水平和智慧。所以,在访谈进入到第二个层次,就设计了“现场办公”环节,在直播过程中,请他们现场办公,解决老百姓遇到的实际困难。
  通过“快问快答” 、“回复留言”、“回答网络问题”等各种互动形式,把老百姓的问题直接“丢”给领导,请他们作答、解决。在一问一答之中,观众经常能听到“一把手”在节目里斩钉截铁的声音——“管”、“这个问题,我一定管”、“下周二,我就让这堆垃圾消失”……
  这种类似“电视接访”的形式,在福州市的媒体中尚属首次,不仅是观众,连参加过的领导嘉宾都感觉“很过瘾”。在无形之中,彰显了党和政府勤政爱民、亲民为民的行政新风。节目播出后不仅市领导满意,不少群众热线反映也十分积极。原来频道领导担心的收视问题不仅没有出现,反而取得了不错的市场反应。
  
  (作者单位:福州电视台)
  来源:青年记者2011年12月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