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白学堂

 泉痴山人 2012-02-14

翻翻又找到一篇。

       关于辽代的一些东东。提个醒,这是一篇很长而且侧重讲史的文章,考虑到很多人不是那么喜欢看文献类的叙述,因此在编辑的时候,给一些关键词提亮了颜色,可以随兴捡自己喜欢的部分看。

       

       一大早的去参观昌平图书馆举办的辽代文化遗存展。很久没有这么早出门的了----那个熟悉的曾经每天出入的大厅,人来人往。大家都又开始准备司考、注会了吧,祝福他们。 -

-       展览设在五层的第四展厅。 -

       空间不是很大,而且还很暗;没有参观人,也没有工作人员,有点阴森森的感觉。看过很多盗墓小说,虽然有点熟悉了这种氛围,不过呢,心里还是有点儿毛毛的…… -

       先是一排纸板做成的关于辽代的一些简要说明,主要就是起始时段和疆域版图。 -

       之后就是绕着大厅三面墙摆放些辽代的盆盆罐罐。几乎都是粗陶制品。因为出门太急,也没有事先做一些功课什么的,所以对辽代的技艺能达到什么程度不了解。不过从参展的物件来看,大部分的东西表面看起来都很粗糙,很少的纹饰,颜色也很原始,结构和线条都很简单。这些展品绝大部分是昌平的一些村里挖出来的东西,只有极个别是从首都博物馆借调过来充门面的,因此看起来很一般,没有什么出彩的地方----民间物件和皇宫的还真是天壤之别的啦。 -

       昨晚就决定要写一篇“观后感”的,所以准备了相机。说到古物,还是实物、图片来得更加直观一些。之前听过很多文物展览是no photoing的,还担心来着,结果整个展厅就自己一个人,所以抄起相机狂拍一通----感觉做贼般的左顾右盼,怕被逮到然后强行删除,那就心机白费啦…… -

照片和说明会放到相册里[/B]。这里就只管文字叙述滴…… -

-       第一,先简单的说说辽代-

起始: -

       契丹的本意是"镔铁",也就是坚固的意思。 -

       这是一个剽悍勇猛(这个词用来形容他们,现在觉着很贴切)的民族。早在1400多年前,契丹作为一个中国北方民族就已经出现在《魏书》中。他们兵强马壮,骁勇善战。一位名叫耶律阿保机的部落首领统一了契丹各部,于公元916年建立了契丹国,947年改国号为大辽。 -

        大辽王朝最强盛时期,曾经雄霸中国半壁江山,疆域北到外兴安岭、贝加尔湖一线,东临库页岛,西跨阿尔泰山,南抵河北和山西北部,可谓气壮山河。 -

        契丹王朝在中国北部持续存在了200多年,与宋朝形成南北对峙的格局。在此期间,中国中原地区通往西方的丝绸之路被阻断,以至亚欧大陆中西部国家误以为整个中国都在契丹的统治之下。于是,契丹成了全中国的代称。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里第一次向西方介绍东方时,就以契丹来命名中国,时至今日,在斯拉夫语国家中,仍然称中国为契丹 -

        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的《杨家将》,讲的就是1000年前,宋朝军队在杨家将率领下与强大的契丹军队激战沙场的故事。 -

发展: -

        契丹民族不但创造了强大的军事王国,而且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辽寺和辽塔就是其文明程度的体现。至今在黄河以北地区保存下来的古佛寺和佛塔,有的始建于辽代,有的在辽代翻修过。它们巍峨雄伟,历经千年风雨依然坚固挺拔。尤其山西省应县的释迦塔,是全世界现存最高最古老的木结构塔式建筑,历经多次地震而不毁。不难看出,创造如此辉煌文明的民族,一定有着相当的经济基础和雄厚的工程技术力量。同时,也可以看出契丹王朝对各种文化兼收并蓄,除了大量吸收中原汉族人才以外,还通过和宋朝的贸易获得先进的生产技术。契丹这个马背上的枭雄,确实在中国北方开创过一派繁华的时代。 -

