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密度 (人教版 9年级)
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教研科研中心 张宝河 [课程标准] 1、能描述物质的一些属性。尝试将这些属性与日常生活中物质的用途联系起来。 2、通过实验理解密度的概念。尝试用密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现象。 [内容与学情分析] 密度概念很抽象,需要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知识和技能。速度与密度虽然是相对独立,但在概念的表达、公式的形式、单位意义等方面又有相通之处,对密度概念的理解提供了一个可以挂靠的“固定点”,所以,在实验探究前要进行“比较性组织者”启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物质的颜色、气味、轻重等有初步的认识,在一定的条件下能识别物质,这对促进密度物理意义的建构具有类比迁移作用。 [教学目标](2课时) 1、经历实验和展示交流,初步归纳出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2、能准确说出密度的公式、单位,知道密度单位的读法,解释单位的含义。 3、会查密度表,记住水的密度。 4、会应用密度解决生活中的三类问题:鉴别物质、计算不便于直接称量的庞大物理的物体的质量、计算不便于直接测量的较大物体的体积。 (目标1-3第1课时达成,目标4第2课时达成) [评价活动方案] 1、2-5检测目标1的达成; 2、6-7检测目标2的达成; 3、7-8检测目标3的达成; 4、例1-6检测目标4的达成。 [实验器材]圆柱体组(铜、铝)、托盘天平12个、大理石块(1×2×3、 1×3×4两种规格)、木块(1×2×3、1×3×4两种规格)、 塑料泡沫块(2×5×6、2×3×5两种规格)、酒精、水个一杯(体积相同)、壹元硬币、伍角硬币 [教学活动方案] 1、提问:匀线运动的速度公式是什么?人骑自行车的速度一般为4m/s,含义是什么? 2【活动一】下面,我们再做一组游戏: (1)你能辨别老师手中的这两块金属哪一个是铜,哪一个是铝吗?依据是什么? (2)你能辨别讲桌上这两杯液体哪一杯是水,哪一杯是酒精吗?依据是什么? (3)老师手中有两个体积相同的铜块和铝块,它们都用纸包裹了,你还能辨别哪一个是铜,哪一个是铝吗?依据是什么?(请一位同学到前排试一试。) 教师总结: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他们的质量一般不同,如同物质的颜色、气味一样,这也是物质的一种性质。那么,同一种物质的体积和质量又有什么关系?如上图所示,如果B铁块的体积是A铁块的体积的2倍,B铁块的质量是否也是A铁块质量的2倍呢?换句话说,同一种物质的质量与它的体积成正比吗? 3【活动二】实验探究:塑料泡沫块的质量和体积是否成正比? 4【活动三】实验探究:木块的质量和体积是否成正比? 5【活动四】实验探究:大理石块的质量和体积是否成正比? 将实验的数据整理后,填写在下表中:
6、【讨论】: (1) 同种物质的不同物体,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有什么特点? (2) 不同种物质的物体,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否相同? (3) 综合(1)、(2)的结论,对于“质量/体积”这个比值,你有怎样的认识? 经过同学们讨论,教师引导得出结论: 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一个常数(也就是说,同一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成正比),不同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一般不同,可见,“质量/体积”这个比值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 概括密度的概念、公式、单位。 7、请同学们翻到课本第15页,查出铜、铝、水和空气的密度,并说明它的意义。同桌2人组检测(每人必查水,另外固体、液体、气体各一个)。 8【活动五】下面,我们轻松一下,再做个游戏:老师在讲台的两侧分别画了一个正方形,男生和女生进行比赛,看谁站进的人多?(假设男生胜出,共站进了8人) 教师讲述:已知正方形的面积是1m2,那么就可以写作8人/m2,表示1平方米的面积上有8人。在社会学的研究中,学者们借鉴这个方法,用“人口密度”表示一个国家的人口密集程度,下面大屏幕上显示的是几个国家的人口密度:
读了人口密度图,你有什么想法?(谈出人口众多制约了我国的经济社会的发展。) 9、例题 例1:小明喝牛奶时,仔细观察了我市的山东省名牌产品“亚奥特鲜牛奶”的包装袋(如图),你能知道这袋牛奶的密度大约是多少吗?
例2:课本第16页例题: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质量是多少千克?
例3: 课本第17页4题
例4:课本第17页5题
例5:课本第17页6题
例6:体育课上用的铅球,有一种质量是4kg,体积是0.57×10-3m3,这个铅球是用“铅”作成的吗?你有几种不同的解法?
10、小结(略)
11、布置作业:第1节后查阅黑洞密度;第2节课本第17页1、2、3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