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幕:海南三亚 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海南基地
袁隆平: 你们是常熟的
端木银熙:对,常熟的
袁隆平: 你们培育的组合有20万亩吗?
端木银熙:有20万亩。
袁隆平: 那不错了
端木银熙:明年估计搞到50万亩
袁隆平: 杂交粳稻因为面积很小,潜力很大,发展前景很广阔。到了2010年搞到3000万亩,这个也是我们提出来的一个口号,也是你们搞杂交粳稻一个努力的方向。
字幕:江苏 常熟市郊
常熟,这个素来的鱼米之乡,和东部众多的中小城市一样,在飞速发展的脚步下,农业生产的格局也在悄然调整着。
那些逐渐缩小的稻田被公路和民居分割开来。
常熟市农科所的水稻实验基地就在市郊的一条公路边上,这些水稻育种人穿过城市的喧嚣,来到他们熟悉的稻田间。
橡胶靴,记录本,草帽,六十岁的端木银熙常常是最早一个出现在实验田中的身影。
周旖炯:这就是我们的端木老师。这么大年纪比谁都下得早,比我们年轻人都下得早。我们还在里面休息,他就下地来了。
四十多年间,这样在稻田里,边走边看边记录的观察从来没有停止过。
水稻还没有抽穗,在普通人看来,这一片接一片的只是重复的绿色。可同样的情景在育种人眼里却包含着丰富的内容。从出苗开始,他们几乎每天都在观察和记录着每一株稻苗的叶色、分蘖情况和长势。
周旖炯:因为有的材料刚搞出来,不知道它的特性怎么样。特别是在这段时间气温比较高,生长速度比较快,他看生长过程里面的生长表现怎么样。因为有些东西一天不看,就像端木老师他是一天不看,他是一天不放心。
这样,到了水稻成熟的时候,端木和他的同事们对几万份水稻单株各个阶段的特征和特性,就已经了如指掌了。
积累的资料一年一年在增加,这些数据不仅被记录在小本子上,也牢牢地印在端木银熙的脑海里。
周旖炯:就像那一片,那一片很多都是制种地,主要是从里边选出材料,必须通过他一眼一眼慢慢看,所以刚才你问我他在看什么,他就在看那个东西。他在水稻漫长的生长周期中慢慢看,不同的生长周期表现是如何的。
那些符合育种条件的性状优良的水稻单株,就这样在成千上万的群体中被挑选出来。
在常熟,江苏,甚至整个华东的水稻育种界,端木银熙都是一个叫得响的名字。
他培育的杂交粳稻新组合——“常优1号”成了当地稻区的当家品种,这也打破了江南渔米之乡没有高科技含量优质稻的记录。如今,端木银熙的水稻新组合在江、浙、沪、皖、鄂五个省市的种植面积超过了1300万亩,增产稻谷5亿多公斤,增加社会效益超过8亿元。
七月的常熟,暑热当头。与常人相比,端木和他的育种小组每年还要再重复经历一次酷暑的考验,只不过地点搬到了海南。
字幕:海南 三亚
海南岛,中国著名的天然大温室。位于海南南部的三亚更是长夏无冬,那里正是农业科学家们进行冬季南繁育种研究的绝佳场所。
每年冬天,全国各地的育种专家,像候鸟一样聚集到三亚。
为了加快育种的进程,端木银熙的育种小组也加入到南下三亚的队伍中来。每年九月,在常熟当地收获完水稻之后,他们抓紧时间统计整理好资料,又带着种子在当年的十二月赶到海南加种一季。这样一来,一年内种了两茬水稻,可以连续得到两组数据。于是水稻新品种的繁育年限被大大缩短了。
独特的海南为勤奋的育种人创造着独特的机遇。
端木银熙:总的就是缩短育种时间,加快育种进程。因为实在太长了,8到10年确实时间太长了。
选育一个水稻新品种,在正常情况下需要十个生产周期,那是一个育种人十年的光阴。而得到一个优质杂交稻的周期会更加漫长,也就意味着育种者将付出更多的艰辛。
端木银熙:从学校到工作岗位你最多35年,35年的话你只有35次在本地实践,你35次积累经验肯定是比较积极的了,35年35次你能积累多少经验,你到海南的话,每年就可以增加一次的机会了
一年当成两年使,育种的时间缩短了一半,机会也就增加了一倍。而每年的辛苦也要翻倍。
早上七点,端木银熙和两个年轻的小伙子早早地下田了。
他的助手是两个三十岁左右的年轻人,年纪略长的小华是第一次到海南,手边的工作要边摸索边熟悉。而高个子的周旖炯已经是第五年来海南了,端木正是看中了小伙子能吃苦的韧劲。
全国十几个省份在海南设置了育种基地,与周围众多的大省单位相比,常熟农科所的试验田显得很小,可正是这块不大的试验田在端木和同伴们的耕耘下,培育出了大名鼎鼎的“常优一号”。
杂交水稻利用的正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杂交优势,通过不育系母本和恢复系父本之间的交配制种,可以获得性状极为突出的杂交水稻品种。
至于如何选育出优良的不育系?筛选什么样的父本进行杂交才会获得需要的性状?这些性状又能否稳定的显现出来?就是一个复杂繁琐的漫长工程了。
剪颖是育种人必须学会的基本功,这样一株株一粒粒的剪下去,需要的除了细致之外,还有耐心。
在需要授粉的一穗颖花中,昨天已经开过花的要把它剪掉。
海南妇女:开过了的剪掉?
