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杜牧与扬州

 澄净心镜 2012-02-10
杜牧与扬州   文 / 横塘凌波
 

  即使你从没有到过扬州,甚至你对扬州悠久的历史文化一点也不了解,但一听到或一看到“扬州”这个名字,你就觉得它是一个充满诗意、令人心驰神往的地方。第一次知道扬州这个地方,是上小学时读了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之后。“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当时,一看到“扬州”二字,心想,这个名字真好,太有诗意了,这个地方也一定是个好地方!要不,连大诗人李白的朋友孟浩然,也要在“烟花三月”这样一个春光烂漫的季节里去扬州呢?
  后来,又进一步了解到,扬州不仅是个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地方,而且还是个闻名中外的历史文化名城。这里不仅有“泗水流,汴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的瓜州古渡头;有风光旖旎的瘦西湖;有京杭大运河的邗沟渠。而且,东渡扶桑向日本传播中国佛教文化的鉴真大师曾经生活在扬州;李白、孟浩然、杜牧、欧阳修、史可法、以郑板桥为首的“扬州八怪”、朱自清、汪曾祺等古今文化名流,也曾在扬州留下过他们足迹……然而,真正让我向往扬州、并促使我了解扬州的,却是晚唐著名的诗人杜牧和他那些回忆扬州的诗歌。翻开杜牧的诗集,最亮丽的、千百年来乃至今天一直受到人们喜爱的那些诗,很多是写扬州的。可以说,杜牧传播了扬州的美名,扬州成就了杜牧的诗名。
  杜牧,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生于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卒于唐宣宗大中六年(852)。文宗大和二年(828)春,杜牧以第五名进士及第。同年闰三月,又应制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考试,也被录取。他少年英俊,出身世家,又在同一年中两度折桂,春风得意,一时在长安城中传为佳话。杜牧以中书舍人致仕,居长安城南樊川别墅,后世称“杜紫薇”、“杜樊川”。他擅长诗歌和古文,而诗才尤其出众,以英发俊爽,精警秀丽的风格,在晚唐诗坛独树一帜,为后人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后人将他与李商隐并称为“小李杜”。
  杜牧一生中,曾两度在扬州生活过。第一次是在大和七年(833)至大和九年(835)。大和七年(833)四月,杜牧应淮南节度使牛僧孺邀请,由宣州(今安徽宣城)来扬州,在其幕中任推官、监察御史里行,转掌书记。在唐代,节度使府掌书记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职位,因为节度使府公务繁重,“文辞之事,皆出书记,非闳辨通敏兼人之才莫宜居之”(《昌黎先生集》卷三十《徐四濠三州节度掌书记厅石记》)。牛僧孺辟杜牧为掌书记,可见对他的器重。
  扬州地处淮南江北,正当运河和长江交错之点,水陆交通方便,贸易发达,商贾云集,是唐代极繁华的商业都市。俗谚云:“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以扬州为人间乐园。每至入夜之时,十里长街,笙歌盈耳,珠翠塞途,宛若仙境。
  公务之余,杜牧夜间常常私服外出,饮酒宴游,留恋于花街柳巷。杜牧出身世家,本有贵公子习气,所谓“美容姿,好歌舞,风情颇张,不能自遏”(元辛文芳《唐才子传》),如今来到扬州这样一个繁华的之都,正是如鱼得水。对此,牛僧孺不放心,但又不便拦阻。于是密派兵卒三十人,换了便服暗中跟随保护,而杜牧始终没有察觉。
