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与海鸥》教学设计
设计者:夏津教师进修学校 郭华
《课程标准》:4.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 5.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教学内容:老人与海鸥
教学目标:
1、掌握8个生字,正确读写“塑料、饼干、节奏”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老人与海鸥之间深厚的感情。
3.在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真挚感情的同时,学习如何把这种感情真实、具体地表达出来,并进行语言积累。
教学重点:
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抓住描写老人神态、动作和语言以及描写海鸥动作的重点语句,体会蕴涵其中的深厚感情,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具体。
教具学具:
多媒体、原文及背景音乐《海鸥,海鸥,我们的朋友》
教学方法:
自读自悟,教师指引
课前准备:
1.收看关于动物方面的科普电视,尤其是关注海鸥。
2.收集关于“海鸥老人”吴庆恒的资料。
课前准备
以下 课件展示
故事连接 >>>二十年前,当生态受到严重污染,昆明上空几乎“鸦雀无声”的时候,在位于市中心的翠湖公园里,红嘴鸥成群地不期而至。从此时起,每年冬天海鸥飞临时,观赏和喂食海鸥就成了昆明人和外地游客的一件赏心悦目的事。也就从此时起,后来被称为海鸥老人的市民吴庆恒,舍不得花五角钱坐公交车,每天从住地步行十多公里来到这里,像摆宴席一样,在公园的石栏杆上,把头天晚上在家做好的食物一溜铺开,待海鸥吃完了又摆上,周而复始,日复一日。海鸥老人在临死前两天,在病得“三天只吃一碗面”的时候,穿着临终前用手工缝制的新衣,步履蹒跚地来这里,最后一次喂了海鸥。
海鸥老人毕业于西南联大,曾被打成“右派”,被人诬陷坐过监狱,流落过他乡……
苏武北海牧羊的13年,孤独面对的羊群,也许正像海鸥老人眼中的海鸥吧?
海鸥老人在个被污染的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里,已找不到感情的寄托。他在喂鸥时总是对着飞舞的海鸥喋喋不休,亲切交流。他的感情第一次在人类社会的生存中,得到了舒发和共鸣。他喂鸥一二十年,旁若无人。海鸥的到来,、像老人记忆里的童年故事里的圣灵,带着天使一样的纯真和美丽,在数十年劫难之后又和他重逢了。老人终身未娶,他为一些海鸥起了名字,认作儿女,天长日久,召之即来。他把仅够他维持生存的工资,拿出了一半来与它们共享。
海鸥老人的称谓名符其实,为老人塑起这座铜像是民众的真情实意。
为海鸥老人写碑文只要用民众的情意,无须重量级的古典文教授粉墨登场。
他是布衣,生活在社会的最下层,做了权贵和富豪们做不到的事,以出类拔萃的方式体现了人类共同崇尚的一种品格和精神。正因为如此,他才能开天辟地地以布衣的身份,成为游人如织的公园里的一座雕像;以风烛残年的猥琐形象,跟英雄一样巍峨于民众心中。
也因为是布衣,愿海鸥老人的事迹能像孟母择邻一类的故事一样,千古流芳。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一位老人的青铜雕塑日前在昆明翠湖公园落成。他是一个普通的老者,人们都叫他“海鸥老人”。10年前,他的故事感动了昆明。10年后,人们为他塑了一尊像,让这座城市从此记取了他平和而卑微的笑容。
>>>看那海鸥还记得当年老人的关爱........
