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是一个美丽的地方,雪域高原为它造就了无边美景。 这里有神奇的雪山,辽阔的草原,宁静的湖泊,咆哮的河流,湛蓝的天空,洁白的云彩,巍峨的喜马拉雅山,雄伟的珠穆朗玛峰,神圣的冈底斯山,奔腾的雅鲁藏布江…… 西藏是一个神奇的地方,无数的传说为它披上了神秘的面纱。 这里的天与地、山与水、人与物都弥漫着一种神秘的气息,以一种特有的美丽和神奇吸引着人们。 1. 西藏“野人”之谜是“世界四大谜”之一
***神秘的墨脱野人
据当地人统计,原始森林里曾经住着11个野人,它们都是单独行动,从没有看到过有两个以上的野人同时出现。有人曾深入原始森林中去寻找野人,发现野人居住的草窝很温暖,均搭建在野兽不会发现的地方。睡的地方下面铺满竹子,上面垫了一层厚厚的稻草,而且它们只会在同一个睡觉的地方只逗留一晚。野人的粪便与人的粪便非常相似,从里面一些没有消化的食物残渣中可以看出,野人以野果、坚果为食。
***珠峰上的雪人传说
***小个子野人的传说 不单在林芝有关于小个子野人的传说,在云南和广西一些地方也有关于小个子野人的传说。云南傣族管这种小型野人叫“雅培”、“东都”,而广西少数民族则管它叫“山魈”、“山鬼”、“山娃子”……但这些人见到的到底是不是野人呢?至今仍无结论。 属于灵长类动物的“野人”除了善于模仿人的行为,比如直立行走、背背筐、抓拿木棍等外,还有会使用简单的工具,例如石器。
雪通常是白色的。然而,有一次,当中国登山队员登上喜马拉雅山时,却发现在5000米以上的冰天雪地中,点缀着玫瑰色的红雪。那么,这些红雪到底是如何产生的?为什么只有喜马拉雅山才有红雪呢?对这种现象,科学家又做出了什么样的解释? 红雪之谜是一件令人相当匪夷所思的事情。据发现者人描述,有世界屋脊之称的喜马拉雅山上,经常有一种灿若彤云的红雪出现,像玫瑰一样艳丽,又像血染的红绸,是西藏特有的神秘现象。 3. 虹化的基本特征是:虹化者临终时,打坐的身体会不断发光,在发光时形骸不断缩小,由缩小而渐至消失,最后只剩下指甲与毛发;在其肉身发光缩小之际,头顶上方出现一片红光缭绕。这便是藏密修行者追求的死后最高境界。尚有次等者,其肉身在发光中缩小到一定程度便不再缩小,剩下的形骸坚硬如铁。还有修行得道的高僧,死后火化,遗体全部烧光,连一点骨灰也不留下。这种十分特殊的现象,也可归入虹化一类。 虹化是指得道高僧在圆寂时出现的一种神秘现象,或者叫虹霓法身。据说,修炼到很高境界的高僧在圆寂时,其肉身会化作一道彩虹而去,进入佛教所说的空行净土——无量宫中。 虹化目前仅出现在藏传佛教范围内。但虹化现象为什么仅出现在藏传佛教范围内呢?藏传佛教与汉地、南传佛教又有什么不同之处呢?为什么会产生虹化呢?虹化时发出的光是什么光? 一般情况下,凡发光的物质,分两类:一类是物质燃烧在高温下发光。发红光,温度至少要达到600℃;发白光,温度至少要达到1000℃以上。另一类是冷光,如某种射线照射下某些物质发出的光,以及自身发出荧光之类。那么虹化时发出的光,是热光还是冷光?发光的能量从何而来?能量如何转化?身体发光的同时如果脱水脱脂而收缩变小,那也只能是皮肤、肌肉和内脏萎缩,而骨骼又是如何萎缩的呢?发光时如果“燃烧”,那么自燃的原因何在?燃烧后一般会留下“灰烬”,为什么几十千克的身体会变成发光的舍利,或者缩小成坚硬如铁的形骸甚至“不翼而飞”呢? 自莲花生大师将佛教密宗从佛陀的故乡越过喜马拉雅山脉带到雪域藏地,1000多年来,藏地成就虹身者不计其数。 ***西藏本土上虹化的事例 在西藏历史上,虹身成就的事例非常之多,其中最惊人的记载,出自于《前译光明史》中,据说从噶丹巴德协修建白玉噶托寺,而形成宁玛派中噶托法系后的700年间,竟然共有10万人获大圆满虹化光明身成就 即使到现代,西藏本土上虹化的事例,仍屡次出现。足可以证明虹化成就确实存在,绝非虚妄之言 ***大圆满法 ***藏传佛教的特点 中国佛教主要有三大系统,即南传佛教、汉传佛教、藏传佛教。