  大和九年(835),杜牧官拜监察御史,将赴长安供职,牛僧孺置酒为他饯行,语重心长地劝解他:“你气度旷达,性情豪迈,将来必然前途无量,只是我常常担忧你风情不节,影响身体。”杜牧掩饰说自己平时很检点,并无冶游之事。牛僧孺笑而不答,命人拿出一个小匣子,当面打开,里面都是些便衣卫兵的密报,上写“杜书记过某家,无恙”之类,杜牧羞愧交加,泣拜致谢,此后终生感念牛僧孺。
  临离开扬州时,杜牧与自己的红颜知己、扬州当地的一位歌女(也说是张好好)作别时,写下了两首著名的赠别诗:
  赠别 二首(其一)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指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窗帘总不如。
  赠别 二首(其二)
  多情却似总无情,惟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第一首诗着重写这位歌女的长得美丽无比,赞扬她是扬州歌女中美艳第一。这位身姿轻盈美好的女子,正是豆蔻年华,就像是含苞待放的花蕾一样清晰脱俗。诗人看遍扬州城十里长街的青春佳丽,卷起珠帘卖俏的粉黛没有人能比得上她。特别是“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窗帘总不如。”两句,以星拱月,写扬州佳丽极多,唯独她俏,更是成为人们所喜爱的千古名句。
  第二首写诗人对这位妙龄歌女留恋惜别的心情。别筵上,凄然相对,像是彼此无情似的,越是多情,越显得无情这是情。诗人带着极度感伤的心情去看周围的的世界,于是,眼中的一切也就带上了感伤色彩。案头的蜡烛有心它还依依惜别,诗人对女子说:你看它为我们即将的离别也心有不忍,独自流泪到天明。在这首诗里,杜牧以精炼流畅、清爽俊逸的语言,表达了悱恻缠绵的情思,****蕴藉,意境深远。
  离开扬州后,杜牧还时常思念扬州,思念扬州的故人,于是,又写了几首感怀扬州的诗。其中,在《寄扬州韩绰判官》一诗中写道: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韩绰是杜牧在淮南节度使牛僧孺幕中做推官和掌书记时相识的,当时,韩绰也在牛僧孺的幕中做判官,杜、韩两人同为牛僧孺府中的幕僚,友情甚笃。杜牧在牛僧孺幕下的两年里,夜间经常到扬州酒楼欢场征逐歌舞,过着诗酒****的生活,韩绰也曾与他一起把臂游赏,并教过歌女吹箫。
  诗的开头两句回忆印象中的江南秋色:青山一带,隐现天际,碧水蜿蜒,迢迢渺渺。在这美丽的江南秋色中,诗人翘首遥想、怀恋繁华旧游的情思也隐约传达出来。诗的后两句诗人想问候朋友近况,就以调侃的口吻问道:此时此刻,你正在二十四桥的那一座桥上教歌女吹箫鼓乐、流连忘返呢?
  对于“二十四桥”,历来有许多种说法。沈括在《梦溪笔谈?补笔谈》中说:扬州唐代最为富盛,旧城南北十五里一百一十步,东西一百三十步,可纪者有二十四桥,最西浊河茶园桥,次东大明桥,入西水门有九曲桥,次当帅牙南门有下马桥,又东有作坊桥,桥东河转向南有洗马桥、次南桥,又南阿师桥|周家桥、小市桥、广济、新桥、开明桥、顾家桥、通明桥、太平桥、利国桥,出南水门有万岁桥、青园桥、自驿桥,北河流东出有参佐桥,次东水门东出有山光桥,又自牙门下马桥。一说“二十四”桥即吴家砖桥,又名红药桥,因古时有二十四位美人吹箫于此,故名(清·李斗·《扬州画舫录》)。还有其他多种说法,或以“二十四桥”为古代扬州桥梁的编号,或以其为“阿师桥”的谐音,等等。其实,这里的“二十四桥”理解为虚指而非实指,可能更和合诗人本意。“二十四桥”遍布扬州城内,此句其实就是指“扬州小桥明月夜”,小桥明月是扬州一景,其他诗人也歌咏过,如,“十里长街市井连,明月桥上看神仙”(张祜《纵游淮南》)等。在诗人的回忆中,此景最能集中体现扬州浪漫繁华的美丽风调。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两句,把二十四位美人吹箫于桥上的美丽传说与“月明桥上看神仙”的现实生活融合在一起,教吹箫的固然是玉人,那学吹箫的美丽歌女何尝不是玉人呢?
