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自行车咏叹调(图文)

 情系故乡 2012-02-05

我这篇文字,在汽车得到普遍钟情的情势下,来为自行车歌之咏之,是不是把落伍当成荣耀,太不合时宜了?那么请耐心地听听自行车怎么说吧。

自行车是人类发明制造的代步工具,并不会说话,自然,他或歌或哭的咏叹是无从谈起的。但是我作为长年享受其服务的使用者,骑着他,与数倍速度、千百倍体量的机动车为伍穿街过巷,早已把他看作可以生命相托的亲密伴侣了!对他的苦乐自然也就感同身受。

有许多年月了,他总是发出轻松欢快的笑语,但近年来,我经常听到的却是他满肚子的牢骚怪话:自当今日中国从“自行车王国”全速驶向汽车社会,俺却沦落得像人群里的底层工农一样,不仅没有了主人翁的自豪感,连取得公平的社会地位也希望渺茫啦!

确实,说句难听的话,在汽车们看来,他越来越像旧上海滩权贵眼里的瘪三了!所以我心里非常清楚,他现在有许多悲哀和愤怒!因此,很想站出来代他吼一嗓子!

与自行车的感情,不是一朝一夕建立起来的。我从上初中学会自行车至今,已有60年骑行历史了。

不过,早期国和家都穷,我个人并不拥有车,只是租用或借用。还记得刚学会骑车不久,家乡第一次来了一批进口的匈牙利自行车,那真是新鲜眼馋得不得了,每回去一家惟一有售该车的最大百货公司,都会在展台前转悠几圈!那车轻巧漂亮之外,还外带一个摩擦式微型电机,前轮转动时,橡胶外胎上密集的细楞与之接触,会像齿轮咬合般带动转子旋转发电,让车头被称为“磨电灯”的灯具发光(早期一度曾规定夜行要有照明灯具,倒不是为照路而是让路灯暗淡下对面来车好发现你,以策安全;侯宝林相声中就取笑过不遵守此规则而闯祸的车子)。

不过那时读中学,车的使用频率并不高,而且骑行的范围、距离都很有限,与自行车的感情充其量只是朋友而非恋人。

上大学了,在繁华的大上海学习生活了五年,但骑车上街却仍稀有。毕业前夕分配去向已定的某一天,一位即将去外地报到的上海同学,约我一起骑车到当时叫西郊公园的上海动物园,去做一次离别前的畅游,车还是他负责借的。那是我第一次从上海东北到西南斜穿闹市中心的“长途跋涉”,来回总有几十公里路吧。尽管车技够娴熟,可骑行在一些车水马龙的路段和十字路口,心理上却还是有些紧张的。由于当年极少机非隔离的道路,有些路上还有纵横交错的有轨电车轨道的凹槽,总是提心吊胆。但是那么长的路,靠两条腿来回“转”下来了,心里着实欣慰和快乐!

那次骑行后,买了辆旧车,直到又过去差不多十年,我才真正拥有自己的第一辆新自行车。那正是文革时期一切都需要票证的岁月,结婚还流行所谓“三转一滴嗒”的低“奢侈”追求,其中一“转”就是自行车;拿到稀缺的自行车票买车的激动和开心,肯定比今天贷款买汽车的人都有过之无不及。所以如今说的幸福感,真是有个阈值的,绝不是越有钱物质越丰富,就越幸福。

那时最担心的就是车被偷;我算运气很好的,多年之后才第一次被偷,一夜之间生活竟变得那么不便!可是买车得有票,不是钞票而是专用的“自行车票”,只得望洋兴叹!那段时间我刚好一度调离同济,新单位绝不会恩赐新来人以自行车票这样的稀缺资源的;这时,一份让我一直铭感在心的深情厚谊出现了——有一位同济的慷慨朋友得知后,将她得到的一张女式小轮自行车票送给了我!但到指定的商店一看,只剩下几辆加倍女人味的红色的了,不过还是毫不犹豫地买了回来,毕竟解了大困。后来骑这辆车老被同事嘲笑,说像马戏团里的狗熊在表演!运气的是不久教研室一位刚结婚的女教师,骑行一辆28吋的男车,很不舒服,提出与我换,这样才“各得其所”地“和谐”起来。

除了骑车代步,自行车作为载人载货的工具,也是功不可没的。文革中下乡劳动,与当地一群青年农民和小孩相处得水乳交融,回校后,他们来校参观游玩,我们下乡回访,几十里地,经常是自行车后座上带一个人,互换着充当车夫和乘客!现在那儿乘地铁都可以去了,可是估计,大概反而不会有两人轮骑一车,你驮我带,一路谈笑风生的那种快活了吧。更难忘的是儿子、女儿,小时侯接送托儿所,也全靠它。女儿后来念中学,学区关系,重点中学在远郊的嘉定,必须住校;开始,单位工会考虑到教职工子弟就读不少,又要自己带米,便每周一次派车接送;可到高中,考进的人少了,不再派车,就只好自己乘长途公交车来回。于是无论酷暑严冬,每个周末都是我骑车到离家最近的一个下客站等候,然后载着她回家,星期天傍晚再载着送走……。至于载货,大件家具我都载过;现在超市购物特别是买米,更是离了他根本不行!