藏传佛教是其中之一,自称“佛教”或“内道”,清代以来汉文文献中又称之为“喇嘛教”。 藏传佛教,是指以藏语文为主要施教、学修工具,具有浓厚藏族文化特色的大乘显密佛教。 佛教的传播、发展和演变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又波澜壮阔、起伏多变的过程。在佛教发源地印度,公元10世纪虽然密宗继续残存了200多年,但大乘佛教已十分衰微。到公元13世纪初,伊斯兰教统治印度,佛教在它的故乡失去了原有的地位。然而,在西藏以及更为广阔的藏族地区,藏传佛教经过艰难曲折的里程,最终走上了兴旺发展的道路。 藏传佛教不仅继承了印度佛教的基本教义,而且结合藏地的实际,吸收当地文化,进行大胆创新,使之成为一种富有新意的、藏化了的佛教。 在世界佛教各流派中,唯有藏传佛教坚持显密兼修。藏传佛教不仅理论完备,体系严谨,而且在传承与实践方面也是最为完整。在佛教经典的翻译整理方面,《藏文大藏经》的质量也属首屈一指。它不仅翻译内容准确、严谨,所收经典的种类也最为齐全。从整体上看,藏传佛教更多地保持了佛教的原貌和佛教的特有精神。 在藏传佛教史上先后出现了许多教派,最主要的教派有宁玛派、噶当派、萨迦派、噶举派和格鲁派等,另外还有希解派、觉域派、郭扎派、夏鲁派和觉囊派等教派。但后面这些教派势力都比较弱,且无地方势力做靠山,后来先后融于其他教派或自行消失。迄今为止,在藏传佛教各教派中,以公元15世纪初宗喀巴创立的格鲁派影响最大,持续时间最长。 藏传佛教文化是一个兼容并蓄的文化体系。与其他佛教教派相比,藏传佛教有着三大突出的特点: 1.藏传佛教虽属大乘佛教,但它并不轻视和排斥小乘佛教,且完整地接受了佛陀的教义。因此,藏传佛教坚持大小乘并重,显密双修,即外修声闻戒(小乘戒),内修菩萨行(大乘行),密修二次第(无上密二次第)。 2.藏传佛教出色地吸收了佛陀教义的两大精华,即密法和性空正见。藏传佛教认为,密法是佛教的精华,是解脱成佛的最高法门。性空正见是佛教的灵魂,但它并非世俗感知经验的范围,是一种符号语言,抽象概念性思维,一般在理解上有相当大的难度。藏传佛教内部在性空正见的理解上有着不同的派别,如分别派、经论派、唯识派和中观派等。 3.藏传佛教确立的活佛转世制度。这种宗教领袖的继承方式,不仅在佛教其他教派中,即便是在世界各类宗教中也是绝无仅有的。 也许正是由于藏传佛教更多地保持了佛教的原貌和佛教的特有精神,才使得修习藏传佛教的密宗修行者产生了虹化现象。 ***密宗和显宗的区别 我们从许多史料记载、新闻报道中看到,许多发生虹化现象的有道高僧都是密宗修行者,而却未曾见显宗修行者产生这种现象,那么,佛教中的密宗到底有些什么独特之处呢?它和显宗对比又有何区别呢? 有些人认为,藏传佛教纯粹是密宗,与汉传、南传佛教完全不同。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藏传佛教包括密宗和显宗,它基本上保存了印度佛教的基本形态,如果说有什么特点的话,就是藏传佛教是大乘和小乘兼修。 藏传佛教的理论可以这样概括,藏传佛教认为人想成佛是没有其他简单途径的,唯一正确的方法就是照释迦牟尼佛的方法去做,也就是释迦牟尼佛怎么做就应怎么做。因此藏传佛教提出“身口意”的修炼方法。所谓“身口意”的修炼方法是指,如果你在身体上、言语上和思想上都能做到和释迦牟尼佛一样了,那么你就一定能够成佛。这就是藏传佛教思想的核心。 藏传佛教中的密宗和显宗在一致坚持“身口意”修行方式的前提下,有一个主要的差别。这个差别在于如何达到“身口意”与佛相同的途径上。显宗认为只要按照那些公之于世的佛经去做就可以了,所以显宗主张公开宣道弘法,显宗被称为显宗也是因为他们的这个观点。而密宗认为要想达到“身口意”,除了公开的佛教以外,还有一套秘密的方法,没有人传授密法,修行很难达到“身口意”。所以密宗强调传承、真言、密咒和灌顶。 这就是密宗和显宗的主要区别。 