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代的文人笔记里,胡同是“十亩藤花落古香”的画境,是“踏月夜敲门,贻诗朝满扇”的风雅渊薮。 曾有诗翁屐齿经 曾经在我的梦里,北京的胡同是一座魔幻迷宫,从元大都到明清的京师,再到民国的北平,曲折蜿蜒,不断延伸扩展,变幻着斑斓的色彩。 而在冰冷的现实中,我眼里的北京胡同却更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沿着时光隧道,步履蹒跚地艰难走来,衣衫褴褛,须发皤然,脸上写满无尽的辛酸…… 随着北京旧城区“现代化”改造的飞速推进,作为自然地理意义上的胡同,已不幸走到了生命的尽头,毋庸置疑,在不远的将来,除了几处用于装点门面的孑遗外,其余将从地球上彻底消失。但是,北京胡同作为构成这座城市的基本元素,几百年来,蕴含了深厚的历史积淀,保留着巨大的文化财富,承载着伟大的人文精神,岁月的侵蚀和人为的破坏无法使它们消亡。因此在人文地理意义上的北京的胡同,不但绝不会被终结,而且必将成为永恒的风景。 人们往往当要失去一件东西时,才会真切地体会到它的价值。可能正是出于这种心理,近年来尽管胡同越拆越少,但围绕胡同却出现了空前的热闹景象——每天,成群结队的三轮车,满载着中外游客,浩浩荡荡地穿行于什刹海、锣鼓巷并不宽阔的胡同里,“胡同游”已经成为北京旅游的特色和热点;老北京们回忆早年胡同生活的文章,频频出现于报端和网络;不断问世的有关胡同的史事研究专著、摄影集、绘画集,短短几年下来几至汗牛充栋,远远超过以前数十年此类书目的总和…… 去年“五一”期间,在朋友带领下,我第一次走进煤市街以西的那片胡同时,一种震撼的感觉油然而生,一时间仿佛时光倒流,置身于民国甚至明清的街巷。成片的建成于不同历史时期、有着各种不同建筑风格的老房子矗立在胡同的两边,它们一起构成了古韵悠然的氛围。许多历史遗存,在历尽劫波之后居然能够保留到今天,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隆隆的建筑机械声从煤市街的东面传来,那是前门大街及其周边正在进行大面积的拆改。当一个个大大的“拆”字不断闯入视野时,一个强烈的声音猝然回荡在我的脑海:“赶紧看吧!再不看就没了!”这一天的经历,促使我开始了漫长的胡同之旅。 在迄今将近一年的时间里,我几乎每周一次徒步考察胡同,酷暑严冬也未曾中断。粗略算来,足迹所至估计已达北京城区现存胡同的三分之一。尽管辛苦,但也自得其乐。身体得到锻炼自不必说;走马观花,不经意间已积累下将近千张照片,尽管拍摄水平难入方家法眼,但几乎每一张都印证着我当时真切的感受,故颇为敝帚自珍;胡同中,小院里,经常会与友善的居民搭讪、攀谈,于是便收获了许多新鲜有趣的见闻;在每次出行前后,都要阅读、查证相关的资料,因此在史事考证方面也积累了一些心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