端木银熙:对,开过了的剪掉。开过的说不定昨天已经授粉了。授粉了它结出来的种子不是真的。
下面幼嫩的,估计开不出花的也要把它剪掉。留下来的还要剪掉颖壳的三分之一,这样才能方便之后的授粉。授粉质量好,结实率才会提高,也就能多收获到一些杂交种子来进行之后的繁育实验。
剪颖完成后,还要给稻穗套上纸袋子,写好具体的套袋日期。
端木银熙:这个袋子套上去,第一个主要是起隔离作用,因为不育系剪颖以后,要防止其它花粉飘上去。结出的种子不是正宗的我们的杂交种子。第二是便于授粉,因为开花的时候,剪颖以后,到中午开花的时候,我们还要授粉,这样便于授粉。第三还可以防防那个雨啊,虫啊,避免结的种子被蛀掉什么的。
头顶南国的烈日工作在热浪蒸腾的稻田间,这滋味远没有周围的景致那样诗情画意。正午十分,端木他们坐在田埂上,啃着干粮,等待着稻花的开放。
周旖炯:在那边一天可能是12小时在地里,干这一行的还有一个特殊性,别看你这天温度比较高,有的材料是感光或者是感温的,它不一样,有的感温的它开花比较早。如果是感光的,光线照射不足,即使温度再高,它开的也晚。我们在那边有时候早上7点半下地,最晚的一次是授完粉回到家,吃午饭是下午四点半。就地里面待着,你不敢走啊,一走它开花了怎么办呢
在整个水稻育种过程中,下午一点半到两点的开花期是最关键的时刻。而这段时间只有那么短短的几十分钟,为了不耽误这个最佳的授粉时段,几个人的中午经常是这样等过来的。
在热浪的催促下,稻花陆续开放了。
端木银熙:
盛花期大概过个10分钟左右基本都开出来了,我们要趁开出来的时候,花粉新鲜,马上就给它授粉。
明亮的阳光中,稻花撑开薄薄的颖壳,将身姿舒展开来,这份独有的美丽,是育种人眼中最亮丽的风景。
周旖炯:一年过两个夏天,在那边忙完了一个夏天,过来又是一个夏天,回家紧接着就是一个夏天。就是我们在整个育种过程中跳过了一个冬天。对于人的适应条件来说,是违反了人的生理规律,一年打破了休眠期,一直在工作。
每年收获到的杂交种子会有10公斤左右,都要靠这样一粒一粒的人工授粉得到。一些看似细小的疏漏都会直接影响到杂交种子的纯度。
华建峰:带过去的种子多得不得了,可能有一千多份,第一不能把它搞混了,一旦搞混了,就前功尽弃了,这是关键中的关键。第二是一个个要做授粉,授粉时特别要注意,不要把别的花粉授到雌蕊,你把它搞错了,那个杂交组一旦搞错的话,前功尽弃了。
单是每年耗费的纸袋子都要在一万个左右。这么大的工程,除了体力上的付出之外,更需要的是加倍的细心和责任心。
周旖炯:不容易,只能拿这几个字说,不容易。因为我们在那个,别说他这个级别所长或者什么的,他这么大岁数在地里面跟着我们这么年纪轻的人一起干的,可着海南找,可能也找不着几个,所以我们记忆深的就是,唯一一次他没有下地,就是被我们租房子的房东给关在里面,忘了,忘了,以为我们都出去了,家里没人了,他把门给锁了。唯一的一次下午没出去,就是那天没下地。
端木银熙:一想到自己每年到回来的时候,哎呀,挺辛苦的,明年我要打打折扣了,不去了,但是到明年的话想想也不能不去,又想着那个地方是育种的第二故乡,不能不去看的,所以还要去看,就是这样想的
外国人把杂交水稻称做“东方魔稻”。杂交水稻不仅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也被认为是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的法宝。
但是如何保证“高产”又能“优质”,一直是育种界长期以来最为关注的焦点。可以说,这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
端木银熙:一般情况下,都是高产不优质,优质不高产,我们总体上都是尽量把它协调在一个平衡点,既有一定的产量水平,也要达到一定的品质指标。