说这些陈年往事,无非是想说,我和自行车的感情建立,是“久经考验”,“牢不可破”的,他的悲喜荣辱,我自然也一起体验;对于如今他的际遇,我也就有同样的切肤之痛——因为今不如昔,已到了其生存空间都受到威胁的地步了。

最明显的一个例子,是我居住的小区,一条环形干道,本是对向通行的双车道,现硬是辟出一条道作停车位,变成只能单向行驶的单车道了,遇上不守秩序的主,逆向行驶,常常就把路堵住;而上下班时自行车挤在其中,更是险象环生。

 

道路的一半被车占据,有的车还无视规则堵在人行路口。

从我家窗下望,经常可以看到此等停车和车行乱象。那辆白色车大模大样停在供人行和自行车出入的不许停车的黄叉线区域。

一保姆推着老人轮椅正要从车缝中挤过,难度何其高也!

本是宅前人行道的路面,也不得不让位于车了。

 

这条路原本是小区次入口的景观道,正对道路两幢高层左边稍前的一幢,就是我家;此大道直通一个人工湖的观景平台,已经让出一半来给车位(不过这利用得还算合理),但不知这条狗为啥显得有些茫然……

小区门口所在的那条街道,本来是有专门划出的非机动车道的,但数月前,整条路忽然将一边非机车道划成了汽车停车位,马上,就白日黑夜地被不知何来的私家车占满了!公共资源就这样划拨给了部分人,非机专行道被挤占消失,自行车只好混行到机动车道上。左边要顾到身后急驶而来的汽车,右边还要警惕不被停着的车辆忽然打开门撞到——那是有案例在先的,骑车人被撞倒地,恰好被后面驶来的车辆碾压身亡!

一侧划归停车后,另一侧又难免有随意停靠的,某些时段就十分拥堵,而非机动车只能在机动车流中觅生活了。

这就是骑车人被挤出非机车道的日常风景。

在一些路口,还有横向的来车,时时威胁着安全。

这种行车乱象,不仅车种杂,行车还横冲直撞不顾红绿灯,国外看不到,只能归之于“中国特色”了。 

令自行车为汽车让路,上海还有更绝的,许多道路,干脆禁止自行车骑行,只招待汽车!很明显,自行车路权的被挤压,好像只是梳理交通的不得已之举,但国家急于发展汽车战略的“既定方针”才是根子。我们的城市交通管理思维,围绕的也只有一条原则:让汽车畅行。地面道路面积是有限的,此长彼消,自行车不被取缔已是网开一面!

汽车之外,更有在环保上几乎一无是处的摩托车,也来挤占非机车道,那可是些常常在一些次要路口连红绿灯都不管的横冲直撞不要命(不要自己命也不顾别人命)的主!自行车除了自己当心不断避让、煞停,岂有别的安全保障?

国家发展汽车拉动相关产业,从而提升经济的战略,大概是取得了GDP成效的,因而乐此不疲。但是,我们实在起步太晚了!这条老牌资本主义走过了差不多一个世纪的老路,所有带来的问题和他们不得已的对策,我们早已非常清楚,可是还要从头走起;就像发展烟草一样,明知不可为而为之,除了用急功近利、饮鸩止渴来形容,还有更好的褒奖词吗?

这是我在美国偶然路过的一处停车场,除了机场,我们哪个城市的房地产开发时舍得留出无数片这样面积的停车场,来为汽车社会做铺垫啊!

汽车社会在发达国家早已千夫所指,欧洲那么多国家不仅呼吁公交优先,限制小汽车,而且从环保角度对自行车还给予特殊的重视。我们今天有些人却还在把汽车当作国家繁荣和个人身份的象征!公务员免费或“补贴”用车带了个好头;女孩子谈婚论嫁,开口就是有车有房。如果身为白领上下班还在挤公交,似乎是初出茅庐或没出息的代名词。这样由汽车战略带来的价值观,以为是总算赶上了国际水平,可是,事实上又落后一步了,汽车成灾正在为许多发达国家越来越诟病甚至抛弃。

去年落幕的上海世博会,几乎所有欧洲主要国家馆,都有醒目的自行车方面的展题,丹麦馆和意大利博洛尼亚馆等还特地安排了自行车骑行体验(后者恰恰是兰博基尼名车的故乡)。我还看到一些数据:荷兰,官方统计拥有1500多万辆自行车,竟超过会骑车人的总数!看来是有人上班之外,另有一辆专为运动的山地车吧?

这是我在俄罗斯圣彼得堡遇到的一位骑着运动自行车的年轻人,看到难得的路边阶梯地形,在作跳跃练习,就在冬宫广场边上。

还有一组数字,35%的丹麦人都会骑着自行车上下班,这一出行方式在荷兰是32%,英国30%,德国28%,唯许多国人崇拜的美国才只有1%。许多人用欧洲国家都很小来解释,似乎美国才有可比性;这是说不通的,我们说的是上下班,中国中小城市与欧洲规模差不多,街道还更宽阔;并不是要从上海到新疆的骑车旅行,才和国家大小有关!