密教的教义还有一项特点,就是特别重视各种咒语念诵、坛场供养,乃至密印、皈依等种种仪轨的修行,来达到即身成佛的目的。以密教仪轨繁杂的程度来讲,可以说是世界各宗教所少见的。在密宗,持咒不但是主要的修行方法之一,并且赋予特别的意义和功用,很多密教经典的问世,也是为了咒语的广为诵持和流传。 在显教,要成为正式的佛教徒,必须皈依三宝,就是皈依佛、法、僧。但在密教,由于重视严格的师承传授,认为如果不依喇嘛上师的引导,则不知有佛;如果不从喇嘛的教诲传承,则无法入于佛道。因此,出家的修行者于皈依佛、法、僧三宝之外,特重对喇嘛的皈依,而成为“四皈依”;并以自己的身、口、意三业完全供养归投于上师。 从上面的介绍中,似乎正是密宗修行的方法不同于显宗,因为有人传授密法、咒语和灌顶才使得道行高的密宗修行者在临终时得以“虹身”。 ***神秘的舍利 佛经上说,舍利子是一个人透过戒、定、慧的修持,加上自己的大愿力所得来的,它十分稀有、宝贵。2500年前佛教祖师释迦牟尼涅,弟子们在火化他的遗体时从灰烬中得到了一些遗骨和84000颗珠状宝石样生成物。
4. 象雄是公元10世纪在西藏高原上崛起的王国,曾有无数的辉煌。可就是这样一个繁荣的王朝,却消失得无影无踪,好像从来就不曾存在一样。象雄王朝的具体位置到底在哪?它到底被谁统治过?象雄文明是如何消失的?象雄文明对西藏文明又有什么影响呢?也许只有等待考古学家的进一步发现。 象雄是西藏高原最早的文明中心。古老的象雄产生过极高的文明,它不仅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象雄文,而且还是西藏传统土著宗教——苯教的发源地,对后来的吐蕃以至整个西藏文化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象雄王朝鼎盛之时,曾具有极强的军事力量,其疆域包括了西藏高原的大部分地区和青海、四川的一部分,以及西部的克什米尔和拉达克。后来,吐蕃逐渐在西藏高原崛起,到公元8世纪时,彻底征服了象雄。从那时起,象雄王国和文化就突然消失了,其文字文献、宫殿遗址等至今无从考证。 按说任何一个王朝的覆灭都会留下一些文字文献、王宫遗址,为什么象雄这样一个有着古老文明的鼎盛王朝会突然消失得无影无踪,就好像从来不曾存在过一般呢? 象雄文明具有丰富的内涵。据经籍《强玛》载,吐蕃赞普聂赤在位时,从象雄传入了十二“因派箴言”: 象雄不仅有发达的星相学,还有源远流长的医学。 5.说唱艺人 西藏的《格萨尔王传》是一部伟大的史诗,它由西藏的说唱艺人用说唱的形式传承于世。可是,众多的说唱艺人目不识丁,却能在大病一场或一觉醒来之后会说唱《格萨尔王传》。 《格萨尔王传》是藏族著名长篇英雄史诗,从其原始雏形发展到今天共有百余部之多,可谓长篇巨制。《格萨尔王传》在民间以两种形式流传,一是口头说唱形式,一是以抄本、刻本形式。口头说唱是其主要形式,是通过说唱艺人的游吟说唱世代相传,而说唱艺人有着各种传奇。 说来也确实奇怪,在西藏,有些十几岁目不识丁的小孩病后或一觉醒来,竟能说唱几百万字的长篇史诗。他们是怎样学唱的,怎样记忆的?怎么在病后或一觉醒来就有这样的艺术天赋?这都让人迷惑不解。无论怎么说,这些“奇人”记忆之谜,至今我们还没有能够做出科学的、令人信服的解释. ***格萨尔说唱艺人分类 一般来说,格萨尔王故事的说唱艺人主要分为7类: 一类是神授艺人,如已故的扎巴老人和青海著名艺人才让旺堆等。他们一般对格萨尔王故事十分钟爱,一生到处流浪,经历不同凡响,有的在流浪途中突然昏睡过去,一睡就是几天几夜,不省人事,梦中全是战争的画面,梦醒后,就无师自通地会说格萨尔王的故事;有的是凭借一种神奇力量,打开了智慧之门,然后滔滔不绝地讲述格萨尔。玉树的达哇扎巴和会说唱格萨尔王、《水浒传》和《西游记》的土登也都是在梦中经历了漫长的神奇经历,梦醒后不说不快,一说便不可遏止。这类艺人的另一个共同特点是大都一字不识,却说唱技艺超人,才华横溢。 二类是撰写艺人。