这是昆明市第一座由市民捐钱为一个普通人塑的雕像----一个曾被历史压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雕像。
他叫吴庆恒,昆明市的一名普通退休工人。他一生历经磨难。1985年冬天,来自西伯利亚的红嘴鸥开始飞临昆明,一辈子孑然一身的吴庆恒好像见到了自己的儿女,他说,海鸥一来,我就知道,我的福气来了,昆明人的福气来了。从此,有红嘴鸥的日子,吴庆恒心满意足。
尽管每月的退休工资只有308元,但吴庆恒总要拿出一半钱来买饼干、面粉合着鸡蛋喂海鸥,而他自己一天只吃两个馒头一碗饭就点咸菜;他穿自己缝制的粗糙布衣、抽3角钱一包的香烟;他从不舍得坐5角钱一趟的公车,他每天走3个多小时从城郊的家到市中心的翠湖公园去喂鸥;他背上那个破破烂烂的布包里,装着他沿途捡的、带回家当燃料的煤渣和树枝,还有一瓶用旧饮料瓶装着的茶水。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海鸥认识了这个脊背佝偻的老人,只要老人一来,它们就会围绕着他久久不散。
一些人也开始注意到这位老人。摄影家李志雄是其中之一。他拍老人,并和老人成了朋友。他答应给老人一组照片并带他到滇池去看海鸥的夜间栖息地。可是,这两个简单的承诺却没能实现。一天,李志雄发现老人几天没来喂海鸥,他立即和朋友驱车去看老人。当他们终于找到老人的家时,却被告知老人已于头天去世。在老人那只有一张床和一张桌子的穷酸屋子里,李志雄伤感地看见一张散落在地上的海鸥照片,那是老人花3元钱请人拍的。
几天后,李志雄和朋友们在老人常喂海鸥的地方发布了讣告,并摆上了一张老人生前喂鸥的照片。这时,无数海鸥飞了过来,它们围着老人的遗像盘旋数周后,竟在照片的前后,纷纷落地整齐地肃立成两行,为老人守灵数十分钟。
我们今天要走近的就是吴庆恒老人与海鸥的故事 1.多媒体播放音乐《海鸥,海鸥我们的朋友》
2.多媒体展示与老人相关的资料图片。教师板书课题 21、老人与海鸥
二、整体感知,复述课文内容大意。
1.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此环节重在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并进行文章内容概括的练习。)
2.学生快速读课文。
3.学生写内容提纲,根据提纲,复述课文。(指名全班交流)可引导学生把课文分作两部分:
一段(1-13自然段):通过老人喂海鸥、呼唤海鸥的名字、与海鸥亲切地说话等事例表现了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
二段:(14-19自然段)老人死后,海鸥在老人遗像前翻飞、盘旋、肃立、鸣叫等悲壮画面,展示了海鸥对老人的那份令人震撼的情。
教师点拨时适机(板书提纲)
复述大体可以分为两部分:
十多年前,老人在湖畔遇一群北方飞到昆明越冬的红嘴鸥。从此,老人与海鸥结下了不解之缘。每逢冬季来临,海鸥便成群结队地来翠湖之畔,老人也像赴约似的,每天来到翠湖之畔去喂海鸥,风雨无阻。他视海鸥为儿女,给它们起名字,喂饼干,照顾伤病的海鸥。久而久之,海鸥与老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然而有一天,老人去世了。海鸥们在老人的遗像前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后又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儿女”,不忍离开自己的亲人。
三、细读课文,品味老人的爱心。
1、学习第一部分,找出描绘老人喜爱海鸥的句子。
示例:
(1)老人每天步行二十余里,“只为了给海鸥送餐,跟海鸥相伴”;
(2)老人给海鸥取了名字,“亲昵”地叫着它们的名字,边喂食边聊天;
(3)“太阳偏西”,海鸥即将飞离,老人眼里满是“企盼”;
(4)十多年了,“老人每天必来”……
2、学生放生朗读,自己所感受到的描写老人与海鸥之间深情的句子。
3、指名同学选读自己喜欢的语句并说明理由。
4、教师总结:一个老人风雨无阻,十几年如一日,徒步二十多里地来喂食海鸥,是什么让他这样执著,这么不辞劳苦?那就是爱,他送给海鸥的都是爱啊!
四、再读课文,质疑
1.学生用比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思考:课文中哪些地方,你特别感动?或者哪些地方你有疑问。在文中标注出来。
2.小组交流。
3.集体交流学生的疑问。教师注意收集、整理。
板书设计:
喂.呼唤.聊天 -------- 无私的爱
老人 与 海鸥 和谐.亲密
不舍 -------翻飞、盘旋、肃立、鸣叫
作业练习:
1、为语句填合适的词语
(1)在海鸥的鸣叫声里,老人( )地唱着什么。
(2)老人望着高空盘旋的鸥群,眼睛里带着( )。
(3)看来它就是独脚,老人边给它喂食边对它( )地说话。
(4)它们( ),像是为老人守灵的白翼天使。
2、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