  这首诗以清丽的笔调,写出了扬州之美,探问韩绰的近况,并委婉地表达了对扬州繁华岁月的留恋之情。
  杜牧第二次到扬州是在唐文宗开成二年(837)。杜牧时年三十五岁,任监察御史,分司东都洛阳。这一年秋天,杜牧的弟弟杜顗患有眼疾,病情加重,看不见东西,遂辞官到扬州住在禅智寺。杜牧十分焦虑,请了一位眼医石公集,和自己一起东下扬州看望杜顗。根据当时制度规定,“职事官假满百日,即合停解”,杜牧为照顾杜顗,告假满百日后只得辞去官职,不再回洛阳。此次重来扬州,既忧心弟弟,亦自伤前程,杜牧不再有当年的冶游豪兴,从《题禅智寺》一诗可以看出他心情的黯然:“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禅智寺,又名上方寺、竹西寺,在扬州城东十五里,寺前有桥,跨旧官河。这首诗以动写静,通过独蝉鸣噪、白鸟徘徊、落日移晷、闹市歌吹等物象声音,衬托处禅智寺的幽僻清冷,以及寓居其中的诗人的寂寥茕独。想当年杜牧在扬州夜夜寻欢,且暗随者众,那是多么疏野豪放、快活潇洒;而今弃官为弟弟延医治病,卜居禅智寺,既忧心弟弟之病,又忧虑自身的前程,虽然身在扬州,去竹西胜景冶游的心情却是再也没有了,如此一想,自然是感慨万端。
  杜牧在不惑之年后,还写过一首追忆扬州幕僚生活的诗《遣怀》:“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诗的前两句是诗人对昔日扬州生活的回忆:自己早年困顿江南,潦倒失意,唯日日沉溺酒色,以美丽的歌妓舞女为伴,过着放浪形骸的生活。诗中借《韩非子·二柄》中,“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的“楚腰”,和《飞燕外传》中,汉成帝皇后赵飞燕“体轻,能为掌上舞”中的“掌中轻”,这两个典故夸赞扬州女子轻盈貌美。
  杜牧宦海浮沉,一生郁郁不得志。从他的经历来看,他在扬州牛僧孺幕中的生活并不比在别处更落魄。扬州为江南繁华胜地,牛僧孺对杜牧也颇为厚待,那时杜牧还年轻,对自己的前途还很有信心,他对这段生活其实充满了感情,这从那些怀念扬州冶游的作品中可见一斑。但十年过去了,年过不惑的他仍然蹭蹬官场,一事无成:此时再回忆扬州幕府时期的放荡生活,便有了人事沧桑的感喟,对当日的生活充满自伤和自省:原来当日纵恣冶游,也是因为仕途失意,聊以自遣!诗人为自己的年少轻狂、放荡不羁找了一个勉强的理由,在这种无可奈何的心情里,他确实体会到了落魄的滋味。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是说,十年过去了,诗人回首前尘,恍然如梦。“十年”和“一觉”相对,彷佛瞬间幡然醒悟,顿觉今是而昨非,鲜明的对比益发诗人的感慨之深。
  往日的繁华热闹、酒色欢娱,如今都消失不存,梦醒追思,一片空虚,自己惟一“赢得”的不过是“青楼薄幸名”。“赢得”,也作“占得”;“薄幸”,薄情负心。末句说,自己只不过在歌楼妓馆得到一个薄情浪子的名声罢了。“赢得”二字有自嘲的意味,调侃之中,含有无尽的辛酸与悔恨。十年之后,失意落魄的处境仍然没有改变;满腔热情的一代才子竟无用武之地,年已不惑仍旧功业无成。这两句调侃来的举重若轻,含有多少人生的感喟与沉痛。“遣怀”貌似调侃,其实是也是一种深刻的自我剖析,忏悔之意。杜牧生活的时代,唐王朝已逐渐走向没落。生当衰世,又逢党争,正直的知识分子总是难有机会一展宏图,报效国家。这首诗借着对扬州旧梦的反省,抒发了对现实政治的不满,包含诗人对人生的辛酸感和无奈感。
  我想:现在,人们向往并想了解扬州,也大都是因为读了杜牧这些写扬州的诗,禁不住她美丽的诱惑,而产生了去领略扬州风光这样一种念头的。因此,可以说,杜牧,因了扬州,而使自己的诗名长盛不衰;扬州,因了杜牧的诗,而在中国更加声名远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