他们一般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但也是靠一种无形的力量,一旦撰写开来便不由自主洋洋洒洒地写下去,在写时可以不假思索,而且想写哪一部就可以写哪一部,不仅错别字极少,语言优美,而且结构清晰,内容新颖。 三类是圆光艺人。他们借助铜镜或盛满青稞的盘子,或看着一张白纸、盛水的碗等说唱,离开了这些物什便不会说唱。 四类是吟诵艺人。这一类艺人是后天的喜好使得他们选择了说唱。他们从小学习藏文,刻苦学习格萨尔王的故事,达到比较熟练的程度,一般会讲一两部或一些片断。 五类是闻知说唱艺人。即指那种通过听别人说或是诵读史诗刻本便具备说唱能力的人,这一类艺人只能说唱几部史诗。 六类是传承艺人。家中祖上有人将所掌握的史诗传给自己的子孙后代,分口耳相传和抄本传承。 七类是掘藏艺人。这一类艺人很少,多为宁玛派僧侣。他们依靠自己的缘分挖出前人埋藏在地洞、岩洞等地的《格萨尔王传》,再说唱给民众。 在七类说唱艺人中,以“神授艺人”最为神奇,有点令人匪夷所思。不过,不管是哪一种类型的说唱艺人,几乎都有一段不寻常的人神交往的经历。说唱格萨尔的艺人大都认为自己是一只青蛙的转世,因为这只青蛙和格萨尔有关。传说中有一次格萨尔外出征战,战马不小心踩死了一只青蛙,格萨尔跳下马来,将青蛙捧在手掌中,告诉它来世一定要把自己的英雄故事世世代代传唱下去。也有的说唱艺人认为自己是格萨尔身边的某个大将或大臣的转世。反正,其神奇的力量好似都是冥冥之中神的帮助。 ***《格萨尔王传》详情 不仅代表着古代藏族文学的最高成就,也创造了世界长篇史诗之最。无论其规模之宏大,篇幅之长,在世界上没有第二部长篇史诗可比。这部鸿篇巨著,比以往称作世界五大史诗的《吉尔伽美什》、《伊利亚特》、《奥特修记》、《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的总和还要长。截至目前,已发现和整理出的《格萨尔王传》故事文献共计120多部,100多万诗行,2000多万字。如果再加上异文本,就有好几百部,数百万诗行,上亿字之多。 《格萨尔王传》的产生、流传、演变和发展过程,是藏族历史上特殊的一种文化现象,在中国民族文学发展史上,乃至世界文学史上也是罕见的。这部巨著不仅有独特的创作方式,而且有着独特的传承方式。首先,它的创作是由集体来完成的,而这种创作不是一时、一世完成的,至少延续了五六个世纪,而且创作还在继续中。其次,它的传承主要靠民间艺人的说唱,靠那些优秀的艺人,尤其是一些记忆“奇人”。而民间艺人将如此宏大的史诗以原始口头说唱的形式传承下来,一直到今天仍在民间延续说唱的现象,是人类文化史上的一大奇观。 《格萨尔王传》是藏族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凡有藏族人居住的地方,就有这部史诗流传。《格萨尔王传》是世界上唯一的活史诗,至今仍有上百位民间艺人在中国的西藏、内蒙古、青海等地区传唱着英雄格萨尔王的丰功伟绩。 6. 据传,1300多年前,莲花生大师到西藏弘扬佛法,发觉当时藏人的知识不能接受密法,也因为当时有些法的因缘尚未成熟,故离开西藏前,将很多教法、佛像、法药埋藏在不同的领域里。它们有的在瀑流,有的在山岩,有的在虚空,甚至有的在圣者的甚深禅定之中。等待将来时机成熟,让有缘、有成就者开启传播,故称“伏藏”。 伏藏分为书藏、圣物藏和识藏。书藏即指经书,圣物藏指法器、高僧的遗物等。 最为神奇的就是识藏,据说当某种经典或咒文在遇到灾难无法流传下去时,就由神灵授藏在某人的意识深处,以免失传。当有了再传条件时,在某种神秘的启示下,被授藏经文的人(有些是不识字的农牧民)就能将其涌出或记录成文。 从一千多年前的莲华生大师时期到现在,在这个漫长的藏传佛教历史过程当中,伏藏这一事实连续不断地显现在人们的面前。 ***莲花生大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