灭亡: -

       契丹王朝的灭亡不难从史书中查到。据记载,大辽和北宋对峙长达160多年,出人意料的是,最终灭掉大辽的却是曾经归附于契丹的女真人。 -

       女真首领完颜阿骨打在大辽的疆域内攻城掠地,并于1115年建立金朝。10年后,完全取代了盛极一时的契丹王朝。一部分幸存的契丹人在皇室成员耶律大石带领下被迫向西迁移,在今天的中国新疆和中亚地区建立了西辽,又称哈喇契丹国。这个帝国也一度强盛,但最终又被成吉思汗的蒙古大军所灭。之后,契丹的残余势力又在今天的伊朗南部建立了起儿漫王朝,但不久还是在黄沙弥漫的异国他乡销声匿迹了。 -

       不过令人惊奇的是,契丹文化和其族人连同王朝的衰灭一起消失得彻彻底底的。 -

       分析发现,从契丹王朝建立到1271年元朝建立,在这短短的300多年间,中国出现了辽、北宋、西夏、金、南宋和元等朝代。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由于取得政权的统治者分属于不同的民族,因此朝代更迭也导致了整个民族的地位和相关文化都发生了转换。女真人的金朝取代契丹人的辽朝后,曾下令清除那些反抗的契丹人,其中一次见于史书的杀戮就持续了1个多月。很有可能契丹文化也在这时遭到舍弃。 -

       另外,金朝刚建立时,并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只好沿用汉字和契丹字。当女真文字参照汉字创立后,金朝皇帝就下令废止了契丹字,契丹文字可能由此失传。以此类推,契丹文化的衰亡也就不难理解了。 -

       至于其后裔的问题,现代的史学家采用了DNA的方式去揭秘----专家们先在四川乐山取到了契丹女尸的腕骨;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取到了有墓志为证的契丹人牙齿、头骨;在云南保山、施甸等地采集到"本人"的血样;从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旗和其他几个旗和县提取到了达斡尔、鄂温克、蒙古族和汉族等人群的血样。在完成古标本的牙髓和骨髓中用硅法提取的线粒体DNA可变区比较后,终于得出了准确的结论:达斡尔族与契丹有最近的遗传关系,为契丹人后裔;而云南"本人"与达斡尔族有相似的父系起源,很可能是蒙古军队中契丹官兵的后裔。 -

       根据这次测定结果,结合史料,历史学家们终于找到了契丹族的下落:元代蒙古人建立横跨欧亚大陆的蒙古大帝国时,连年征战,频繁征兵,能征善战的契丹族人被征召殆尽,分散到各地,有的保持较大的族群,如达斡尔族,作为民族续存保留下来,有的则被当地人同化了,作为"分子意义上的后裔"零星分布在各地。 -

-      说起来很是惭愧,高中学的历史地理全数交回,所以以上的文字沿用了大学的论文写作方式----粘贴复制外加略微调整个别连接字眼。本想做个提炼的,没想到找到的资料写的实在精简,一个字都动不了,只好作罢。这是题外话。 -

       在这之前,我对辽代的印象不外乎“耶律阿保机”----高中看的一部言情小说就是以他为题材写的所以知道;还有“幽云十六州、儿皇帝石敬瑭卖国认贼作父”----电视剧《杨家将》里看的;再有就是“萧太后”----《鬼吹灯》里男主曾经倒过的一个大斗,对里面的珠宝实在垂涎,想忘都忘不了……然后就没有了。由此可见,现代教育体制的失败啊,作为文科生的NN很是被FF鄙视,说起历史地理总是张冠李戴的,汗哪!!!!!!!!还有啊,知道的为数不多的一点点东西来源不是因为小说就是电视剧。所以呢,就希望以后市面上有很多负责务实一点的小说家和导演编剧之类的,寓教于乐一下我们这些平民百姓。 -

-       以上是关于辽代的一些历史。另外在查找资料的时候才发现很多有趣的事情: -

-       关于“牙刷”----从辽墓中发现数把骨质牙刷。其中,把柄长19.5厘米,另一把柄长19.2厘米。牙刷植毛的部分因时间久远而脱落,两排14孔。 -

      这个东西在辽上京也有大量的出土,一直也是当牙刷的,但从以后的考古,和学者们研究,逐渐开始否定这样的说法。从辽墓壁画以及实物的尺寸等,人们开始倾向于这是契丹妇女往头发上刷一种油的工具,可能类似于现在的亮发,护发的物质。好象是"蓖麻"或是什么植物的油.而在附近又出土了圆形地槽状石碾子,不知道做何用途,因为是在一个作坊的边上,又因为辽代造纸很发达,以为是造纸的工具。可是在去年的夏天,在温州的长屿洞天,发现了北宋的同样工具----是油碾子,"以牛牵引"北宋和辽是同时代的,这很有可能就是北宋的传入品,也很可能就是碾压这种"发油"的工具,而这个"骨质牙刷"正是往头上刷这种油的工具。 -