周旖炯:生活条件改善了,人们的嘴,说白了,吃得越来越刁。现在老百姓,像我们南方这个地方,买稻种首先不问你的产量有多高,现在首先问你好吃不好吃,好吃里面包含了很多东西。
鱼和熊掌兼得的要求也许太过苛刻了,但这是育种人必须面对的问题。
端木银熙:一步步来,不可能一下子,如果育种的话,不可能一步登天的,一个台阶一个台阶的搞,把水平一下子一下子慢慢搞起来。
寻找水稻育种中新突破的难度越来越大。水稻杂交配组后会产生大量的变异,几乎每一株的性状都不一样,而真正有用的材料出现的几率极低。这样“大海捞针”后培育出的每一个新品种,倾注的都是育种人的一腔心血。
在三十年的时间中培育了十一个品种,作为育种人来说,端木银熙是高产的。相对于十年一个的育种周期来说,这可以算是不小的奇迹。
与很多人想象中的坎坷经历不同的是,在他的三十年中,失败和弯路是罕有的。一帆风顺得益于丰富的经验和资料的积累,反映的是清晰的育种思路。用端木自己的话说,一路磕磕绊绊一定说明选择的思路有问题。
周旖炯:像我们这一行,你说有的本科硕士出来,他理论知识很非常,但是不可能一下子转为生产力,他到靠你多年经验积累,你像这一片地里面偶尔一棵你觉得是不一样的东西,也许以为是杂的,去掉了,在你眼里面是没用的东西,在他眼里面是有用的东西
华建峰:如果不能持之以恒,有的好的品种就在你的眼皮下,溜走了。
周旖炯:好东西不可能一下子全蹦到你眼前,得慢慢去发现它。
华建峰:像他能培育出那么好的品种,但是他的人品是最棒的,我觉得。一个人不仅要在科研方面,而且人品是第一的,我觉得不管在那一方面,人品是第一的
周旖炯:这还真有这样的人
记者: 真有这样的人?
周旖炯:真有这样的人!
育种人的一天没有8小时以内和8小时以外的划分。端木最疼爱的外孙女逐渐长大懂事了,也知道外公是个整天和水稻打交道的大忙人。
记者:你吃过爷爷种的品种吗?吃过。
端木的孙女:能吃出来什么不一样的吗?
对于家人来说,这么多年来渐渐习惯的是,她们的老伴,父亲,外公,是一个与水稻相伴的人。
端木银熙:我对这个水稻有一种特有的感情的,挺有感情的,所以我在这个岗位上干的还,虽然苦,虽然有的时候遇到一些不称心的事,这个肯定要遇到一点挫折什么的,但是我对这个水稻是坚定不移的
周旖炯:他说我可能坐在办公室里,,现在看什么材料我也可以,但是光看别人的东西我搞不出来东西,我必须自己去干,自己了解才能去干,我自己搞明白了,掌握了。
端木银熙:如果我动摇的话我不会干到现在,年纪轻的时候我就要改行了,所以实际上我刚才讲的,深入下去的话挺有意思的,舍不得了。
周旖炯:有时候我们跟它开玩笑,我说这个水稻就跟你的第二个孩子那样,因为他只有一个女儿嘛,我说就给你孩子一样,一天不看一天不摸就好像没干活一样。
端木银熙:所以他们工人职工都知道的,第一个我稻子要看的,看不到的话我不舒服的,第二个就是我回到家里就是孙女了
4月中旬,海南试验田里的水稻收割后,他们整理好近5000份的材料,带回常熟本地的试验田里进行新一轮的播种。冬天到来的时候,育种小组会又一次整理好行装,再次踏上奔赴海南的行程。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了解了“常优”系列和端木的育种路线后给出了这样的评价“短短十年时间就育成三个杂交组合,不筒单,人家二三十年没能做到的,你们做到了。”
在海南,常熟农科所的试验田与袁隆平的试验田只隔了一条窄窄的田埂。“早晨踩露水,正午晒太阳”的工作让育种人看起来更像是朴实的农民。
在某种意义上,端木银熙并不是袁隆平一样的大家。但是作为普通的育种人,他同样用汗水和智慧书写着自己精彩的水稻人生。
去海南的第一年,端木50岁,是南繁育种人中年龄最大的一个,今年,端木60岁,却仍然没有停止每年冬天的海南之行。