这是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看到的一位孤独的自行车骑行者,请注意,他是在人行横道上过街,这说明原来他正是骑行在人行道上的(那里人行道极少行人),机非完全分开。

倒也看到国内一些城市“发展”公共自行车的努力,之所以在发展两字头上加引号,是因为,那更像点缀风景。没有路网配套、没有遍地借还的车站、没有方便使用的管理系统,“公共自行车”不就是比画饼好不到哪儿去的玩意儿吗?所以有的“秀”过一阵,就无疾而终了。

人家又是怎样在“玩”的呢?据说巴黎公共自行车年票29欧元,作为比较,低收入人群月工资约3000~4000欧元,扣除个税也在2000左右,也就是说1.5%的纯低收入月工资,就可以支付年费了。大部分十字路口都有还取的自行车站,加上其50欧元的地铁月票以及四通八达的线路,就构成了一个从家门到工作场所、不用私家汽车,既便利、又快捷、更环保的公交系统。说实在的,这也是我心中理想的大城市公共交通景象——密布而均衡的地铁网站,从家门骑车或步行十分、一刻钟可达,换乘地铁到工作地点附近站点后,再步行或借助公共自行车,便可快捷抵达工作场所;地面再有快速专用道上行驶的公交大巴作为补充,学童有校车接送,私家车不必用于日常上下班、接送孩子上下学……,而更多地用于长途的出行,大宗的购物……等等。噪音、废气污染严重的摩托车,则应像张家港那样,从城市道路上消失。(这是多年前的见闻了,不知现在是否还坚持着,我那时真羡慕张家港城市的安静清爽啊!)

不过,如果,一切仍以发展小轿车为中心来思维,上述理想一定是可笑的“幻想”。曾见到过一位有着国家“畅通工程”专家组组长头衔的教授的言论,认为汽车成为城市污染源的原因,只是因为汽车开不快,而开不快,是因为自行车等占了道!因为它们妨碍了汽车,使它只能以时速20公里左右的低速行驶,这时消耗的能源最多、排放的尾气最多……。貌似正确科学的理论,只是逻辑推论——自行车反而才是造成污染的“罪魁祸首”——实在让人笑不出来!如果以此惊世骇俗的逻辑,来警示政府,赶快像丹麦那样开辟单独的自行车快速专用道,我不认为其言论有何不当;但显然他完全是站在为汽车高速畅行立场上来献策的,眼里只有汽车,从未想过小汽车本身的问题,自行车出行就根本不可能入其法眼,哪会去从反面关心,恰恰是汽车挤压了本该是最绿色的自行车的权利呢!

汽车快速,少费力的好处,我岂能不知,如今工作、生活也常享用着,但并不心安理得。其实早在1958年“体育大跃进”时,本人就学会开摩托车了,还拿到了所谓“初级摩托车运动员证书”,当时就想过何时能像西方一样,开上汽车才好呢——汽车不也一样的油门、刹车、排挡,掌握并不难。多年前,有同窗兼同事第一个吃螃蟹拥有汽车时,不少人都来问我,你为什么不买?好像我该是赶这时髦的不二人选。殊不知我讨厌摩托,对自驾汽车也并无兴趣——难得用车,经济上和乘出租完全没法比,而且料定会有开车难、停车难的一天,直到你开个车,总要火冒三丈大伤元气为止;花钱买烦恼,实在犯不着。倒不如骑自行车,悠哉游哉,对个人,代步又健身,对世界还为环保做出贡献,多好!然而眼下看来过于乐观而一厢情愿了,汽车是会夺走他的生存权的……
上海前两月正在举行大规模的汽车展,人山人海,据说可比美世博会中国馆的拥挤。这说明政府的价值导向丝毫不想改变,汽车也越来越成为年轻人的生活追求目标。欧洲式的自行车天堂日子,中国在过去曾经低标准地粗放拥有过,但在今日,大概不会再来了。我只能指望还能陪着我的“老坦克”座驾,继续发些牢骚,不要到哪一天,他牢骚也不能发了,那就只好像我一样退休啦。
   
给我这骑行了十多年的座驾留个影吧!坐垫怎么塑料袋缠头裹脑,如此一付破烂、邋遢、凄凉的模样?其实并非伤残损坏,而是偷懒的“化装术”:一是可引肖小之徒嫌恶以防偷,二是能在停车行列里一眼辨认。

最后,要向拥有汽车人士打个招呼,这篇文字,丝毫没有冒犯诸位的意思,你们开车绝对没有错,是国家没有准备好让你们舒坦开车的条件,才是我要指责的。至于绿色环保的自行车之梦,其实我早已被楼下路口堵车的喇叭声闹醒许多年了,再说这些只是为郁闷的自行车透口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