      由此可见,这个女性臭美的习惯,可谓历史悠久啊。 -

-      关于“熨斗”----原来在辽代就有啦,也是昨天去博物馆才知道的,晕……当时那个惊那个奇啊----古人真不是盖的!!!!!!!!----貌似照片找不到了…… -

-      关于“本命年”----本命年,是人们属相的复来之年。它源自十二生肖,也叫十二属,十二属相。即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如2005年出生的人属鸡,则再过十二年,就是他的本命年。而生肖纪年,则源于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的古老习俗,是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特有的文化现象。 -

       辽史专家朱子方先生认为,现在流行的过本命年,源自辽朝,历史悠久,而且流行甚广,汉族、满族、蒙古族均行此礼。过本命年,既相当于过生日,又不同于生日。过本命年,则是十二年一次,时间为本命年前一年的除夕之夜,目的已没有庆祝之意,许多活动都是为了消灾避邪。因为人们普遍认为本命年是多灾多难之年,将生产、生活状况及仕途、健康方面之许多不如意事均归结于此。 -

 

      -第二,关于展品。

      之中大多数是生活用品,材质以陶(入土中原之前,还是个游牧民族,文化有点儿落后。关于陶器的照片会单独上传,因为照片格式的原因)、瓷居多;也看到个别小件的青铜器。所以呢,就简单的从网上扒来一些相关的知识。自己对这片不是很熟悉,只知道“官窑、民窑”;“景德镇”这些个名词。这些玩意儿有一部分看着还很漂漂啊,要是以后能弄一些瓶瓶罐罐搁家里当花瓶笔筒果盘之类的,嗬!那感觉---还真不是语言能描述呀! -

辽瓷,顾名思义即辽代时在辽境所生产的瓷器,泛指的辽瓷,含辽三彩器为主的一部分釉陶器,故有的著作中提出辽代陶瓷器是较科学的称谓。辽瓷以独特的魅力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其主要特点是: -

1.民族特点强,器形中的鸡冠壶、凤首瓶、长颈瓶、鸡腿瓶、穿带瓶等为辽瓷所独有,有些是结合少数民族习惯使用的皮囊壶演变成鸡冠壶、穿带瓶,有些是西方金银器的仿制,如凤首瓶、把瓶、长颈瓶、折肩罐等。 -

2.三彩器在唐三彩的基础上又形成新的特点和品种,器颈形增多,光三彩器就有200余个品种,如三彩摩羯壶、绞、颈、鸳鸯壶等。 -

3.器形较大,尤其辽早期的陶瓷器,不仅制作难度大,而且给人一种大气非凡的感觉,如耶律羽之墓的酱釉提梁壶等瓷器。 -

4.早期的瓷器不仅有仿定瓷,还有仿越州窑的吉瓷以及酱釉瓷或兼几个窑口的特点,这与辽掠来的汉人工匠有关,这些工匠可能来自不同的窑系,他们在一起共同劳作,互相切磋技艺,所以,辽早期的瓷器十分精美,有时兼有中原几个窑系的特点。现在看到的辽瓷多于墓葬,少数于遗址或窑藏。 -

----本想再贴一点儿鉴别方法的,不过在浏览的过程中,妮子自己都看得是云里雾里的,很多名词解释起来很是麻烦,就算了吧,反正现在的百度也很好用,搜搜就好了。

      上图才是硬道理:

       凤首瓶

葫芦型执壶

鸡冠壶

白瓷壶

瓷虎

三彩

 

 

-

-

      剩下的就是关于辽代的墓葬文化啦。因为拍了几张墓室和壁画(存档里找不到了,呜呜……),就觉得很有必要稍稍点明一下。况且,从生到死,才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啊。 -

辽代帝陵 -

       多依山为陵,陵前建享殿。以圣宗永庆陵为例,享殿平面正方形,前有月台,殿两侧出回廊,绕成院落,回廊前正中辟门,门前两侧设双阁。地宫为砖筑,有前、中、后3,前、中两室的左右各建一圆形小耳室。两室有仿木建筑部分和室顶绘彩画。自墓道至中室的壁上绘有彩色壁画,中室四壁画春夏秋冬四幅山水图,表示四时捺的所在,这是辽陵中所特有的壁画。辽代帝陵皆置奉陵邑和守陵户。祖陵的祖州、怀陵的怀州、显陵的显州、乾陵的乾州、庆陵的庆州等都是奉陵邑,其中祖、怀、庆三州的城址至今尚存。 -

早期辽墓 -

      不论是双室、单室和耳室,平面都作方形或圆形。主室内多装柏木护墙板。葬具多用石棺,棺上刻四神图像,法库叶茂台辽墓石棺外,并罩以歇山式顶木屋外椁。随葬品以陶瓷器、铁器等生活用具以及马具和各种武器为主。这个时期的契丹贵族墓的墓室中多不见壁画,有的仅在石棺的内壁上画放牧毡帐等图画。 -

中期辽墓 -

     墓葬形制和随葬器物都与早期的大致相同。墓室内仿木建筑和壁画增多。 -

晚期辽墓 -

      此时契丹贵族墓中大型双室墓发现较少,单室墓占绝大多数。墓室平面开始出现八角或六角形的。墓门上都有比较复杂的仿木建筑结构。墓室内皆置棺床,有的用木棺,有的则将尸体直接陈于棺床上。流行戴铜面具和穿铜丝网络或戴铜丝手套,内蒙古乌兰察布盟察右前旗豪欠营子辽墓中出土的女尸及其所穿戴的铜丝网络和铜面具,保存最为完整。晚期契丹贵族墓壁画的布局,多在墓道两壁画出行仪仗,墓门两侧绘门神,天井和墓室四壁画男女仆侍。 -

      在辽代末年还出现了画像石墓,主要分布在辽阳、鞍山和锦西一带。墓室平面多作八角形或长方形。在石板墓壁上不但刻有墓主人夫妇开芳宴的场面,还刻出多幅孝悌义妇等故事画。在契丹人墓室的壁画上出现这些题材,说明不仅是接受了汉人的习俗,而且在思想意识方面,也逐渐地封建化。 -

----网络葬。 -

      网络葬是最具特色的葬俗,也是辽墓中判定契丹族属的重要标志之一。根据《虏廷事实》记载其富贵之家,人有士者……用金银为面具,铜丝络其手足,从考古发现来看,网络质地分为:金、银、铜,外形依据死者体态而制,按人体各部位分成:头网、臂网、手网、胸背网、腹网、腿网七个部分。其编缀方法有:六边型、圭形、三角形、梯形和不规则形网孔,各部门编织完后穿套于死者内衣之外,并将各部位衔接成一个整体,网络外再穿衣、束腰带、戴面具、套银靴、佩首饰等。与网络葬习俗相关的是面具的配用。面具质料多以金、银、铜制成,其形制因死者的性别、年龄不同而各异,其本上反映死者生前的面貌,就连胡须及皱纹这样的细节在面具中都会反映出来。金属面具及金属网络从功能上来看,主要起到保存死者尸体,美化死者的作用。一方面:辽代墓葬使用棺椁较少,大多是将死者置于棺床之上,使用金属网络尸骨不易散乱;另一方面:古人认为尸体不散灵魂就不会分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契丹人在对尸体采取防腐处理的同时,借助面具与网络尽量保存恢复死者生前的形态,从而达到灵魂不散的目的。 -

----以东为尊。 -

     契丹民族有尚东的习俗,根据史书记载,辽代的建筑,如京城的宫殿以及毡庐等都是向东的。而考古发掘的墓葬方向也大多向东或东偏南,这与契丹民族宗教信仰中的好鬼贵日之说紧密关联。 -

-     契丹民族由早期天葬转而实行土葬,这一丧葬习俗的变化是契丹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既具有自己民族特色,又形成了严格的礼俗。在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之中,契丹民族是最讲穿厚葬的,这也是汉文化中视死如生观念的反映。----呵呵呵,不知道这算不算是“民族大融合”的一个直接证据啊……? -

-     讲到这里,关于辽代的一些粗浅轮廓就算是比较清晰的了,至少对于妮子而言。不过,要是想收藏一些这个朝代的物件,这些只是皮毛而已,需要更详细的关于辽代的年谱啊族谱啊还有了解一些当时的工艺等等。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